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港產片百花齊放,比起嘉禾那繼承自邵氏電影嫡系的優良傳統,又或者新藝城的商業片變種實驗;對我來說,德寶電影的出品更是與別不同,其一特色,就是片種類型多變。早前到了電影資料館,看了這個有關德寶的小展覽。
其中有以社會議題為題材,如探討精神病患問題的《癲佬正傳》、用聾啞人士角色作為主角的《聽不到的說話》,或以愛情片框架描述移民與在異鄉生活「I talk all no talk」的《秋天的童話》。除此以外,亦有不少精緻也富現代感的都市小品(德寶結業後,由曾志偉陳可辛的UFO在九十年代進一步發揚光大),如潘源良黃耀明的處男作《戀愛季節》或《三人世界》等。
再偏鋒一點,有邱剛健關錦鵬的《地下情》亦有甘國亮執導的《神奇兩女俠》;兩個女人連子蓉梁好逑的「港女」archetype的鬥法經典、抑或是王家衛譚家明聯袂的《最後勝利》,相傳劇本原意為《旺角卡門》的下集,以描述兩個蹩腳中佬古惑仔兄弟為靈感。
因應防疫措施,電影資料館現暫停開放。但在減少外出的同時,或許正是個好時候,安在家中認識或是重溫這個(可能已被大家遺忘的)電影世界。
#四眼仔週記 #港產片 #德寶電影 #就係香港 #編輯團隊日常
秋天的童話移民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走咗,就一天都光晒?
近期隨著《金都》、 《幻愛》和《叔叔》三部電影的熱烈反應,又令人再度關注起港產電影的特色。其實一直以來,不少港產片都將香港人的生活情態及身處的時代脈絡呈現和昇華,移民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主題之一。
由六十年代初講述內地大江南北移民來到香港後如何共融的《南北和》系列,到七十年代李小龍《猛龍過江》講述移居歐美的華人在種族歧視下的反抗,乃至八十年代初,香港成為第一收容港後,許鞍華以越南船民為主題的《來客》、《胡越的故事》和《投奔怒海》三部曲,都是箇中表表者。這些作品都以香港數十年來成為內地及其他地方難民或移民目的地或中轉站為背景。
到了八十年代中後期開始,在香港面對九七回歸,大量港人選擇移居他方的背景下,更多電影開始以香港人移民到外國的處境為主題。張婉婷導演的《秋天的童話》(1987) 、 關錦鵬的《人在紐約)(1989) 、羅卓瑤《浮生》(1996) 和陳可辛《甜蜜蜜》(1996) 等,這些作品不約而同帶出移民在他方生活的文化差異和衝突,也突顯出香港複雜的地緣政治及文化脈絡,但同時將個人命運放在大時代之間,交雜著香港人面對異鄉生活時的不同取捨、個人理想的追求、家庭倫理的糾結,以至男女關係的交錯失落⋯⋯九七回歸之前,亦是香港移民電影的高峰期。
夏季號《就係香港》以香港人在不同世代如何向外移民為大主題。其中「港產片中的移民情結」一文,更邀來曾為本屆香港電影金獎像候選作品創作插畫的新一代創作者楊宗穎@imnotsorrymum,將上述幾部經典港產片的精彩畫面用畫筆再現出來。
#港產片#移民#2020就係香港夏季號
秋天的童話移民 在 看電影的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男與女》(Hong Kong, Hong Kong)蔡繼光1983導演
這片在台灣似乎沒啥人看過或記得,但鍾楚紅及萬梓良二位在片中都有大膽到幾近全裸(但未露點)的演出,可能當年在台上映時還是剪掉了一些太露骨的畫面吧?但重點是這不是一般的奇情剝削及社會寫實片,男女主角處在當年那樣的香港底層,本來就是靠自己的身體打開出路,所以身體的作用才是主題。
片中萬梓良是泰國華裔,但至少在港還有正式身份,鍾楚紅則是廣東游泳來港的偷渡客,所以得躲警察,兩人迫於生存,萬梓良平常是個清潔工,但因識得泰拳及洪拳,加上年輕力壯,因地下拳擊賭賽而結識了自由搏擊選手及教練羅烈,有機會參加業餘自由搏擊大賽(這些當然都是片中的設定);紅姑就比較慘了,如果不想窩在底層移工男女混居的工寮裡,在沒有頭路、沒有收入的時候滿足不同男工的性需求,就只有出去到灣仔、旺角的舞廳、桑拿當小姐、媽媽桑,或者被某個老鰥夫相中為他生個兒子,有了兒子,香港身份證就指日可待。
這樣的移民血淚故事單就港片而言其實都不算罕見,但是當時年方廿三的紅姑竟然如此「犧牲」,既和關海山大叔滾床單一滾再滾,又和萬梓良從相遇相識相愛到相濡以沫,室內野外各處偷情(剛開始被不知名男工予取予求就不提了,導演還讓一個想上又不敢的知青型男工憤然扼腕,竟拿了本魯迅的《吶喊》蓋住臉面!),看了真是為紅姑感到憐惜與不忍。
就在二人奮發力爭上游的同時,原本一切發展看似愈來愈順利,豈知最後急轉直下(類似杜琪峰《非常突然》那樣),二人的夢想在最接近實現的時候雙雙落空,在路邊抱在一起倒在血泊中!這二人的夢想是什麼?萬梓良是想著到美國打贏業餘自由搏擊賽之後可以留在美國,紅姑一開始竟然說「到台灣」(想來是特別配音過,原詞應該不是這樣),但最後二人相愛,夢想也就合而為一都變成美國夢了。
然後你連上萬梓良那幾年紅透半邊天時拍的幾部電視連續劇:《流氓大亨》(一樣也是底層出身奮發向上的香港精神,但眼看就要苦盡甘來結果竟然......)、《命運輪》(一樣也是清潔工,一樣也是底層出身奮發向上的香港精神,但眼看就要苦盡甘來結果竟然......);然後再連上梁普智導演的《等待黎明》(與另一半邊天周潤發聯合主演,一樣也是底層出身奮發向上的香港精神,但眼看就要苦盡甘來結果竟然......),只是是為了逃離日佔香港(這一線要再連上許鞍華的《明月幾時有》,以及早年新浪潮眾多導演參與的《獅子山下》系列電視劇可以另寫一篇),然後你會明白任何時候的香港最動人的幾乎都是移民故事,不管是要移進來還是想再移出去。
然後從紅姑這一線也可以連上許鞍華《胡越的故事》,然後再連上《投奔怒海》,最後連回與劉德華華哥一起主演的《愛人同志》;然後再連上關錦鵬的首部作《女人心》(這片連上發哥,兩人後來成就出一部經典的《秋天的童話》,台譯片名《流氓大亨》又連回萬梓良那部電視劇),從發哥與關錦鵬又連上《地下情》;然後憑《月亮星星太陽》連上張曼玉,再連上《三個女人的故事》(又連回關錦鵬,還可以連上嘟嘟鄭裕玲,但我已經有點心累),以上這些移民血淚的愛情故事,在連上陳可辛的《甜蜜蜜》之後達到最高峰。
然後你還可以連上陳果的《香港有個荷里活》,再連上《三夫》,然後連到最近的《金都》都還有文章可以作;所以香港電影千絲萬縷,部部相連,所有成就都是一起累積出來的,沒有誰可以單獨成立。
片中萬梓良見到報上有便宜二手車特賣,拉了紅姑去試車,結果車牌數字是1997,萬梓良轉了一下其中一個9,發現原來是1967,二個都是戰後香港現代史上最重要的兩個年份,只是在2020年重看此片,獅子山下真是多少辛酸多少淚!
此片在1983年的第廿屆台灣電影金馬獎獲得七項提名: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錄音及最佳原作電影音樂,結果僅獲得最佳原著劇本一項獎,其實有點委曲了,不過畢竟那年台灣新電影剛剛登場,光是一起入圍最佳影片的片單就有:《小畢的故事》、《大輪迴》、《搭錯車》、《看海的日子》以及《海灘的一天》,最後得獎的是《小畢的故事》。
最佳導演只有三人入圍,除了本片的蔡繼光導演外,《小畢的故事》陳坤厚及《海灘的一天》的楊導,最後得獎的是陳坤厚,但能跟楊導一起入圍,蔡繼光也算夠力了。
最佳男主角萬梓良敗給《搭錯車》的孫越(那屆金馬獎頒獎典禮也是由他和恬妞搭檔主持),另一位入圍者是陳震雷,有沒有發現萬梓良因此繫緣成為台灣女婿,且在五年後憑三人合作的《大頭仔》贏得金馬最佳男主角。
最佳女主角三位入圍者也是不得了,除了本片中一女配多夫的紅姑之外,另二位是《看海的日子》裡的陸小芬以及《小畢的故事》裡的張純芳,結果陸小芬勝出,日後她甚至也去演了一女配多夫的《販母案考》(香港導演唐基明拍攝的唯一一部台灣電影)。
本片由蔡繼光及許默共同贏得當屆金馬最佳原著劇本,擊敗了同屆入圍的《海灘的一天》的楊導、吳念真以及《搭錯車》的黃百鳴與葉雲樵,這個獎現今看來真是贏得有份量啊!
最佳原作電影音樂的入圍者來頭也不小,除了本片的林敏怡之外,還有《搭錯車》的李壽全以及《今年的湖畔會很冷》的李泰祥,猜猜看誰勝出?
當屆金馬獎除了虞勘平導演的《搭錯車》獲得十一項提名之外,就屬蔡繼光的《男與女》入圍七項次高,雖然最終只得一項,但也該是當年最重要的(非商業性的)香港電影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