〔LumboPelvic Stability Dissection Liveatream〕
這週末參加了 Anatomy Trains 的大體解剖線上課,以前從沒想過可以參加這種課,也算是拜現在線上課已經非常普遍之賜。
一開場 Tom Myers 就說 Anatomy Trains is not the answer to everything。
我覺得點出了有些人學習上的問題,筋膜的確是近年來的熱門主題,但是並不代表之前的“傳統”解剖學肌動學不重要,事實上所有在大體解剖中用到的術語跟動作觀念,依然是“傳統”的領域。
只是,看到實際上人體的構造與連結,我們會更加了解除了傳統的肌動學以外,我們還可以有更多的考量點。
__
闊背肌
在人體背後,是塊涵蓋範圍相當大的肌肉,它一路從胸腰筋膜出發往上連結到肱骨,看到這種連結,你會想到原來上肢下肢的動作原來是有機會互相影響的,即使單單只靠一條肌肉。
另外透過解剖也看到原來它跟下斜方肌原來是如此緊密,並不如解剖書上畫的如此分明,那如果此處的筋膜滑動不順,你有方法練習或處理嗎?
豎脊肌群/多裂肌
透過肌肉顏色跟走向,以及連接點,更能去理解當初人被設計出來的時候,大範圍的豎脊肌就是負責動作,而旋轉肌多裂肌就是局部負責穩定,很多時候過度強壯的豎脊肌,背後也許是深層多裂肌失能的徵兆。
腹內外斜肌/腹橫肌
有趣的是透過解剖,真的看得出肌肉明顯如教科書的走向,例如腹內外斜交叉的X以及橫向的腹橫肌。
腰大肌
腰大肌是有趣的肌肉,當你真實看到它與多少內臟跟神經緊密相連時,下次你覺得腰大肌緊繃而要瘋狂的按腰大肌前,不妨先想一下腰大肌真的緊,需要你這樣暴力放鬆嗎?
SI Joint
在大體解剖中,老師要試著暴力把SI分開,但其實超難的,代表它本身就是一個微動關節,原則上它就是需要穩定,但當然卡住是另一回事。
髂腰韌帶
從L4-5連到骨盆,裡面Tom特別講到一個跟瑜伽有關的討論,他說有的老師說扭轉的時候骨盆不要動,但其實長期的這樣做可能會過度拉扯這條韌帶,而一個自然的扭轉,其實骨盆是會有連動的。
有趣的地方當然還有很多。
__
當然也有同學曾經有疑惑,像我們這種只教動作的,需要學到觸診,甚至看大體解剖嗎?
我覺得這不會是我們的主要工作,但除了教科書以外,我會把觸診甚至看大體解剖當作一種經驗累積,我並不需要非常精通,但透過這些學習可以讓我對人體有更深刻跟精準的了解,而不只是書上的分類圖解,長期下來培養出的直覺也會對動作練習跟設計有更多的想法。
__
而真實看到人體的解剖,也會有一種超脫的感覺。
一來是覺得人體的設計真的是鬼斧神工,打從心裡有種讚嘆跟尊敬,另一方面也會覺得,人生在世,最後的終點就是離開這具皮囊,除了要珍惜以外,也更需要把握自己的時間實現自己想做的事啊,雖然不是看天葬,但某種程度來說也有點這種味道。
不過說到味道,線上大體解剖的好處,應該就是有最好的鏡頭以外,不用擔心會聞到什麼其他味道吧。
下次有機會,應該也還會想參加其他主題,真的很有趣。
#anatomytrains
#解剖
#阿肯師的瑜伽隨記
#kensyogalife
同時也有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萬的網紅凱蒂瑜珈Flow With Kati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請訂閱我 YouTube ►http://bit.ly/2DUlsio Slings筋膜訓練® (Slings Myofascial Training®) 是創辦者 Karin Gurtner 根據肌筋膜的特性 (fascia qualities),和以 Thomas W. Myer 的 “解剖列車...
筋膜滑動 在 物理治療師 佳緯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限時團購優惠 ,只有五天❗️
嗨我的朋友,分享給你改善身體緊繃的方法,
透過影片中的運動來幫助你活動得更順暢,
同時保養你的關節💡
除此之外也要跟你分享,我最近收
ROCKTAPE Taiwan的RockPods
軟拔罐,一開始看到軟拔罐,
就讓我很好奇跟一般的
拔罐有什麼差別🤔
_
這一陣子用下來的心得是,比起一般的拔罐
使用起來簡單許多,如果要帶出門也很方便
,不用帶著一堆吸杯、拔罐槍,八個拔罐
輕鬆搞定,又不會很重,同RockPods
使用食品級矽膠,除了很耐用以外,
使用完之後只要用清水、泡泡
水洗過陰乾就好💦
Rockpods除了直接放在你要放鬆的肌肉
以外,也可以放在你覺得很難活動的
關節,像是胸椎、肩胛骨或是很難
感覺到的肌肉上,幫助你的肌肉
從待機到開機狀態,這也是我
很喜歡這個工具的地方🧲
_
RockPods分成黑色、紅色,黑色的直徑
大約是7公分,我大部分會在面積較大
的肌肉像是肩膀、大腿、背部,紅色
的直徑大約是6公分,我都會用小
肌肉上像是前臂或是想要加強
吸力的時候,就會把吸杯從
黑色換成紅色🔴
除此之外也能夠透過吸附方式來調整壓力,
正常使用是直接壓下去,如果覺得吸力
不夠,可以把RockPods翻面,再放
上去,除了透過主動活動來讓筋
膜滑動以外,也可以透過移動
RockPods的方式💪🏼
特別注意的是使用後會有一般的拔罐過後的
痕跡,但不是一定要吸的很紅、痕跡很深
才有效,同一個位置要等到痕跡完全
消失,才能再使用,同時
避免用在頭頸部⚠️
_
透過影片中的動作,可以幫助你活動各個
關節,專注的做每一下用心去感受關節
活動、肌肉的收縮,可以的話做8到
10下,2到3個回合,如果有搭配
RockPods,時間大約30到90秒
就好,沒有達到組數、下數也
沒有關係,避免吸附
的時間過長💭
_
最後有幫你跟廠商爭取到福利,要把特別
的優惠給你,快閃團購活動只有五天
到8月4號的23點59分❗️
團購連結在這裡👇🏻
https://bit.ly/3iYFpKS
_
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在貼文下方留言👇🏻
最後也祝福你有個美好的一天💝
如果這部影片對你有幫助的話
可以請佳緯喝一杯咖啡☕️
用行動支持佳緯,連結在下方
以及自我介紹中可以找到👇🏻
https://linktr.ee/cwrehab
_
⚠️免責聲明:此專頁僅作知識分享,
不能夠取代醫療建議,如果有
疼痛問題、功能受限,仍需
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
_
#肌肉 #肌肉訓練 #肌肉酸痛 #訓練 #徒手訓練 #重量訓練 #核心訓練 #健身 #按摩 #健身教練 #運動 #運動按摩 #運動不足 #運動習慣 #姿勢 #姿勢改善 #姿勢矯正 #筋膜 #筋膜放鬆 #動作 #動作分析 #改善 #睡眠改善 #腰痛改善 #改善睡眠 #便秘改善 #頭痛改善 #生理痛改善 #伸展
筋膜滑動 在 全民人體力學保健教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全民人體力學保健教室: 彎腰下不去究竟是筋膜發生什麼事呢? 】
你彎腰常感到腰痠或緊繃嗎? 人家都說「彎腰下去」就是因為「筋太緊(太短)」?! 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拉筋?!
上述這樣的觀念是過去以2D視角來看筋膜問題,大多是聚焦在「筋膜太緊太短」的角度,而延伸大家對處理筋膜問題多著重於「放鬆」或「伸展」這兩件事上!
現今看待筋膜的視角已經隨著研究的進步,從2D進步至以3D視角來看筋膜問題後,會發現其實筋膜問題並非只是單一的太緊或太短而已,更重要的是我們在做任何動作時,身體各處的肌筋膜會往各個方向進行滑動、滾定、靠近、提升..,只要有一個方向的筋膜動作受到限制時,我一樣會出現彎腰下不去或腰痠的情況喔!
「彎腰下不去」,可能是那些肌筋膜哪些方向動作受限嗎?
◎傳統2D筋膜視角: 可能是後側的筋膜太緊。矯正方向: 拉筋伸展
◎最新3D筋膜視角: 彎腰過程中其實筋膜間需要許多各種方向的活動:
1.大腿後側(膕旁肌)筋膜需要向上滑動、向兩端分離與滾動
2.前側股四頭肌筋膜須從股骨上浮起..
3.筋膜張肌與縫匠肌筋膜須往中間與上方滑動靠近
4.小腿肌筋膜往上滑動並貼近脛骨
5.背肌往上滑動並向兩側分離
6.臀部筋膜兩側別往外分離
當上述有任何一處筋膜的滑動方向受到限制,就會影響我們彎腰動作,出現彎腰下不去或彎腰時感到緊繃痠痛~。
矯正方向: 找出哪條肌筋膜滑動方向受限,重塑其滑動方向。
「正確 人體力學觀念的建立,是邁向健康的第一步」:釐清似是而非的保養觀念,用正確的人體力學保健知識灌溉腦袋,是重視健康的你改變的第一步!
※「健康」從「知識」做起,全民人體力學保健教室堅持只給「專業的人體力學知識」!
【提醒】如果您不想錯過我們粉絲團每篇文章與影片,除了為我們於粉絲團首頁[按讚]外, 您必須點選旁邊[追蹤中]的按鈕,並進入[編輯通知設定]的選項,勾選[標準]選項(電腦版則直接勾選[強先看]),你才不會錯過我們每日人體力學保健知識唷!.
筋膜滑動 在 凱蒂瑜珈Flow With Kati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請訂閱我 YouTube ►http://bit.ly/2DUlsio
Slings筋膜訓練® (Slings Myofascial Training®) 是創辦者 Karin Gurtner 根據肌筋膜的特性 (fascia qualities),和以 Thomas W. Myer 的 “解剖列車” (Anatomy Trains)的12 個肌筋膜線 (myofascial meridians) 為主而研發的練習。
透過明確的訓練目地 (training aims),這個多方位(multidimensional)的練習,可以增加:
•身體在動態穩定性 (dynamic stability) 和適應性 (adaptability)
•身體的張力強度 (tensile strength)和力量傳導 (force transmission)
•身體的力量 (strength) 和柔軟度 (flexibility)
•肌筋膜的彈性 (elasticity) 和可朔性 (plasticity)
•肌筋膜間層的滑動 (glide),滋養 (hydration) 和修復能力 (rejuvenation)
•關節活動度 (mobility)
•肢體動覺智能 (kinaesthetic intelligence)
*以上資訊出至於Slings Myofascial Training® by art of motion®, www.art-of-motion.com
追蹤 Celia 的 IG:
https://www.instagram.com/celia_slings_yoga
請訂閱頻道,加入 Katie 的瑜珈旅程,讓我們一起深度練習:)
For more videos like this, subscribe to my YouTube channel!
想找 Katie 凱蒂
STAY CONNECTED WITH ME!
=========================
FB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FlowWithKatie/
IG: https://www.instagram.com/flowwithkatie/
歡迎來信: flowwithkatie@gmail.com
=========================
Song: Ikson - Spring (Vlog Music No Copyright)
https://youtu.be/EVGAjPzWHro
片頭與圖示設計:https://www.instagram.com/yannnnn_x/
筋膜滑動 在 邱立婷-婷婷爵士 Li-Ting Chiu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6000千粉許願特別版,來回答大家的問題啦!
彈鋼琴的朋友們,演奏八度音手痛有救了!
(爵士鋼琴手:邱立婷老師)
(物理治療師:劉育銓老師)(文章出處)
鋼琴手在彈奏時,會碰到需要用大姆指和小姆指分別彈奏音階相差很大的音,所以很多從小就練習鋼琴的人,或是長年談鋼琴的人,都會特別去練習把手指撐開的動作。
除了人類外,脊椎動物都是四足走路,在四足上都會有足底筋膜的存在,而人發展為直立的動物後,在我們手指間和掌間仍然會有這些筋膜群的存在,目的是為了是支撐整個手掌的力量,以致於在做抓握的動作時,可以力量更集中,而在做撐地的動作時,這個筋膜會提供一個保護性的力量,必須五隻手指分離或蹋陷。
長時間需要撐開手指來彈奏的鋼琴手,必須做相反於這個結構的功能,所以有人說學鋼琴最好從小就開始學,在這個手掌筋膜尚未成熟或成型前,是最容易拉開的時間點,就像中國為什麼要抓小孩來練體操,一樣是要這筋膜還沒完全成熟前就拉開它。
當成年後,這筋膜就會開始僵化,加上過度強化五隻手打開的能力,手掌的掌弓無法有效的做支撐,因此容易產生使指頭的伸肌或屈肌可能會有疼痛的問題。
★解決方案:
了解手指的疼痛成因後,就要知道想解決他,需要訓練這個手掌的筋膜群
可以找穩定的地面或桌面,將手掌撐於其上,先確認手彎端是不會疼痛的,接著開始增加撐地的負荷量,並且使用掌根、大姆指底部、小姆指底部這三點做為主要的承重點,並且運用虎口肌肉的力量,將手掌的掌弓建立起來,如果無法自主做出這樣的動作,可以使用一隻筆放於虎口,運用虎口夾住筆即可。
初階:維持在有掌弓的狀態,8-10秒鐘/1次,慢慢增加為15-20秒鐘/1次。
中階:學會這樣建立掌弓的感覺後,保持在這樣的位置開始手指頭點放的動作,並且慢慢開整個手掌和手指。
進階:別忘了彈琴還是一個全身的運動,學會中階的動作後,可以試著在四足跪或是棒式的姿勢,做出中階的動作。
★其他叮嚀:
手指頭是身體最末端的動作,其動作的能力涉及非常複雜的神經動作控制及本體感覺,一旦受傷後,很容易就會有控制不良或是循環系統的問題,建議綱琴手:
(1) 加強平日針對手部的保暖,可以有更好的末端循環。
(2) 減少滑動手機,會降低手指的敏感度。亦可以透過摸沙來增強敏感度。
(3) 必須訓練肩胛骨、肩關節、肘關節,藉以有更好的上肢連結。
(4) 訓練好的核心肌力,彈鋼琴必須保持好的坐姿穩定。
====================
(歡迎諮詢個別爵士音樂課程)
▶️個人臉書「Li-Ting Chiu 邱立婷」 : https://www.facebook.com/ChocolateLiTing/
▶️立婷的線上課程「三步驟學會即興演奏爵士樂」:https://hahow.in/cr/jazzmusic
▶️個人網站:http://tingjazzmusic.wordpress.com
▶️樂團臉書「Space Union 空間集合爵士樂團」:https://www.facebook.com/space.union.jazz/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ting.jazzmusic/
▶️Youtube 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Q0nSg2tb4bzcFu95dju4A
▶️WeChat 微信:ting_jazzmusic
筋膜滑動 在 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跑步:https://bit.ly/2lEYIvE
跑步:https://bit.ly/2IvkDyh
跑步:https://bit.ly/2MoT4Jk
跑步:https://bit.ly/2KreckO
跑步:https://bit.ly/2tGhW7H
跑步:https://bit.ly/2lBap6r
跑步:https://bit.ly/2lC1L7V
跑步或是騎腳踏車騎到一半,膝蓋外側有莫名的壓力感,在跑下去之後就會變成疼痛,甚至沒多久後會劇烈疼痛,這個就是 髂脛束症候群 ITB syndrome ,大部分馬拉松跑者在突然加劇的訓練過程中,或是沒有訓練好突然跑了比平常多的距離,就很容易有此症狀,當然不只跑步會有這個問題,騎單車或是種訓的人也常見這種狀況
什麼是 髂脛束 呢?
髂脛束不是肌肉組織!!!!這是大家很常見的錯誤,髂脛束並沒有收縮功能,他是一個很厚的結締組織,由大腿根部連到膝蓋外側,是一個傳遞大腿肌肉力量的組織,藉由傳遞力量來給予膝蓋外側的穩定,髂脛束往上可以連到兩個肌肉:臀肌 gluteal maximum 以及 擴張筋膜肌 tensor fascia latae,往下則連到脛骨外側粗隆
髂脛束症候群 的症狀
髂脛束會在脛骨外側粗隆的連接點產生壓力,所以都會痛在膝蓋外側片下方一點,如果有這個症狀的人,通常在跑步完或跑步當下會有問題,坐著超過半小時到一小時以上,膝蓋外側就會有僵硬感或疼痛感,走路也會在外側有感覺,上下樓梯更是會引起疼痛,造成生活上的極大不方便,更別說再回去跑步或騎腳踏車,都常這個症狀很常出現在突然增加跑量的選手,或是肌肉量明顯不足但是又剛開始要練習馬拉松的初學者身上
髂脛束的放鬆
一般放鬆的方法就是用滾筒 foam roller 和牽拉 stretch,牽拉的方法可以參考下方連結影片
另外滾筒的放鬆方法則是大家很容易做錯的部分!如同上述所提到的,髂脛束不是肌肉!所以不要再拿滾筒來滾髂脛束了,這只會讓它發炎的狀況更加嚴重!!!滾筒可以放鬆肌肉的位置就在髂脛束上方所連到的 臀肌 和 擴張筋膜肌,所以直接針對這兩條肌肉放鬆才能有效的緩解膝蓋外側的壓力
髂脛束症候群的訓練
到目前為止,所有來做髂脛束症候群 物理治療 的病人當中,直接強化臀肌是效果最好的方法,一般都認為休息和放鬆髂脛束是解決疼痛最直接的方法,但就是因為臀肌肌力不足才會造成髂脛束壓力過大,所以休息完後若沒強化肌力直接跑步或騎腳踏車,還是無法緩解症狀,當然跑量就無法恢復,還有可能使症狀惡化
clam exercise
側躺,雙膝微彎,需要訓練的腳在上方,肚子縮緊,膝蓋往上打開,感覺臀部肌肉的收縮
lunge exercise : posterior slide
弓箭步(類似跑步姿勢),訓練的腳在前方,將重心往前移,前腳站70%的身體重量,後腳站30%的重量,並且輕踩毛巾,感覺前腳大腿和臀部肌肉的收縮,且注意前腳膝蓋要對準第二腳趾頭,後腳開始前後滑動毛巾,控制前腳膝蓋不要左右或前後晃動,在滑動的過程中,要明顯感受臀肌的出力
參考文獻reference
The Effect of Gluteus Medius Training on Hip Kinematics in a Runner with Iliotibial Band Syndrome,Schreiber R, MSc1 Louw Q, Ph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