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馬仔演講報】
聽聽一個原住民的觀點......
-------------------------------------------------------------------
台灣給世界的禮物:一個原住民的觀點
https://fb.me/e/6eA4fMBBP
主講人:孫大川(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主持人:張文薰(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時間:2020年3月5日(五)15:00-17:00
地點:臺大文學院演講廳(文學院一樓)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HfDjBNAELYesXjJu5
(此活動為實體講座,不會有同步線上直播。錄製影片將於活動結束後,上傳到本院YouTube頻道和臺大演講網)
主講人:
孫大川(族名:Paelabang Danapan)卑南族人,1953年生於臺東縣,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比利時魯汶大學漢學碩士,曾任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總統府國策顧問、監察院副院長、政治大學台文所專任副教授。長期關注原住民文化,創辦「山海文化雜誌社」,出版《山海文化》雙月刊,為台灣原住民文學與論述建立平台。現任台灣大學、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總統府資政。曾獲臺北文化獎,著有《久久酒一次》、《山海世界: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搭蘆灣手記》等,主編《台灣原住民漢語文學選集》,策畫出版《台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並合作主持多卷台灣原住民文學日譯出版。
摘要:
我們捍衛自己的主體性,在我看來並不完全是為了能成為自己的主宰,而是為能將自己成為一個禮物。台灣存在的意義何在?她可以成為一個什麼樣的禮物?在兩岸關係、地緣政治、經濟發展、歷史文化認同以及制度價值選擇之外,有沒有另一個角度可以讓我們重新反省這個問題?或許借助原住民的眼光(番人之眼),可以試著回答這個問題。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從語言文化看懂台灣食物的前世今生! 番茄醬的英文Ketchup出自閩南語? 冬粉,其實一直都寫錯字啦! 十九世紀末清法戰爭期間法國士兵在基隆賣汽水? 全球美食天堂台灣,代表性小吃多不勝數:蚵...
碩人漢語網 在 涂醒哲 Dr.Twu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哇!善念的堅持
改變世界的偉大數學老師!肅然起敬!
💕人可以這麼浩蕩卻又如此樸實-
💕全世界最偉大的老師
2019-10-29 由 美美世界 發表于教育
這個不起眼的小伙子叫薩爾曼·可汗,今年39歲。他顛覆了美國教育,成為了數學教父,讓數學老師不再講課,比爾蓋茨都捧著他。
他成功登上了《福布斯》雜誌封面,但是他卻拒絕了10億美元!
這傢伙是屌絲出身,家裡很窮,是孟加拉國到美國的移民。但他卻是個天才,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四年讀完了數學計算機科學,拿了兩個本科學位,後來還拿了哈佛大學的碩士學位。
💕1、無意中成為數學教父
故事是這麼開始的。
薩爾曼·可汗有個小侄女叫納迪亞,2004年她在紐奧良上七年級,數學成績一直不好,要求可汗給她輔導。對於當時28歲的可汗來說,數學是他的強項,他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專業之一就是數學。
可汗和納迪亞不在同一個城市,可汗通過網際網路教納迪亞學數學,講得生動有趣,概念清晰,納迪亞的數學成績提高神速。
很快,他的朋友就知道了,也讓可汗給孩子輔導數學。經過可汗輔導的孩子,數學成績都直線上升。
可汗想,這樣輔導效率太低,不如做成視頻,放到網際網路上,讓大家免費觀看。結果回到家他就躲進衣帽間裡,把自己關起來,拿攝像頭開始錄製視頻。
他的視頻非常生動,能在十分鐘內把一個數學概念講完,在網際網路上引起了很大的關注。
結果一發不可收拾,他把自己關在衣帽間錄製了一年的視頻,從小學數學,到高中的微積分,再到大學的高等數學,統統講了個遍,共計4800個視頻。
這些視頻在網際網路上獲得了極大的成功,點擊率接近5億,共有4800萬人觀看。
精通計算機的Kahan還設計了一款軟體,用於跟蹤學習者的進度,還可以評估學習效果。
在美國,有2萬多所學校,上數學課時老師已經不再講課,讓學生觀看可汗的視頻,老師只負責答疑。
就這樣,他一個人憑藉一根網線顛覆了美國的傳統教育,掀起了一場革命,他已然成為數學教父。
可汗還是一名計算機極客,他寫了數據挖掘程序,搭建了網站,叫汗學院。
他把視頻放到他的免費網站上,讓孩子們像打遊戲一樣學習數學。
汗學院的月訪問量達到了500萬人次!相比之下,麻省理工學院的開放式課程網站,月均訪問量也不過150萬人次。
史丹福大學教育學博士生、高中數學教師丹·邁耶說:「如果你在美國教數學,你就不可能沒聽說過薩爾曼·可汗。」
💕2、拒絕10億美元
可汗的視頻獲得成功後,很多風險投資機構找到他,希望注資成立公司,將視頻收費,可汗可以立馬成為坐擁10美元的富豪!
但是,這個窮屌絲卻拒絕了,他寧願做一個中產階級,只接受別人的捐助,也絕不收費。
他說:我就是要做免費教育,一旦收費,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孩子不就看不起了嗎?
我想像不到我的生命中有任何一種方式,能比我現在活得更有意義。
💜對可汗來說,他的人生價值 = 他為社會創造的價值 / 他所活得的收入,這個比值越大,人生價值就越大。
2012年,可汗成功登上《福布斯》雜誌封面。《福布斯》撰文稱這是一個一萬億美元的商業機會,而當今市值最高的公司是蘋果公司,也不過才7000億美元。
但是,這個窮屌絲偏偏就拒絕了,他就是要免費!
💕3、比爾蓋茨是狂熱的粉絲
可汗成為美國數學教育的寵兒,受到許多科技領袖的熱捧。他們比任何人都更清楚,美國的數學教育有多糟,而數學水平的高低對於美國的未來又有多重要。
在2011年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的結果中,美國的數學和科學教育質量排名全球第52位。
2011年3月,可汗在加州舉行的TED大會上發表演講。
演講結束,全體聽眾起立鼓掌。比爾·蓋茨還當場上台,和可汗討論他的教學項目。
蓋茨可謂是可汗最狂熱的粉絲之一。他曾經花費很多時間教3個孩子數學和科學的基本概念,可孩子們總是聽得懵懵懂懂。
2010年初,有人向他推薦了可汗的網站。沒想到,那些他怎麼也解釋不清的知識點,汗通過短短12分鐘的視頻,就讓孩子融會貫通。蓋茨直言,「我真有些嫉妒他」。
後來,他在多個重要場合提到可汗,邀請可汗到微軟公司面談,並通過基金會向可汗捐款150萬美元。「我認為,薩爾曼·可汗是一個盡一切所能利用技術讓更多人學到知識的先鋒,」
蓋茨說,「這是一場革命的開始。」
💕4、谷歌注資200萬美元
谷歌也是汗學院的支持者。2010年9月,谷歌發起「十項目」競賽,為5個「可能改變世界」的組織提供總額1000萬美元的獎勵。汗學院在眾多競爭者中勝出,贏得200萬美元注資。
美國最成功的風險投資人約翰·杜爾及其妻子安是汗學院最早的資助者。
2010年春,可汗從在線支付平台發來的郵件得知,有人給他的帳戶注入了1萬美元,捐款人是安·杜爾。
他寫信致謝,稱這是他迄今收到的最大一筆捐款,並表示如果汗學院有校園,他樂意將第一座教學樓以安的名字命名。
安不相信區區1萬美元竟然是最大一筆捐款,旋即又慷慨地掏出一張10萬美元支票,堅持要給汗發工資。
此後,她成為汗學院的「拉拉隊長」,並且經常拜訪汗的辦公室,「有時甚至會帶來蛋糕」。
有了資金支持,Khan立即開始了憋了很久的事:拓展教學科目、將課程翻譯成多國語言。
在大批各領域專家的助力下,如今,可汗學院的課程包括歷史,健康護理,醫學,財經,物理,化學,生物,天文,美國公民教育,藝術史,經濟學,音樂,計算編程。
可汗學院 《中文房間》教學視頻
2013年,可汗學院發布了西班牙語版本,隨後發布巴西葡萄牙語、法語、土耳其語版本。目前,來自不同多家、有不同語言背景的志願者已參與進可汗學院課程的翻譯中,這些在線課程將有望被翻譯成的語言包括:
漢語,德語,西班牙語,捷克語、印尼語、義大利語,斯瓦西里語,挪威語,波蘭語,俄語,土耳其語,葡萄牙語,保加利亞語,希臘語,烏克蘭語,波斯語,阿拉伯語,孟加拉語。
可汗學院《薛丁格的貓》教學視頻
福澤他人的Khan功成名就,但天才總有奇葩的一面。Khan在哈佛讀書期間遇到了如今的妻子Umaima Marvi,兩人育有一個6歲的兒子和3歲的女兒。
兒女雙全的人生大贏家,今天依然到處忙著演講,但很多次,還沒有回答完粉絲的問題就要趕忙立場:我得回家給孩子洗澡……
隨後留下驚詫的眾人揚長而去。
Khan的理念很簡單:我是視頻背後的老師,也是一個爸爸,我的孩子和全世界的孩子一樣,應該得到好的教育和陪伴。
對了,Khan創辦的可汗學院對全球網友免費開放,全程無任何廣告,介面美觀簡潔,堅決以不盈利為目的。
他,是這個世界上最牛的老師!
碩人漢語網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人類學常會談文化發展傳承過程之中不同文化接觸所帶來的「涵化」(acculturation)與文化教養的「濡化」(enculturation)兩個概念。但在今天可以發現這兩個過程往往不可分。
這篇來自【轉角國際】的文章帶我們看到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的一個幼稚園,一起認識這裡的教育如何結合不同國家文化的元素到民族文化教育之中。
---------------
隨著W走進南園區,馬上就被園裡的各項設施給震攝住了。除了廣場上的遊樂設施仿照傳統蒙古包和勒勒車的造型進行設計外,各建築物的外型設計都是橢圓或整圓的,一方面模仿蒙古包的造型,體現蒙古文化崇尚蒙古包、「返本歸原」的思維,另一方面也呼應官方所強調的「民族團結」之意。
更令人驚訝的是,走進建築物裡,裡面所有的空間安排都是順著外型的大圓而分割的,就連隔間牆都是圓弧曲線的,這一方面與蒙古包內部必須沿著內牆圓弧來布置家具的文化思維相呼應,另一方面也避免孩子在室內跑跳的過程中受傷。
此外,和私立的蒙古族幼稚園一樣,為了適應蒙古文化教育的需求,以及日蒙融合的「培養獨立生活技能」、「大量遊玩、少量學習」的幼兒教育目標,室內也規劃諸如蒙古特色文化室、生活體驗館、室內球場、劇場…各種想得到、想不到的遊樂空間都有。主建築物裡甚至還有一間「綜合戲水館」,平時擺放各種玩具供不同班級的孩子們輪流來玩,夏天的時候則注水成為大型的戲水池,讓孩子們在裡面玩水。
內蒙古地區的公立蒙古族幼稚園,原先是在《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要求之下,作為蒙語教育系統最基礎的啟蒙教育單位而設立的。不過,在漢語作為「現代化」主流語言的社會情境下,早期蒙古族的家長將孩子送到蒙古族幼稚園的意願並不高。
除非家長對傳統民族語言、文化傳承有非常高的認知與執著,否則在中國改革開放、經濟迅猛發展的90年代,一般蒙古族家長大多普遍認為孩子必須從小學會流利的漢語才能更好地融入主流社會,成為「人生勝利組」。在這樣的思維下,不僅公立蒙古族幼稚園的入學率偏低,也沒有設置「漢族班」的需求。
為了扭轉這樣的認知、提高入學率,以塑造中國境內「民族幼稚園」的典範,近年來不論是中央或地方政府均投注了大量的資源,讓公立蒙古族幼稚園從空間規劃、硬體設施,一直到師資培育﹙如樂樂的班主任老師擁有內蒙古師範大學幼兒教育碩士學位,而且必須定期接受職業培訓﹚、活動安排/課程設置都是一時之選。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碩人漢語網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從語言文化看懂台灣食物的前世今生!
番茄醬的英文Ketchup出自閩南語?
冬粉,其實一直都寫錯字啦!
十九世紀末清法戰爭期間法國士兵在基隆賣汽水?
全球美食天堂台灣,代表性小吃多不勝數:蚵仔煎、牛肉麵、滷肉飯、珍珠奶茶……走過、路過、吃過這些美食,但你想過這些美食是怎麼來的嗎?它們的名稱又有什麼特殊意涵?
本書旁徵博引,透過大量蒐集的資料,加上作者滿滿的好奇心與聯想力,帶領讀者從《黃帝內經》談到基督宗教聖歌,從網路閒聊說到字典考證,展開一場精采的百年美食文化考察之旅。全書內容共分成三大部分:
●台灣食物語源考察
台灣食物名稱源頭多樣,從歐美輸入的甜不辣、東南亞名字的蓮霧、來自日本的阿給,還有許多源自古漢語、原住民語,甚至還有反輸出成為英日語系外來語的小籠包、珍珠奶茶。包羅萬象的食物語源,應證台灣多元文化的歷史源流。
●美食的前世今生
從語言切入,不但能找出食物的源頭,還可以發現美食背後的歷史。烏魚子從荷蘭時代就閃閃發光!同時也成為荷蘭的徵稅對象。滷肉飯大受歡迎,其實和白米大變革──在來米轉為蓬萊米有關。台灣人以前不太吃辣,戰後外省族群不但帶來麵食文化,也帶來了吃辣的習慣。
其實,食物的背後不只有歷史故事,還有地理差異。像是過年一定要吃的「長年菜」,南北吃的其實不相同。而傳統的「南湯圓,北元宵」,又是如何區別?都可在本書一探究竟。
●台灣的美食文化
熱鬧滾滾的辦桌,背後有何深厚的人文底蘊?以前台灣人習慣吃米飯,今日卻有台南擔仔麵和台北牛肉麵節,這些麵食文化是從何興起?至於節慶必吃的食物,又形成哪些特殊的美食文化規則呢?
本書透過從語言文化的考證,可以清楚看到,台灣美食的名稱來源多樣,多種菜系豐富了台灣人的口味與生活。廣大的素食人群,也許有機會把「蔬食文化」推廣成有潛力的新菜系。而泡沫紅茶等反輸出的外來語,更推廣了台灣的知名度,未來又有那些潛力新美食會在世界各地流傳,值得拭目以待。
作者簡介:曹銘宗
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聯合報鄉情版、文化版記者、主編、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現任台灣文史作家、講師、專欄作家,兼任英語、華語導遊。
長期關注台灣多元族群,並以歷史宏觀角度觀察台灣多元文化,曾以〈回來做番:當代平埔的族群認同與文化復興〉、〈檳榔西施的文化觀察〉、〈數位@文化.tw〉等系列報導,獲得三次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
出版三十多種台灣歷史、文化、語言、飲食、人物等著作,包括《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台灣史新聞》、《大灣大員福爾摩沙》、《蚵仔煎的身世》、(貓頭鷹),《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台灣廣告發燒語》(聯經),《祝你永保安康》(天下文化),《台灣的飲食街道:基隆廟口文化》(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等,以及《鷄籠中元祭》、《基隆廟口》、《迎媽祖》(聯經)等繪本。
尊崇曹永和「台灣島史觀」,服膺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價值,繼續在台灣書寫台灣。
相關著作:《台灣史新聞》《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9QvcENdI1yI/hqdefault.jpg)
碩人漢語網 在 国朝先正事略 一 - Google 圖書結果 的必吃
明年五月,噶尔丹使人至归化城,言将入贡。公侦其踵至者男妇几二千人,遣兵迎诘,且遏之。驰疏请旨。 ... 有老胡工笳,口辩,有胆气,兼能汉语。上赐之潼酒,使奏伎,音调悲壮。 ... <看更多>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