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藥方看中醫師的思路
連續好多篇討論新冠肺炎的文章,今天我們換個主題,來談談如何從藥方看中醫師的思路。
常常有人拿中藥方給我看,問我開方的中醫師功力如何?這個藥方開得對不對?其實,這是一個很有爭議性的問題。沒有直接看到病人,沒有和主治中醫師討論,單憑藥方來解讀中醫師的功力,是很不公正的。即使我們事後直接看到病人,我們不會知道病人當初的病情,更不知道原來主治中醫師的全盤戰略,是打算直搗黃龍的進攻,還是先做好後勤補給呢?是決定直接治本,除去病根,還是先治標,減少病人當下的痛苦呢?所以,我不喜歡評論其他中醫師開的藥方,我們應該給開該藥方的中醫師基本的尊重。
不過,從一個中藥方中,我們還是可以多多少少看出一些端倪,譬如中醫師偏重病人什麼方面的問題、主要想要做什麼、顧慮什麼可能的負面影響、次要考量是什麼等等。許多老字號的中藥店,看過非常多的藥方,可以從藥方中看出中醫師的個性、師承、派別等等,甚至會直接問病人是不是某位中醫師開的藥方。
我們就拿最近很有名的「清肺排毒湯」來做個例子,中國中醫藥管理局公佈「清肺排毒湯」時,寫著:「麻黄9g、炙甘草6g、杏仁9g、生石膏15~30g(先煎)、桂枝9g、澤瀉9g、猪苓9g、白术9g、茯苓15g、柴胡16g、黄芩6g、薑半夏9g、生薑9g、紫菀9g、冬花9g、射干9g、细辛6g、山药12g、枳實6g、陳皮6g、藿香9g」我不知道是哪位中醫專家開的藥方,不知道是不是有一群專家幫忙修改,也不知道是不是有什麼非醫學因素的考量。但是,如果只是按照字面上的藥方來看,婉轉的說,是位「四平八穩」的中醫專家開的。說直接一點,是位「研究型」的中醫專家開的,偏向做研究、寫論文,臨床治療重症急症的經驗卻不一定那麼多。
為什麼這麼說?中藥方有所謂的「君臣佐使」,雖然臨床看診開方時,沒時間那麼講究,藥方中藥材的順序卻很容易反應出中醫師的思路。重症急症經驗多的中醫師,一定把最主要治療的方向寫在最前面,畢竟那是他心裡最急著想做的動作。「清肺排毒湯」的第一段是「麻杏石甘湯」,第四段是「射干麻黃湯」。「麻杏石甘湯」通常用來治療外感轉好時,肺家仍微微發熱。「射干麻黃湯」通常用來治療肺家開始出現大量痰飲、濃稠液體的問題。相比之下,「射干麻黃湯」比「麻杏石甘湯」嚴重許多。如果醫家認為開始有肺癰了,自然會以「射干麻黃湯」為首,「麻杏石甘湯」僅僅為次要的輔助。治療重症急症經驗多的醫家,心思不會是反過來的。如果醫家認為肺熱嚴重,出現肺痿,以「大青龍湯」為首,「射干麻黃湯」為輔,也算合理,只是藥材劑量及中醫藥管理局後來的說明,都表明是基於「麻杏石甘湯」。
「清肺排毒湯」的第二段是「五苓散」。「五苓散」為不錯的瘟疫預防方,然而,在治療方劑中,往往扮演著輔助的角色,不會擺在「射干麻黃湯」的前面,也很少原方照抄。而既然藥方以中上焦為主,除非病人排尿有問題,通常會省去猪苓與澤瀉。這也是為什麼金匮要略中,治療肺家問題的方劑不少用到茯苓,卻很少用到猪苓與澤瀉。如果真的要使用澤瀉,劑量得大過猪苓和白术,甚至大過茯苓,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另外,真的治療重症急症多的中醫師會使用「生半夏」,而不是「薑半夏」,藥性不足,緩不濟急。如果非得以「薑半夏」代替「生半夏」,那劑量也得增加不少。
換句話說,從「清肺排毒湯」的藥材組合及順序看來,中醫專家並非依照自己臨床治療重症急症的經驗來開方,而是廣納四方意見,「研究協商」之下,把「麻杏石甘湯」、「五苓散」、「小柴胡湯」、「射干麻黃湯」一個一個擺在一起,再加上山药、枳實、陳皮、藿香來應付一下部分病人可能有腸胃道的症狀。所以,前面會說開藥方的中醫專家,看起來是偏向做研究、寫論文的研究學者。
當然,這裡只是為了討論方便,拿「清肺排毒湯」做個例子,針對藥方公佈的字面來解說而已。我們並不知道「清肺排毒湯」到底是如何產生的,也可能是位功力很高、治療重症急症經驗很多的中醫專家開了藥方後,為了不得罪其他中醫專家,為了能夠引經據典,為了各種非醫療因素的顧忌,藥方歷經多人多次修改才發佈出來。更可能是本來想使用效果好很多的「生半夏」,卻擔心大家買不到,不得已改成一般市場上的「薑半夏」。畢竟,這次對抗新冠疫情,「清肺排毒湯」為各省各市發佈那麼多的通方中,最到位的一個方劑,也確實造成了很大的貢獻,值得大家的贊許與敬重。
(http://andylee.pro/wp/?p=7930)
#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研究型主治醫師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課程的引文說得很好,一語道破學習的癥結點,開始學習統計軟體要先建立好的心態,就像學開車,我們只需要知道交通規則安全上路,難懂的是汽車原理,但是我們並不需要自己修車,也不見得需要了解引擎是如何運作的才能開車。』
#北醫附院 #胃腸科 #方冠傑醫師
現在,想在醫學中心或是教學醫院力爭上游,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有的醫院,已經從住院醫師開始要求練習投稿國際期刊,更不用說到次專科或是主治醫師的階段。甚至有些醫院,沒論文還不能升等,更遑論朝下一個階段前進了!
又如果本身缺乏研究型人格特質,更是一碰壁便停滯不前,除了極度沒效率之外,整個過程簡直是水深火熱,太難熬了!
#瞭解必要的技能跟規則就能上路
難懂的是 meta-analysis 的公式和理論,如果只想學會如何發表 meta-analysis 文章並不難(這是張醫師說的不是我說的)。
其實我覺得有點像遇到一個閱歷豐富的智者,初次見面要如何讓他對你傾囊相授,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心態建立(不畏懼新軟體)和如何進行溝通(知道要軟體做什麼,如何進行下一步),或者更省時有效率的方法,找到對的人幫你牽線。
蔡校長開的《統合分析工作坊》,就是在幫我們與 CMA 這個軟體牽線。
🚩 把握最後一個機會,無資源也能成功起步!
2020 / 2 / 16(日)統合分析工作坊
最後 1 席|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 課後學員匿名回饋
🗣「從統計白癡倒能夠用軟體跑出 meta-analysis 圖片,真的不是只有感動而已,而是非常激動!」
🗣「接地氣,解決很多實際操作遇到的問題!」
🚩 從研究規劃起步,到資料產出後優化,這樣做最容易。
✓ Meta-analysis 研究規劃技巧:以指定論文為例
✓ 拆解論文架構:照這樣做,最容易。
✓ 那些重要的專有名詞:Meta-analysis 重要數值
✓ 互動實作時間:完成一套 Meta-analysis 圖表
✓ 我是怎麼搜尋文獻的:以發表為導向
✓ Meta-analysis 圖表優化重點
✓ 給初學者的起步建議:減少卡關,邁向成功。
研究型主治醫師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想在醫學中心或是教學醫院力爭上游,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有的醫院,已經從住院醫師開始要求練習投稿國際期刊,更不用說到次專科或是主治醫師的階段。甚至有些醫院,沒論文還不能升等,更遑論朝下一個階段前進了!
又如果本身缺乏研究型人格特質,更是一碰壁便停滯不前,除了極度沒效率之外,整個過程簡直是水深火熱,太難熬了!
▒ SPSS 的操作,真的有些困難啊!
當然我的投稿路上,最初也是命運乖舛,一路跌跌撞撞的。而很幸運地,當我在醫學中心接受次專科總醫師訓練時期,遇到了很好的老師,願意對我傾囊相授,一路從最基本的期刊寫作開始悉心教導,幫我找到了研究的法門。
我也開始利用下班後,留在辦公室蒐集資料,就從最瑣碎的 key in 資料開始做起,等整理好資料,接著就是進入分析階段了,於是我又開始學習使用 SPSS 等統計軟體,統計本就不上手的我,SPSS 真的有些困難及生疏,實在很欽佩老師,總能一派輕鬆的按這、按那,將資料兩兩配對做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分析。
▒ 太振奮了,兩小時真的能跑出圖表!
很感謝蔡校長用心建構了這樣一個工作坊,正因為有這多采多姿的平台,才讓我們有機會遇到整合統計論文寫作資歷豐富的優秀講師:凱閔醫師、秉濤醫師,還有蔡校長。
他們擅長用淺顯易懂的方式闡述了 meta-analysis,並且利用短短的兩個小時,讓大家實際演練,做出具有投稿水準的圖表,著實讓大家精神為之振奮,充滿無限希望,也讓我更有勇氣投入研究,並想著手進入統合分析的領域。
▒ 克服資源少,預約學術起飛!🛫
減少卡關|11/24(六)統合分析工作坊
邁向成功|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新思惟,知道你需要什麼。面向新手、協助起步的高品質工作坊,讓你的能力拼圖,加上重要的一大塊!
▒ 照這樣做,從 0 到 1,真的不難!
▪ Meta-analysis 研究規劃技巧:以指定論文為例
▪ 拆解論文架構:照這樣做,最容易。
▪ 那些重要的專有名詞:Meta-analysis 重要數值
▪ 互動實作時間:完成一套 Meta-analysis 圖表
▪ 我是怎麼搜尋文獻的:以發表為導向
▪ Meta-analysis 圖表優化重點
▪ 給初學者的起步建議:減少卡關,邁向成功。
▒ 初學者真的可以嗎?我需要有怎樣的基本能力?
初學者真的可以,經過我們的拆解與教學,其實 meta-analysis 並不難。
你只要會用 Windows,懂得使用像 Word / Excel / PowerPoint 這樣的軟體,就足夠了。上課我們會把重要的觀念講給你懂,而互動實作就是理解流程,只要懂得電腦操作,能照著教學步驟,點擊正確的功能,就沒問題。
一些枝微末節的卡關,現場講師與助教,會全力協助您。請放心。
🏆 歷屆學員推薦
▪ 第一次操作 CMA 就上手!|泌尿科醫師
▪ 統合分析是小資型研究者的最佳解|中醫師
▪ 一天時間,把一項技能學會!|神經科醫師
▪ 課後實際體驗,真的變簡單了!|物理治療師
▪ 統合分析是資源稀缺者的利器|耳鼻喉科醫師
減少卡關|11/24(六)統合分析工作坊
邁向成功|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研究型主治醫師 在 成大醫院- 研究型感染科主治醫師到底在忙甚麼? 發燒,不一定 ... 的必吃
研究型 感染科主治醫師到底在忙甚麼? 發燒,不一定只是感冒;不明的發燒可能是感染症上身 影片:【成大醫院】成大e學堂-【研究型感染科主治醫師到底 ... ... <看更多>
研究型主治醫師 在 【發燒!感染症!研究型感染科主治醫師之重要性】李青記醫師 的必吃
李青記 醫師 表示, 醫師 除了臨床醫療工作之外,也會針對臨床實際遭遇問題,進行學術性的 研究 ,以追根究柢,藉由 研究 成果,都可以改善醫療照顧品質,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