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2019-06-04影音檔
出版社粉絲頁: 遠流粉絲團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沒關係,是悲傷啊!:直視悲傷的真相,練習守護自己與關愛他人的情緒照護指南」新書介紹
訪問企劃: 沈嘉悅
內容簡介:
唯有我們理解並尊重「失去」的歷程,才能允許悲傷,避免「悲傷剝奪」。
認同、傾聽,學習與悲傷共處,才能讓失去的痛有所依附。
當失去摯愛、痛徹心扉的悲劇來敲門,我們必須知道的第一件事:悲傷沒有錯。
悲傷,其實是我們面對「失去」時自然而理智的反應。那麼,為什麼我們要視悲傷為疾病,總是試圖在悲傷被表達之前,就強行抹去,並努力想盡快治癒它?
在《沒關係,是悲傷啊!》裡,梅根告訴我們面對悲傷的新方式,以及如何幫助經歷悲傷的親友。身為治療師的梅根經歷過失去摯愛的悲傷,親眼目睹摯愛的伴侶在意外中溺斃,因而能以更細膩的文字,深刻描繪難以言喻的失落、愛和悲傷。
我們總認為,面對悲傷的最終目標是回歸正常的「快樂」生活,但是;梅根卻指出了一條更健康的路:不要想著克服,學習與悲傷共同生活。在這本溫暖、細膩又真誠的書中,我們將從「悲傷者」與「關懷者」的兩種角度,同時學習到:
關懷者│出現,傾聽,不要修復
▶ 悲傷不是問題,不用急著跳出來收拾一切,設法讓痛苦消失。
▶ 別急著安慰,錯誤的支持、建議與引導,將對悲傷者造成二度傷害。
▶ 悲傷無法比較,不要急著證明自己可以理解對方。
▶ 如何幫助我們愛的人:支持和安撫的技巧、建議和注意事項。
悲傷者│失去摯愛的痛,究竟該如何調適?
▶ 允許悲傷:痛苦是失去摯愛的正常反應,沒有什麼大不了。
▶ 回不去了:生命的景色已經改變,沒有「正常」可以回復。不用修復痛苦,而是要試著照護痛苦。
▶ 實用守則:書中提供許多小練習,在悲傷初期能幫助舒緩壓力、改善睡眠、降低焦慮感,在黑洞邊緣好好活下去。
悲傷,也是一種愛的形式
若愛不需要解決,悲傷亦然
我們常將悲傷與不健康畫上等號,甚至精神科定義持續超過特定時間的悲傷就是疾病,需要醫療干預。於是當我們立意良善地想「化解」悲傷,卻反而讓失落痛苦的人覺得蒙受批判、誤解、排拒。
有太多時候,悲傷者會聽到:
「至少你們還有這麼多快樂的回憶」
「還有人比你痛苦多了」
「她已經沒有病痛了」……。
我們會覺得這些話聽來總讓人不太舒服,卻說不上原因。而梅根告訴我們,那是因為這些話都隱含了下半句的批判:「所以為什麼你不快樂起來?」
但每個人經歷悲傷的步調都不同,沒有人應該被規範或責怪。就像梅根所寫的:「愛不需要解決,悲傷亦然。」她也同時提醒我們:不要急著證明自己可以理解對方(我的爺爺也過世了,我懂…)、不要否定對方的悲傷(你怎麼還走不出來?)、不要老是想當啦啦隊(加油!你可以的!)。我們可以不爭辯講理,靜靜陪伴,不急著給建議或發表意見,只讓對方知道,你會待在他身邊。
作者簡介:梅根.德凡(Megan Devine)
擁有諮商心理學碩士學位,是作家、演說家,以及悲傷關懷倡議者。自從2009年她的伴侶因為意外離世後,梅根成為悲傷支持者,她通過網站Refuge in Grief幫助那些身陷失親痛苦的人以及所有想要提供幫助的人。
梅根在世界各地旅行,鼓勵人們述說關於痛苦的真相,並且學習如何去傾聽,而不是急著修復對方破碎的心。《沒關係,是悲傷啊!》全球熱銷,甚至在世界各地帶動了「悲傷的革命」。雖然她的作品通常聚焦於悲傷本身,但我們可以從中學到如何去愛。因為悲傷常會出現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而愛也是。現居於奧勒岡州高速公路旁的一小塊地上。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沒關係,是悲傷啊!:直視悲傷的真相,練習守護自己與關愛他人的情緒照護指南」新書介紹 訪問企劃: 沈嘉悅 內容簡介: 唯有我們理解並尊重「失去」的歷程,才能允許悲傷,避免「悲傷剝奪」。 認同、傾聽,學習與悲傷共處,才能讓失去的痛有所依附。 當失去摯愛、痛徹心扉...
「神科定義」的推薦目錄:
- 關於神科定義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神科定義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神科定義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神科定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神科定義 在 Channel No 5 - 【「神科」嘅真正定義】... 的評價
- 關於神科定義 在 2022三大神科,在PTT/Dcard/Yahoo上討論推薦的熱門國內 ... 的評價
- 關於神科定義 在 2022三大神科,在PTT/Dcard/Yahoo上討論推薦的熱門國內 ... 的評價
- 關於神科定義 在 【DSE BIO讀甚麼?】|初中選科攻略|生物科|Andy Tse - YouTube 的評價
神科定義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悲傷,也是一種愛的形式
若愛不需要解決,悲傷亦然
我們常將悲傷與不健康畫上等號,甚至精神科定義持續超過特定時間的悲傷就是疾病,需要醫療干預。於是當我們立意良善地想「化解」悲傷,卻反而讓失落痛苦的人覺得蒙受批判、誤解、排拒。
有太多時候,悲傷者會聽到:
「至少你們還有這麼多快樂的回憶」
「還有人比你痛苦多了」
「她已經沒有病痛了」……。
我們會覺得這些話聽來總讓人不太舒服,卻說不上原因。而梅根告訴我們,那是因為這些話都隱含了下半句的批判:「所以為什麼你不快樂起來?」
但每個人經歷悲傷的步調都不同,沒有人應該被規範或責怪。就像梅根所寫的:「愛不需要解決,悲傷亦然。」她也同時提醒我們:不要急著證明自己可以理解對方(我的爺爺也過世了,我懂…)、不要否定對方的悲傷(你怎麼還走不出來?)、不要老是想當啦啦隊(加油!你可以的!)。我們可以不爭辯講理,靜靜陪伴,不急著給建議或發表意見,只讓對方知道,你會待在他身邊。
取自《沒關係,是悲傷啊!》
*********************************
每個宗教其實有各自度過悲傷的方式,作者在這裡使用佛陀的教誨,因為佛陀花了不少時間去思索人間的痛苦。
我認同作者的詮釋,離苦得樂之道,在於愛自己。然而,愛的層次,跟我們所認知的,可能不盡然相同。
最後,離苦,也許不是逃離痛苦。或許恰恰相反,是進入痛苦、擁抱痛苦,愛就在其中。
這不是很容易的事,大部分人避之唯恐不及。沒關係,等到我們有勇氣了,再試試看。讓我們藉著作者的智慧,陪伴著我們的傷悲,並且感受愛。祝福您!
*********************************
痛苦與受苦:前者應當照護,後者則是「修復」
【梅根.德凡】
我們總會有修復事物的衝動,也會想採取正向的行動。假如我們不去「修復」痛苦,不解決悲傷,是否我們這輩子就完了,注定要不斷受到折磨呢?
為了更清楚說明,我們必須先區分痛苦和受苦。痛苦是單純對支持的需求,不需要被解決,但受苦卻不同。受苦可以被修復,或至少顯著地降低。為了區分兩者,我們得先定義一些辭彙。
無論是世俗或宗教,在許多的傳統中,都有關於受苦的教誨。我個人覺得,在討論痛苦和受苦時,無論如何都得提及佛教和其中受苦的內容。
當我們說佛陀的教誨是:「人生即受苦,逃離受苦的方法是接受無常。」他的意思不是:「請假裝你沒看見任何受苦,假裝你並不痛苦。」也不是:「假如放下一切罣礙,就不會痛了。」他看見受苦,也看見痛苦,所以希望能找到活在當下、做出反應的方法。正面回應而不退縮,不從世界上的痛苦深淵前轉過身去。
佛陀看見痛苦,問道:「我該怎麼做,才能不失去理智和心?該如何讓雙眼和心靈都打開,卻不被一切吞沒?該如何堅定直視所有無法修復的一切?」
他的反應(至少我是這麼認為)就是愛。張開雙臂,敞開心胸去愛,就算知道自己所擁有的終將逝去或改變,依然去愛。我們一生中總會看見超乎想像的痛苦,但還是要去愛。即便知道事實如此,還是找到活在當下的方法。接受這樣的事實,用愛超越一切。願意面對世界的痛苦,以及自己和他人的痛苦,不轉身而去。
佛教和其他傳統的修行功課,本意是幫助我們承受生命的痛苦,讓我們看見崩壞的地方,卻不被吞噬。這和大眾心理學告訴我們的不同,並不是要幫助我們移除所有的痛苦,讓我們能一直保持「快樂」。
修行功課的目的是在面對痛苦時,幫我們減少所受的苦,而不是將痛苦本身移除。
前面曾經提到,痛苦是摯愛從生命中被奪走時,健康而正常的反應。雖然讓人難受,但不代表痛苦是錯的。
之所以會受苦,則是因為我們在痛苦中覺得被批判,覺得不受支持。所以我們在痛苦中掙扎浮沉,質疑著自己的選擇、行為和反應,懷疑自己是不是一點也不「正常」。
之所以會受苦,是因為有人告訴你,要抗拒自己的感覺,有人說你的感覺是錯的。這些苦難來自你的朋友和同事,甚至是完全的陌生人,雖然本意非常良善,卻糾正、批判你,或是建議你要怎麼悲傷比較合適。
受苦也來自我們食不下嚥,寢不安枕,花太多時間和負面的人在一起,或是假裝我們根本沒有這麼痛苦。痛苦來自我們反覆想著死亡發生前的某個事件,因為自己沒有順利預防,沒有事先想到,沒有多做些什麼,而不斷自我懲罰。痛苦為我們帶來了焦慮、恐懼和孤立。
假如我們想讓一切變好,受苦就是改變應該發生的地方。
.
以上文字取自
沒關係,是悲傷啊!:直視悲傷的真相,練習守護自己與關愛他人的情緒照護指南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6887
神科定義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悲傷,也是一種愛的形式
若愛不需要解決,悲傷亦然
我們常將悲傷與不健康畫上等號,甚至精神科定義持續超過特定時間的悲傷就是疾病,需要醫療干預。於是當我們立意良善地想「化解」悲傷,卻反而讓失落痛苦的人覺得蒙受批判、誤解、排拒。
有太多時候,悲傷者會聽到:
「至少你們還有這麼多快樂的回憶」
「還有人比你痛苦多了」
「她已經沒有病痛了」……。
我們會覺得這些話聽來總讓人不太舒服,卻說不上原因。而梅根告訴我們,那是因為這些話都隱含了下半句的批判:「所以為什麼你不快樂起來?」
但每個人經歷悲傷的步調都不同,沒有人應該被規範或責怪。就像梅根所寫的:「愛不需要解決,悲傷亦然。」她也同時提醒我們:不要急著證明自己可以理解對方(我的爺爺也過世了,我懂…)、不要否定對方的悲傷(你怎麼還走不出來?)、不要老是想當啦啦隊(加油!你可以的!)。我們可以不爭辯講理,靜靜陪伴,不急著給建議或發表意見,只讓對方知道,你會待在他身邊。
取自《沒關係,是悲傷啊!》
*********************************
每個宗教其實有各自度過悲傷的方式,作者在這裡使用佛陀的教誨,因為佛陀花了不少時間去思索人間的痛苦。
我認同作者的詮釋,離苦得樂之道,在於愛自己。然而,愛的層次,跟我們所認知的,可能不盡然相同。
最後,離苦,也許不是逃離痛苦。或許恰恰相反,是進入痛苦、擁抱痛苦,愛就在其中。
這不是很容易的事,大部分人避之唯恐不及。沒關係,等到我們有勇氣了,再試試看。讓我們藉著作者的智慧,陪伴著我們的傷悲,並且感受愛。祝福您!
*********************************
痛苦與受苦:前者應當照護,後者則是「修復」
【梅根.德凡】
我們總會有修復事物的衝動,也會想採取正向的行動。假如我們不去「修復」痛苦,不解決悲傷,是否我們這輩子就完了,注定要不斷受到折磨呢?
為了更清楚說明,我們必須先區分痛苦和受苦。痛苦是單純對支持的需求,不需要被解決,但受苦卻不同。受苦可以被修復,或至少顯著地降低。為了區分兩者,我們得先定義一些辭彙。
無論是世俗或宗教,在許多的傳統中,都有關於受苦的教誨。我個人覺得,在討論痛苦和受苦時,無論如何都得提及佛教和其中受苦的內容。
當我們說佛陀的教誨是:「人生即受苦,逃離受苦的方法是接受無常。」他的意思不是:「請假裝你沒看見任何受苦,假裝你並不痛苦。」也不是:「假如放下一切罣礙,就不會痛了。」他看見受苦,也看見痛苦,所以希望能找到活在當下、做出反應的方法。正面回應而不退縮,不從世界上的痛苦深淵前轉過身去。
佛陀看見痛苦,問道:「我該怎麼做,才能不失去理智和心?該如何讓雙眼和心靈都打開,卻不被一切吞沒?該如何堅定直視所有無法修復的一切?」
他的反應(至少我是這麼認為)就是愛。張開雙臂,敞開心胸去愛,就算知道自己所擁有的終將逝去或改變,依然去愛。我們一生中總會看見超乎想像的痛苦,但還是要去愛。即便知道事實如此,還是找到活在當下的方法。接受這樣的事實,用愛超越一切。願意面對世界的痛苦,以及自己和他人的痛苦,不轉身而去。
佛教和其他傳統的修行功課,本意是幫助我們承受生命的痛苦,讓我們看見崩壞的地方,卻不被吞噬。這和大眾心理學告訴我們的不同,並不是要幫助我們移除所有的痛苦,讓我們能一直保持「快樂」。
修行功課的目的是在面對痛苦時,幫我們減少所受的苦,而不是將痛苦本身移除。
前面曾經提到,痛苦是摯愛從生命中被奪走時,健康而正常的反應。雖然讓人難受,但不代表痛苦是錯的。
之所以會受苦,則是因為我們在痛苦中覺得被批判,覺得不受支持。所以我們在痛苦中掙扎浮沉,質疑著自己的選擇、行為和反應,懷疑自己是不是一點也不「正常」。
之所以會受苦,是因為有人告訴你,要抗拒自己的感覺,有人說你的感覺是錯的。這些苦難來自你的朋友和同事,甚至是完全的陌生人,雖然本意非常良善,卻糾正、批判你,或是建議你要怎麼悲傷比較合適。
受苦也來自我們食不下嚥,寢不安枕,花太多時間和負面的人在一起,或是假裝我們根本沒有這麼痛苦。痛苦來自我們反覆想著死亡發生前的某個事件,因為自己沒有順利預防,沒有事先想到,沒有多做些什麼,而不斷自我懲罰。痛苦為我們帶來了焦慮、恐懼和孤立。
假如我們想讓一切變好,受苦就是改變應該發生的地方。
.
以上文字取自
沒關係,是悲傷啊!:直視悲傷的真相,練習守護自己與關愛他人的情緒照護指南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6887
神科定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沒關係,是悲傷啊!:直視悲傷的真相,練習守護自己與關愛他人的情緒照護指南」新書介紹
訪問企劃: 沈嘉悅
內容簡介:
唯有我們理解並尊重「失去」的歷程,才能允許悲傷,避免「悲傷剝奪」。
認同、傾聽,學習與悲傷共處,才能讓失去的痛有所依附。
當失去摯愛、痛徹心扉的悲劇來敲門,我們必須知道的第一件事:悲傷沒有錯。
悲傷,其實是我們面對「失去」時自然而理智的反應。那麼,為什麼我們要視悲傷為疾病,總是試圖在悲傷被表達之前,就強行抹去,並努力想盡快治癒它?
在《沒關係,是悲傷啊!》裡,梅根告訴我們面對悲傷的新方式,以及如何幫助經歷悲傷的親友。身為治療師的梅根經歷過失去摯愛的悲傷,親眼目睹摯愛的伴侶在意外中溺斃,因而能以更細膩的文字,深刻描繪難以言喻的失落、愛和悲傷。
我們總認為,面對悲傷的最終目標是回歸正常的「快樂」生活,但是;梅根卻指出了一條更健康的路:不要想著克服,學習與悲傷共同生活。在這本溫暖、細膩又真誠的書中,我們將從「悲傷者」與「關懷者」的兩種角度,同時學習到:
關懷者│出現,傾聽,不要修復
▶ 悲傷不是問題,不用急著跳出來收拾一切,設法讓痛苦消失。
▶ 別急著安慰,錯誤的支持、建議與引導,將對悲傷者造成二度傷害。
▶ 悲傷無法比較,不要急著證明自己可以理解對方。
▶ 如何幫助我們愛的人:支持和安撫的技巧、建議和注意事項。
悲傷者│失去摯愛的痛,究竟該如何調適?
▶ 允許悲傷:痛苦是失去摯愛的正常反應,沒有什麼大不了。
▶ 回不去了:生命的景色已經改變,沒有「正常」可以回復。不用修復痛苦,而是要試著照護痛苦。
▶ 實用守則:書中提供許多小練習,在悲傷初期能幫助舒緩壓力、改善睡眠、降低焦慮感,在黑洞邊緣好好活下去。
悲傷,也是一種愛的形式
若愛不需要解決,悲傷亦然
我們常將悲傷與不健康畫上等號,甚至精神科定義持續超過特定時間的悲傷就是疾病,需要醫療干預。於是當我們立意良善地想「化解」悲傷,卻反而讓失落痛苦的人覺得蒙受批判、誤解、排拒。
有太多時候,悲傷者會聽到:
「至少你們還有這麼多快樂的回憶」
「還有人比你痛苦多了」
「她已經沒有病痛了」……。
我們會覺得這些話聽來總讓人不太舒服,卻說不上原因。而梅根告訴我們,那是因為這些話都隱含了下半句的批判:「所以為什麼你不快樂起來?」
但每個人經歷悲傷的步調都不同,沒有人應該被規範或責怪。就像梅根所寫的:「愛不需要解決,悲傷亦然。」她也同時提醒我們:不要急著證明自己可以理解對方(我的爺爺也過世了,我懂…)、不要否定對方的悲傷(你怎麼還走不出來?)、不要老是想當啦啦隊(加油!你可以的!)。我們可以不爭辯講理,靜靜陪伴,不急著給建議或發表意見,只讓對方知道,你會待在他身邊。
作者簡介:梅根.德凡(Megan Devine)
擁有諮商心理學碩士學位,是作家、演說家,以及悲傷關懷倡議者。自從2009年她的伴侶因為意外離世後,梅根成為悲傷支持者,她通過網站Refuge in Grief幫助那些身陷失親痛苦的人以及所有想要提供幫助的人。
梅根在世界各地旅行,鼓勵人們述說關於痛苦的真相,並且學習如何去傾聽,而不是急著修復對方破碎的心。《沒關係,是悲傷啊!》全球熱銷,甚至在世界各地帶動了「悲傷的革命」。雖然她的作品通常聚焦於悲傷本身,但我們可以從中學到如何去愛。因為悲傷常會出現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而愛也是。現居於奧勒岡州高速公路旁的一小塊地上。
神科定義 在 2022三大神科,在PTT/Dcard/Yahoo上討論推薦的熱門國內 ... 的必吃
3.52 可以入到神科? 基本上冇可能定你所講神科同我心目中定義唔同如果講神科應該就gbus /qfin /law/dental/medic/pharmacy 無論邊樣都係3.5 入唔 . ... <看更多>
神科定義 在 2022三大神科,在PTT/Dcard/Yahoo上討論推薦的熱門國內 ... 的必吃
3.52 可以入到神科? 基本上冇可能定你所講神科同我心目中定義唔同如果講神科應該就gbus /qfin /law/dental/medic/pharmacy 無論邊樣都係3.5 入唔 . ... <看更多>
神科定義 在 Channel No 5 - 【「神科」嘅真正定義】... 的必吃
「神科」嘅真正定義】 好多人認為只有醫科、環球商業學、物理治療呢啲出路好、前途又好嘅先係叫神科 。但係真正嘅神科唔應該只有呢啲科先係,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