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令人自卑的生日會,透過禮貌性的溫柔我看到自己的標籤】
當我享受著美味的訂製蛋糕時,卻聽著周圍的人自然得用英語交談時,自卑感油然而生,當我發現他們對眼前的蛋糕無動於衷,更自責沒見過世面且不懂社交禮儀。
明明都是壽星的朋友,我卻有種格格不入的孤立感,只想趁人不注意時逃離現場。這樣的不自在感,是因為派對顯現了我的階級標籤,透過陌生人刻意的微笑及禮貌性的溫柔中。
#收入不平等 #社經地位 #自卑 #階級 #好文重讀
社交禮儀 例子 在 おしゃれキリ教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忘記了什麼地方看來的一句話:「世界從此分為武漢肺炎前、武漢肺炎後。」
倒數十天萬聖節,在接下來就是聖誕節、除夕、農曆新年。從2020年的農曆新年開始,香港人就適應了帶上口罩生活。無論要到任何公眾場所、甚至是室內的餐廳、圖書館、商店……戴上口罩是社交禮儀。
所有考試打亂了。雖然DSE如期舉行,好多興趣班還有各種證書課程無論是課堂還是考試延期取消不在話下。本來打算最後一年過去工作假期的因為擔心感染又或者經濟考慮擱置,不過歲月不饒人年紀又大一歲。
本來「走塑」的快餐店悄悄地為客人再次送上塑膠飲管、明明提倡了幾年要自己攜帶食物盒這年消耗的快餐餐具卻以倍數增長。即使是能夠分解的餐具看上去比較環保,專家都說埋在堆填區裏不符合特定條件的話也不見得能夠迅速分解。
打聽身邊的人生活在肺炎前後有沒有改變恐怕永遠都不會回來,人生從此分成肺炎前後?
喜歡去健身室的說以前每天早上都要去康文署轄下健身室,一旦設備有人捷足先登會有點不開心。自從健身室關門後發掘了很多在家裏都可以做的運動,時間操控比較好也沒有跟人搶器材的壓力,人反而樂觀了。
喜歡到不同餐廳的說吃多了自己家裏做的東西既留意原產地又減少了外出吃飯或者外賣。覺得自己能夠選擇食菜、又可以減少消耗即用即棄餐具感覺不錯以後都會盡量在家裏吃飯以及帶飯工作。
看着這些正面的例子,我和他們截然不同。
關在家裏久了人越來越懶惰,想起這幾年來旅行要五點起身六點出門搭火車覺得匪夷所思。我竟然會為海膽便當早一天去到久慈第二日晨早去排隊?為了要去陸前高田坐了幾多個鐘頭的巴士火車?遇上夏天的颱風滯留當地改酒店改機位死了幾多細胞?
就算肺炎完結有疫苗、世界回復「正常」,我也不會好像早幾年三份一時間在香港以外的地方跑來跑去,懶開有條路頹開有樣睇,一旦想到未來旅行要早起床已經沒有動力了。
武漢肺炎前後,你自問也有什麼生活習慣是改變了、肯定不會再回到之前了嗎?
—我是分隔線—
2020年の都道府県魅力度排行榜最後一名的是有世界遺產的栃木縣。
最後為大家送上去年11月的栃木縣紅葉。
🛫Kiri出沒注意🛬
https://www.instagram.com/kirita/
https://www.kiri-san.com
《Kiri的東瀛文化觀察手帳》《日本一人旅》
支持本網營運:
Payme Link:https://payme.hsbc/kirisan
Paypal Link:https://paypal.me/wongkiri
社交禮儀 例子 在 口羊太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教孩子分享的第一步,就是不強迫孩子分享】
#透過5點培養孩子分享的能力
我們家兩個孩子算是蠻願意與人分享的,
不管是自己的玩具或點心,
但,我從來沒特別教他們要分享這件事,
因為我很清楚知道 #人要先能滿足自己才有辦法分享
試著想想,今天當你很餓很餓時,
得到了一份你愛吃的美味餐點,
當你正準備咬下第一口時,旁邊的人說:
「分我吃一口,要會分享啊!不要這麼小氣!」
你會有什麼樣的感覺?
#應該會有點不爽 #如果是吃貨的話則是很不爽
人的發展階段,
一定是先自己開始,才與他人連結,
一定是先發展自我,才會發展他我,
一定是先享受擁有,才有辦法分享。
在孩子眼中,玩具和食物就好比家當和財產,
成人都無法輕易拿出來與人分享,何況是孩子?
分享是一種社會性行為,
當我們能先理解兒童的發展,
再來引導孩子邁向社會化的過程,
關於這部份我們家的作法如下:
1. 建立物權概念
「這個東西是誰的?」
今天孩子想拿我們的東西,例如:手機或鑰匙,
我們會引導孩子說:「請借我。」(由成人示範)
讓孩子明白他人的物品要用借的,
包括父母的東西也是。
同時店裡的商品是老闆的,
所以不能隨意拿走,需要付錢才能買回家,
帶著孩子慢慢熟悉物品所有權的概念。
2. 允許孩子擁有私人物品
在我們家有分公玩具以及私玩具,
在日常或是節日中署名給孩子的禮物,
以及孩子用自己零用錢買的東西都屬於私人物品。
同時準備專屬於孩子的玩具箱或櫃子,
孩子的私人物品、玩具都可以放在裡面,
自己保管,也自己決定要不要分享。
3. 可以一起玩的再拿出來
有時遇到孩子帶玩具出門,
或是其他小朋友來家中時,
孩子不願分享玩具的情況。
我們會事先告知並詢問,「哪些玩具可以一起玩?」
不願意分享的就收進玩具箱中,
可以分享的再拿出來或帶出門,
尊重孩子有選擇權與決定權。
4. 手足最好一人一份
如果父母不想一直面對手足間搶來搶去的戲碼,
最好的做法就是一人一份,
就算是要一起喝一碗湯、一杯飲料、一份點心,
我們也會用兩個碗、兩個杯子、兩個盤子分成兩份。
當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適合分成兩份,
「一起用」需要練習以及父母的引導,
也可以參考這篇「一起喝一杯飲料」的分享
👉https://reurl.cc/kdzv5x
5. 以身教示範分享與社交禮儀
私人物品孩子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分享,
但也會遇到公有物品孩子霸著不願讓步的情況,
這時成人可以示範正確的話語,
「請問你還要玩多久呢?也有其他人想玩,再5分鐘好嗎?」
與孩子確認時間,同時搭配手機的計時功能,
告訴孩子時間到鬧鐘響就需要換人囉!
(通常練習幾次孩子就會主動告訴你他還要多久的時間)
當然也可以用數數、唱歌等其他方式取代,
目的是尊重孩子享有獨玩的需求,
同時親身示範等待、輪流等社交行為。
如果你希望孩子在人際社交上,
是用話語溝通而非用拳頭,
就請給予孩子大量以及正確的話語,
並帶著孩子多練習。
(示範與引導孩子說,而非由成人代勞)
延續前面的例子,
或許我吃了一半,覺得滿足,我會願意分享,
也可能吃一半還是不滿足想吃完,
這都是我可以自己決定的。
#分享是個人的事 #自己的東西自己決定要不要分享
越強迫分享,孩子抓得越緊,
越是匱乏的孩子越無法分享,
越是滿足的孩子越容易分享,
你同意嗎?
💡補充:這裡說的匱乏和滿足不完全是指物質上(當然物質環境多少也會影響),而是在心理上不停被剝奪、被強迫要給予分享,心中不停產生匱乏的感覺,在這樣的情況下,「分享」淪為一種表面以及討好的行為,而非發自內心的顧及他人,當強制分享的外力消失,分享的行為也就隨之消失,又或者孩子透過分享而想得到他人的肯定(尋求關注),這兩種情況孩子所在乎的其實只有他自己,如同日本心理學大師加藤諦三所說的「自戀者」,這樣很難培養出具有社會情懷的孩子。
❤️最愛大自然,石頭、泥土、樹葉、樹枝都不用搶,人人都能享用,在自然中我們是豐盛的,也感謝自然與我們分享這些寶貝。
社交禮儀 例子 在 Siaran 梅菲爾國際禮儀 的必吃
教你的青少年有禮貌懂禮儀當大多數父母想到教孩子禮儀時, ... 電子網路時代,許多青少年並沒有學習基本的社交技能,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手機禮儀。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