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的日常 #可能是你的魔幻 #科幻作為解放的可能
【⛰#奇幻之島專題 👀|對談:吳明益&紀大偉&關首奇】
近年來,台灣奇幻創作越來越具本土意識與識別度,即使在歐美影劇、日本ACG文化長期強勢的夾擊下,也累積了不少具獨特文化辨識度的作品。🎥日前剛結束的 #瑞士紐沙特奇幻影展(Neuchatel International Fantastic Film Festival;NIFFF)本屆(2021)以台灣為主題國,推出「奇幻福爾摩沙」專題(Formosa Fantastica),透過長片、短片、影集以及沉浸式裝置等多元形式,大規模介紹台灣豐碩的影像創作。
📚NIFFF與 文化內容策進院 Taiwan Creative Content Agency合作舉辦專場論壇,邀請作家 #吳明益 及 #紀大偉 分享他們對 #奇幻文學的文化根源與創作理念。論壇由將台灣文學作品引入法國的重要推手、法國亞洲書庫出版社(L’Asiatheque)「台灣小說系列」的總編輯 #關首奇(Gwennaël Gaffric)主持,全程以線上直播方式進行,本文為對談菁華。
🕵♂吳明益:台灣有很獨特的自然環境、原住民傳說,台灣旁邊有很深的海溝、本島有非常神祕的高山,我覺得未來如果新一輩的作家有這類體驗的話,很有可能會從這邊發展出另外一條科幻故事。
👨🏫紀大偉:台灣的年輕人和民眾,在過去10年內有非常多,很大的改變政治的能量,例如台灣的太陽花運動,還有這幾年通過的同性戀結婚合法化。我認為台灣現在寫科幻小說的人,會很自然就在小說裡面寫到各種——比如說同性戀、跨性別的人,沒有任何的禁忌。或許台灣科幻小說的「科學」沒有非常發達,但是政治和性別上是很自由的。
☉-------☉
⛰【專題・奇幻之島】👀
Openbook閱讀誌與文化內容策進院特別製作 #奇幻之島 專題,與國內外讀者一同領略台灣豐富的文化風景所孕育的奇想翩翩。
📍小說》從民俗、道教系統到原住民神話:用台灣式奇幻,向國際自我介紹👉https://reurl.cc/Ak5dq8
📍漫畫》融合中國和日本,更有在地元素,多元差異與包容,造就迷人的台灣圖像👉https://reurl.cc/eErXxb
📍對談》台灣的日常,可能是世界的奇幻:小說家吳明益X紀大偉👉https://reurl.cc/Gm1ekp
———
●訂閱電子報,收信掌握本刊完整報導
https://lihi1.com/EbuBe
●追蹤Openbook IG
https://goo.gl/Enkzy3
科幻作為解放的可能 在 Openbook閱讀誌- #他人的日常#可能是你的魔幻#科幻作為解放 ... 的必吃
他人的日常#可能是你的魔幻#科幻作為解放的可能【⛰#奇幻之島專題 |對談:吳明益&紀大偉&關首奇】 近年來,台灣奇幻創作越來越具本土意識與識別度,即使在歐美影劇、 ... ... <看更多>
科幻作為解放的可能 在 [好雷] 《記憶》-電影作為共同經驗性的可能- 看板movie 的必吃
雷文防雷資訊頁
因為聽說沒有院線放映的計畫
就先分享出來了
本片覺得跟 在車上 是不分軒輊 很不錯
過年期間在華山光點與誠品戲院有上映幾天
大家可以去看看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https://reurl.cc/l9QKyd (方格子圖文並茂版)
以「記憶」之名,在坎城影展頒獎前就看了預告片,本來還以為會是導演阿比查邦(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的哥倫比亞版本:未知的聲響與考古的挖掘,進而帶出哥
倫比亞的歷史傷痕、叢林場景等等皆像是以往導演熟悉且擅長表現的概念與敘事的方法。
這邊說是「敘事方法」也意味著「電影」本身的侷限性:只能在螢幕中的無法「觸及」
或總有遺憾。即使是以往阿比查邦自由的影像敘事,混合著劇情、紀錄、實驗電影之間
,並意味著在形式上與表現性從泰國的現實處境捕抓日常的人民狀態,與總的來說,抽
象時間關係之間的提問,並跨界(或說回到藝術學院畢業的本業)當代藝術,展現多樣的
影音空間,與光線材料的擴延,更多的可能性。
「很多事情可能不是在某個時間點巧合地湊再一起,而是事情本來就存在,只是因為當下
的狀態以至於剛好發現。」
也許剛好看完《記憶》,剛好出現聽到某位哲學老師在談海德格的《走向語言之途》(註
1)。說到語言的象徵與系統性,但同時又意味著詩的自由,或是肢體語言的曖昧與更加
精確的「本真」(如動物),皆讓我思考關於《記憶》是不是還需要用「敘事方式」來形
容所謂的藝術作品跟生命狀態;或說《記憶》「如此地」走在,更宗教性、更深邃、甚至
是探究本質性的一種體驗。
如同電影節映後座談中提到《記憶》是導演離開熟悉的泰國展開新的創作方式,雖然事前
在哥倫比亞當地做了相當程度的田野與訪談,但在創作階段卻並沒有太多的「設定」。於
是在《記憶》中,沒有感受到太多複雜的語彙、結構,只是在場景與場景之間保持一定的
開放性,或說鬆散地點到為止,像是一條條纖細的痕跡構成網狀的節點(那些依舊還是熟
悉以前阿比查邦作品會談的「概念」),而非一條實在的敘事線。
主角Jessica,由Tilda Swinton飾演(《記憶》是她與阿比查邦合作的創作計畫)研究蘭
花的專家,稍微帶到蘭花藉由真菌傳染與培育繁殖的自然與人工之間,確立了前半段位於
知識階級的主角與其關聯者較為高雅的語言溝通,詩文創作,並與考古研究室、藝廊、聲
音創作者的現代主義設計感工作室等空間中遊走。一直到後半段才切換到較原始的荒郊野
外(如同《熱帶幻夢》(tropical melody)的後半段),並且與類似中年原住民的
Hernan(與相對年輕的聲音創作者同名)進行學習與 「溝通」。
太久沒在戲院看長鏡頭電影,有點不習慣,昏昏欲睡感招喚。《記憶》幾乎都是中遠景的
構圖,顯露了環境與音景(soundscape)的重要,並且和蔡明亮作品的「慢」有點不太一
樣的感受經驗。除了強調電影中的人物,與觀看電影觀眾的時間共感,在於《記憶》以導
演失眠起床突然其來聲響的親身經驗,所以才會有電影中一開始出現巨大聲響困擾著女主
角,並列著汽車警報器,這類都市中人工又「自然」的聲音。而女主角為了要具體「再現
」無意識冒出的聲音(這裡暫且不用腦中發出的聲音,這樣具有神經科學式的論斷),後
來與聲音創作者進行,修辭語言與電腦聲音資料庫中效果調變的辯證,這是《記憶》對聲
音的「再現」的後設意圖。
一直到後段中年Hernan躺在草地上,像是死了一樣睡覺,長鏡頭畫面定格沒有太多變化,
卻透露了環境聲音的持續,造成螢幕內外的「共時性」。電影中的角色肢體碰觸,用現代
語言形容是硬碟(存放記憶)與天線(接收訊號)之間,電影的「輸出」聲音像是調頻收
音機的切換,表示著時空與記憶的轉換。
不像是之前錄音室電腦調變而成的「模擬」,那個巨響聲音像是以前的一個故事中不斷被
風吹拍打的窗戶,或者是(未來的)科幻太空船的留下的結界,似乎是暗示了藉由某種原
住民式的泛靈信仰,去看待不同於現代科學對於自然的態度與感受,呈現出無主體、無歷
史的共同經驗性(註2)。
「我們在走向世界的同時,世界也正在走向我們」(註1)
電影的《記憶》似乎是朝向更加解放的精神體驗、電影的「冥想」,在無法碰觸的電影平
面,盡可能地等待著事物的開顯,告訴那些本來就存在的事情。
(註1)
https://www.mirrorvoice.com.tw/podcasts/119/2323
《鏡好聽》podcasts《哲學好好玩第五季》EP10|語言解放現代世界裡失落的靈性:談海
德格《走向語言之途》
(註2)
關於「共同經驗性」的部分,個人是想到以前在學校上國文課的故事:《楚人楚弓》。關
於儒家:楚人遺失弓,楚人得弓。與道家:遺失弓就是得弓。與佛家:沒有遺失也沒有得
到的無我空性。
三種境界,《記憶》大概是介於道家跟佛家之間吧...。
--
https://blog.xuite.net/notfind/wretch
拉特飯 - 以商業力量進入獨立市場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28.11.10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643376286.A.1B1.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