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發布緊急事態宣言
已經來到第三次了
我日本的朋友說根本就已經沒啥效果了
就只剩那些比較大的目標逃不掉
像是百貨啊,餐飲服務業等等的
不然,一般民眾根本就沒人在理自肅這件事
而且還有政府高層聚餐被抓包
現在大多數的日本人,還有在日的旅外居住者
都已經看日本的新聞看到已經無感了
本來一開始看到數字還會怕
但現在看起來,數字就只是數字而已
武漢肺炎要能被有效的控制
除非能忽然做出量產容易的疫苗
否則這種狀況,不知道還要持續多久就是了
看看日本,再看看台灣
我真的不知道到底那些在反對的
是在反對什麼,是在靠北什麼的
每天開記者會,每天公布相關資訊
公布確診的足跡還有始末來由
疫情指揮中心不斷滾動式的調整修正防疫方法
為了就是要讓居住在台灣的大家能心安
而也是想要防堵病毒會擴大蔓延
不敢說政府有做到一百分
相信一定還能有加強的地方
但這樣的防疫措施與方式,執行了一年多
事實證明我們的確是做對了,也做得很好
當然不是疫情指揮中心的功勞
是全民大家都有一至的共識之下
大家一起把台灣的健康守護住了
總是有一群人,恨不得台灣能全面崩壞
只要做得好的地方就要攻擊就要反對
真的他老師的就是過得太爽
就是因為防疫措施做得太好
才能讓這群人安安穩穩健健康康地
在那邊出一張嘴,在那邊馬後砲扯後腿
你可以不喜歡現在的執政黨
你可以去喜歡你喜歡的政黨
這是你的權利,也是你的自由
但是你可以有腦袋
可以去想想是非對錯
而不是為反對而反對
中國武漢肺炎並不會因為你是大人小孩,男人女人
是執政黨在野黨,是台灣人原住民,是服務業製造業
是總統是立委,是總經理是運動員,是老師是學生
只要是人,就會被感染,就有可能確診
請停止你那愚蠢的想法
還有那低級的垃圾思考
你現在的自由自在
還能出一張嘴在那邊靠北靠腰
都是現在疫情指揮中心
還有全台灣的大家守護下來的成果
「死一個人是悲劇
但死一萬人,則只是一個數字。」
請大家繼續戴好口罩
請大家要勤洗手
我們沒有一點點本錢
讓自己確診,讓自己生病
拜託大家一起守護台灣
Be a Hero , We are X
「確診後多久可以聚餐」的推薦目錄:
- 關於確診後多久可以聚餐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確診後多久可以聚餐 在 享受人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確診後多久可以聚餐 在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確診後多久可以聚餐 在 [討論] 大家對於確診後康復者有什麼看法- 看板WomenTalk 的評價
- 關於確診後多久可以聚餐 在 確診者7+7鬆綁後7快篩陰可聚會聚餐【健康資訊】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確診後多久可以聚餐 在 可以接受確診者幾天後一起吃飯? - 閒聊板 的評價
- 關於確診後多久可以聚餐 在 [問卦]確診解隔後,多久再和朋友聚餐比較好? PTT推薦- Gossiping 的評價
- 關於確診後多久可以聚餐 在 大连外围上门微信2194531363电v同步13055974025 ... 的評價
確診後多久可以聚餐 在 享受人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是我要給初確診的糖友的一篇文,很長哦!
我不時會收到一些糖友的私訊,有時候好像都大家講好的一樣,都會是同類型的患者私訊給我~
最近我遇到的都是初確診的糖友~對於初確診的糖友,我會花比較多的時間和對方聊天,當然對方也就會問我一些問題,我也想來問問大家,如果有願意回答的,請留言哦^^
1.剛得知自己有糖尿病時,妳的心情是什麼?妳難過多久?
A:我只有難過不到半天吧!最主要是因為醫生說我如果能瘦個二十公斤,我也許可以停藥~生平無大志,減二十公斤要是能減成,這大概就是我人生最大的目標(結果至今也沒減到當時醫生期望的數字XD)
或許有個目標在,我只想到要如何達到目標,所以根本沒時間去難過(這會不會是傳說中的神經大條~)
當然,眼睛的併發症才是重挫我的最大要害,糖尿病沒有打倒我,但眼睛生病這件事,是我打擊最大的事,因為我從小視力就是1.2~1.5的人,瞬間掉到0.3,甚至也有嚴重到連0.1都沒有
2.得糖尿病很丟臉?
A:我覺得生病不丟臉,丟臉的是你自以為是醫生,不配合治療或者自行更改處方,甚至也不回診,搞到快中風、要截肢或失明了,還是一付全世界就自己是華陀再世。
現在的醫學很發達,很多疾病都有藥物可以控制,可以讓病情不再惡化,雖然疾病還是在,但健康的飲食、正常的生活作息及適當的運動,你還是可以活得像正常人一樣,你不說也沒人看的出來你就是糖尿病患者。跟那些罕見疾病的患者,我們都算是幸運的了。
3.為什麼妳要公開病情?妳不怕人家取笑妳嗎?
A:說到取笑這件事,我從小到大就是胖,能拿來形容胖女生的台詞,我應該沒有少聽過,即使到了這個年紀,也會有人因為我太優秀,而寫信羞辱我,所以我早就習以為常了。
比方妳一定是見不得人,才會用娃娃做大頭照、然後名字還用英文~~就是不要臉才不敢以真名登記臉書帳號~
不然妳叫祖克柏出來咬我丫~不對,會說這麼沒水準的話人,應該連祖克柏是誰都不知道XD,對了!大家千萬不要誤會怎麼有那麼多人愛羞辱我,這些台詞都是同一個人講的
身為一個"資深小咖"部落客,怎麼可能沒見過什麼大風大浪,網友的酸言酸語頂多我只會氣到手發抖三秒,甚至還有部落客對著我說~妳就是太愛揭露自己是體驗,人家廠商才不喜歡妳~是丫!我誠實我錯,可我沒有對不起我的讀者。
所以取笑我這件事,我可以說是人前笑笑的,人後插小人報仇XDDDD(開玩笑的啦!最多只詛咒對方沒吃什麼會變胖,就連吸空氣也會胖~哈!)
當我確診時,我當然也沒有昭告天下,但我身邊的一些朋友也間接的從我的發文之中嗅出不對勁,只要有問,我都會說~
其實做我朋友很可憐,因為她們的貼心,外食聚餐時,舉凡我不能吃的,她們都要幫我吃,每次都要猜拳決定誰吃我那份餐後甜點。胖了她們,瘦了我XD...更貼心的是,怕我吃不飽,會把自己的蔬菜都夾給我,即使她們沒有均衡,只要能控制住我的血糖就好。
如果是妳(你)的朋友,不會因為妳(你)生病而取笑妳(你),他們反而是可以協助妳(你)控糖的一部份。(當然也有可能會遇到拿偏方草藥要你試試的那種,我想那種就是你要順便機會教育一下的朋友^^)
一開始我不敢讓廠商知道是因為我要接案賺錢,我怕我的眼睛必須要自費治療,但很多都是甜點、高油脂高熱量的美食,對於要控制血糖的我,實在很兩難。
但那時候有一個行銷公司的公關,我很誠實的告訴她,我是糖尿病患者,有很多店我不能接,她很貼心,她說沒關係,我會讓妳先挑選,剩下的再讓其他部落客挑~於是我有了這樣的特權。
如果我刻意隱瞞,我反而是要強迫我自己去吃那些我不能吃的東西,我一直都有貴人相助,雖然現在我很少接案(可以說幾乎是0)所以我不覺得讓別人知道是件壞事。
當我開始認識糖尿病,在營養師的指導下了解的飲食的原則,她沒有禁止我去吃早午餐,也從來沒有跟我妳不能吃這個,不能吃那個~她讓我還是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的飲食。
我從中發現~原來,過去的我,飲食習慣有多差,而這樣的習慣,幾乎是每個人都有的,糖尿病飲食反而是最健康的飲食。
雖然,我不是什麼大咖的部落客,但我想要利用自己的一點點力量去影響他人,我想要讓大家一起有健康飲食的觀念,但這難度很高,我最常聽到的是~"妳是病人,我不是啊!那是妳要這麼吃,我為什麼要跟妳一樣?"
所以即使我公開自己是糖尿病患者,我不是那麼的積極,總想說如果有人問問題我再來找答案就好~然後就這樣,我找到了我的百科全書,也就是我的主治醫師。
如果不是他那麼有耐心回答我的問題,我可能也不會那麼積極想要做更好,我從美食旅遊部落客,轉變成一個教大家如何健康飲食,傳遞健康飲觀念的部落客,我知道這方面的內容很冷門,但因為醫生的關係,讓我覺得要堅持做下去。
在我第一本書裡,醫生寫到他覺得我的提問,影響了他必須要更加精準的將狀況跟我解說,以便讓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跟糖友們分享。可是他不知道的是,就是因為他願意教,我才會想~能影響一個是一個,我不能把他教的只當做我懂就好,盡管只是多一個人知道正確觀念,也要認真去做。
我不認為糖尿病是一件丟臉的事,只要妳(你)願意去學習如何與它相處,是有機會不會有併發症,甚至也有可能不需要用藥,只靠飲食、運動就能控制的很好。
我也從來沒有覺得糖尿病讓我很丟臉,不是因為我現在可以站在眾人面前分享經驗或者私下跟大家聊,而是它是我造成的,那我就必須得去面對過去的錯誤,不要讓錯誤越來越大。
難過是必然的(雖然我是真的沒難過那麼久),但請妳(你)想想那些得了罕見疾病的患者,妳(你)會發現,自己真的幸運很多,也順便講一句噁心的話~~這條路上,你們要感到幸運的是-有我陪妳(你),只要妳(你)願意的話^^
就像我部落格上寫的~人生就這麼簡單,好好的享受吧!Enjoy Your Life!
#看完這麼長一篇
#也歡迎大家分享自己的答案哦
確診後多久可以聚餐 在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疫情趨勢 #餐廳的本質
今天台灣零確診,開心!但是開心一天就好,我們要繼續加油,不能鬆懈。
不是為了慶祝,但,今天又寫了一篇新文章。最近許多「餐廳末日論」出現,而我不認為餐廳會被取代,理由是,我們必須回到餐廳的本質。
——
餐飲業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COVID-19(武漢肺炎、新冠肺炎)打擊餐廳商家的此刻,行業中人心急如焚。
前二天,我才節錄並翻譯了美國名廚David Chang與Corey Lee的對談,二人十分看壞美國餐飲業的前景,直言後病毒時代的餐飲業將與我們目前已知的世界完全不同。David Chang認為外送廚房、雲端廚房將取代餐廳而大幅興起,美國餐飲業將回到90年代的無趣與寂寥;Corey Lee認為升級的衛生規定將顛覆專業廚房的運作,廚師們可能必須再一次學習如何在專業廚房烹飪。
丹麥名廚René Redzepi也看壞fine dining的未來。在與加拿大記者Marie-Claude Lortie的Instagram直播訪談中,René Redzepi認為疫情過後Noma將流失50%-75%的客人,因為人們將大幅減少旅行;他也認為吃一頓飯耗費四、五小時已經不合時宜,即便情況可能回到疫情發生前,也至少需要幾年。疫情過後餐廳重新開幕該呈現什麼樣貌?他與團隊已經在思考Noma 3.0。
當然,台灣和國外要分開看。台灣還沒有必要實施封城,餐廳還不必強制歇業或只限外賣外送,但是保持社交距離的規定已經頒布下來,餐廳必須拉開座位距離、控制來客數量,並且加強環境消毒、戴口罩、量體溫等措施;消費者出門用餐的意願下降,在家做飯、網購餐食的比例上升。謹慎防疫、保持警戒可謂台灣社會共識,無奈的是,對於經濟活動的負面影響則不可避免。
國內飲食媒體《食力》針對COVID-19疫情做了網路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34.7%的民眾選擇「增加自煮頻率」,「改成外帶」居次佔19.1%;其專題報導引用全球市調公司尼爾森(Nielsen)東南亞區總經理Vaughan Ryan的意見, 「自2020年1月底以來,許多亞洲市場每週民生消費用品的銷售額超過過去平均的20~25%,雖然有搶購囤積的案例發生,但民眾的消費習慣已經演變成『非恐慌式』的搶購,而是轉為「家庭式消費」的趨勢,也就是說,越來越多消費者『選擇在家中利用網路購買商品或食物』。」
疫情過後,不會「恢復正常」嗎?消費趨勢不會逆轉回去嗎?
餐廳不再被需要了嗎?
#回到餐廳的本質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回到餐廳的本質,回溯餐廳誕生的緣由。
先說結論:餐廳不可能被取代。
告訴我答案的人,是知名社會學家Stephen Mennell,其經典名著《All Manners of Food》精闢分析社會與政治發展如何影響法國與英國的飲食文化,其中有關餐廳的誕生與廚師行業的興起深具啟發性。
雖然我已在自己的著作《Liz關鍵詞:美食家的自學之路與口袋名單》中簡單整理了餐廳在法國誕生的歷史背景,《All Manners of Food》的論述更加醍醐灌頂。先簡單說,「餐廳」在十八世紀末、法國大革命前開始萌芽後,進入十九世紀,法國才真正出現用餐的「公共領域」,正是這公共領域的誕生,形塑了我們如今所知的餐飲行業。
想像一下,在餐廳出現前,人們除了在家自炊,還能上哪去吃飯?Stephen Mennel舉了幾個例子:中世紀的「煮食店」(cookshop),人們可把肉交給這樣的店家烹煮,或購買店家煮好的熱食;「客棧」(inn),客棧供應什麼食物旅客就吃什麼;英國的「酒館」(tavern),大概是最接近現代餐廳的場所,在那邊可以吃喝也能社交。然而這又與法國的社會環境不同,在法國,貴族都是在家吃飯,雇用廚師在家宴客,出去拋頭露面與人攪和是紆尊降貴。
英國文學巨擘詹森博士(Samuel Johnson)在十八世紀一段關於「為何酒館在英國已經廣受歡迎」的敘述,透露了英法社會差異:
「沒有任何私人宅邸能如酒館那般讓人愉快作樂。私人宴會即便再美好、再盛大、再優雅、再希望讓人放鬆,也永遠會存在謹慎與焦慮。宅邸的主人焦慮地娛樂客人,客人焦慮地迎合主人;而沒有任何人,除了魯莽的狗兒,能夠自由地在別人的家裡頤指氣使,把別人家當自己家。相反地,在酒館,有一種遠離焦慮的自由。你永遠都被歡迎,你製造再多吵鬧、再多麻煩,只會回收更多更好的對待。……不,先生,從沒有任何一處人們發明的地方,比得上一間好酒館或好客棧能帶來的快樂。」
不覺得那段「免於焦慮」的敘述貼切極了?
#用餐的公共領域
那麼,餐廳在法國誕生的背景是這樣的:十八世紀末,同業公會(guild)被廢止,某種商家只能販售某些食物的限制被推翻,餐廳才能供應各種類型的菜色;法國大革命前,社會階級已開始崩解,已有貴族的家廚出來開餐廳; 巴黎的皇家宮殿周邊形成現代商店街,提供新興的商業場域。
革命後,政治新貴、布爾喬亞經常出入餐廳,上餐館成為一種時尚,廚師作為一種職業、烹飪作為一種技藝,也有了全新的舞台。除了討好一小群豪奢的雇主以外,廚師有了另一條功成名就的途徑:自己開餐廳,競爭更大一群走出家門用餐的客人。如同十九世紀的作曲家、作家、藝術家轉而仰賴大眾的欣賞維生,廚師也有了不特定的客人,一群出外用餐的大眾(dining public)。也就在此時,公共意見(public opinion)變得重要,一種本身不烹飪但很懂吃的意見領袖出現了,那就是美食家。
在這般新的社會秩序下,一間餐廳可以如何透過用餐大眾建立名聲?有三種方法:口耳相傳、美食媒體、意見領袖。從十九世紀到現在都是如此。
#用餐大眾將會消失?
於是,疫情爆發後,各種「餐廳末日論」的一大恐懼似乎都指向「用餐大眾」的消失。人們都回家吃自己了,不論字面上或比喻上的意義皆然,疫情嚴重的地方,政府強制人民居家隔離,疫情稍緩的地方,人民即便可以外出也消費信心不足。餐廳作為一種社交的公共場所,空空蕩蕩。(特別指封城狀態中的餐廳)
然而,我不認為用餐大眾會萎縮到永遠消失。現在許多專家預測的「趨勢」,再怎麼往回走,也不可能回到十八世紀以前雇用家廚的情境。我們再複習一下詹森博士說的那一段話,「沒有任何私人宅邸能如酒館那般讓人愉快作樂」,把酒館置換為餐廳,就是了。我們需要餐廳這樣的公共空間,我們回不去了。
試想一想,如果沒有餐廳,人們該去哪裡一起吃飯?你不會只想跟家人聚餐,也不會只想在家裡宴客,娛樂賓客是一種高耗能高成本的活動。你會希望去一個有約定成俗的程序與標準、有合理期待的地方,那就是餐廳。等級高一點的餐廳,甚至提供面面俱到的多重感官體驗,想想看你走進一間好餐廳時,觸目所及的美感,穿過耳膜的聲響,你與服務人員的對話,你與主廚的互動—品嚐其手藝,理解其心思。那都是外帶、外送無法取代的。我無法想像一個外帶、外送完全取代餐廳的世界,那是文化的倒退,心智的衰弱。
#疫情就是變數
許多人將本次疫情比作第三次世界大戰,如果防疫有如打仗,確實,許多餐廳眼下只在乎活下去。外帶外送是求生存,募款、賣商品、賣餐券等等手段也是,我都樂意支持,也再次呼籲大家,只要能力所及請多多支持你喜愛的餐廳。當然,若要出門用餐,也必須遵守社交距離的規定,避免群聚,且繼續戴口罩、勤洗手。
於是我們該擔心的是,疫情會持續多久,只要疫苗、特效藥一天不研發出來,疫情就不會真正獲得控制。在這專家預測至少二年的期間內,餐飲業會被打擊到多慘?變化會有多大?是否離復原越來越遠?如果可以展望復原了,復原的時間需要多久?這對於下一代廚師會有什麼影響?這不能單單看台灣,還必須看國際,經濟的狀況與疫情的控制綁在一起,台灣即便目前防疫有成,也還是必須如履薄冰。
美國總統川普上個月被問及餐飲業慘況時,曾說這麼一句:餐廳將會復活,只是也許換上新業主。(Restaurants will make a comeback, just maybe with new owners.)隔天,美國政府宣布2兆美元的紓困方案。其實川普那句話,根本不用說出來,我們都知道那很有可能發生,而且非常悲傷。
確診後多久可以聚餐 在 確診者7+7鬆綁後7快篩陰可聚會聚餐【健康資訊】 - YouTube 的必吃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非重症且收治醫院或加強版集檢所/防疫旅館之 確診 者,無症狀或症狀緩解,若符合指揮中心所公布的條件也 可以 解隔,並進行7天自主健康管理。 ◎【台視 ... ... <看更多>
確診後多久可以聚餐 在 可以接受確診者幾天後一起吃飯? - 閒聊板 的必吃
想請問各位,如果自己的朋友確診(沒有詛咒的意思) 大家要多久才願意同桌吃飯呢? 確診 · 疫情 · COVID19 · 防疫 · 後遺症. 愛心. 40. ・留言38. 文章 ... ... <看更多>
確診後多久可以聚餐 在 [討論] 大家對於確診後康復者有什麼看法- 看板WomenTalk 的必吃
關於大家關心的自主健康隔離部分我想說明一下。
我在接到通知後離開房間時只有一份文件放在椅子上,
分別是1.法定傳染病解除隔離通知書
2.法定傳染病隔離治療通知書
3.提審權利告知書
4.提審權利告知書送達證明
5.告知親友提審權利通知書
6.解除隔離所注意事項
其中2-5在當下已經沒有作用,它們應該在我被隔離前送達。
而第六頁內容如下
https://upload.cc/i1/2022/04/23/Yj78Po.jpeg
沒有強制也沒有提到罰則,
在我離開檢疫所時醫護人員和我簡單核實身分後便讓我坐車返家,
無告知額外事項。
因此我才認為在我初採CT31,後面兩次採檢皆為陰性的情況下,
若無症狀可以和一般人一樣活動。
在這波疫情下不停改動的防疫措施和大量資訊新舊交混讓我無所適從,
所以上來想聽聽大家的說法。
留言我都看了,不論是安慰鼓勵或是批評建議,
謝謝所有願意在這裡留下意見的人們。
我非醫療專業的相關人士,如果有錯誤之處再請各位指出。
謝謝各位。
—
對於要不要公開這件事我掙扎了很久,
但昨天遇到的事情讓我很想知道大家對這件事的看法。
我是確診後康復者。
疫苗三劑,4/15PCR陽性確診,無症狀,CT值31。
送至隔離所後於18和21號再採PCR皆為陰性因此解除隔離。
昨天難得有機會和朋友小聚一會,
我們依照店家指示出示三劑疫苗的證明,
朋友拿小黃卡,我用健保快易通,
我出示三劑畫面給店員看,但店員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操作我的手機,
看到我曾經確診,和店長討論後拒絕接待。
我才發現原來除了確診時的不知所措、隔離期間的煎熬,
在康復後確診者可能還要面對社會對我們的恐懼和歧視。
在時間軸上我的確曾經PCR陽性,
但後來兩次陰性篩檢的紀錄卻被視而不見,
在別人眼裡,即使我康復了,即使我有PCR的檢驗報告,
我仍然比只拿著小黃卡顯示自己有三劑疫苗但可能為無症狀感染者的客人來得更危險。
我為此感到很失落,我相信大多數人都不想被感染並確診,
但遇到了也只能莫可奈何的接受、並配合政府政策,
等待通知、足跡疫調、隔離、篩檢。
原本以為熬過隔離,PCR陰性,我可以過上和往常一樣的日子,
但沒發現身上卻從此多了一個「曾經確診」的標籤。
不知道大家對這件事情有什麼看法?
我支持店家有權力選擇要不要接待客人,
畢竟在疫情的風暴中我們都身不由己,隨著標準不明的滾動政策在風雨中飄搖,
雖然有99%以上為無症狀和輕症,
但大家還是會害怕在這場鋪天蓋地的災難中成為疫情下的犧牲品。
這是人之常情,我難以苛責。
但我同時也覺得自己好像從此成為了低級的存在。
出示小黃卡的人也有可能是無症狀但已經感染,
卻能過上正常的生活,
而曾經確診但康復後的我即使已經符合政府的解除隔離規定,
報告也顯示為陰性,生活卻可能回不去了。
我想聽聽大家的說法,
面對我的情況,作為朋友你們還敢和我接觸嗎?
如果是店家,你們會選擇接待還是拒絕呢
當我們是同事,你們會更加小心謹慎儘量減少和我相處或觸碰的機會嗎?
你們能用平常心對待我嗎?
這裡不是要討拍裝可憐,我是真的想知道大家怎麼想,
如果你們願意,希望能和我分享你們的想法,
讓我在手足無措的現在找到一點方向,謝謝你們。
-----
Sent from JPTT on my iPhon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4.52.21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omenTalk/M.1650682057.A.FA8.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