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和好年冬 ◎詹澈
⠀⠀
白蝴蝶,黃蝴蝶,
在菜園遊蕩。
絲絲的稀光,
隨蝶翅上下飛揚。
⠀⠀
這田園風光,
這彩色的波浪。
彷彿春在喧嚷,
彷彿春波蕩漾。
⠀⠀
但這不是,這已不是「美」,
這是農家的災難。
蝴蝶下蛋在菜葉,
白菜甘藍要遭殃。
⠀⠀
三天五天噴一回,
為了殺虫日夜忙。
吊絲蟲的「天威」,
使菜心菜面成網。
⠀⠀
小孩放學補蝴蝶;
看見蟲兒用手捏。
人力不足的農家,
不得不用好年冬。
⠀⠀
為了生態自然,
不捕捉蝴蝶?
為了生產,
連蛋都要消滅!
⠀⠀
為了蔬菜白又胖,
為了消費者的肚囊,
為了短視的中間商,
不得不用好年冬。
⠀⠀
白蝴蝶,黃蝴蝶,
在菜園遊蕩。
好年冬,好年冬,
殘毒在血液裏汙染。
⠀⠀
註:每年春夏,全國菜葉類都會被吊絲蟲嚴重侵害,平均三天五天要噴一次農藥,有些缺德的農民,為了省時省力,用含劇毒,殘留時間長的好年冬對付吊絲蟲。
⠀⠀
⠀⠀
-
⠀⠀
◎作者簡介
⠀⠀
詹澈,本名詹朝立(1954年10月3日-)彰化縣溪州鄉人。曾擔任《草根》、《春風》等詩刊同仁,曾任《夏潮》雜誌主編、《春風》雜誌發行人、臺灣藝文作家協會理事長。
他長年從事農權運動,曾任台灣農民聯盟副主席、農漁會自救會辦公室主任,於2002年1123與農共生大遊行時擔任總指揮。著有詩集《西瓜寮詩輯》、《海浪和河流的隊伍》及報導文學作品《天黑黑嘜落雨:十二萬農漁民大遊行傳真》等書。
⠀⠀
-
⠀⠀
◎小編 #林宇軒 @number053 賞析
⠀⠀
本詩以八節四聯句形式完成,口語而易於閱讀。在詩作的前兩節中,詩人呈現出一幅自然生態具有豐沛生命力的景象,而這種氛圍持續到了第三節詩人直言這「不是美」,「這是農家的災難」時方急轉直下。這些在一般民眾眼裡看似美麗的蝴蝶,對以作物為生的農家來說,卻換了一個角色,成為一種不得不消滅的害蟲,詩作情節的張力於是在此顯現。
⠀⠀
在第三到第七節中,詩人以農家的角度進行紀錄,寫下他們是如何面對害蟲以及用什麼方法處理,生動且詳細。這些近似紀實方式的寫作手法到了最後一節,終於回到一開始「白蝴蝶,黃蝴蝶」的視角為他們發聲;農藥「好年冬」的雙關讓整個社會現實更顯得諷刺。面對這些不得不,詩人在作品最後為這些美麗卻無法說話、乃至無法決定自己生命的蝴蝶,譜寫出牠們的悲歌。
⠀⠀
對於這種批判性的議題,詩人選擇以類似童謠或順口溜的方式書寫,除了降低閱讀門檻,更使得詩句便於記憶與傳誦。其中,在開頭所使用的ㄤ韻隨著詩行的進行,也變得越來越紛雜,這種形式結合內容的隱喻或許正預視了農家的困境:不是你被毒死,就是我被餓死。詩人真切而深刻地寫出了農家的苦衷,同時映照出蝴蝶的慘況,可以說是一首帶有社會性的生態小品。
--
美編:泱泱
--
#生態詩 #詹澈 #農民運動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6/20210609.html
第七天寫作手法 在 志蘋的麥克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兩個分別很熟悉的事情加在一起,就是一件完全沒做過的事
今天完成了第一次的線上教學,要先謝謝 Wally Su老師的『虛擬教室同步教學課程』,讓我得以現學現賣,消除上課前的所有不確定感。
對著機器跟鏡頭講話是我這20幾年的工作,教學是這10年的其中一項工作,但這兩項加在一起,對著機器教學,今天是第一次。
主持節目不用演練,教學也沒演練過,但是今天的課程,為了練習上週上課學的互動手法,我演練了三次。
三次的對象分別是聯合講課的講師、我自己跟先生,每次都有不同的回饋。
找不同對象演練的原因有三個我過去沒有的經驗
1. 時間只有40分鐘
2. 線上教學
3. 線上互動式教學
這聽起來很容易的事,其實要注意的關鍵很多,一是要比實體課程節奏更多,才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二是線上的時間是實際時間的兩倍,所以設計的內容會有點不同。
每次演練之後,我就修改簡報,所以簡報改了無數次,修改的目的有一部分是要為了讓互動內容更自然流暢,最重要的當時還是掌控時間。最後我還是沒有掌握好時間,我只用了2/3的時間就講完了,今天是我講課以來,第一次沒有超時的。
演練最重要的目的,其實還是我對軟體操作的不熟悉,謝謝 Wei-Rong Chang 許涵婷 兩位仙女講師,提早半小時陪我不停地練習與熟悉。隨著時間的逼近,要開始的前10分鐘我還是緊張到胃痛,涵婷說:「緊張是正常的,不熟悉也是正常的,你才第一次,就做跟我一樣,那我還吃什麼?」
這好熟悉的話,不都是我在課程中對學生說的嗎?
俗話說:「頭過身就過」,課程來到一半,胃也不痛了。即使演練了好幾次,突然間我的電腦畫面只能看到簡報,看不到自己跟學員的臉了,手機也被退出,看不到學員的留言,我對著鏡頭、看著簡報、看不到大家,像極了做廣播節目的自言自語,開始越講越快,原本計畫要互動的地方,要請大家刷一排777的橋段全忘了。
為什麼?為什麼廣播節目也是講,講課也是講,都是我在講,感覺卻是極不一樣?我剛剛有了答案,因為聽廣播不用錢,聽廣播沒有目的性,但是來聽課的學員都是帶著收獲的期待感來的,壓力自然就不同。
#謝謝今天所有來上課的夥伴們
一年半前,為了讓教學這件事更有趣,希望同學每週都期待來上我的課,我開始進修「教學課程」,邊學邊教,邊教邊學,越學越貴,遇到的同學也越來越強。我分享這個心得給朋友,朋友說:「那怎麼不一開始就跟最強的老師學?」
投資自己也是階段性的,由淺入深,一來跟得上進度,二來知道自己要什麼。
Covid19讓我們改變了學習的方式,在所有實體課程改為虛擬課程的瞬間,感謝兩位仙女講師極力推薦我一定要上 Wally Su 老師的虛擬課程手法教學,三個晚上的時間,迅速讓我學到課程的設計與節奏的掌握,課後還有簡報檔跟影像檔讓我們可以複習。
我想到有一次瑋容說他想分享,但是又實在很不想分享的矛盾心情,希望老師這麼有趣的教學手法可以讓更多人知道,但是越多人知道,我們的競爭性又更強了。不過,這就是想分享的原因,在Wally老師的課程中,不用擔心競爭者的問題,因為會認識到更多的強者同學。
好的老師會有強的學生,強者是不怕遇到強者的,只會有更多的分享與討論。
如果你也正在為線上化教學苦惱,Wally老師的課真的是秒殺,這次因應疫情教學線上化,Wally老師跟 涵婷 開了三班『虛擬教室同步教學課程』,5/12那天瑋容傳連結約我一起上課,我看一下說好累無法再開網頁,隔天早上再報名,一個晚上第一班全滿,我隔天早上報到第二班的倒數第二個名額,一週之內開一班滿一班,已經開到第七班,前五班都額滿了。
附上報名連結,真心推薦「手快有、手慢無」
https://www.beclass.com/rid=2546350609ba80cf0dc1
#新買的器材不是用來做Podcast而是教學
#學做教做教教做
#學海無涯
#學無止境
#學習是為了滿足更多的學習
#陸續推薦超強老師群
#100篇寫作之10
第七天寫作手法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南風〉 ◎鍾永豐
𠊎个鎖匙變暮痼 我的鑰匙變得孤僻
願要轉去尋屋 吵著回鄉找屋
海風北上𢯭敲門 海風北上幫忙敲門
佢一身酸臭 他一身酸臭
田丘徵收做大路 田地徵收做大路
隻隻鎖頭生鹵 副副鎖頭生鏽
𠊎个鎖匙難確定 我的鑰匙難確定
離鄉前个屋 離鄉前的屋
南風緊講 南風趕緊說
歹勢 歹勢
我真歹勢 我真歹勢
留尾堵到鎖匠 隨後遇到鎖匠
佢轉做管理員 他轉做管理員
佢指庄尾納骨塔 他指庄尾納骨塔
「你去試看嘜」 「你去試看看」
南風緊講 南風趕緊說
歹勢 歹勢
我真歹勢 我真歹勢
--
◎作者簡介:
鍾永豐,來自高雄縣美濃,自青少年時期開始寫詩,接觸文學和音樂;大學畢業後,驚覺到客家農村文化日漸凋零,遂同妹妹秀梅和友人李允斐回到故鄉美濃,以「第七工作站」為基地參與客家鄉土文化扎根以及「反水庫運動」組織工作,並籌組「美濃愛鄉協進會」。94年赴美取得社會學碩士學位,回國後又陸續加入協助多個社區及環保運動。99年開始與客家歌手林生祥合作,籌寫及獨立發行《我就等來唱山歌》專輯。之後開始在高雄、台南、嘉義和行政院任職多項公職;這期間並未中斷詩詞寫作,後繼續完成了《菊花夜行軍》、《臨暗》、《種樹》、《圍庄》等專輯,並多次獲頒金曲獎最佳樂團、最佳作詞人獎。
--
◎臨時小編子豪賞析
〈南風〉是由詩人鍾永豐作詞、生祥樂隊在圍庄概念雙專輯Disc 1《圍庄》的第四首歌。與攝影師鐘聖雄、許震唐的紀實報導攝影集《南風》以不同的媒材相映,側寫彰化縣大城鄉台西村受雲林六輕石化廠影響,土地凋敝、人口消離、被遺忘而折磨的邊陲景象。
台灣西海岸隨季節變換,南北風輪流吹,在惡名昭彰的雲林六輕廠區周圍,就像知名樂團草東沒有派對唱的,大風吹著誰誰便倒霉[1]。只要在成為六輕廠區下風處的季節,風總會帶來石化工廠排放廢氣的酸臭味,這代表性的酸臭味來自於廢氣中硫氧化物與空氣中的水分起反應所形成的亞硫酸鹽及硫酸鹽,這種汙染物不只對眼睛及呼吸系統有刺激及傷害性,甚至可能造成鼻咽癌的發生[2]。
對於台西村來說,這樣的季節是夏天,夏天吹拂的南風就是〈南風〉詩中幫忙敲門、一身酸臭的海風。
詩的開頭,鍾永豐用「我的鑰匙變得孤癖/吵著回鄉找屋」精準地抓到了生長於邊陲而離鄉者的心情,那是離鄉者在心裡對自己所在卻「不屬於自己」的都市的抽離感所造成的疏離與裡外矛盾地想要歸鄉的躁動思緒。值得注意的是,「孤僻」與「吵」的使用雖然隱微,卻在這帶來非常重要的效果(此處參考的是生祥樂隊youtube官方頻道在《南風 (後勁反五輕25週年跨年晚會現場錄音)》影片說明中的華語對照)。鑰匙的「孤僻」點出了離鄉者移居都市後始終無法真正融入而導致的疏離傾向。在這樣的疏離中,「吵」則生動突顯了想要回家的念想與當初向都市流動所懷抱的希望形成矛盾所造成的張力,獨獨一字的活潑也反過來強化了場景的疏離感。這讓前兩句得以不只是由一位離鄉者的歸鄉將讀者視角轉向台西村的普通楔子,而是藉由這樣的詞語使用非常細緻地在敘事的同時勾勒出了一種離鄉者的心理樣態。
來到第二段主歌,「田地徵收做大路」一句,徵收是權威,大路某種程度上象徵著國家用權威徵地所許諾的經濟繁榮與現代化。但場景急轉直下,「副副鎖頭生鏽/我的鑰匙難確定/離鄉前的屋」。與當初為經濟、為現代化的幻夢所做成的大路相映、回應村民當初期待的卻是因為人口出走無人使用,被污染的空氣侵蝕發鏽而無法對應上鑰匙的戶戶門鎖。
前兩段〈南風〉將鑰匙擬人化的手法受到猶太女詩人Rose Ausländer詩作〈Mein Schlüssel(我的鑰匙)〉啟發,〈南風〉可以說是將〈Mein Schlüssel〉中這支經歷離散的鑰匙運過大洋,轉化到東亞臺灣脈絡下的重現。〈Mein Schlüssel〉中,主角因戰亂離鄉。戰亂過後回鄉,鑰匙卻已經找不到本來的歸宿。最後主角發現,與他鑰匙相合的竟是鎖匠的墳墓。鎖匠代表無論如何開啟門的可能,這樣的可能卻只能在墳裡見到了。暗示著戰爭之後,通往所謂「故鄉」的門現在只能通往死亡—故鄉早已在戰爭中死亡。
這首詩譯成華語是這樣的:
我的鑰匙
失去了他的家
我挨戶找過
卻無一相合
結果我找到
鎖匠
我的鑰匙合於
他的墓墳
到了鍾永豐筆下,地處臺灣的這支「我的鑰匙」所見到的不再是被戰爭毀壞的家鄉,而是被相對來說更幽微、更不可見的環境污染掐住命脈,慢慢收合、殺死的庄頭土地與鄉親。
位於濁水溪出海口風頭水尾之處,自然資源豐富的台西村在1980年代本是西瓜盛產地,往海的方向去還能做撈鰻苗的生意。過去,仰賴農漁業討生活的這裡人口規模曾發展到1600人之譜[3]。但,六輕進駐鄰近的麥寮開始運轉之後,十年間,西瓜開始瘋欉,只開花不結果,鰻苗也欠收。產業衰退之餘,居民則開始出現各種疾病,癌症、肝硬化、呼吸道問題層出不窮。每逢南風吹拂的雨後,庄內的水面便會出現一層被雨水從空氣中帶下來的、像是烏油的物質。
污染帶來的病痛直接或間接地,不時帶走或拖垮台西村民的生命,有人形容癌症在台西村像感冒,彷彿會流行一樣常見。不忌諱的鄰村人到台西村會問:「ㄟ,你們村最近又死幾個?」[4]
在如此經濟與健康的雙重打擊下,台西村的人口快速流失,現在的常住人口僅存400多人,當中超過一半是年逾六十五歲的老年人,裡頭有八成是生活風險高,需要照顧的獨居老人。[5]〈南風〉最後一段主歌便是在描述這樣的景象—高疾病率、高齡、低經濟水準,死亡的陰影在台西村似乎隨處可見。一樣是鎖匠,在〈Mein Schlüssel〉象徵故鄉之死的鎖匠在此以職業流動的方式象徵了故鄉的,另一種後現代式的死亡。本來在生活中為家戶造門鎖與開鎖的鎖匠在村莊衰敗後不再被需求,轉職做管理員,詩中沒有言明是什麼的管理員,但後句沒有交代原因的「他指庄尾納骨塔/『你去試看嘜』」不禁令人直覺,這位鎖匠現在做的便是直接與納骨塔相關的納骨塔管理員。於是在詩的景象中,生活消失了,死亡以資本主義的樣態—納骨塔取而代之,我們看到在後現代的今天,邊陲如何能經由遭受非直接的暴力,走向死亡。
最後,在副歌段反覆說著「歹勢」為這些景象道著歉的南風,則串連起了整首歌的敘事,讓整首歌昇華成了詩人鍾永豐在故鄉美濃的老本行—環境運動的武器,直指造成這一切的真正源頭—六輕。
「如果南風不吹的話—」
造成污染的廠區連年收穫卻沈默,被人污染而成為帶來傷害之「原因」的自然存在反而擔起了負責道歉的責任,多荒謬的景象。鍾永豐正是用這樣的手法將〈南風〉的悲傷及荒涼以其道歉的荒謬性凝鍊為尖銳無比的諷刺,其中鏗鏘有力的訴求是—「請你們負起責任,請你們道歉。」
相對於陳抗後協調有成,近年台塑「敦親睦鄰」資金大加挹注的麥寮,同樣遭受污染,隔著一條濁水溪與六輕廠區相望的台西村身處彰化縣的邊陲,又因為與管轄六輕的雲林縣行政區域不同而始終得不到相對的資源補償,只能單方面受到污染影響,村中人口流失,產業衰敗。時至今日,居民們仍然在爭取生活的路途中奮鬥。
-
註:
1.草東沒有派對-大風吹
2.https://pansci.asia/archives/97328
3.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8%A5%BF%E6%9D%91
4.https://www.twreporter.org/a/fpc-sixth-naphtha-cracker-changhua-taishi
5.https://www.twreporter.org/a/green-energy-in-taishi-village
其他參考資料:
https://www.twreporter.org/a/green-energy-in-taishi-village
https://ourisland.pts.org.tw/content/%E8%A2%AB%E9%81%BA%E5%BF%98%E7%9A%84%E5%8F%B0%E8%A5%BF%E6%9D%91
https://www.huf.org.tw/news/content/4528
https://www.twreporter.org/a/petrochemical-poet-zhong?fbclid=IwAR3R8kAcIBfyBjnKENZ65TAt8BS_ZazhHwaZqg14PMSvbIMKRj1dGrdQDV8
https://www.twreporter.org/a/fpc-sixth-naphtha-cracker-changhua-taishi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52183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427-culture-interview-sheng-xiang-band/
https://www.voicettank.org/single-post/2019/04/12/041201
https://anpanman1024.pixnet.net/blog/post/277501972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0502005402-260405?chdtv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05020/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097858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427-culture-interview-sheng-xiang-band/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52183
https://rsprc.ntu.edu.tw/zh-tw/m01-3/energy-transformation/975-nl25-renew-en-civil-eng.html
#生祥樂隊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南風 #鍾永豐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9/blog-post_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