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遊戲一場】早在社會動蕩之前,兩位九十後桌遊設計師已經在遊戲中融入鮮為人知的香港歷史,在其設計的《千億探長》規則書與遊戲卡牌中均列舉出香港史:如雙十暴動、制水歲月,石硤尾大火,沙頭角槍戰、六七暴動與抵壘政策等。
看看遊戲如何紀錄香港大時代:https://bit.ly/3uYcprD
在官方介紹中,他們如此寫道:「作為香港人,我們有責任去保存我們的本土歷史……希望更多人可透過此遊戲了解更多香港的歷史,或藉此提高對香港本土歷史的興趣。」因遊戲涉及貪污舞弊等題材,一直無法打進內地市場,但他們不改以香港故事為設計的初心。「這幾年,我們由最初只想為自己下一代設計桌遊,變得不再純粹,尤其遇上這幾年香港政局變化,我們覺得也許這是一種責任和渠道,以巧妙的方式紀錄有關香港這個地方的歷史。」池俊文續說。
---
延伸閱讀:
✧ 遊戲觀照人生 李達寧的桌遊哲學課
https://bit.ly/3hwxxRK
✧ 旺角808店主:在桌遊店的十年 我見盡的人間聚散離合
https://bit.ly/3bwqaG5
✧ 桌遊Yotuber咩哥:與人生一樣 設計美麗但機制殘忍的遊戲
https://bit.ly/3fmsZuK
---
◢ 緊貼明周文化 ◣
MeWe:bit.ly/3oCfmuo
Instagram: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elegram: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桌遊 #boardgame #game #警察 #香港警察 #貪污 #四大探長 #香港故事 #大時代 #逆統戰 #桌遊設計 #創業 #九十後 #人生 #哲學 #遊戲 #香港史 #本土 #歷史桌遊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深水埗區風物誌》記載,石硤尾原名夾石尾(甲石尾)。1940年代末期,國共內戰爆發,引起很多人逃難往香港。他們當中不少人都在石硤尾一帶自行興建木屋,作為容身之所,但這些木屋設備簡陋,衛生環境惡劣,加上木屋的密度高,所以經常發生火警。1953年12月25日,石硤尾超級大火發生,逾50,000人無家可歸...
石硤尾大火 在 香港舊照片 - oldhkphoto.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歷史博物館話1953年12月29日,港督會同行政局 #決定 以公帑興建徙置房屋,所以話1953年 #推出 徙置計劃係冇問題。
版主中文真係一般,「決定」同埋「推出」應該係兩回事喎,我「決定」今日整魚翅,但我下年先整俾你食,咁算唔算係今年整呢?
不過,博物館話戰後先俾華人住半山,就一定係錯誤,咁唔該嗱嗱聲改啦。
//《明報》引述歷史書作家余震宇,指展覽中有兩處史料錯誤。記者今到展覽視察,其中關於「現代都市及香港回歸」部分,提及「1952年,港府擢升一名本地聘請的官員為部門首長,開創本地人出任港府要職的先河。華人也開始獲准在山頂和長洲南岸居住,他們遭歧視的情况有所改善。1953年,當局推出徙置房屋計劃,以紓緩住屋不足的情况」。
余震宇指《山頂區(居住)條例》在1946年廢除,故華人獲准在山頂居住非發生在1950年代;又指1954年前已有「徙置區」,並由居民自行建房,直至1953年石硤尾大火,政府翌年才成立徙置事務處。
康文署表示,「經典再現 — 香港故事精華展」的「現代都市及香港回歸」的展覽文字,簡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的發展,其中「華人也開始獲准在山頂和長洲南岸居住」一句,原意是泛指戰後的整體發展,由於現時展板的表達方式可能令參觀者誤以為指由1952年開始,「為避免引起誤會,我們將對展板文字作出調整」。
關於推出「徙置房屋計劃」的年份,1953年石硤尾大火促使政府為災民提供徙置居所 ,1953年12月29日當時的港督會同行政局,決定以政府公帑興建徙置房屋,所以展板的相關內容符合史實。//
石硤尾大火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上集詳細案發經過)http://bit.ly/3avgjPB
想知道為何悲劇發生,就要從背景說起,秀茂坪邨是一個住著什麼人的地方呢?
在五十年代的香港,正是戰後的復甦期,市民在和平的日子中,體會真正的「生活」。
每一個地方,出生率就是市民對於該城市或國家的期盼。在戰亂當中,出生率當然相對較低。而在五十年代,正是香港人口爆發的時期。
除了出生率上升,中國大陸發生內戰,使人民紛紛逃到由英國管治的香港。難民以每月十萬人的速度逃亡到香港,使人口從二戰後的60萬,在短短十年間就增至220萬。
人口,是一個城市發展所需要的重要資源,不單能帶來人力勞動,還能推動市場發展。這群逃亡來香港的人口,大多住在山上臨時疊建的木屋區,人們稱為寮屋。
儘管用木板與薄鐵板建成的寮屋在夏天時悶熱得像蒸爐一樣,亦不能抵禦寒冷,下雨也有漏水問題。
剛經歷戰亂的人民,一心只想掙口飯吃,有個地方能睡覺就算很好了。
然而,一直被忽視的居住問題終於也爆發了。1951年11月,九龍城東頭村發生大火,1953年12月25日石硤尾大火,1954年的大坑東木屋區大火,每次火災都會造成數萬人無家可歸。
政府為了解決問題,便在各區興建徙置大廈,也是最初期的公共房屋的雛型。
而秀茂坪邨則算是舊式公屋,於1966年落成。居民大多是逃難潮來香港的市民,龍蛇混雜,背景不一。秀茂坪區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環境較好的寮屋,毫無感情。
再加上,香港在1974年11月實施抵壘政策,讓從中國大陸偷渡來香港的人民,只要踏足香港市區,便可得到香港居民的身份。(所以稱為抵壘Touch Base)
在1980年10月23日,由於偷渡問題愈來愈嚴重,單在1979年至1980年,廣東便約70萬人偷渡進入香港,所以政府決定取消抵壘政策。
這班居民在秀茂坪邨落地生根,第二代在秀茂坪的居民就出生了。
香港當時正值經濟起飛,香港是個只要願意努力就能掙錢的地方。他們為了改善生活,只能拚命工作,其他的事一概不理。
時間推前到1990年,第二代的秀茂坪居民亦生下第三代,亦即涉案的青少年們。
第二代居民除了要照顧小孩,還要照顧已經年紀老邁無力工作的父母,也就是第一代居民。為了生活而拚命工作,他們已無暇照顧子女的教育問題,事實上,連他們個人的感情問題也肢離破碎。
燒屍案涉案的幾個青年,大多都是來自破碎家庭。由於缺乏照顧,左鄰右里或同鄉便會互相照顧。
黃金寶(薄Log)的父親是三行工人,母親在酒樓當夜班清潔工人,對子女的管教方法,就只有打打罵罵,與限制他的出入。
即使家教極嚴,薄Log升上中學後還是遇到童黨的問題,他說:「住在這個地方,就算不在街外流連,在校內一樣會被童黨欺負,就算被欺負也不敢還手,因為校內的同學都住同一區。」
即使他在被扣留期間,對於親近童黨仍不感後悔,他說:「唯一的方法,就是成群結黨,才不會被欺負。」
薄Log亦在這個時候認識了許智偉(蕃薯),蕃薯亦是從泰國來香港的家庭。
蕃薯在年輕時已加入了黑社會,事實上,很多社團都會在這種地區招兵買馬,這群出生於困窮家庭,父母無暇照顧的「野孩子」,正是社團最好的新血。
(蕃薯)加入黑社會,他的父母曾說:「起碼我認識他的老大「周龍」是誰,兒子跟隨他之後至少不會被欺負,所以就由他去吧。」
而死者阿雞,本來也是童黨的一員,他亦是在一個破碎家庭長大。母親患上血癌,父親日夜都要工作維持生計,很多時阿雞還要獨力照顧他的弟弟。
就在他臨死前的一晚,他仍致電在家中的父親,有點嫌麻煩,卻又不想父親擔心地說:「知道啦爸,我快回來了。」
阿雞死前兩個月,因與吳明俊(黑仔)發生口角。陳德明(粒的)提議阿雞赤裸下身在地上爬行,黑仔則騎在他身上用膠拖鞋不斷鞭打,直至臀部皮開肉裂為止
粒的在虐待阿雞時兇狠殘暴,被判終身監禁。他提出這個「騎牛牛」的懲罰方式,其實在小學時曾經遇過同樣的欺凌,好幾次被拖入廁所毆打及脫光衣服。直至他15歲,身上仍被打得滿身傷痕。
於是,他將仇恨轉移到阿雞身上。
破碎家庭與父母疏忽教育,真的有如此大的影響真嗎?
曾有一位美國心理學家「哈羅」在1930年做了一個恆河猴的實驗,這種猴子94%的基因與人類相同。
哈羅設計了兩隻假的母猴子,一隻用鐵絲製成,另一隻用厚厚海綿的布猴子,以模擬猴子的毛髮。
兩隻假母猴都有溫暖裝置,以及模擬母乳的奶瓶給幼猴哺乳,由於質料不同,布母猴自然更能保存溫度。
哈羅進行了幾個不同的實驗,先將兩組幼猴分開「鐵母猴組」與「布母猴組」餵養,五個月後發現幼猴長時間親近布母猴,鐵母猴只是餵食時會接近。
然後,哈羅再將布母猴的奶瓶拿走,只有鐵母猴有奶瓶。結果幼猴只會在吃奶時接近鐵母猴,其餘時間都抱著布母猴不放。
哈羅甚至將幼猴恐懼的東西放進籠內,幼猴馬上衝向布母猴,就算身處陌生環境,在布母猴存在的時間,幼猴才敢四處探索。只得鐵母猴時,幼猴變得非常焦躁不安,甚至存在攻擊性。
實驗證明,簡單的溫暖對幼童來說,比起餵養更加重要。而破碎家庭的子女則是缺少父母的關愛與教育,出現暴躁的個性。
當然,背景複雜、破碎家庭、曾被欺凌…以上種種原因,都不能正當化他們的行為。
在社會這個大熔爐中,
成年人只管拚命在爐火下添柴加炭,
受害的永遠都是孩子。
*後記:
秀茂坪邨在1992年開始拆卸,案發大廈39座亦於2003年拆卸。這群第三代的居民亦各散東西,各自組成不同的家庭。
在案發十年後的2007年,涉案女犯人劉佩儀服刑3年後出獄。任職啤酒女郎的她,因工作與感情問題,在秀茂坪順天邨的16樓跳樓自殺。
有關偷渡潮、木屋區大火,還會重點再講。
有興趣看嗎?給我一個Like & Share吧!
我有一個瘋狂的計劃。
不知大家願不願意陪我一齊癲呢?
在香港被消失前,
我想用故事將歷史留住。
我想眾籌一本書《屬於香港人》
也許你覺得歷史很悶,但我對寫故事有100%信心。
香港人亦有義務瞭解香港歷史!
全書會以二次世界大戰前為開端,
日治三年零八個月,香港保衛戰。
亦會有重光後的香港、偷渡潮、六七暴動、七、八十年代生活文化…
《屬於香港人》六月出貨。
為避免這本書「被消失」,唯一方法是「沒存在過」。
所以只接受預售,有多少預訂,就印多少本。
不會公開發售。
預售網址:(可寄海外)
https://bluegodzistore.boutir.com/i/Xqe2DogAA
石硤尾大火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深水埗區風物誌》記載,石硤尾原名夾石尾(甲石尾)。1940年代末期,國共內戰爆發,引起很多人逃難往香港。他們當中不少人都在石硤尾一帶自行興建木屋,作為容身之所,但這些木屋設備簡陋,衛生環境惡劣,加上木屋的密度高,所以經常發生火警。1953年12月25日,石硤尾超級大火發生,逾50,000人無家可歸。期後香港政府在該區興建徙置區以安置災民,石硤尾邨成爲香港公共房屋發展計劃下首座落成的公共屋邨。於1953年12月25日晚,石硤尾木屋區發生了史無前例的大火,造成3死51傷,並導致58,203人無家可歸,促使政府直接介入房屋供應,市政局成立「徒置事務緊急小組委員會」,1954年2月,在災場原址興建首批兩層高的包寧平房,以安置火災災民。1954年4月,政府設立徒置專員一職,「徒置事務緊急小組委員會」建議政府設立基金以興建多層徙置大廈,並成立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同年6月,成立徙置事務處,首8座工字型的第一型徙置大廈(A-H座,後改稱10至13、35至41座)由聯合國捐款建造。1955年,政府決定有系統地推行徒置計劃重點為興建多層徙置大廈,安置災民的石硤尾的兩層高平房相繼被拆卸,興建21座第1型徙置大廈取代,連同1954年興建的8座,成為全香港首批共29座的六至七層高的H型徙置大廈,每個單位面積均為120平方呎,在兩翼相連的中央走廊處設有公用的廁所和淋浴設施,該等大廈於80年代初改建為有獨立廚廁的單位。這些徙置大廈大多數均分為2翼,並在兩翼中間以廁樓相連。只有較後興建的第27至29座(後來的第8、9及14座)採用單幢式設計,當中第29座為全邨唯一的第2型徙置大廈。自此以後,徙置大廈的興建奠定香港公共房屋發展基礎。除了石硤尾之外,還在大窩口、大坑東、李鄭屋、黃大仙、秀茂坪等地區興建徙置大廈,時至今日,除石籬邨10、11座外,其他徙置大廈均已完成重建。其後政府工務局於1961年推行「政府廉租屋」計劃,政府於大坑西街與南昌街交界興建7座7層高的廉租屋大廈,最初稱為「偉智街政府廉租屋邨」,於1964年落成,每兩個單位共用一廁所。當中第3座是首座採用單塔式設計的廉租大廈。第41座,美荷樓(Block 41,Mei Ho House),是現時香港碩果僅存的「H」形7層徙置大廈,獲評為一級文物的建築物。最低兩層改建為公屋博物館,重現昔日公屋居民的生活,上層則構思改建成青年旅舍。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The Jockey Club Creative Arts Centre,JCCAC)是一個致力推動香港創意藝術發展的嶄新藝術項目,位於香港九龍深水埗石硤尾白田街30號,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的前石硤尾工廠大廈改建。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由香港浸會大學主導,香港藝術發展局和香港藝術中心為策略夥伴,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民政事務局作為政府支援機構。藝術中心於2008年9月末對外開放。香港政府以期限七年託管協議(Entrustment Agreement)形式把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的經營權交予香港浸會大學,中心以自負營虧模式運作並對外開放,除藝術創作外,駐中心的藝術工作者及團體會合作為公眾提供藝術教育和訓練,以至與藝術有關的商業活動。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由樓高9層的石硤尾工廠大廈改建而成,可供租用面積約11萬平方呎。石硤尾工廠大廈於1977年建成,自2000年起開始空置,總實用面積8,640平方米。中心的設計盡力保留原石硤尾工廠大廈的特色,在翻新物料上也會盡量保持七十年代工廈的粗樸風格,地面也是「石屎」質地,底層樓底高度14呎9吋,上層每層為8呎3吋,負重限制為每平方呎150磅。其中約5萬平方呎提供約100個中、小型單位租予藝術工作者及藝術團體,另外約3萬平方呎提供約6至7個大型單位租予藝術機構,小單位面積由291至385平方呎;中型單位面積由483至804平方呎;大單位面積由874至1,040平方呎;最大的單位面積則由1,298至1,326平方呎,中心附設3個藝廊及1個實驗劇場、食肆、金及其他商店。中央庭園提供1個表演場地,用作舉辦小型藝術及文化活動之用。大廈每層亦設有一個共用空間,擺設雕塑及舉辦活動。
石硤尾大火 在 Smart Travel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請用片右下角調HD1080高清睇片。
(文:http://www.complex.com/art-design/2013/10/mei-ho-house-heritage-museum)
美荷樓,在香港有一個深刻和重要的歷史。 石硤尾大火在1953左數千人無家可歸。 據ARTINFO ,該物業是為那些流離失所的第一安置建屋之一,它也包括一個購物中心和學校。 二戰期間,大陸移民也感動到現場。 中國政府已經花了近兩年來恢復四台機組的建設,建立文物博物館擁有1200多件家具和其他文物建築的60年history.An驚人的網絡已經形成,其中包括166前居民博物館誰給導遊和分享他們的回憶的空間。
除了 博物館的美荷樓,129間客房已經變成YHA美荷樓青年旅舍 。 振興整個過程是非常獨特的。 多數大型城市或世界各國將拆除舊建築物,或將其轉換成公寓,使用的空間為賣點的遺產。
逢周二至日上午9時半至下午5時開放(包括公眾假期),周一休息。
The Mei Ho House has a deep and important history in Hong Kong. The Shek Kip Mei fire in 1953 left thousands homeless. According to ArtInfo, the property was one of the first resettlement estates built for those displaced, and it also included a shopping center and schools. During WWII, mainland immigrants also moved to the sit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spent the last two years restoring four units in the building to create a heritage museum with over 1200 pieces of furniture and other artifacts from the building's 60 year history.An amazing network has been formed for the museum which includes 166 former residents who give guided tours and share their memories of the space.
In addition to the museum, 129 rooms of the Mei Ho House has been turned into the YHA Mei Ho House Youth Hostel. The entire revitalization process is very unique. Most large cities or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would demolish old buildings or convert them into condos, using the heritage of the space as a selling point.
Every Tuesday to Sunday 9:30 to 5:00 pm (including public holidays), Monday off.
石硤尾大火 在 超過半世紀歷史的石硤尾邨,仍然有著一些老字號街坊舖頭 ... 的必吃
經歷一九五三年聖誕節石硤尾大火後,政府為安置災民迅速興建了徙置區,後來演變成公共屋邨。 屋邨以小型社區概念發展,舖頭一般圍繞日常生活,如茶餐廳、雜貨舖、酒藥 ... ... <看更多>
石硤尾大火 在 九龍[石硤尾大火]1953年... - 廣東話資料館Cantonese Museum 的必吃
九龍石硤尾大火,係1953年十二月廿四日聖誕節嘅前夕,喺石硤尾一帶木屋區發生嘅一場大火災。聽講最先嘅火頭係喺白田村開始,跟住向東灣同正街蔓延,火勢變成一發不可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