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朋友」是怎麼樣的呢?一個自閉、內向小孩的血淚成長史!XDD】|自由工作者番外日記
.
最近看到身邊朋友,發生了一些人際相處和友情上的煩惱事。回想自己從小到大的經歷,也不禁覺得有些感慨。~
.
不過這些年來,在社交與友誼的這條路上,一路跌跌撞撞。整個心境,也算是成長了不少呢!
.
想著或許這個世界上,還有其他跟我一樣害羞、自閉的孩子,或受困於友情逆境中的大人,也正在痛苦的被「朋友」這件事情,給深深困擾著!
.
所以就決定來分享一下自己的故事,和近年來對「友情」的想法轉變。希望多少可以,達到一點療癒的效果。
.
雖然我天生好脾氣、好相處XD,身邊一直都不乏朋友,平時挺得人疼的,也沒有什麼真的被眾人討厭或排擠的經驗。
.
但因為從小個性實在太過自閉、內向,所以在「交朋友」的這條路上,還是走得十足辛苦。
.
童年的記憶,一直都是有些孤單的。
.
小學的時候,我甚至可以從早到晚,都不和任何人說上一句話。一直一直靜靜的在自己的座位上看書,就這麼自己待上一整天。
.
不是我天生文藝魂,而是「讀書」實在比「和朋友玩鬧」,還要容易太多了!(還好以前的暑假作業都是「讀書心得」,而不是「跟朋友玩」這類強人所難的艱困任務。🤣🤣🤣🙌)
.
有時候都很想拍拍自己的肩膀,對自己說:「阿婷啊!妳可以成長成現在這麼社會化的樣子,也真是很不容易呢!真的辛苦妳了~~XDD」
.
如果說,來到一個新的社交場合,有「主動去認識人的人」和「被動等人來認識的人」這兩種類型的話。以前的我,大概就是那種:「被動的等人來認識」,而且就連人家來了,都還要偷偷拿出事先寫好的「10個聊天話題」來偷看的那種怪咖少女。🙈🤣🤣🤣
.
國小有一陣子,我興奮的發現,同學間「開玩笑的互嗆」是一種能快速拉近距離的神奇互動!
.
但實際實行起來,可就沒那麼容易了。
.
要知道,對「極度內向」的小孩來說,要自在的互相嗆來嗆去,也是需要刻意練習的!
.
別人大概都是你嗆我、我嗆你,然後就很快的打成一片了。
.
而當年的我,則是那種你嗆我,我會先尷尬的愣個三秒鐘,再認真思考一分鐘,之後才能弱弱的做出一個「也不知道算不算反應的反應」的那種人。
.
真覺得什麼「幹話寶典」、「嘴砲聖經」這類超實用的人生工具書,實在很有盡快出版的必要!!🤣🤣🤣
.
學校生活更是痛苦!我一直不是那種天生的校園風雲人物,或特別擅長交朋友的人。
.
甚至可以說,身為一個生性內向的小孩。我的一整個童年,都在用盡力氣的學習,如何和人自在相處、正常聊天,如何交到朋友,或僅僅是不突兀的融入在一個群體當中。
.
所幸,努力的結果還是有收穫的!可以說,我的每一個不同人生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體悟和成長。
.
隨著年歲漸長,我終於從成功交到「人生第一個朋友」,到收穫許多美好而真摯的友誼。也在成長的過程中,一步步,長成了現在這個充分社會化的搞威女子。🤣🤣
.
而對「友情」的定義,也隨著心境的成長,而一直不斷轉變。
.
國小的時候:
完全不懂怎麼社交,但終於還是在不懈的努力後,交到人生的第一個朋友了!也因為她,讓我開始慢慢知道,要如何跟人比較自然的聊天、認識,也開始知道要怎麼交朋友了。雖然後來,我們因為生活圈的不同,而逐漸少有聯絡。但心裡還是非常非常感謝她,成為我的第一個朋友。
.
國中的時候:
我不知道男生是怎樣?但在女生的世界裡,好像都至少一定要有一個,可以「一起上廁所(不知為何那時自己上廁所都感覺像是在犯罪)」、「一起分組」、「一起走到術科教室(真的!!! 那時自己走會莫名好像很可憐?!! XDDD)」然後在路上大聊各種八卦與心事的超級好朋友。而且,只要對方交了新朋友不再和妳黏在一起,就會幼稚的覺得天要亡我、世界毀滅XDD。記得那陣子,還曾經晚上難過到抱著阿母哭。🤣
.
高中的時候:
大家其實都很好,但還是常常莫名的感到孤單。好渴望可以融入隨便一個「小圈圈」裡,但就是怎樣都覺得自己好像格格不入。痛恨所有需要「分組」&「以小圈圈為單位移動到其他教室上課」的行程!🙈🤣🤣
.
大學/研究所的時候:
似乎終於,越來越能把自己活得自在了。開始開心的參加各種校園活動和社團/組織,也因此認識了許多有趣的朋友。終於學會享受獨立的日常,也開始學著把自己的生活過好。驚訝的發現,原來交朋友並不一定要「一大群人一起瘋鬧」,「可以深度交流」的「三五好友聚會」或「一對一談心」,或許才是更適合我的交往模式。其實,與其在一群人裡互相遷就、勾心鬥角,不如和幾個知心好友單獨聚聚,或灑脫、快活的一人獨行。
.
出了社會後:
越來越懂得和世界相處,也總算明白,該如何和自己相處。還是繼續盡可能的以誠待人,但多了幾分成熟和世故,對「關係」也不再有太多的「糾結」和「強求」。合則來不合則去,留下來的,自然會是那些適合,且一直彼此用心相待的真正朋友。
.
一直到現在,真的是經過了好多事,才開始漸漸明白,古人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道理。
.
以前都覺得這句話好無情,後來才知道,是自己當時太年輕。
.
現在重新再看這句話,覺得還真是非常有道理,也受益良多。
.
君子之間的交往,本就應該是「可以毫不費力的」。
.
不用去勾心鬥角、奮力討好,或艱苦的維持。沒有功利,也沒有高低。
.
一切隨緣、隨心,對彼此「沒有要求」,就能寬懷的相互理解。不會過分濃烈,卻總能在每一次的相處中,洗滌彼此的身心。像是無需調味的清水,讓人不知不覺的,就這麼一飲到老。
.
你或許也曾經遇到過那種朋友,老愛說什麼「我們是朋友,所以你 “應該” 怎樣怎樣...」。友誼本就情出自願,哪有什麼應不應該的?!XDD
.
越是互相尊重、不用免強,舒心自在、清淡又純粹如水的關係。反而才越能永續長遠!
.
所以呀,現在的我對友情又有了全新的解讀。
.
真正的朋友,應該是在品德、智慧與心性上,都能令人欣賞的。
.
應該是可以相互理解、相處輕鬆,不給彼此壓力、不會互相算計,不對彼此苛求,且會互相為對方著想的。
.
真正的朋友,不會時不時的用交情或情緒,來勒索、綁架彼此。且在各個方面都能完全信任對方,也會尊重彼此的決定和選擇。在人生的道路上,相互扶持、一起成長。
.
不需要時時刻刻膩在一起,或訊息、電話不斷。也不用很嘻嘩的互相追捧、熱情如蜜。但心裡還是總有一個重要的角落,會時常惦記著對方。
.
不必去執著的緊抓住對方,因為人生聚散本就是常態。真正的友誼,就算相隔遙遠、多年不聯絡,情份也一直都在。
.
不會去要求彼此,但看到對方好,會真心的為他高興;看到對方遭遇困難,也會主動跳出來盡量給予幫助。
.
真正的朋友,差不多應該就是這樣一種,珍貴又可愛的存在吧!
.
就好像作家 三毛 所說的:「”朋友的可貴,就在於自由” ... 聽見水中白鵝戲綠波,感到內心歡悅,但不必每一分鐘都跑到門口去老看那條河。因為河總在。」
.
至於那些品性不好的朋友,和有毒的人際關係,就算再痛也儘早捨棄了吧!
.
回想自己的人生裡,確實有幾個特別的時刻,會突然認真的意識到,自己真的長大了。而當我第一次下定決心,痛心的徹底離開某位相識多年的朋友時,就是其中的一次。
.
不再往來後,竟然感覺大大的鬆了一口氣,整個人都輕鬆了起來。或許這就是離開一段有毒關係後,會有的如釋重負吧?!(戀愛關係也適用哦XDD)
.
其實說了這麼多對「真正朋友」的理解,也不過只是一些個人「到目前這個年歲後的小小心得」罷了。到了真正在交朋友時,誰還來得及一條一條的仔細對照啊!哈哈哈哈!唯心而已。
.
只要確保自己總是懷抱善意、真誠待人,就行了!不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誰還沒有傻過那幾回。如果實在很痛,就謝謝他們給的那些美好回憶吧!要是每段關係都要細細計算、戰戰兢兢,從未徹徹底底的付出過真心,那麼這短短數十載的人間走一回,也未免太過遺憾、可惜了一點,對吧?
.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能夠與他人靈魂相交、相知相惜,的確是一件幸事。但在人生的旅途裡,我們也不能讓自己,變得「過份依賴別人的愛」。
.
因為,這不管是對對方還是自己來說,壓力都太大了。
.
每個人都要學會,對自己的「情感與精神需求」負責。不能總將自己的「情緒起伏」和「生活豐富度」,建築在「別人」的身上,要旁人來對你負責。
.
畢竟,世事無常,誰也無法保證一定能有誰來作伴。能義無反顧的陪你走到最後一刻的人,也只有你自己。
.
我們遲早都要學會和自己相處,一個人,把自己的生活過好!
.
就連那些白頭偕老、相守一生的超浪漫阿公、阿嬤,最後都還是免不了有一個人要先走。那種巧到同時斷氣的神仙眷侶,真的太稀少了!嗷嗚嗚嗚~~🙈😆
.
所以說呀,在與人交往之外,也開始學著和自己交朋友吧!
.
學會獨處,才能享受專屬於自己的平靜時刻。也才能更有時間,去思考、反思和創造。
.
怪不得人家常說,能在某個領域中有所成就的人,大部分也都是善於獨處的人呢!
.
最近還聽到一種說法,覺得挺有趣。想想也滿有道理的!
.
他說人人都以為朋友眾多、處處合群才是常態。但每個個體本就不同,而我們又天生嚮往自由。
.
所以過度追求合群,不過就只是一種「無止境的自我折騰」罷了。越能學會享受孤獨,才越能活得瀟灑、自在。
.
「有你很好,自己一個人也很棒!」、「孤獨但不寂寞」,大概就是一個這樣的神奇境界吧!😻😻😆~
.
老友說:「這是一種 “天地一孤鳥” 的感覺和狀態!」哈哈哈哈!好像滿貼切的!
.
總之,不管你現在有朋友、沒朋友,都不妨開始一起培養「獨立精彩的能力」,灑脫的開啟「天地一孤鳥」的快活鳥鳥人生吧!!(飛呀~~~XDDD
.
——
.
🔻加入我的「特別分享好朋友email群組」🔻
➡️ https://forms.gle/JkQhzZoQNcxu6oVy8
.
-----------
.
🔻更多「野放上班族」XDD🔻
▪️Facebook:「野放上班族」 https://pse.is/tdmmy
▪️Instagram:「freelance_mkt」https://pse.is/DQJGH
▪️YouTube:「野放上班族-野羊」https://pse.is/vwxa3
.
▪️Medium:「野放上班族」 https://pse.is/t4mkj
▪️官網Blog:「野放上班族-野羊」 https://pse.is/usspu
▪️Blink佈告欄:野放上班族-自由工作者野羊 https://pse.is/w9yvg
.
🔻我的音頻節目🔻
▪️Apple Podcast:「野放上班族-野羊」 https://pse.is/th437
▪️Spotify:「野放上班族-野羊」 https://pse.is/vxs27
▪️Firstory:「野放上班族-野羊」 https://pse.is/vwahs
.
🔻我寫的書🔻
▪️出版實體書籍:《不只找工作,幫你找到好工作》
https://dreamstore.info/2Yx-K
▪️最新電子書:《野放上班族:斜槓自由工作者爽玩職涯》
https://dreamstore.info/2h1Fx
.
.
童年逆境經驗定義 在 周慕姿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過度努力 #推薦序
.
這次《過度努力》的推薦序,很榮幸邀請到三位重量級人物撰寫,三篇都非常感人,這幾天我會一一跟大家分享~~
.
先與大家分享賴芳玉律師的推薦序~~~ 賴芳玉(生活與法律)
.
.
【過度努力的鏡面,照出不放過自己的你】
.
.
努力,還要再努力,是為了自我挑戰,超越別人,也是自我期許;完成夢想,達到人生成功的巔峰,這已是許多勝利組的菁英案桌上的座右銘,也是我們追求的模範。
.
.
但這本書竟是探討「過度努力」是為了逃避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幾乎翻轉努力的定義,前者是堅毅,後者則是脆弱的語意表達。
.
.
這就是心理師觀察到人性最幽微的地方。慕姿既溫柔又直接地點出堅毅背後的脆弱。
.
.
「不夠好」,這句話很傷人,也很毒,可惜的是我們很少有防疫措施。
.
.
「不夠好」是自我要求完美的焦慮,還是外在造成的壓力?很難說清楚,畢竟整個追求成功的文化裡,哪個不是從小就被父母、師長們以各種形式來告訴你「不夠好」,我們更常被這三個字體罰、辱罵、嘲諷或貶抑。長大後,被職場主管、老闆、客戶,甚至情人或伴侶嫌棄不夠好。男人被唾棄錢賺得不夠多、成就太低,女人被嘲諷不夠溫柔體貼、賢妻良母。好吧,這個社會沒放過任何人,就是指著你的鼻子直言:「你不夠好」。
.
.
整個社會,不是虎爸或虎媽當道而已,而是已經建構出隱形的「虎社會」。所以當你有童年逆境,就如雪上加霜,所有的逆境都指向一個原因:「因為我不夠好,所以父母才不愛我」。當這個觀點內化成自我價值時,再優秀的菁英都還是與自卑情結相伴,形塑出各式各樣的創傷因應措施,就像這本書提到的購物欲、冷漠疏離、自戀、暴食症及恐慌症等。
.
.
記得,某次在律師訓練所講授家事課程時,我提到許多菁英都帶著童年逆境的創傷,不斷追求學業成就,只為了證明自己是值得珍愛的人。這段話,讓台下不少年輕律師都紅了眼眶。
.
.
童年逆境創傷經驗是多樣性的,例如面對高衝突或離異的父母,孩子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才會讓父母不幸福,或覺得再努力一點,父母就會變好了;又如假性孤兒的家庭,明明父母都說愛你,但你就是感受不到,父母明明都在,卻無法和父母的愛發生連結,感到難以言喻的孤寂和自卑,只有不斷努力尋求肯定和愛。
.
.
我周遭很多優秀的年輕朋友都有過度努力的情形,我總是感到不捨,雖常常告訴他們:「你已經夠好了,可以了。」但這句話的撫慰,往往只能讓他們停留在:「謝謝你看到我的努力」,卻還不到:「是的,我已經夠好了」的感受。
.
.
所以,真的很感謝慕姿再度為這群「過度努力」而受累的朋友寫下這本書,提供「不夠好」的治療與防疫方法。她不同以往的書寫,改編真實案例,呈現諮商室的對話,透過個案描述過度努力的情境,讓讀者更貼近自己的經驗,進入自我探索的可能。
.
.
大家或許不太明白這本書的切入觀點和書寫方式有多重要,但對於我這個長期從事性別、兒少及家事工作的律師及社會工作者而言,真心感謝她以這方式幫助更多的社會大眾。因為創傷的第一步,就是要覺察它的存在,但我們往往在過度強調「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或其他許多成功勵志語言中,忽略過度努力背後的創傷;也因成長中許多「不夠好」的印記深深烙在骨血中,而難以分辨創傷的存在和影響,以致必須反覆嚴厲鞭策自己努力的因應模式,才認為自己值得被珍惜、被愛,直到疲憊不堪,也很難找到生命的出口。
.
.
這本書透過個案與諮商師深入淺出的對話,幾乎提供完整的創傷復原地圖,從探索、抗拒、覺察到行動,讓每位讀者透過故事中個案的諮商經歷,找到自己復原力的可能。
.
.
這本書還有個很特別的書寫,就是諮商師和當事人的關係,「她希望,我假裝不知道;而我,沒有戳破。只是和她一起,浸在屬於她的悲傷裡。」「雅文哭得唏哩嘩啦,幾乎岔氣。在旁邊的我,跟著不停掉淚。」「美惠笑了,但是淚如雨下。」「『所以,我本來就是她不要的孩子』……這個痛被挖開了。我們一起待在這個痛楚的洞裡,很深,很深。」
.
.
我很喜歡這些描述裡的「一起」。
.
.
總有個說法,為避免替代性創傷,或專業者形象,專業助人者要把自己的情緒離個案很遠。但有次半年內發現罹有兩種癌症的平路老師在一場醫療座談會,分享醫病關係時,她說即便只有三分鐘的就診期間,也希望醫生的眼神能望著病人,讓病人感受到醫生的溫暖。有次某醫生看著檢驗報告說:「這樣我就放心了。」她對醫生那句喃喃印象深刻,那意味著醫生和病人是「一起」。她認為如果能夠「一起」,就連疾病都不可怕了。所以我猜想諮商心理師能和個案「一起」,個案應該也會很安心,算是專業者願意付出工作以外的溫柔。
.
.
人生總有很多的困境和挑戰,沒人可以無傷無痕地全身而退,俗稱「人在江湖走,哪個不挨刀」,正是這個道理吧。只是,我們如何和自己的創傷安然相處,帶著自己獨特的復原力活著過每一天。不必是成功,只是簡單也活著而已。
.
.
賴芳玉(律師) @fangyulai1018
.
.
《過度努力》預購:
博客來 一般預購版:https://tinyurl.com/y9nf26zb
金石堂 限量療心卡:https://reurl.cc/MZyzjm
童年逆境經驗定義 在 賴芳玉(生活與法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過度努力的鏡面,照出不放過自己的你>/賴芳玉
努力,還要再努力,是為了自我挑戰,超越別人,也是自我期許;完成夢想,達到人生成功的巔峰,這已是許多勝利組的菁英案桌上的座右銘,也是我們追求的模範。
但這本書竟是探討「過度努力」是為了逃避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幾乎翻轉努力的定義,前者是堅毅,後者則是脆弱的語意表達。
這就是心理師觀察到人性最幽微的地方。慕姿既溫柔又直接地點出堅毅背後的脆弱。
「不夠好」,這句話很傷人,也很毒,可惜的是我們很少有防疫措施。
「不夠好」是自我要求完美的焦慮,還是外在造成的壓力?很難說清楚,畢竟整個追求成功的文化裡,哪個不是從小就被父母、師長們以各種形式來告訴你「不夠好」,我們更常被這三個字體罰、辱罵、嘲諷或貶抑。長大後,被職場主管、老闆、客戶,甚至情人或伴侶嫌棄不夠好。男人被唾棄錢賺得不夠多、成就太低,女人被嘲諷不夠溫柔體貼、賢妻良母。好吧,這個社會沒放過任何人,就是指著你的鼻子直言:「你不夠好」。
整個社會,不是虎爸或虎媽當道而已,而是已經建構出隱形的「虎社會」。所以當你有童年逆境,就如雪上加霜,所有的逆境都指向一個原因:「因為我不夠好,所以父母才不愛我」。當這個觀點內化成自我價值時,再優秀的菁英都還是與自卑情結相伴,形塑出各式各樣的創傷因應措施,就像這本書提到的購物欲、冷漠疏離、自戀、暴食症及恐慌症等。
記得,某次在律師訓練所講授家事課程時,我提到許多菁英都帶著童年逆境的創傷,不斷追求學業成就,只為了證明自己是值得珍愛的人。這段話,讓台下不少年輕律師都紅了眼眶。
童年逆境創傷經驗是多樣性的,例如面對高衝突或離異的父母,孩子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才會讓父母不幸福,或覺得再努力一點,父母就會變好了;又如假性孤兒的家庭,明明父母都說愛你,但你就是感受不到,父母明明都在,卻無法和父母的愛發生連結,感到難以言喻的孤寂和自卑,只有不斷努力尋求肯定和愛。
我周遭很多優秀的年輕朋友都有過度努力的情形,我總是感到不捨,雖常常告訴他們:「你已經夠好了,可以了。」但這句話的撫慰,往往只能讓他們停留在:「謝謝你看到我的努力」,卻還不到:「是的,我已經夠好了」的感受。
所以,真的很感謝慕姿再度為這群「過度努力」而受累的朋友寫下這本書,提供「不夠好」的治療與防疫方法。她不同以往的書寫,改編真實案例,呈現諮商室的對話,透過個案描述過度努力的情境,讓讀者更貼近自己的經驗,進入自我探索的可能。
大家或許不太明白這本書的切入觀點和書寫方式有多重要,但對於我這個長期從事性別、兒少及家事工作的律師及社會工作者而言,真心感謝她以這方式幫助更多的社會大眾。因為創傷的第一步,就是要覺察它的存在,但我們往往在過度強調「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或其他許多成功勵志語言中,忽略過度努力背後的創傷;也因成長中許多「不夠好」的印記深深烙在骨血中,而難以分辨創傷的存在和影響,以致必須反覆嚴厲鞭策自己努力的因應模式,才認為自己值得被珍惜、被愛,直到疲憊不堪,也很難找到生命的出口。這本書透過個案與諮商師深入淺出的對話,幾乎提供完整的創傷復原地圖,從探索、抗拒、覺察到行動,讓每位讀者透過故事中個案的諮商經歷,找到自己復原力的可能。
這本書還有個很特別的書寫,就是諮商師和當事人的關係,「她希望,我假裝不知道;而我,沒有戳破。只是和她一起,浸在屬於她的悲傷裡。」「雅文哭得唏哩嘩啦,幾乎岔氣。在旁邊的我,跟著不停掉淚。」「美惠笑了,但是淚如雨下。」「『所以,我本來就是她不要的孩子』……這個痛被挖開了。我們一起待在這個痛楚的洞裡,很深,很深。」
我很喜歡這些描述裡的「一起」。
總有個說法,為避免替代性創傷,或專業者形象,專業助人者要把自己的情緒離個案很遠。但有次半年內發現罹有兩種癌症的平路老師在一場醫療座談會,分享醫病關係時,她說即便只有三分鐘的就診期間,也希望醫生的眼神能望著病人,讓病人感受到醫生的溫暖。有次某醫生看著檢驗報告說:「這樣我就放心了。」她對醫生那句喃喃印象深刻,那意味著醫生和病人是「一起」。她認為如果能夠「一起」,就連疾病都不可怕了。所以我猜想諮商心理師能和個案「一起」,個案應該也會很安心,算是專業者願意付出工作以外的溫柔。
人生總有很多的困境和挑戰,沒人可以無傷無痕地全身而退,俗稱「人在江湖走,哪個不挨刀」,正是這個道理吧。只是,我們如何和自己的創傷安然相處,帶著自己獨特的復原力活著過每一天。不必是成功,只是簡單也活著而已。
(全文刊載於周慕姿新書"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推薦序/寶瓶文化出版/博客來預購中)
童年逆境經驗定義 在 非行少年生命故事之敘說研究 的必吃
「非行少年」之定義可分為少年事件處理法之定義以及身分非行(status ... 能夠賦予被監禁正向的意義,但卻由於過去童年的失落經驗,而將自己定位為受. 害者的角色? ... <看更多>
童年逆境經驗定義 在 行動心理師的垃圾車- 大家有看過「心靈的傷,身體 ... - Facebook 的必吃
前陣子汶槳去進修,透過身體感受來認識迷走神經,進一步看見創傷經驗。 ... 的反應在我們的身體經驗裡,創傷也不一定是要經驗所謂的生離死別才能如此定義,在童年逆境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