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碩士無法升遷加薪,就是浪費時間與金錢?】
經常有上班族來問我考研究所一事,問的多半是要不要念、念了對職涯有沒有幫助、未來能不能夠加薪或升遷……總之就是值不值得念?如果用這個務實的角度一邊上班一邊讀研究所,最後可能會發現一點都不務實,有兩個原因:
💚1.現在越來越少企業因為學歷來加薪或升遷:
一般來說,加薪看的是個人的工作表現,以及未來的發展價值;升遷則看的是有無帶團隊的能力。就算你的學歷不漂亮,但是符合條件,仍有機會加薪與升遷;相反地,學歷再好,若沒法反映到工作表現上,做出成果,也是枉然。
💚2.畢業三五年之後,企業用人跟學歷無關:
學歷是社會新鮮人的入場券,至於有幾年工作經歷的人,企業看的是職能的相關性,以及過去的工作表現,學歷便不再那麼重要。至於碩士,對於高科技業或外商,已經成了基本學歷,並不是特別值得加分的亮點。
除非在一些老企業會有差別待遇,薪資與職等不同,至於其他企業,兩者越來越脫勾,如果還用老觀念去讀碩士,難免要傷心,慨嘆白讀了。所以如果想讀碩士,除非一些專業領域,至於一般文法商,我會建議不要去想在工作上有沒有好處,可能會讀得開心些。這時候不妨以興趣為主要考量,反而更務實。
可是很多人在職場遇到難關時,都以為讀研究所可以救他們。這麼糊里糊塗,說真的,神仙都難救,更別說讀碩士了。
像是有個中年女性來問我讀休閒觀光研究所,因為公司正在裁員,下一個很可能是她,她想改行做領隊或導遊。我直接告訴她,這兩個工作都不需要考碩士,直接去考執照就行。接著她說也許可以去私立高職教書,現在少子化,又這個年紀,於是勸她別想這條路了吧!
另外,也有人認為讀碩士能夠挽回他的人生。昨天有位公職人員說想讀碩士在職專班,而這個科系跟他的工作無關,周圍每個人都有意見,說念這個碩士沒法升遷,浪費時間也浪費金錢。聽著聽著,他猶豫了,來問我該讀嗎?我問他讀碩士的動機是什麼?他列舉出四個:
1. 想補學歷
2. 學習新知
3. 想交朋友,認識不一樣的人
4. 想認識不一樣的自己
這四個動機,除了補學歷與學習新知外,另外兩個透露出一個主要訊息:他不滿足現狀!後來他跟我說,現在環境舒適安逸、一成不變,想要透過讀碩士來看看不同的世界,認識不同的人,也想藉此探索自己,找出其他可能性。
老實說,除了補學歷外,其他三個都不必靠讀碩士來達成。就算是補學歷,他的工作根本不需要學歷。所以別人一說,他就動搖。
個人的看法是,反正他閒著也閒著,再去讀個碩士不是壞事,何況台灣的學費相對國外是非常便宜,而且每個人這一生最值得投資的是自己,為什麼會說浪費時間與金錢?我是想不通這種成本觀念!
難不成去吃掉花掉就不浪費金錢,或是每天滑手機、看電視就不浪費時間,怎麼讀書這件事就讓人特別感到浪費金錢與時間?大家對讀書的觀念過度功利,總認為一定要換到好工作或升遷加薪才划得來,這是限縮了自己的成長。
像我讀EMBA,既沒升遷也沒加薪,倒是認識不少很厲害的同學,我常常在電視上看到他們受訪。我讀文科,他們多數是理工科或法商科,並在高科技業或大企業任職高階主管,讓我的視野開闊不少,也見識到頂尖精英做人做事的篤實與謙虛,這些都是無形的受益,但我相信絕對在我身上產生一定影響。
不過如果想要學習技能,我倒不認為要去讀碩士,還不如在補習班或線上學習,或是找個教練一對一教導,學得既快又好,還能立即派上用場。至於研究所的目的,並不是在傳授這些工作技能,這也是我勸大家讀研究所不必與工作掛勾的另一個原因。
即使如此,這幾年我倒是看到讀研究所有一個明顯的好處,就是洗學歷。特別是社會新鮮人熱愛用這一招,國立大學後段班,想辦法考上前段班研究所,履歷只秀出碩士的學校,有沒有幫助?當然有!而中年人洗學歷,則是面上有光,走路有風,在一些場合就能選上什麼長之類的,做顧問或當講師也能增加份量。
所以我出個題目來問大家:
💚假設你的家人或朋友想念碩士,念完並不會升遷加薪,你覺得他該去念嗎?
(讀了本文有受益,也請留言+1)
***
歡迎大家加入我的fb社團:「洪雪珍寫作變現」,有三個好處:
1、你投稿,我點評
2、你會看到「從不會寫作到會寫作」的成功案例
3、我會教你寫作招術
至於想要詢問我的課程,包括求職、轉職、加薪、高薪,以及斜槓、寫作,⋯⋯都歡迎加入我的Line@ ID:@ca141719,助教協助你。
圖取自Pexels,攝影:Ekrulila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萬的網紅關韶文 關關,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芝加哥藝術學院服裝設計研究所」讀書過程原來這麼不簡單! - 還記得以前大學的時候,身旁好多人夢想總是「出國遊學」,即使沒辦法出國遊學的人,也會選擇打工換宿、打工遊學,幾乎每一個暑假回來,大家都在分享這次去了哪裡、有多少好玩的事情。 - 過去也有曾經去美國生活的機會,但因為家中的經濟狀況並不允許,最...
「研究所跟大學科系不一樣」的推薦目錄:
- 關於研究所跟大學科系不一樣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研究所跟大學科系不一樣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研究所跟大學科系不一樣 在 地圖製造 MakeWorld.tw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研究所跟大學科系不一樣 在 關韶文 關關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研究所跟大學科系不一樣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研究所跟大學科系不一樣 在 Sandy H. 黃小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研究所跟大學科系不一樣 在 Re: [問題] 研究所讀大學不同科系- 看板CareerPlan 的評價
- 關於研究所跟大學科系不一樣 在 研究所跟大學唸不同科系可以嗎? - 考試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研究所跟大學科系不一樣 在 研究所科系排名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大學碩班資訊集合站 的評價
- 關於研究所跟大學科系不一樣 在 Re: [閒聊] 研究所都會選讀跟自己大學相同科系嗎? - graduate 的評價
- 關於研究所跟大學科系不一樣 在 [討論] 工作和碩士哪個壓力更大 - Mo PTT 鄉公所 的評價
- 關於研究所跟大學科系不一樣 在 今天先針對非本科系想轉申請CS碩班的提問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研究所跟大學科系不一樣 在 【#不說誰知道】學歷貶值?為甚麼要讀研究所 研究所與「在職 ... 的評價
研究所跟大學科系不一樣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跨世代女「人」交流|May/劉雨涵講座回顧】
「我好像是一個社會的革命者。」
Mayfit創辦人劉雨涵、知名健身網紅在【跨世代女「人」交流】講座中這樣提到。曾經,作為台大人類學的學生May卻覺得人類學好遙遠,文本中觀察的異文化都看似脫離我們的生活。但隨著浸潤修習不同的課程,May開始感覺到文化的範疇十分廣泛。尤其在「民族誌寫作」課堂後,May在大二就開始運用自己和外籍生的相熟,觀察他們不同的生活風格,並加入到自己的寫作之中。在那一刻開始,May意識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人類學,人類學其實就在自己身邊。
在成為健身kol前,May的家庭也抱持較為保守的態度,認為女性讀到高學歷反而可能變成結婚生子的阻礙。高中和大學生活的巨大落差,加上科系中沒有人分享對健身的熱情,May曾經感到無比孤單,只能透過ig作為一個自我展現的小舞台,連結更廣泛的社群。
原本只是藉由社群網路尋找志同道合的傾訴對象,May在畢業後也考慮過接手家業,抑或出國進修研究所,在遠赴柬埔寨實習後,意識到製造業無法發揮原本的熱情,才回頭成為全職創作者。
所以,May創作的根基從來就不是金錢,甚至一開始有廠商合作時都十分抗拒,擔心粉絲的眼光和內容的變質,但吸收《第四消費時代》書中所謂「當物質已經過度豐饒,大眾反而需要一個代表性的人物,形塑購物模式」,May發現這其實是一個共享經濟的形式,將我們的物質進行重新的分配。
同理,當自己出於一顆分享的熱誠之心,業配其實也是一種分享。昭示著所以現在的消費思維已經和過往有很大的不同。
【在社群經營中尋找社群歸屬感】
「instagram改變了我的人生」
IG平台上的形象展演,搭配上指導教授建議下開始的1990年代的網路社群研究,May發現——網紅打破了傳統上對下的資訊傳播,甚至沒有任何的門檻,透過一段照片、影片,可以影響到大量受眾,甚至爭取和其他大平台平等洽談合作的機會。
同時,may也不諱言,Ig符合行動裝置的設計,也使虛擬的社群交往無孔不入的侵入我們的生活。
在幾乎無所不在的行動裝置下,ig的舞台又有更多的展演空間,濾鏡的內建、相似的風格等,這個社群已然脫離以往奠基於親友的連結方式,儘管帶來無遠弗屆的影響,但九宮格下的自己也開始變得模糊。
每個人畢竟都會有對自己不自信,或者因為他人的言論而質疑自己的時段。但May在對自我身分的不斷摸索中,學會藉由回到身體,單純健身、調整飲食,感覺自己在過程中的快樂,學會與現在的自己對話共存。
在過程中,May也不斷思考什麼是女性的新身份,並希望可以引領更多女性勇敢展現自己。
正如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不斷自問「人類學家還可以是什麼?」,May也不斷思考「網紅還可以做到什麼?」,思考哪些東西是自己應該捍衛的堅持?
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的研究對象和深耕領域,遑論面對的是你自己的身體和價值。
所以,當別人用自身的框架和理解質疑時,也不妨用自身的框架回應對方。
【探詢女性新的身份認同】
「如果自己不覺得自己值得這份美麗和自信,即使是單一標準的美,都會被流言蜚語輕易擊潰。」
Ig起源於歐美,所以不少人會追求健身的美麗;但台灣女性比起地域差異,更像是時態的變遷。
隨著時間的變化,我們審美也會逐漸改變。美到底是什麼樣子?東西方和時代都會不一樣,但沒有一個特定的模樣是不得不去追求的。
對May而言,美不一定單純是外在,而該要對其所展現的美抱有自信,並進而去認可自己。
獲取證照、展現出讓人瞠目結舌的表現(引體向上、肌肉量等等),May認為將外界的酸言酸語轉化為女力前進的動力,並在領域中成為佼佼者,可以更有力量的抵抗外界的攻擊!
因為跟外界的互動,並非去服膺外界的主流,更重要的是照顧在生活在社會中的自己、保守本心。
【人類學讓May回到自己】
在我們的線上展覽中,May寫下「透過補足身體所需營養,照顧好自己的身心靈。」、「 享受美味的食物,讓生活充滿愉悅與幸福感」。
人類學帶給May的是在外界的追求下,焦慮和不安都能以同理、關懷的視野,思考如何多感受自己的身體,以人為本去關切自己。
May讓我們看到,儘管網路的比較讓人動搖,擁有打磨過的信心和堅定的內心,反而可以藉由網路打破距離的藩籬,成為影響力者。
藉由革命的過程,去影響到別人。
【展覽持續開放中】展出現代女人的模樣|跨世代女「人」線上互動展
線上互動展覽:https://padlet.com/r09325002/anthrodo
研究所跟大學科系不一樣 在 地圖製造 MakeWorld.tw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次東京奧運
最令腦闆激動的就是李智凱獲得鞍馬銀牌了
腦闆的房間改造過很多次
但是牆壁總貼著一張格格不入的紙條
那是電影 翻滾吧!阿信 的一段台詞
這部電影就是李智凱的教練 林育信的故事
這段話只是女主角給阿信很簡單的鼓勵
但給老闆莫大的勇氣
這部電影著實在我最徬徨無助的時候拉了我一把
這部電影上映時
正好是腦闆相當徬徨的研究所時期
�腦闆雖然從小喜歡畫圖,但沒受過任何正規的訓練,
在填鴨式教育的年代,腦闆曾是很厲害的考試機器 �因為很會考試,畢業的時候考了全校榜首
(我就是有辦法英文考滿分然後沒辦法講半句那種)
而當時社會風氣就是認為
會唸書的學生就該去念明星高中
然後選擇前景看好的科系
不該去念設計畫圖
甚至連這樣的意願都沒辦法順利開口的年代
在台中一中就學時雖也愉快(每天戰政治是我們課餘休閒活動XD),
但我內心始終對設計抱持著遺憾與渴望�
直到大學選擇學校科系時,
我毅然決定要投心所好,
不知道要考術科所以選擇稍微相關的領域
畢業時總覺得渾渾噩噩,
好像滿足了小時候的願望,
但又好像沒學好什麼東西
終懷疑自己是不是能靠設計謀生
而設計科系畢業生當年在台灣早已飽和,
我嚴重欠缺踏入社會的自信
甫退伍我選擇去唸研究,
美其名深造,
實則多給自己一點逃避現實的時間
再讓自己當當學生,
結果也只是讓自己多瞎攪和了幾年,
轉眼又快畢業了,也老大不小了,
尤其腦闆家境不好,總是得出去賺錢吧!
那時的壓力 遠遠超越當時大學畢業前夕,
自我懷疑嚴重到了極點,幾乎天天失眠
每天想著:誒,幹 我的人生到底在幹嘛?
就在這時”翻滾吧,阿信”上映
徬徨過,恍惚過,選擇了目標又懊悔蹉跎太久,
到最後堅信自己的選擇,奮力貫徹到底
雖然腦闆不是當8+9打架,
但這部電影給徬徨的我很大的勇氣
以前一直覺得
那些的國際賽事,
知名設計獎項跟自己沒關係
總覺得自己的實力沒到那邊,
不要去妄想,
那些是給從小有好好學藝術的菁英參與的,
電影深刻激起我的動力
我也想要好好證明自己的能力
腦闆很快速地建立自己的目標
此後我積極的參與各類賽事
畢業前一年多的時間
我前後大概得了四五十個國內外的設計視覺獎項
短時間大量參賽,
大量得獎其實非常的疲勞
沒有任何人要求我這麼拼
我只是想要正視自己的人生選擇
夜深人靜覺得很辛苦的時候,
沒人能理解自己的時候,
放著亂彈阿翔的完美落地,
抬頭看看這張紙條,
�覺得這世界上也一定有很多人曾跟我一樣,因為各種原因沒辦法順利選擇自己的志趣,
而我如此幸運,總覺得還是可以持續下去
(那時沒想到創業更辛苦 乾XDDD)
�在電影上映後的一年
我靠著not copy machine這張講述教育的作品
獲得德國紅點的best of the best
而這作品也是我對自己人生選擇的醒悟
當時適逢學測,不少媒體報導
https://reurl.cc/kLZ7aG�
(有點可惜的是媒體以為是父母影響,
但我比較想說的是教育觀念逼迫的"標準選擇",老闆的老媽可是從頭到尾都支持我的決定)
如果是剛退伍的時候腦闆太閒用美工刀切出地圖,
造就地圖創作的起點
那”翻滾吧,阿信”就真的是造就腦闆如此努力不懈的動力源頭
也因此李智凱獲得銀牌腦闆真的是大為振奮
老闆一直很佩服電影工作者
金馬獎也是腦闆每年必看的獎項
沒想到這部電影一轉眼十年了
我現在都還是會想到 柯宇綸菜脯 說的:蝦款?
#地圖製造
研究所跟大學科系不一樣 在 關韶文 關關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芝加哥藝術學院服裝設計研究所」讀書過程原來這麼不簡單!
-
還記得以前大學的時候,身旁好多人夢想總是「出國遊學」,即使沒辦法出國遊學的人,也會選擇打工換宿、打工遊學,幾乎每一個暑假回來,大家都在分享這次去了哪裡、有多少好玩的事情。
-
過去也有曾經去美國生活的機會,但因為家中的經濟狀況並不允許,最後我就是畢業即就業,我就告訴我自己,「以後一定要花自己的錢,去想去的地方玩!」
-
這次邀請ChaCha跟我們分享美國讀書的過程,一個人在外地生活、外地讀書,心情難免有些寂寞,但也因為這樣的經歷,反而可以讓自己快速成長,面對不同的生活經歷,長成一個更不一樣的人。
-
#職業訪談 #美國時尚產業 #芝加哥藝術學院服裝設計研究所
-
【科系訪談】世新廣電vs台藝大廣電!想走傳播科系要花「多少錢?」feat.白癡公主
https://youtu.be/oqfJC7i2YjU
【指考落點分析】我該選校?還是選系!請記住「不要聽爸媽的」
https://youtu.be/KDFX95Tqg_M
【大學科系訪談】戲劇系出路是什麼?繞了一圈圓夢當歌手!feat.聲林之王葉柔
https://youtu.be/k1LFviT49fo
【台灣學生愛補習】學校vs補習誰有用!指考倒數必看!feat.到處都是瘋女人
https://youtu.be/Q63p_XOHgy8
【傳播圈工作心得】想在藝人身旁工作?從「不要臉」開始 feat.宣傳陳拋特
https://youtu.be/tLpP1ismPHE
【職業訪談】劇場工作人員月薪公開!「鋸斷小拇指、秒點百根蠟燭」超萬能feat.這群人木星
https://youtu.be/qDTOQCbuDSU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是關韶文
#我喜歡大笑和唱歌
-
【不是人生勝利組,要當人生努力組!📣】
分享生活、吃喝玩樂、美妝保養、減肥瘦身、聰明消費
-
FB ‣ https://www.facebook.com/ethanreporter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ethan_kuan_kuan
YouTube ‣ https://goo.gl/zidPWR
合作邀約Mail ‣ ethankuankuan@gmail.com

研究所跟大學科系不一樣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水墨#水墨畫家#藝術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想要跟分享關於我的一些創作的故事,跟一些想法的分享。
我是一個南部的小孩,從小也不算是品學兼優,直到國中才有機會接觸美術,然後從此一路到現在,那我學畫的過程,其實開始我也沒有立志要當畫家,或是一個藝術家,而是在偶然的機緣碰觸這樣的一個技能或行業,然後才一路走過來。
最重要的選擇在大學的時候,其實當時是考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那時稱為國立藝術學院,它是一個五年制的學校,也真正接觸所謂專業的一個術科的訓練,或是相關美術的一個薰陶,也有機會去接觸類似像戲劇音樂舞蹈這樣科系的同學。
北藝大那段時間,算是我比較受正統的一個美術教育非常重要的時期,在這個五年的時間,其實大一上學期也是玩瘋了,然後跑夜店或是交女朋友,到了大一下學期才覺得說要奮發向上,也選擇了以水墨為主修的課目,一路這樣子努力的專研。
然後大四的時候,讀一些關於美術史的課程,包括佛教包括器物玉器青銅器等等,充實自己相關一些知識,後來這個畢業之後就到復興商工任教,後來又報考研究所,也順利考取,念研究所的時候從事墨與黑的研究,所以先從自製的黑色顏料或是墨開始著手。
大概唸了三年的時間終於順利畢業,畢業之後也有機會成為一個專職的藝術家,但是當時的環境並不是那麼的友善,對於年輕的藝術家來說,還是以教職為主,然後這段時間也大概停頓了四年沒有所謂的創作,因為那時候其實內心在思考我真的適合當畫家嗎?畫家這個工作所要面對或是所要挑戰的我有辦法勝任嗎?所以在那四年中,雖然有教畫,個人創作是停頓的,也在這之中去研究了台灣龍柱,去認識台灣文化。
四年之後,整個環境在改變,然後藝術的市場也開始蓬勃發展,尤其是水墨,所以又回到了水墨的創作,想說應該還有一點東西可以畫,自己可以去發展吧!
可是這段時間其實是最挫折的,太久沒有創作,整個觀念或手感都已經有點生疏,前一年真的很辛苦,基本上假日都沒有在出去的,除了教學之外,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家裡畫畫,很辛苦了大概磨了很久才終於慢慢開竅,手感也才慢慢回來,到了第三年還是第四年才有點開花結果,也順利跟畫廊簽約,成為所謂的專職藝術家,所以真正成為專職藝術家應該是45歲左右,之前的一些過程,說起來也很漫長。
在台灣當藝術家其實不太容易,因為台灣的市場畢竟很小,要能成為一個以畫畫為生的一個行業,其實不太容易,那個競爭也非常的激烈,挑戰也非常的巨大。以前曾經去過黃山,看到造型奇特的山型,雲霧飄渺,非常的漂亮,心裡也想黃山非常適合入畫,可是回來也沒有太多的相關作品,後來想想畢竟自己身為台灣人,可能還是要以家鄉的風貌風土為主,如果畫黃山,我大概也贏不了黃山長年生活在那裡的畫家,我就一直以台灣的山水或是風景作為主要的創作主軸,一開始是畫陽明山或是九份一帶的芒草感覺,那種所謂的荒蕪感跟我從一個南部小孩到台北那種感覺,有點貼近,在一個陌生環境謀求生存,自己就像小草一樣,在那邊為了佔有一席之地,或是為了可以生存下去,而不斷的奮進不斷的努力。
後來開始創作所謂的抽象山水,也畫過一陣子,然後也畫過海景,因為當時覺得身在台灣,如果對海洋藍色世界不是那麼熟悉,感覺上好像對於台灣文化的特質,了解好像是一知半解,所以那時候就開始到處坐船,然後去澎湖,去目斗嶼,去七美,去沖繩,到處了解所謂的海洋文化到底是什麼,一個海島它會形成什麼樣的文化特質,那我想一個海島文化大概就是求新求變,畢竟市場很小所以彼此的競爭非常激烈,也願意接受很多新的文化,所以求新求變在這個島國裡面,可以想見是一個很常態的事情,所以當一個畫風出來之後,大概三五年就被消耗掉,以前一個畫家可以二三十年,畫一套東西而屹立不搖,在台灣這個環境其實非常的困難,它不太能讓你有這樣的空間,因為變化太快,然後新的知識,新的潮流,新的流行,不斷的輸入,你很難去抵抗,你也很難去改變。
另外島國文化也有一個特質,它容易受到其他大國文化的影響,譬如說台灣不可否認曾經受到中國日本美國文化的影響,在這麼多元的一個文化的影響之下,你的作品如果太單一偏向某種文化的特質,可能也很難引起共鳴,畢竟它是一個多元性的狀態,所以你的作品也可能必須要用更不同的面貌來處理。
水墨對我來說,可能就不是單一選擇的材料,因為水墨它可以發展的空間,已經被名家大家所開發殆盡,必須要重新透過新的材質,來找到一種可能是屬於自己的方向,或是使用的方法,這樣你才有辦法脫穎而出。
那另外呢?有一點叛逆是在台灣藝術圈要生存蠻重要的關鍵之一,其實很多藝術家用叛逆或是偏離所謂的正統,營造話題吸引更多觀眾的注意,有點叛逆才是一個畫家成長的最大關鍵,藝術家百依百順,順著古人的想法,順著老師的想法來創作,基本上你也很難跳脫前人或是老師的影子,所以有點叛逆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我的作品基本上都沒有人的存在,因為可能在傳統水墨有山有水有人有樹,是一個慣性的表現方式,可是這樣的慣性表現方式,是否適合自己?或者是說這樣的畫面是否可以讓作品是完整的?我想這個可能可以商榷。我畫的是一個空無人煙,讓整個自然回歸到最原始的狀態,因為人為的破壞或是建設,到底是對自然是好是壞?有時候我去中橫我看到了中橫公路,這樣穿越所謂的太魯閣峽谷,如過這些道路都不存在於這裡的時候,當然也有可能我們看不到中橫太魯閣的奇山美景,但是這樣的建設到底是好是壞,有時真的很難去想像。後來我畫了太魯閣,就把它畫在雲霧飄渺之間,讓它回歸到最原始的狀態,也許這樣才是最貼近於我所想的一個世界。
藝術很好玩,有很多可能性或是可以調整的地方,也隨著畫家的心境或是想法的不同而有所改變,我不能說自己是非常的成功,但是我盡力的把它畫好每一件作品,也希望每一件作品都是嘔心瀝血,花費相當多的時間的醞釀,跟與它培養感情,然後讓自己的作品可以完成。
創作其實是孤獨的,很多時候都只能專心面對自己的作品,旁人或是都很難給你協助或是幫忙,只有當你真誠的面對自己的作品時候,你的作品也會告訴別人你在想什麼,或是你的作品才會具有生命力,太風花雪月或是太浮動的一個狀態,其實都很難把作品畫好,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家裡工作。
當然偶爾還是要去補充一點或是吸收一些靈感,或是一些養分,出去拍照是我比較習慣的動作,當場寫生對我來說,壓力太大,我也沒有辦法真正靜下好好的畫一件作品,所以我是不會帶畫筆畫紙出去外面寫生,通常還是在家裡處理我的作品。
很高興可以分享一些我的生活,或是我的一些藝術的想法,還有我學習藝術的過程,今天就聊到這裡囉,希望下次還有機會可以跟各位談談其他的部分。
The video I’m sharing today is to introduce my process of learning painting and provide some opin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s Taiwan’s marine culture and how to be a painter of ink . The background pictures and videos are all recorded by me. Friends are welcome to watch.
►►►歡迎訂閱梁震明頻道:https://bit.ly/33R0bmf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水墨創作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7965
水墨材料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00158
藝術生活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38915
台灣龍柱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7923
水墨藝術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23594
台灣露營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11651
國內旅遊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8133
國外旅遊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11654
空拍經驗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8208
#水墨 #水墨画 #水墨畫 #水墨画家 #水墨画の世界 #水墨創作 #台灣水墨 #台灣水墨畫家 #東方媒材 #美術 #艺術 #芸術

研究所跟大學科系不一樣 在 Sandy H. 黃小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因為疫情關係台大公衛系瞬間人氣暴漲!
但是到底公共衛生都在讀些什麼呢?畢業可以做什麼工作?
我透過影片做了簡單的說明還有一些個人想法,
希望可以幫助到要申學的高中生或正在思考是否要報考公衛研究所的大學生們
或甚至已經工作多年但有興趣至公衛學院進修的社會人士
除了疫情以外還有好多問題等著我們一起解決
像是空氣污染、慢性病預防、偏鄉地區醫療資源等等
如果以後可以有更多的人投入這個領域
為台灣的大健康產業和衛生環境增加人才,
我覺得很讚啊~~~
歡迎留言一起聊聊關於這個科系的想法!
或想聽小玫分享哪些話題?也歡迎留言跟我說!
-----------------------------------------------
相關影片:
TVBS NEWS【十點不一樣】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 公衛師角色更顯重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Cli2XOlsuo
2017.11.26【台灣演義】公衛之父 陳拱北 | Taiwan Histor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CbqRvzwUbI&t=273s
background music:
you had me at hello by Barradeen | https://soundcloud.com/barradeen
Music promoted by https://www.free-stock-music.com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Unported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deed.en_US
-----------------------------------------------
☀小玫的音樂創作☀
・【病毒來了不要出門】(防疫兒歌)https://youtu.be/7XKc6pS7B30
・【台湾で会おうね!】我們在台灣見吧! https://youtu.be/MtHwzjZSJxk
・【我們搭阪神電車去吧!】(阪神電車で行こうよ!)https://youtu.be/qI-AILuTbgA
・【海與光】(我們在屏東見吧!)https://youtu.be/SMXyXMKUBdM
☀Follow me on: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Ms.HXM/
Instagram: sandy.hxm

研究所跟大學科系不一樣 在 研究所跟大學唸不同科系可以嗎? - 考試板 | Dcard 的必吃
小弟是經濟系但還是比較喜歡財金類的東西,那我以後可以考財金所嗎?對英文也很有興趣不曉得英文所能不能考,如果非本科系出來是不是很難考上? ... <看更多>
研究所跟大學科系不一樣 在 研究所科系排名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大學碩班資訊集合站 的必吃
因為研究所跟大學的讀得科系不一樣,所以讀起來還蠻痛苦的,每天都活在壓力之中,睡覺做夢都夢到被老闆噴爆。 近期產生休學去工作的想法,但是我爸媽一直跟我說去工作比當 ... ... <看更多>
研究所跟大學科系不一樣 在 Re: [問題] 研究所讀大學不同科系- 看板CareerPlan 的必吃
※ 引述《hah5240120 (真開心)》之銘言:
: 這樣只靠補習考的上嗎
: 我一直很排斥讀我係上的科目
: 一直很想去讀電機 之前一直想重考 可是因為經濟壓力
: 現在是國立中字輩 可是我想研究所轉電機
: 我一直想確定以後出路 到底哪個好
: 讀電機真的會比較有前途?
: 感覺到以後真的很渺茫
: 還是轉成企管所 只考兩科 準備起來會比較輕鬆
: 要轉換成商院 可是感覺如果讀商院的話
: 以後是要一直考執照嗎 可是不是也有人說執照沒有用
: 還是要出去實習
: 企管還是電機 或是走我係上的路 一直飄瞄不定
: 還在想
: 研究所對找工作來說 很重要嗎
: 讀電機出來是... ?
: 企管出來是....?
這個話題其實不錯 因為反差很大
牽涉到研究所與大學的不同
工學院與商學院的不同.
基本上我理工跟商管都唸過
研究所與大學也都唸過
我想趁機給你或其他人一些觀念,
------------工作--------------------------
工作的話,絕對是電機好找幾百倍,一點都不誇張
開履歷如果又是碩士畢業,幾乎都是接不完的面試
如果是單純工作來說,請少念企管.
這不是代表企管不好找工作,而是單純的工作機會比較少而已.
工作機會少,自己就要更努力。
證照當然是一個管道,不過你要看是哪種證照,
以台灣或 License 版常看到的那些金融證照,或電腦證照,大概都考爛了
而且大部分國內辦的證照都不會過期
所以可以一直貼在牆上到你領老人年金.
(比嚴謹的證照都有期限,台灣很少這樣搞)
你要考來放也可以,不過證照這東西很神奇的.
同樣擁有一張證照
面試上好工作的人就會說他有xxxxx 證照
沒面試上好工作的就會說 考 xxxxx 幹嘛,根本是廢紙
如果你本身條件不夠好,例如學歷或與文能力.. 這些就是廢紙.
如果你條件很好,這些就是加分.
所以最後還是歸咎於你的學歷跟能力,而不是證照
------------------研究所--------------------------
目前台灣的研究所,處於一個很"奇異的狀態",(我不知道是否只有台灣如此)
大家都覺得大學學的東西不夠,根本沒辦法找到一個好職位,好工作
社會價值觀也覺得"研究生比較有能力"
(事實未必,請看以下說明)
所以比較認真的人都會想繼續充實自己
問題在於
真正想走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根本寥寥無幾.
講簡單一點走學術不會教你怎麼賺錢,也與業界或企業流程有衝突。
但是你的指導教授大部分都稿學術的
所以這之間出現了很多 "代溝"
學生認為老師做的東西都沒興趣,只求2~3年畢業
老師認為現在的學生怎麼那麼差,都碩二了還什麼事都不做,不想畢業嗎?
學生認為 "老師怎麼都不教我?"
老師認為 "這個學生怎麼都沒思考能力?"
最後導致,學生並沒有因此成長,等於大學多念個兩年
而教授繼續拼他的學術成就...(下一屆收個好一點的學生吧)
研究生生畢業出去,能力有變好嗎? 跟大學生多唸兩年有何差別?
大部分的人虎爛會變強,只有少部分的人真的學到些技術與科學研究方法
尤其是商管很容易落入一些理論與實際的迷思,
常常會研究到一個隨機的現象,卻以為是真理
例如看到台北的狗紅燈會停下來,等到綠燈才走,
就開始研究為何狗會看車與紅綠燈
(真強,動物竟然知道紅綠燈的用處,是個大發現)
但實際上狗只是看到人走了,他們才走 (根本不知道有紅綠燈這東西)
(以上只是舉例,請勿筆戰)
所以有再好的研究方法或題目,都很容易陷入迷霧.
(不過這也是商學院的迷人之處之一)
畢盡你只有兩年的時間打破迷霧,扣掉修課,玩樂的時間,...更不用說了
理工就不同了,數據比別人好,可重製,就是最有利的証明.
學的東西也跟外面比較有關,不會今天用"工程"數學,
畢業卻要用 "台z電"數學 ,或者 "連f科"數學,
反正原理都是一樣的
也不會今天設計電路學了一套 歐姆定律
明天到紅high 卻要用 "郭x銘"定律
但是商學院卻要用 "郭x銘" 定律. 因為老闆就是真理。
以前學的定律全部用不上。
(以上也只是舉例,請勿戰我,但是真的是工程與商學很有趣的差別)
所以學工程的有比較好的依據與方向去學一些研究事情的技巧與方法
就業連貫性也較強 (碰巧工作機會也比較多)
如果你沒有研究能力, (商學院很容易如此)
那麼菸酒生跟大學生有何差別?
搞不好能力還比工作兩年的大學生差
當一個教育環境讓碩士畢業的人, 工作能力未必贏有兩年工作經驗的大學生,
你又怎麼提升碩士畢業的起薪 (之前調查"平均"碩士新鮮人起薪才三萬二)
電機碩士或許會有42k,但是你有想過很多人連工作都找不到嗎?
-------------------------------------------------------------
我的結論是,如果你只是單純的想工作,千萬不要有
"唸研究所比較好找工作的心態" (事實上真的未必,薪水也未必較高)
這會讓台灣的學術界或者是業界繼續沉淪這錯誤的迷思的。
--------------------------------------------------------------
※ 編輯: howshou 來自: 140.118.109.34 (03/10 09:5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