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Nomadland
抱歉很久沒有更新,轉眼來了英國四個月,除了上課外也有一直工作,每天在香港與英國的時區之間打轉,不經不覺時間就這樣溜走了。在倫敦的日子很簡單,正正因為日子足夠簡單,也讓我開始反思以前在香港的生活到底有多不簡單,甚至開始思索工作的意義,如果工作除了換取薪金外並不存在任何意義,那麼人生的意義又是什麼,到底要把時間、心思花在哪裡才算得上值得?這是我來到這個新的國度後,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在防疫的期間,電影院當然沒有開,而每天除了工作和煮飯以外,電影也少看了許多,直至到奧斯卡頒獎禮,我才意識到自己錯過了許多好電影,所以昨天在電腦螢幕上看了《Nomadland》,看了不少影評,因此在觀看之前心裡也帶著不少假設,直到劇情慢慢地推進,我才發現這故事跟我想像中的有一點不一樣,比我想像中的要淡許多,卻也比我想像中的更沈重,那種孤獨、漂泊的感覺一直在我心中久久不散,直到我寫作的這一刻,我還能清楚地感受得到。
劇情我不在這裡重複,因為我更希望大家能自己感受,倒是有幾點感受想跟大家分享:
這是一部非常真實的電影,可以說是介乎電影與紀錄片之間的作品,雖然請來了影后Frances McDormand,但她在電影中演繹的卻是一個極平常的角色,即極接近「一般人」的角色,沒有奢華的生活,沒有超能力,沒有想要拯救世界的野心,隱藏著令人心酸的遭遇,平平凡凡地過著平凡的日子,載著所有的家當和回憶浪跡天涯。
相較於每天朝九晚五(事實上是朝九晚十)的工作,遊牧是一種另類的生活方式,每天動腦筋解決自己的生活所需,途中遇到同路人的話就小聚一下,不然隻身一人上路也沒問題,從極度寒冷的地方走到沙漠,再一路走到岸邊,這樣一年又過去了,而下一年在某一處,或許又會跟曾經的友人相遇,這樣的生活方式充滿著不確定性,而因為很多人認為可以預測的生活才能帶來安全感,所以對遊牧生活難以想像,所以甘願每天準時上班,把其視為理所當然。
很多人盛讚導演趙婷對美國了解的透徹,因為我不是美國政治或文化的專家,我想我沒有資格評論這一點,但作為一個觀眾,一個被這部電影深深感動的觀眾,我認為這是一部超越國籍、國度、種族的電影,而它所描述的其實是一個全世界共同面對的議題,當我們每天在歌頌那些在傳統定義下的「成功者」的同時,「失敗者」的生活到底又是怎樣?而到底是誰可以如此自大、魯莽地單純因為自己比較幸運,就在向這些選擇過另一種人生的遊牧者指手劃腳?
更大程度上,我是以一種世界公民的身分觀看這部電影,而我也能夠感受到導演眼界的遼闊,那是一位小人物的人生,但足以見微知著,看到這個時代的孤獨、寂寞、不安。電影應有的人文深度與重量,我全都感受到,也很感恩有人如此認真、細緻的刻劃出一部屬於當代的電影,不是科幻片,不是時代片,沒有特技,沒有矯情,一副很單純的電影本人的模樣。
今年看的電影不多,但綜合這些年來看過的所有電影來評比的話(如果有這個必要),《Nomadland》的確給了我一種難以言喻的震撼,不是視覺上的震撼,也不是劇情有多轉折,而正正相反,簡單自然的劇情呼喚著我內心孤獨的正在遊牧的某個部分,讓人在異鄉的我明白每句再見代表著真的有機會再重逢,在人生的路上。
人們常說奧斯卡頒獎很政治化,我不置可否,也不排除這個可能,但我寧願相信把最佳導演頒給趙婷是評委們真心欣賞她,因為她值得。而只有在這個情況下,中國的反應才會更被顯得此地無銀,人家透過電影描寫了一首美國資本主義下的哀歌,美國人卻接受、欣賞、讚嘆,相反隔岸的中國卻因為她說她童年時的中國是個「遍地謊言的地方」而封鎖了她得獎的新聞以及撤下本來即將上映的電影,這證明了什麼?證明中國要贏美國,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追趕。
先說到這裡,沒看的朋友快點去看吧,最好是在大螢幕觀看,See you down the road.
——————————————————————————
活動分享
大學時期在這家初創社企幫忙 Eldpathy 歷耆者,轉眼這家社企已經七歲了,一直透過長者體驗活動宣揚對長者的同理心、尊重和愛。
最近他們與長幼演員一起踏上舞台,以劇場的模式,以玩具的主題分享歲月和回憶。
(讓我想起曾經寫過的Toy Story文章,有機會再與大家分享)
只演三場,在香港的朋友代我去看看吧!
活動介紹及報名連結: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884037955478859&id=396485947567398
Stand News 立場新聞生活 立場
科幻片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由國家或社會賢達為你 fact check——橫跨東西的存在性鐵幕 | 盧斯達 on Patreon】
香港「通識科」被改為「公民及社會發展科」,並加設紅線,但紅線是甚麼,其實很難講得明白。因為「政治」往往是講求心領神會,講不出來的。有警方高層接受外媒訪問,被問及甚麼行為會觸犯法律,對方也等於是說:「不要試探」。
所以教育官員在電台接受訪問時,被問及新疆棉爭議可不可以在課堂討論?官員反問,為甚麼要談?國家已經說了這是失實報道。主持又問,如果引述完爭議之後,再引述國家的說法又如何?官員說,討論不用談得那麼細緻。總之是明白的,他們也不知道具體是如何,但你一旦提出「這樣又如何」,就是欠缺敬畏之心,在測試底線。
於是問題就變成,是否任何一個政權介定某事是假新聞、失實,就確定了事情是假,是失實?「甚麼是真實」由誰界定呢?
「假新聞」這個概念在西方發大,其實也很捉蟲,人類正在付出代價,正在倒退。美國的建制派很喜歡說某些事情是「假新聞」,去禁絕言論自由。很多事情不准討論,就在網絡直接被消失。在 Facebook、Youtube 還有主流傳媒,想禁絕某些議題和人物的時候,就說他們在散播假新聞。為免假消息流毒千里,乾脆連討論都不行,但西方價值觀的外圍人士,對此往往照單全收,簡單來說,就是認為西方權貴比較信得過。西方傳媒、學者、政府,可以定義「甚麼是真實」。西媒甚至經常將評論當成新聞事實推銷給讀者。當你說為甚麼不能談論,他們其實也是說,為甚麼要討論?大媒已經說了這是假新聞,由「第三方 fact check 機構」審議了。
Fact check 文化其實是一種阻止民眾思考和質疑的霸術。
以前社會時常大吹「知識型經濟」的法螺,又流行「知識就是力量」的普及教育主義,教育產業在先進國家盛行得很,但到了形格勢禁,底線也不會存在,各種機構都會想以一己之私,禁絕公眾討論。社會上的各種力量,都去競逐「界定真實」的仲裁權。只不過西方那一套更為廣大深密,而中國的壟斷權則受到西方力量挑戰,如此而已。
教育和知識,其實不是特定的說法。說法會改變,好像很真實的科學理論都會受挑戰,會下台。文明最重要還是「質疑」。不容許質疑,就不存在思辯,也不再能修正錯誤。
之前片商請看《攻殼機動隊》的數碼修復版,它裡面就談了類似的存在性問題。在一個記憶可以偽造、腦袋可以機械化、身體義肢可以替換的末來世界,作為政府特工的女主角在追查可以偽造記憶的恐怖份子時,面臨了一個存在問題。有很多受害者被植入了虛假記憶,成為恐怖份子的棋子。她突然陰鬱地發現,自己在本質上跟這些受操控的受害者,可能也一樣,自己過去的記憶可能是偽造的,質疑自己整個人生是否真實的。
《銀翼殺手》系列也是談這樣的問題,銀翼殺手負責處決脫離政府控制的人造生化人,這些生化人的記憶都是偽造,是其他人類的記憶的複製品。電影埋下的開放式伏筆,是主角後來也發現自己的記憶可能是偽造,他是否其實也是一個人造物?於是成為開放結局和哲學辯論題。《攻殼》和《銀翼殺手》或許不是想定論「甚麼是真實」,而是在虛擬物可以以假亂真,真假界線開始模糊的想像時空,去討論「甚麼是存在」。一個人工智能開始質疑自己是否人工智能,其實就像人類開始質疑自己是否人類。不管你是人工智能、人類還是複製人,當你發展出能夠質疑自己整個存在的能力,你就弔詭地獲得了存在的能力,因此也是存在,或者說是擁有「靈魂」。
是否存在,或是否具有自我意識,並非取決於你是否「正常人類」,因為大部份人類的生命都是理所當然,不會突然質疑。他們物理上生存,卻不是存在。在故事中的人工智能雖然不是 organic 的生命,卻是存在的,有自我意識的。如果在真實世界,當 AI 已經擁有這樣的高度,也許我們就要給他人權,視它與人類相等。這當然會衝擊人類為宇宙中心的世界觀,所以富哲思的科幻片通常都有些恐怖片的調調,因為它給你一個可能性:仿造物也可能擁有本真的東西,你認為本真的自己其實不一定本真。一個對自己整個存在深入反思並且認真的人工智能,可能比一個填鴨教育出來的營營役役真實人類,來得更加有趣,更加人性,更加存在。因此你思,故你存在,不是說你一定是人類才可能存在,即使你是人類,你缺乏思辯,你都可以等於不存在。
而現在這個世界是有知識的,卻不想人們質疑,不想別人存在。這種體制,在西方是用一種隱暗的方式出現,在東方則是具體地出現,但這種存在性的鐵幕,其實橫跨各個文明。
說到底,真實不一定能夠找到,讀歷史的人如果心水清,都會知道自己讀的可能是演義,而真實在發生之後,已經永遠喪失,追不到的,但當你質疑「這是否真實」的時候,你便發明出自己,不再是被動接收訊息的硬碟,而是「存在的人」。而現代教育體系,說到底就是想人變成抄錄硬碟,想人接受很多事情是理所當然。對一個能夠發揮「靈魂」的人,沒有事情是理所當然,連自身的生存都不是。所以卡謬說是否自殺是一個大哉問,自己的生存都可以質疑,這樣的人是明智的,你很難把規條硬塞給他們。
所以每個社會都不會鼓勵別人思考這個問題,安樂死是敏感議題,社會賢達總是把「思考死亡」和「珍惜生命」對立起來,以阻止討論,但思考死亡的人才可能真正熱愛生命。而缺乏反思地熱愛生命,只是最低層次的活著。
//喜歡老盧的文字的朋友,一如平常,歡迎贊助,感謝。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科幻片定義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由國家或社會賢達為你 fact check——橫跨東西的存在性鐵幕 | 盧斯達 on Patreon】
香港「通識科」被改為「公民及社會發展科」,並加設紅線,但紅線是甚麼,其實很難講得明白。因為「政治」往往是講求心領神會,講不出來的。有警方高層接受外媒訪問,被問及甚麼行為會觸犯法律,對方也等於是說:「不要試探」。
所以教育官員在電台接受訪問時,被問及新疆棉爭議可不可以在課堂討論?官員反問,為甚麼要談?國家已經說了這是失實報道。主持又問,如果引述完爭議之後,再引述國家的說法又如何?官員說,討論不用談得那麼細緻。總之是明白的,他們也不知道具體是如何,但你一旦提出「這樣又如何」,就是欠缺敬畏之心,在測試底線。
於是問題就變成,是否任何一個政權介定某事是假新聞、失實,就確定了事情是假,是失實?「甚麼是真實」由誰界定呢?
「假新聞」這個概念在西方發大,其實也很捉蟲,人類正在付出代價,正在倒退。美國的建制派很喜歡說某些事情是「假新聞」,去禁絕言論自由。很多事情不准討論,就在網絡直接被消失。在 Facebook、Youtube 還有主流傳媒,想禁絕某些議題和人物的時候,就說他們在散播假新聞。為免假消息流毒千里,乾脆連討論都不行,但西方價值觀的外圍人士,對此往往照單全收,簡單來說,就是認為西方權貴比較信得過。西方傳媒、學者、政府,可以定義「甚麼是真實」。西媒甚至經常將評論當成新聞事實推銷給讀者。當你說為甚麼不能談論,他們其實也是說,為甚麼要討論?大媒已經說了這是假新聞,由「第三方 fact check 機構」審議了。
Fact check 文化其實是一種阻止民眾思考和質疑的霸術。
以前社會時常大吹「知識型經濟」的法螺,又流行「知識就是力量」的普及教育主義,教育產業在先進國家盛行得很,但到了形格勢禁,底線也不會存在,各種機構都會想以一己之私,禁絕公眾討論。社會上的各種力量,都去競逐「界定真實」的仲裁權。只不過西方那一套更為廣大深密,而中國的壟斷權則受到西方力量挑戰,如此而已。
教育和知識,其實不是特定的說法。說法會改變,好像很真實的科學理論都會受挑戰,會下台。文明最重要還是「質疑」。不容許質疑,就不存在思辯,也不再能修正錯誤。
之前片商請看《攻殼機動隊》的數碼修復版,它裡面就談了類似的存在性問題。在一個記憶可以偽造、腦袋可以機械化、身體義肢可以替換的末來世界,作為政府特工的女主角在追查可以偽造記憶的恐怖份子時,面臨了一個存在問題。有很多受害者被植入了虛假記憶,成為恐怖份子的棋子。她突然陰鬱地發現,自己在本質上跟這些受操控的受害者,可能也一樣,自己過去的記憶可能是偽造的,質疑自己整個人生是否真實的。
《銀翼殺手》系列也是談這樣的問題,銀翼殺手負責處決脫離政府控制的人造生化人,這些生化人的記憶都是偽造,是其他人類的記憶的複製品。電影埋下的開放式伏筆,是主角後來也發現自己的記憶可能是偽造,他是否其實也是一個人造物?於是成為開放結局和哲學辯論題。《攻殼》和《銀翼殺手》或許不是想定論「甚麼是真實」,而是在虛擬物可以以假亂真,真假界線開始模糊的想像時空,去討論「甚麼是存在」。一個人工智能開始質疑自己是否人工智能,其實就像人類開始質疑自己是否人類。不管你是人工智能、人類還是複製人,當你發展出能夠質疑自己整個存在的能力,你就弔詭地獲得了存在的能力,因此也是存在,或者說是擁有「靈魂」。
是否存在,或是否具有自我意識,並非取決於你是否「正常人類」,因為大部份人類的生命都是理所當然,不會突然質疑。他們物理上生存,卻不是存在。在故事中的人工智能雖然不是 organic 的生命,卻是存在的,有自我意識的。如果在真實世界,當 AI 已經擁有這樣的高度,也許我們就要給他人權,視它與人類相等。這當然會衝擊人類為宇宙中心的世界觀,所以富哲思的科幻片通常都有些恐怖片的調調,因為它給你一個可能性:仿造物也可能擁有本真的東西,你認為本真的自己其實不一定本真。一個對自己整個存在深入反思並且認真的人工智能,可能比一個填鴨教育出來的營營役役真實人類,來得更加有趣,更加人性,更加存在。因此你思,故你存在,不是說你一定是人類才可能存在,即使你是人類,你缺乏思辯,你都可以等於不存在。
而現在這個世界是有知識的,卻不想人們質疑,不想別人存在。這種體制,在西方是用一種隱暗的方式出現,在東方則是具體地出現,但這種存在性的鐵幕,其實橫跨各個文明。
說到底,真實不一定能夠找到,讀歷史的人如果心水清,都會知道自己讀的可能是演義,而真實在發生之後,已經永遠喪失,追不到的,但當你質疑「這是否真實」的時候,你便發明出自己,不再是被動接收訊息的硬碟,而是「存在的人」。而現代教育體系,說到底就是想人變成抄錄硬碟,想人接受很多事情是理所當然。對一個能夠發揮「靈魂」的人,沒有事情是理所當然,連自身的生存都不是。所以卡謬說是否自殺是一個大哉問,自己的生存都可以質疑,這樣的人是明智的,你很難把規條硬塞給他們。
所以每個社會都不會鼓勵別人思考這個問題,安樂死是敏感議題,社會賢達總是把「思考死亡」和「珍惜生命」對立起來,以阻止討論,但思考死亡的人才可能真正熱愛生命。而缺乏反思地熱愛生命,只是最低層次的活著。
//喜歡老盧的文字的朋友,一如平常,歡迎贊助,感謝。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科幻片定義 在 科幻片的定義- 電影板 的必吃
我是一個超愛看電影的人可是對電影類型又其挑無比我前陣子看了很多我自認為好看的電影不知道是不是屬於科幻片? 分歧者移動迷宮出神入化2012 駭客任務 ... ... <看更多>
科幻片定義 在 【科幻戰艦】外星生物鑽入直腸!兩小時就完成人類兩億年的進化 的必吃

【阿奇】男子拥有心灵控制异能,以一敌百无人能挡/2023年异能 科幻片 《觉醒》 ... 定義 為何生物,硬骨魚之王利茲魚再現? 傑斯特Jester•145K views · 13:24. ... <看更多>
科幻片定義 在 Re: [請益] 何謂科幻電影呢? - 精華區movie 的必吃
※ 引述《littlest (讀冊人...)》之銘言:
: 想請問一下 所謂的科幻電影 有沒有什麼明確的定義呢?
: 是只要扯到未來 外星人就算科幻電影嗎?
: 那...像千鈞一髮,關鍵報告,或是重裝任務(不是駭客任務系列)
: 這些也算科幻電影嗎?
: 因為這些電影感覺著重在人性的討論
這感覺像SF小說版的老問題,那就是什麼才是「科幻」小說?有人說
星際大戰不是科幻,比較像奇幻,這點我是認同的。但什麼是科幻,奇
實說法很多啦,但普遍對正統科幻的認知都是「強調某科技『改變』
下,對世界的影響」。(用改變,不用「進步」,是因為不少科幻片也是
探討科學退步的影響。)
至於你提到的千鈞一髮,關鍵報告,重裝任務不算科幻電影的話,那我
真的不曉得拿些算科幻電影了....。而且你提到他們著重在人性的探
討,但真正優秀的藝術作品,其實最終探討的都還是人性,這也是我認
為雖然主題是探討基因工程的千鈞一髮,才是最偉大科幻電影的原因,
因為本片不像其它科幻片都在探討新科技而已,主要探討的還是人性。
: 題外話
: 伊莉莎白貝爾實在是太帥了 他是英國人嗎?
: 身上有一種不同於好萊屋性感男星的帥勁 他會紅
: 實在是有夠帥的 連我是男生看了都覺得他太帥了....>/////////////<
伊莉莎白貝爾是誰啊?克里斯汀貝爾才對吧?把貝爾哥哥的名字搞錯,
罰你默寫十遍喔。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0.177.21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