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有不少人跟于玥說也想要從事心理輔導相關行業,或是想來就讀研究所,但其實在台灣目前的現狀這部分的資源依然相當不足,感謝心理師日常點出了目前的困境,也給予相當實用的建議
【心理師的心理治療】
'
在《麻醉風暴2》中,有一段讓我印象深刻,醫師熊森在面對緊急醫療病患的傷重不治,內心罪疚痛苦不安,心裡不斷浮現高中時期父親車禍被當「醫療人球」,在各醫院之間推來推去,最後不幸逝世的情景,目睹過程的他,立志要成為一名外科醫師,幫助需要緊急救助的病患,在鬼門關前與死神拔河。但在命運的無常與生命的脆弱下,他無立面對。
'
◎ 憂鬱不是因為現階段的失落,而是現階段與過去失落的總和結果
從精神分析理論可以知道,人之所以憂鬱是不僅僅是因為他現階段的失落,而是因為他現階段的失落,引發了他對於過去早年經驗的失落感受,因此失落是加倍的、巨大的,甚至是令人難以承受的。
'
熊森因為父親的不幸去逝,讓他立志成為一名外科醫師,想彌補現行醫療體制的不足,但當他發現他無法成為他心目中那為理想的醫師,拯救每一位性命垂危的病人。他的失落與痛苦是龐大到令人無法負擔的。
'
◎ 以人為器,心理治療工作的不容易
我想引用這個故事來說明心理治療對於心理師的重要性,比起外科醫師,心理師的工作更接近人心,也更是一個「以人為器」(心理師在心理治療過程中自己做為一種「器皿」來涵容案主的情緒與想法) 的工作。心理師的工作經常和創傷、早年經驗、情緒、思考有關,心理師如果自己是走精神分析取向或心理動力取向,更需要以自身做為工具來了解個案的感受與想法,但如果心理師做為治療者在心理治療過程中被案主的經驗所觸發,使心理師本身重新感受到自身的創傷經驗與議題,對於心理師本身而言是沒有處理過或處理完的創傷被喚起,對於心理師而言是很耗能且傷害的。更甚者,可能會影響到心理治療的品質。最糟糕的狀況是心理師利用自己身為治療者心理治療來處理他自己的創傷經驗,把自己的需求當成案主的需求,而忘了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案主才是主角。
'
◎ 心理師接受心理治療的困難
諮商心理師在培訓的過程中,有部分學校會要求學生要接受一定次數的心理治療,大多數的心理諮商系所會非硬性規定地鼓勵學生接受心理治療,有些師長的出發點是讓學生「體驗」案主的感受與接受心理治療歷程,有些期待學生可以接受長期治療處理個人議題,但無論出發點為何,對心理師或準心理師而言接受個別心理諮商、心理治療的確有助於提升心理治療工作的品質。但,心理治療並不便宜,長期的心理治療無論對心理師或準心理師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花費。有學生身分的準心理師、準心理工作者可以使用大學諮商中心的資源,但要注意多重關係的避免,但也聽過大學諮商中心工作人員在抱怨老師把接受諮商當作業,造成諮商中心案量爆滿,排擠到真正需要諮商的其他學生。如果是到校外接受心理治療,費用一定不低。就算是已經是心理師,心理治療費用也不是每位心理師都擔負得起。但這個龐大的現實問題,卻很少有人願意指認出來。
'
曾聽過有人說心理師就像某些生活貧困的中南美洲可可農,每天努力辛勤耕作,產出大量可可豆,但自己卻連可可豆的加工品:巧克力都買不起。這其實是令人感到悲傷的事,尤其每次研習或工作坊,看到台上資深的心理師或醫師一副理所當然大家都應該接受心理治療或是定期個別督導,心裡就有一陣複雜 ( 哈囉,你知道台灣心理師的現實處境嗎?) 當然如果家庭經濟不錯,或是有計畫的存錢接受治療我覺得是很不錯的事,但如果家有老小要養房租要付,經濟拮据,那我就不是一位夠好的心理師嗎?當然不是,我們仍然可以思考我們可以怎麼做,促進自我覺察與反思,提升專業品質。每位心理師的狀況不同,我沒有固定的答案,如果一定要說,我會說「讓生活有時間與空間來反思與覺察」。
'
◎ 讓生活中有時間與空間來反思與覺察
人在成長過程中,過去的經驗在很多時候會被喚起,例如照顧新生兒的婦女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會想起、思考,他過去幼年時期是怎麼被他的照顧者照顧與餵養的,同理,心理師在面對很多事情,他除了要和個案共感,理解個案的處境外,他在這個過程中也有可能會想起他在同樣的人生階段或經驗中是怎麼度過的。如果心理師對於發生在案主身上的災難與創傷是有感的,那他同時也需要對自己有敏銳的觀察,這個感,是源自於案主想要讓他感受到的,還是他自己本身的舊有經驗被喚起,要有這樣的覺察與判斷並不容易,所以很多時候需要讓我們的生活中有時間與空間去反思與覺察,思考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個案怎麼想、怎麼感覺,心理師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又是什麼,如果心理師本身有和案主類似的經驗,例如:霸凌、家暴、親人自殺。那這個經驗是如何影響你和個案的工作?
'
◎ 讀心理相關系所不能取代心理治療
我強烈建議這類同學或心理工作者接受個別心理治療。有時會在網路上看到網友說自己有過某種創傷經驗或身心疾患,他感覺到很痛苦,所以希望自己可以考上心理所、心理諮商所來處理自己生命經驗中的困境,甚至是克服身心疾患。嗯,等等,這位同學你誤會了,如果你有身心疾患應該首先要做的是要接受心理治療( 藥物治療也是心理治療中的其中一種喔 ),而不是考心理研究所。但如果你已經是心理或助人相關系所的學生,請你務必接受治療,無論是健保給付、學生諮商中心都好。有些人有種幻想,今天我如果成為心理專業工作者我就可以克服我目前的身心症狀了,這是錯誤的想像,如果你的身心狀況不佳,從事專業心理工作很可能會讓你更難受,更容易讓你陷入情緒的波動中。在「以人為器」的心理工作中,你在工作之前首先要做的是讓自己是一個有能力涵容他人的「器」,否則你非但無法真正幫助的你所服務的對象,反而會陷入痛苦與掙扎中。
'
◎ 請不要把心理師接受個別心理治療給道德化
我很欣賞孫明儀社工師所寫的《愛上當爸媽這件事》,和許多親職教養書不同,他沒有規定父母一定要怎樣做才是為孩子好的教條,而是在父母雙方共同協調出一個讓雙方都舒適的家庭環境,而當父母親都舒適了,孩子自然擁有健康的身心。我認為心理工作者也是,除了有身心疾患的(準)心理工作者我會強烈建議接受治療外,心理師是否接受個別心理治療應該是一種自由選擇,而非道德上的強迫,接受個別心理治療固然好,但畢竟不是每位心理師都有這樣的社經條件,如果今天有資深心理師或醫師說接受心理治療的心理師才是「夠好的心理師」,那就像很多傳統教養書上規定父母該怎樣教養小孩才算是「夠好的父母」一樣,那很可能會變成一種壓迫,這不是我所樂見的。每個人的個別狀況不同,不可以同一而論。很多時候我感受到業界有種氛圍,它把心理師為了專業工作而做的犧牲,無論是大量的時間,還是大量金錢的投注給合理化、理所當然化,感到不解,自我剝奪好像成為一種常態。好像是為了專業成長我們就必須放棄好多好多的事情。這個現象真的可以好好來討論與反思。理想與現實總是要有平衡,如果為了專業成長讓自己生活在嚴重匱乏的狀態,我也會很好奇這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學心理治療是為了讓我們和案主活得更好,而不是我們活著、我們生活是為了心理治療。
社工愛上案主 在 心理師,日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心理師的心理治療】
'
在《麻醉風暴2》中,有一段讓我印象深刻,醫師熊森在面對緊急醫療病患的傷重不治,內心罪疚痛苦不安,心裡不斷浮現高中時期父親車禍被當「醫療人球」,在各醫院之間推來推去,最後不幸逝世的情景,目睹過程的他,立志要成為一名外科醫師,幫助需要緊急救助的病患,在鬼門關前與死神拔河。但在命運的無常與生命的脆弱下,他無立面對。
'
◎ 憂鬱不是因為現階段的失落,而是現階段與過去失落的總和結果
從精神分析理論可以知道,人之所以憂鬱是不僅僅是因為他現階段的失落,而是因為他現階段的失落,引發了他對於過去早年經驗的失落感受,因此失落是加倍的、巨大的,甚至是令人難以承受的。
'
熊森因為父親的不幸去逝,讓他立志成為一名外科醫師,想彌補現行醫療體制的不足,但當他發現他無法成為他心目中那為理想的醫師,拯救每一位性命垂危的病人。他的失落與痛苦是龐大到令人無法負擔的。
'
◎ 以人為器,心理治療工作的不容易
我想引用這個故事來說明心理治療對於心理師的重要性,比起外科醫師,心理師的工作更接近人心,也更是一個「以人為器」(心理師在心理治療過程中自己做為一種「器皿」來涵容案主的情緒與想法) 的工作。心理師的工作經常和創傷、早年經驗、情緒、思考有關,心理師如果自己是走精神分析取向或心理動力取向,更需要以自身做為工具來了解個案的感受與想法,但如果心理師做為治療者在心理治療過程中被案主的經驗所觸發,使心理師本身重新感受到自身的創傷經驗與議題,對於心理師本身而言是沒有處理過或處理完的創傷被喚起,對於心理師而言是很耗能且傷害的。更甚者,可能會影響到心理治療的品質。最糟糕的狀況是心理師利用自己身為治療者心理治療來處理他自己的創傷經驗,把自己的需求當成案主的需求,而忘了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案主才是主角。
'
◎ 心理師接受心理治療的困難
諮商心理師在培訓的過程中,有部分學校會要求學生要接受一定次數的心理治療,大多數的心理諮商系所會非硬性規定地鼓勵學生接受心理治療,有些師長的出發點是讓學生「體驗」案主的感受與接受心理治療歷程,有些期待學生可以接受長期治療處理個人議題,但無論出發點為何,對心理師或準心理師而言接受個別心理諮商、心理治療的確有助於提升心理治療工作的品質。但,心理治療並不便宜,長期的心理治療無論對心理師或準心理師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花費。有學生身分的準心理師、準心理工作者可以使用大學諮商中心的資源,但要注意多重關係的避免,但也聽過大學諮商中心工作人員在抱怨老師把接受諮商當作業,造成諮商中心案量爆滿,排擠到真正需要諮商的其他學生。如果是到校外接受心理治療,費用一定不低。就算是已經是心理師,心理治療費用也不是每位心理師都擔負得起。但這個龐大的現實問題,卻很少有人願意指認出來。
'
曾聽過有人說心理師就像某些生活貧困的中南美洲可可農,每天努力辛勤耕作,產出大量可可豆,但自己卻連可可豆的加工品:巧克力都買不起。這其實是令人感到悲傷的事,尤其每次研習或工作坊,看到台上資深的心理師或醫師一副理所當然大家都應該接受心理治療或是定期個別督導,心裡就有一陣複雜 ( 哈囉,你知道台灣心理師的現實處境嗎?) 當然如果家庭經濟不錯,或是有計畫的存錢接受治療我覺得是很不錯的事,但如果家有老小要養房租要付,經濟拮据,那我就不是一位夠好的心理師嗎?當然不是,我們仍然可以思考我們可以怎麼做,促進自我覺察與反思,提升專業品質。每位心理師的狀況不同,我沒有固定的答案,如果一定要說,我會說「讓生活有時間與空間來反思與覺察」。
'
◎ 讓生活中有時間與空間來反思與覺察
人在成長過程中,過去的經驗在很多時候會被喚起,例如照顧新生兒的婦女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會想起、思考,他過去幼年時期是怎麼被他的照顧者照顧與餵養的,同理,心理師在面對很多事情,他除了要和個案共感,理解個案的處境外,他在這個過程中也有可能會想起他在同樣的人生階段或經驗中是怎麼度過的。如果心理師對於發生在案主身上的災難與創傷是有感的,那他同時也需要對自己有敏銳的觀察,這個感,是源自於案主想要讓他感受到的,還是他自己本身的舊有經驗被喚起,要有這樣的覺察與判斷並不容易,所以很多時候需要讓我們的生活中有時間與空間去反思與覺察,思考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個案怎麼想、怎麼感覺,心理師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又是什麼,如果心理師本身有和案主類似的經驗,例如:霸凌、家暴、親人自殺。那這個經驗是如何影響你和個案的工作?
'
◎ 讀心理相關系所不能取代心理治療
我強烈建議這類同學或心理工作者接受個別心理治療。有時會在網路上看到網友說自己有過某種創傷經驗或身心疾患,他感覺到很痛苦,所以希望自己可以考上心理所、心理諮商所來處理自己生命經驗中的困境,甚至是克服身心疾患。嗯,等等,這位同學你誤會了,如果你有身心疾患應該首先要做的是要接受心理治療( 藥物治療也是心理治療中的其中一種喔 ),而不是考心理研究所。但如果你已經是心理或助人相關系所的學生,請你務必接受治療,無論是健保給付、學生諮商中心都好。有些人有種幻想,今天我如果成為心理專業工作者我就可以克服我目前的身心症狀了,這是錯誤的想像,如果你的身心狀況不佳,從事專業心理工作很可能會讓你更難受,更容易讓你陷入情緒的波動中。在「以人為器」的心理工作中,你在工作之前首先要做的是讓自己是一個有能力涵容他人的「器」,否則你非但無法真正幫助的你所服務的對象,反而會陷入痛苦與掙扎中。
'
◎ 請不要把心理師接受個別心理治療給道德化
我很欣賞孫明儀社工師所寫的《愛上當爸媽這件事》,和許多親職教養書不同,他沒有規定父母一定要怎樣做才是為孩子好的教條,而是在父母雙方共同協調出一個讓雙方都舒適的家庭環境,而當父母親都舒適了,孩子自然擁有健康的身心。我認為心理工作者也是,除了有身心疾患的(準)心理工作者我會強烈建議接受治療外,心理師是否接受個別心理治療應該是一種自由選擇,而非道德上的強迫,接受個別心理治療固然好,但畢竟不是每位心理師都有這樣的社經條件,如果今天有資深心理師或醫師說接受心理治療的心理師才是「夠好的心理師」,那就像很多傳統教養書上規定父母該怎樣教養小孩才算是「夠好的父母」一樣,那很可能會變成一種壓迫,這不是我所樂見的。每個人的個別狀況不同,不可以同一而論。很多時候我感受到業界有種氛圍,它把心理師為了專業工作而做的犧牲,無論是大量的時間,還是大量金錢的投注給合理化、理所當然化,感到不解,自我剝奪好像成為一種常態。好像是為了專業成長我們就必須放棄好多好多的事情。這個現象真的可以好好來討論與反思。理想與現實總是要有平衡,如果為了專業成長讓自己生活在嚴重匱乏的狀態,我也會很好奇這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學心理治療是為了讓我們和案主活得更好,而不是我們活著、我們生活是為了心理治療。
社工愛上案主 在 【#勵馨分享】我可以和服務對象成為朋友嗎?... - 勵馨基金會 ... 的必吃
勵馨分享】我可以和服務對象成為朋友嗎?社工與案主,那條無形浮動的界線其實不管對象為何人, 我們人際相處上的界線, 好像也不是能夠這麼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 <看更多>
社工愛上案主 在 [討論]愛情v.s.社工專業--是案例研討- 看板SW_Job 的必吃
二月14日西洋情人節快到了,小弟我在此祝各位情人節快樂~~
或許有人報考今年第一次社工師考試,或是想戀愛卻沒對象
只好跟教科書、講義共渡...
沒關係,既然馬來西亞歌手梁靜茹在《分手快樂》歌詞唱到:
「其實愛對了人/情人節每天都過」
先來作模擬考題,這次一定要通過:
※模擬考試規則說明:
1.可開放翻書、上網查,可拿出電子計算機、算盤
2.每問答題給分標準為0-10分,歡迎各位前輩回應給分和提供更好答案
3.歡迎各位前輩依照此格式出考題、試答
4.其他規則依PTT社工版版規說明
※模擬考題:
一、假設您是社福單位工作的社工師,現在是單身,請問如以下提到的人在情人節約您單
獨約會,且對方語氣聽起來想和您戀愛,以社工倫理來看請說明是否赴約?
1.您現在負責管理的志工:
答:不行,台灣的社工倫理雖沒特別說明,但美國的社工倫理詳細提到社工擔任督導、教
育工作時:「不應與受督導者、學生、受訓者,或在其專業權威之下的其他同事發生性行
為或性接觸。」
2.同單位但由其他同事管理的志工:
答:個人建議最好沒利害關係。
3.您前任服務單位內曾由您管理的志工:
答:個人建議最好沒利害關係。
4.同單位且經常一起處理案件的同事:
答:不行,因為台灣的社工倫理提到「社會工作師為維護社會工作倫理,應協助保障同僚
合法權益」,尤其美國的社工倫理提到如將發生或已發生性行為,有義務轉換職務避免利
益衝突。
5.您前任服務單位內經常一起處理案件的同事:
答:個人建議最好沒利害關係。
6.其他單位的社工前輩:
答:個人建議最好沒利害關係。
7.沒直接管理關係的會計、工讀生:
答:個人認為最好沒利害關係。
8.曾接受您指導的實習生:
答:個人認為最好等實習生的實習課程及格且順利畢業,沒利害關係再說。
總結:重要的是先確定對方沒現存婚姻關係...不然就成第三者,且違反台灣的社工倫理
所說:「社會工作師嚴禁參與違法之活動,並注意自我言行對案主、服務機構、社會大眾
所生影響。」
二、台灣電視劇《小資女孩向前衝》提到角色鄭凱兒小時候因為有愛喝酒的父親,喝醉後
常打她和母親、要錢,也讓鄭凱兒從小跟母親一起撿可回收物品去賣,雖辛苦但那時鄭凱
兒覺得很幸福,可是父親某天要不到錢,就把母親打成重傷變成植物人,鄭凱兒沒人扶養
而被送到育幼院長大,那段期間她很孤僻。後來她找回母親且進京師百貨工作,然愛上董
事長的兒子秦子奇,就欺負秦子奇的女友,也是公司同事的沈杏仁而被高層抓包,於是得
知她曾接受京師百貨董事長匿名贊助學費...
1.請畫出鄭凱兒在京師百貨工作期間,鄭凱兒、秦子奇和沈杏仁的家系與生態圖。
答:已經在畫了...可確定畫面會很豐富
2.除台灣電視劇《小資女孩向前衝》,台灣電視劇《夜市人生》角色許來發小時候因為父
親愛賭博造成家中貧窮,而被送到育幼院,從此認為錢很重要,甚至拋棄前女友、考上醫
科希望得到更多錢。請問實務上把小孩送至寄養家庭、兒童之家如有心理調適問題,社工
應如何處遇?
答:
a.社工應了解兒童心理方面知識,確保敏感度而能注意小孩言行偏差情形,以盡快進行處
遇。
b.和寄養家庭家長、兒童之家工作人員保持密切聯繫,了解小孩的行為、動機來龍去脈。
c.了解相關心理專業資源,如小孩有明顯言行偏差就連結轉介並進行追蹤。
3.說到匿名贊助,不少民眾較喜歡捐錢給規模較大的社福團體,因為認為他們有某種程度
公信力,或是只知道他們。然台灣大部分社福單位規模小、員工人數少、經費有限、民眾
幾乎沒聽說,如您是這單位的社工師,請問會如何訂定行銷計劃?
答:
a.先了解服務單位──
成立使命:協助什麼樣的人,用什麼方式達成什麼目的。
訂定目標:預定什麼時間內得到捐款數、提供服務對象和數量、招募員工或志工人數。
b.依SWOT理論分享服務單位和外在環境的優劣勢。
c.執行5P行銷策略──
產品:說明服務單位提供的服務有什麼特色。
價格:依所需經費數額和財源決定,如需服務對象付錢得說明接受服務可得到什麼價值。
通路:依經費和潛在對象聚集處,使用合適宣傳方式,像是招募志工可到PTT志工版,不
用錢且易獲得想當志工的人注意。
地點:依服務單位設立地點、提供服務地區連結資源,如台北萬華的社福單位可參加萬華
社區協力聯盟、在PTT萬華版貼服務訊息(只是注意版規),和其他社福單位及民眾互通訊
息、建立轉介關係。
人力資源:依服務單位提供的服務,選用合適人才培訓,如聽障社福單位招募手語口譯員
須先進行手語訓練,了解手語內容以利和聽障朋友溝通。
附註:
1.「小資女孩」的新成語意思在這:
https://f14mp5.wordpress.com/2011/12/21/%e6%96%b0%e6%88%90%e8%aa%9e365/
2.順便問一下,各位都知道社工平均薪資跟不少行業比相對較低,傳統社會價值要求男人
得負責養家,那各位男社工是怎處理親友懷疑能不能養家問題?
3.這邊有從沒在官方單位工作,從事社工工作收入能養家的前輩嗎?想聽您的經驗~~感恩
4.也分享號稱社工辭典維基百科版的「Casehsu社會工作專業知能」網站:
https://casehsu.org
---------------------------
https://f14mp5.wordpress.com
居隱的文藝創作總站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1.89.4
※ 編輯: f14mp5 來自: 122.126.30.169 (02/14 11:0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