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氣候變遷和能源轉型(二)
為了藍天的雲林,
#麥寮的燃煤勢必要轉成燃氣
為因應氣候變遷,#歐盟祭出碳關稅,將於今天(7月14日)提出草案內容,計畫在2023年啟動。歐盟碳關稅首當其衝受到影響的就是高污染的重工業,如石化、鋼鐵、水泥等產業。台灣出口到歐盟的鋼鐵占比為3.3%、石化7.3%;其中石化的7.3%包括塑膠製品4.2%、化學材料3.1%。
歐盟的碳關稅,更積極的意義則是要求企業要負起地球公民的社會責任,要將環境成本內部化,並希望能加速發展更進步的技術如碳捕捉再利用及儲存技術(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與生物能源與碳捕捉、儲存技術(Bioenergy with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BECCS)等,將過去被視為廢棄物的二氧化碳變成能源。
資料顯示,#台塑是台灣的溫室氣體排放大戶,排放量幾乎占了台灣總排放量的20%。台塑不僅是排碳大戶,也是台灣石化業的龍頭。而台塑六輕園區裡面的 #麥寮燃煤電廠,也是地方所關注的。
台塑麥寮目前有三座機組,裝置容量各為60萬千瓦(600MW),合計180萬千瓦(1800MW)。這三個機組的營運執照將在113年/5月、113年/9月,和114年/9月到期。而燃煤所排出的二氧化碳是燃氣的2.2倍。且燃氣所排出的有害物質也相對少很多。
能源轉型不僅可以因應氣候變遷,也可以減少很多的空氣污染。為了雲林的空氣,#期待煙囪下的雲林變成藍天的雲林,治芬認為台塑麥電勢必要轉成燃氣,否則就是關掉。而監察院已針對六輕工安事故展開調查,並建議行政院要加重懲罰,我也希望台塑要強化ESG治理,在環境、社會、公司治理都要迎合社會的期待,相信對六輕員工也更重要。
#治芬一直都在
#治芬心存感激
碳捕捉再利用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碳捕捉創新突破🎊
全球首創中空金屬纖維二氧化碳吸附/觸媒轉化系統
科技部為了配合國家節能減碳戰略,推動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減碳淨煤)與循環材料高值化專案計畫,臺大化工系團隊整合科技部兩項計畫,成功開發了領先全球的創新技術:「創新型中空金屬纖維二氧化碳吸附/觸媒轉化系統」,其中碳捕捉的材料技術獲得了美國匹茲堡發明競賽金牌獎,碳分離與轉化反應器核心技術也獲得第十四屆國家新創獎。此外,童國倫教授團隊更成立新創公司ExtreMem Ind.Co. 致力循環經濟產品,成立初期第一項產品為製程液體分離薄膜等相關產品與相關技術輸出,未來將陸續引進學研界之前瞻技術,加速本計畫關鍵之碳捕捉模組與觸媒轉化技術之產業化。
煤炭的使用與工業快速的發展,無法避免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在全球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概念加速落實的今日,最佳因應策略為二氧化碳捕獲及再利用(Carbon Capture and Utilization, CCU)。臺大團隊領先全球開發出中空金屬纖維吸附器,纖維表面上含有大量均勻分散的二氧化矽多孔吸附粒子,且擁有非常龐大之單位吸附面積(>500 m2/m3),可快速捕捉二氧化碳,再將高濃度的二氧化碳脫附再利用。此創新型的吸附器設計,成功解決傳統裝置熱效率差與壽命短等缺點。同時還具備易規模化之優點,僅需簡單將裝置串(並)聯即可擴大系統處理量,相當符合工業化之要求重點。此外,透過最佳化系統設計,整合廠區廢熱進行二氧化碳脫附(對於各種碳捕捉再利用技術,70%以上之成本皆於脫附階段消耗),可大幅降低碳捕捉成本,符合經濟效益。
在二氧化碳再利用方面,臺大團隊開發之新穎奈米孔洞金屬有機骨架材料,除具有高催化效能外,多孔奈米結構也可大幅提升反應面積,增加反應速率。利用該觸媒將前段所捕捉的高純度二氧化碳和環氧丙烷反應產生碳酸亞丙酯,目前在24小時內轉化率可高達75%。碳酸亞丙酯(PC)乃高值化工原料之一,可做為高分子聚碳酸亞丙脂(PPC)的原料,而PPC可用來製作可降解泡沫材料、板材、一次性醫用/食品包裝材料等。降低二氧化碳捕捉所需要的成本,進而滿足循環經濟及循環材料之目標。
#NTU #化工系 #童國倫教授團隊
碳捕捉再利用 在 工研院產業學院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電價上漲之際,
全家便利商店,反而省下5,000萬元電費;
台灣水泥公司,也搖身一變,成為碳捕捉再利用的環保尖兵;
誰是他們背後,推動產業節能減碳的推手?
答案就在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