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佛系接受孩子不學習的]
昨天和我弟弟到小時候一起長大的朋友阿峰家喝咖啡,講起我曾經溺水的事情,讓我連結到何以我對孩子的教育採取不學不勉強,有需要再學這樣的佛系態度。
那是炎熱放暑假的夏天,阿峰和一群朋友帶著還是小五的我到陽明山游泳。我小五之前有參加游泳隊,很自信的游來游去,沒料到山上的水很冰,我的腳抽筋,慌張之下就開始溺水。當時我拼命掙扎,掙扎到一個地步,我的腦部缺氧了,一種到現在都還記得的感覺佈滿全身,很舒服,熱熱的。就在放棄之際,我的下巴就被拖起來了。
我記得上岸緩過來之後問救生員哥哥,如果你老早就看到我溺水,為什麼不早點來救我。他說他得等我準備好被他救的時候才能救我,否則他也會被拖下去。那時候我才小學五年級,仍然懞懂,但這個「你得準備好我才能救你」的概念開始在我的腦袋開始萌芽。
後來在人生各種的事件中,只要對方的狀態不在預備好要接受的狀態,我一概不主動。即使對方主動了,後來變心了,我也很可以放手,因為你的心不在想接受的狀態,勉強也沒有用。
我的孩子在加拿大的法語區蒙特婁待了三年,講秘密都是用法語講的。我心裡計畫著,回到台灣後,我一定要延續這個優勢,讓他們成為具有職場競爭力的中法雙聲帶專才。
才一落台灣的土地,我就開始找法國老師教孩子法語。奈何我的孩子太喜歡台灣的太多事情,一回到台灣,覺得講法語是要幹麼,相當的不投入。眼見著老師教得超級痛苦,我看了不忍,也就放手了。
但我並沒有放棄讓孩子成為中法雙語專才的夢想,聽說有一個法國家庭的孩子在家自學,需要友伴,而我需要我的孩子持續練習法語,於是兩個媽媽連絡上,一拍即合,興高采烈的安排各式各樣的學習活動給兩家的孩子玩。
奈何我的孩子覺得法語和他們沒有關係了,無論我們怎麼引起動機,就像兩個一頭熱的媒婆似的,兩家孩子玩到很無聊,最後也只好放棄了。
這類媽媽一廂情願的例子讓我學習到:只要孩子沒有準備好要接受,就算食物都餵到嘴邊了也沒有用。再加上前述溺水經驗學到的「你得準備好我才能救你」,否則連救人的那一方也會受傷,我暗暗的下了決心:除非你們求我,求我,再求我,否則我絕對不出手。
但生命又給了我進階版的學習,給了我另一堂課。
我的兒子女兒在小學的時候受到漫畫的激勵,再加上體育老師極力的鼓吹,兩個人卯起來求我讓他們學網球。我跟體育老師談這件事情時,老師說,如果要學就要掐著家長的脖子,一次交半年的錢而且不退費,這樣才不會浪費彼此的時間。我和老師跟孩子好好的談媽媽所要付出的代價,孩子信誓旦旦會好好學,於是我付出了大把銀兩,開始了接送孩子學球練球的生涯。
過了一陣子,孩子不想學了,我簡直是氣瘋了,是你們自己要求的,需要的衣服器具買了,錢也交了,我的時間也賭下去了,你們總是要學會什麼叫做勉強吧?
孩子也很乖,在媽媽的情緒勒索下,勉強自己像是行屍走肉般的時間到了,讓我載他們去練球。
經過一陣子,我看到孩子狀況不好,我的情緒也很低落,下定決心,認賠殺出,終結了這場孩子痛苦,教練痛苦,我也痛苦,大家都痛苦的戰役。
從這場網球戰役中我認識到,即使他們之前和網球愛得死去活了,哀求著、承諾著會好好愛網球,後來不愛就是不愛了,你問一百遍明明是你們要的,還花了這麼大的力氣,現在為什麼不要了?
沒有為什麼。就是不愛了。
既然不愛了,為了義務綁著,大家都痛苦。乾脆就放手。
以上的故事說明了我何以對任何事都採取佛系態度。
我從自己和孩子的生命經驗學到,當對方還沒準備好要接受你的禮物,就像台語說的,你可以把牛拖到水邊要它喝水,只要它不張開嘴巴願意喝也沒用。
我也學習到當一個人起了渴望的心,也付出了,這整個過程不見得是在讓你成功與出人頭地,而是學會更重要的課題。
在每次的嘗試當中,我學習到什麼是適合我的,什麼是不適合我的。
我也學到有時候感覺只是一個感覺。渴望起,不一定要行動。渴望起,稍微等一下,評估後再行動。
而對我而言,我學到最珍貴的一課是認賠殺出,學會放手。我的人生到目前為止能夠不受情緒折磨,很大的一部分就來自於這個放手即滿手的領悟了。
---郭葉珍的《我們,相伴不相絆》-----
博客來:https://reurl.cc/NjZWge (含電子書)
#我是如何佛系接受孩子不學習的
等一個人咖啡電子書 在 郭葉珍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是如何佛系接受孩子不學習的]
昨天和我弟弟到小時候一起長大的朋友阿峰家喝咖啡,講起我曾經溺水的事情,讓我連結到何以我對孩子的教育採取不學不勉強,有需要再學這樣的佛系態度。
那是炎熱放暑假的夏天,阿峰和一群朋友帶著還是小五的我到陽明山游泳。我小五之前有參加游泳隊,很自信的游來游去,沒料到山上的水很冰,我的腳抽筋,慌張之下就開始溺水。當時我拼命掙扎,掙扎到一個地步,我的腦部缺氧了,一種到現在都還記得的感覺佈滿全身,很舒服,熱熱的。就在放棄之際,我的下巴就被拖起來了。
我記得上岸緩過來之後問救生員哥哥,如果你老早就看到我溺水,為什麼不早點來救我。他說他得等我準備好被他救的時候才能救我,否則他也會被拖下去。那時候我才小學五年級,仍然懞懂,但這個「你得準備好我才能救你」的概念開始在我的腦袋開始萌芽。
後來在人生各種的事件中,只要對方的狀態不在預備好要接受的狀態,我一概不主動。即使對方主動了,後來變心了,我也很可以放手,因為你的心不在想接受的狀態,勉強也沒有用。
我的孩子在加拿大的法語區蒙特婁待了三年,講秘密都是用法語講的。我心裡計畫著,回到台灣後,我一定要延續這個優勢,讓他們成為具有職場競爭力的中法雙聲帶專才。
才一落台灣的土地,我就開始找法國老師教孩子法語。奈何我的孩子太喜歡台灣的太多事情,一回到台灣,覺得講法語是要幹麼,相當的不投入。眼見著老師教得超級痛苦,我看了不忍,也就放手了。
但我並沒有放棄讓孩子成為中法雙語專才的夢想,聽說有一個法國家庭的孩子在家自學,需要友伴,而我需要我的孩子持續練習法語,於是兩個媽媽連絡上,一拍即合,興高采烈的安排各式各樣的學習活動給兩家的孩子玩。
奈何我的孩子覺得法語和他們沒有關係了,無論我們怎麼引起動機,就像兩個一頭熱的媒婆似的,兩家孩子玩到很無聊,最後也只好放棄了。
這類媽媽一廂情願的例子讓我學習到:只要孩子沒有準備好要接受,就算食物都餵到嘴邊了也沒有用。再加上前述溺水經驗學到的「你得準備好我才能救你」,否則連救人的那一方也會受傷,我暗暗的下了決心:除非你們求我,求我,再求我,否則我絕對不出手。
但生命又給了我進階版的學習,給了我另一堂課。
我的兒子女兒在小學的時候受到漫畫的激勵,再加上體育老師極力的鼓吹,兩個人卯起來求我讓他們學網球。我跟體育老師談這件事情時,老師說,如果要學就要掐著家長的脖子,一次交半年的錢而且不退費,這樣才不會浪費彼此的時間。我和老師跟孩子好好的談媽媽所要付出的代價,孩子信誓旦旦會好好學,於是我付出了大把銀兩,開始了接送孩子學球練球的生涯。
過了一陣子,孩子不想學了,我簡直是氣瘋了,是你們自己要求的,需要的衣服器具買了,錢也交了,我的時間也賭下去了,你們總是要學會什麼叫做勉強吧?
孩子也很乖,在媽媽的情緒勒索下,勉強自己像是行屍走肉般的時間到了,讓我載他們去練球。
經過一陣子,我看到孩子狀況不好,我的情緒也很低落,下定決心,認賠殺出,終結了這場孩子痛苦,教練痛苦,我也痛苦,大家都痛苦的戰役。
從這場網球戰役中我認識到,即使他們之前和網球愛得死去活了,哀求著、承諾著會好好愛網球,後來不愛就是不愛了,你問一百遍明明是你們要的,還花了這麼大的力氣,現在為什麼不要了?
沒有為什麼。就是不愛了。
既然不愛了,為了義務綁著,大家都痛苦。乾脆就放手。
以上的故事說明了我何以對任何事都採取佛系態度。
我從自己和孩子的生命經驗學到,當對方還沒準備好要接受你的禮物,就像台語說的,你可以把牛拖到水邊要它喝水,只要它不張開嘴巴願意喝也沒用。
我也學習到當一個人起了渴望的心,也付出了,這整個過程不見得是在讓你成功與出人頭地,而是學會更重要的課題。
在每次的嘗試當中,我學習到什麼是適合我的,什麼是不適合我的。
我也學到有時候感覺只是一個感覺。渴望起,不一定要行動。渴望起,稍微等一下,評估後再行動。
而對我而言,我學到最珍貴的一課是認賠殺出,學會放手。我的人生到目前為止能夠不受情緒折磨,很大的一部分就來自於這個放手即滿手的領悟了。
---郭葉珍的《我們,相伴不相絆》-----
博客來:https://reurl.cc/NjZWge (含電子書)
#我是如何佛系接受孩子不學習的
等一個人咖啡電子書 在 小花媽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重慶南路書街上的書店,又要收了一家。
每次看到這類的新聞時,內文總會提到,台灣人閱讀風氣下降,或者是閱讀型態改變,所以,大家期盼的,好像就是一個救世主,可以激起台灣人閱讀的風氣,讓大家喜歡讀書跟喜歡喝手搖飲等一切民生必須可以劃上等號,然後,出版業就能夠獲得救贖,真的是這樣嗎?
在台灣,我很喜歡買書,這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出國後,我更喜歡買書,因為相對於民生消費,買書,真的花不了多少錢。
我有很多朋友,有了電子閱讀器後,也會瘋狂買書,但買的書,還是以外國的作品居多,因為跟實體書而言,電子書的價格落差真的令人有感,有時候,一杯星巴克咖啡就可以得到一本原文書。
我的書,在網路書店,實體書打79折,237元。電子書打7折,210元。買一本書,我可以喝兩杯星巴克,吃兩餐。
在越南,我買一本書,不太常超過兩餐路邊攤的價格。
在日本,文庫本的錢,大概也是不超過一餐。
網路改變了閱讀習慣,網路影響了實體書店的銷售,這都是對的,也是重要的原因。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不喜歡看書,也不是所有人都在網路上看書,而是看書跟我小時候一樣,仍舊是一件相對奢侈的事情。因此,多數人才會都買語言書之類的,這類好像可以直接轉換成可計價證照、找工作利器的工具書。
實體書店的沒落,會帶來的影響不只是書香味的消失,還有人們對於書籍的品味以及挑選的途徑,可能更加狹窄。比方看網路書店排行榜,一窩蜂的選擇某些書籍,然後打開評論,多得是負評,但在買書前,看評論的人卻不多。也因此,很多出版社、作家,心心念念的就是衝上排行榜,不是他們的作品不好,是大家的選擇管道受限。
此外,更多人沒有時間看書,也是一大問題。
沒有時間看書、沒有時間選書,所以,說書也成為網路上重要接收資訊的來源。有一陣子,我也愛上看說書、聽說書,因為我沒有時間,我必須要通勤上下班,從打開眼睛那一刻就開始工作。
然而,說書還是很看累積跟切入點,有些頻道的主觀意識太特定,很容易誤讀書籍,或者每個人的出身不同,看事情的角度也就影響說書的品質。
說了這麼多,無非就是感慨書店一間一間收,但書價、時間才是重點,而不是單純提升閱讀風氣而已。如果大家真的不愛讀書,怎麼會想聽說書?怎麼台灣每年出版量還是世界前茅?
出版基本上是文化產業的源頭,如果我們讓想聽故事的人,消費不起故事,那縱使我們翻譯、改編得再多,終究發展不出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產業,滿足不了個人與所屬土地的連結,成為空虛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