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看] #真正恐怖的是孤寂:現代社會的末路與日劇《看不見的臉》/ 李長潔
.
愛看《延禧攻略》宮廷鬥爭的人心險惡?你應該看看真正的黑暗。
.
夏季檔日劇中,有一部充滿電影質感的作品,由WOWOWプライム推出,叫《#看不見的臉》(#イアリー 見えない顔,2018)。原小說作者為法政大學國際文化部教授前川裕,專攻比較文學的他,也是一位推理小說的作家,中文世界中比較為人所知的作品是《#Creepy》(2016)(電影名為《#恐怖鄰人》)。前川裕擅長描寫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闇黑結構,以及深不見底的難測人心,他的故事總是意外地發生驚悚事件,那恐懼猶如傳染病般無聲又迅速地擴散,並且直接指向現代人的心理病灶。
.
■ #個人主義的孤獨
.
這部都會驚悚劇《看不見的臉》,從第一集開始,便以一種陰雨天的色調展開序幕,黑藍深灰的色階遮掩著劇中每個人的面孔,越想看清,卻越模糊。小田切讓飾演教授「古代史」的文學系教授,他外遇偷情、妻子過世、居住社區死亡意外頻傳,平常的生活正一步步走向腐敗。當他發現奇怪的鄰里關係居然與大學校長選舉的鬥爭有著隱密的關係,一切都來不及了,看不見的漩渦暗流正拉扯著眾人向下沉淪。
.
《看不見的臉》在新興宗教現象、郊區住宅、醫療照顧、教育機構鬥爭之間拉起一張巨大且嚴密網絡,那正是風險社會理論家Ulrick Beck所描述的,#當人們越來越缺乏傳統社會關係的支配(如家族、宗教等),自由、自主的觀念逐漸進入公私領域,社會分工系統日趨複雜,一個「#無時無刻都需要做決策的人」就此誕生。這個人雖然很自由,但卻面臨現代社會最可怕的境況:「#個人主義的孤寂」。
.
■ #其實你只有一個人
.
此「個人」,必須自己作決定與承擔做決定的風險,需要負擔更大量的成本去滿足現代社會系統所提供的優質生活;此「個人」,被要求要力行公平的民主政治,透過理性(但經常是感性)去判斷自己該將權力交付給哪個民意代理人;此「個人」,將生命健康交付給專業機構,但專家時常在人們最無助時說:「抱歉,我也無能為力」。當《看不見的臉》裡的小田切讓發現整個社區與家屋內空間都充滿冰冷的監視器時,#現代社會所依賴的信任系統就此崩解。你發現,真正恐怖的是,其實你只有一個人。
.
於是,《看不見的臉》設定了新興宗教現象「煌臨會」的出現,作為高度資本主義現代社會的副作用。使用「現象」二字是因為,當代新興宗教的出現時常比較像是一種回應於社會運作的表象呈現,其內涵依然是現代社會的特徵本身(瞿海源,2002)。劇中煌臨會透過吸納不相信現代醫療體系的病人,來壯大自己的社群,形成信仰的力量,供支撐著人們的集體幻象。煌臨會的土田律子透過秘術「疊手」(手重ね),來醫治久病不癒、重症的病人,緊扣著醫療(healing)和健康(health),從前的宗教將信仰構築於對死亡的敬畏與對來世的寄託上,而劇中的新興宗教,則將緊抓著「#死前的痛」,說服信徒解決「#當下」的問題。
.
■ #不知所措的現代人們
.
在《#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丁仁傑,2015)裡談到,傳統宗教強調的是「#此世」與「#彼岸」之間的關係,並以神明與祭祀為核心,但在社會現代化、宗教世俗化、個人主義化的擴散下,宗教性著重於「此世」,以「#心靈」與「#身體」的自我完成為核心,次強調家庭與人際關係、群體關係。某些新興宗教(或只能算是崇拜),不信任現代醫療系統,轉而相信養生與民俗療法,這明顯的在回應著前述現代社會在信任面向上產生的失落與張力。
.
這種回應同樣也出現在《看不見的臉》的其他部分,像是到處張貼的高利貸廣告,用話術與社群活動來拉人的直銷團體,打著優質生活廣告的新社區,以及,旺星學院大學的校長遴選。在每一個個人擁有更多自由時,意識形態團體的爭奪便伺機而起,他們善用人們以為可以自己選擇更好生活的假象,來侵入背後的不知所措,危機不是轉機,一切轉機卻都是危機。#這是無論如何抵抗都無效的諸神的黃昏。
.
#參考文獻:
.
1. 瞿海源(2002)。台灣的新興宗教。《二十一世紀》,8。
2. 丁仁傑(2015)。〈新興宗教與新「宗教性」〉,源自《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頁27-77。台北:群學。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艾莉絲‧孟若作品 https://rebrand.ly/d93a7 ☞伊格言作品 https://rebrand.ly/rg2brg ───── ☞〈與上帝討價還價的後果──艾莉絲‧孟若〈柱和樑〉〉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
真正恐怖的是孤寂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艾莉絲‧孟若作品
https://rebrand.ly/d93a7
☞伊格言作品
https://rebrand.ly/rg2brg
─────
☞〈與上帝討價還價的後果──艾莉絲‧孟若〈柱和樑〉〉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07/%E8%88%87%E4%B8%8A%E5%B8%9D%E8%A8%8E%E5%83%B9%E9%82%84%E5%83%B9%E7%9A%84%E5%BE%8C%E6%9E%9C%E2%94%80%E2%94%80%E8%89%BE%E8%8E%89%E7%B5%B2%E2%80%A7%E5%AD%9F%E8%8B%A5%E3%80%88%E6%9F%B1%E5%92%8C%E6%A8%91%E3%80%89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孟若 #小說 #諾貝爾文學獎
────
上一集我們談到,羅娜把堂姊玻莉留在家裡,一家四口出門家庭旅行;
旅途回程中,羅娜一路提心吊膽,始終擔心玻莉將自己吊死在後院裡。
隨著關鍵時刻逼近,答案即將揭曉,恐懼與歉疚在羅娜心中翻騰,
驅使她在心中展開和上帝的協商,一場討價還價,一個「沒有信仰的人的投機禱告」。
羅娜心想:該拿什麼來換呢?
小孩嗎?她的老公布壬登?
還是,她自己?但她隨即又領悟,對了,
「也許在這樣一種情況,由不得你選擇。由不得你設條件。碰見時就會知道了。你必須答應兌現承諾,在無知於是什麼的情況下。」
結果羅娜好容易捱到到了家,撞見的居然是來諾和玻莉的邂逅──
對,玻莉沒自殺;
而且來諾意外來訪(對,就是那個正和羅娜精神出軌的秘密情人來諾),
遇見了獨守家中的玻莉。他們正彼此調笑,
看來如此愉快,情事正在醞釀,幸福彷彿唾手可得。
羅娜突然恍然大悟:
對啊,那就是,那就是上帝自她懷中取去的代價啊!
代價就是她和來諾之間的小祕密,隱密而終未實現的純真之戀。
所以從此以後,伴隨著她對先生布壬登的微小不滿,
她將徹底沉落入婚姻生活的墓穴,深埋其中;
她的美貌將再無用處,不會再有韻事,不會再有追求,不會再有戀曲或任何戀曲之暗示。
而她如此年輕;
在未來,在她的美貌與青春逐日凋萎的漫長時日裡,不會再有任何事發生。
那將是她的冀盼,她的失落,
她的幸福與不幸福,她向上帝討價還價的最終結算。
然後她聽見她的女兒(四歲的伊莉莎白)的聲音,隔著窗戶,隔著庭院──
彷彿隔著他們長日漫漫的後半輩子傳過來。艾莉絲‧孟若這樣寫:
伊莉莎白又叫了:「媽咪。來。」然後其他人也叫──布壬登和玻莉和來諾,一個接一個,叫她,取笑她。
媽咪。
媽咪。
來這裡。
這發生在很久以前。在北溫哥華,他們住在柱樑式房子裡。那時她才二十四歲,對討價還價還是新手。
對,週日下午,天光晴好;
她如此年輕,風華正茂,
然而她的一生居然已經結束。伊格言如此分析:
這收尾極端恐怖:許多年後──「這發生在很久以前」,
作者孟若將時空突然擲向一遙遠而無可逆反之未來,若無其事地暗示時間已過了很久;
「那時她才二十四歲」──
也許,她現在已六十四歲,或七十四歲,或八十四歲,
數十年光陰飛逝,沉重至幾乎若無其事;
「這發生在很久以前」,就那麼一句話一個句點嘎然而止,
無解釋,無延伸,這是真正的舉重若輕。
許多年後,當不再年輕的羅娜回想起這一切,
當我們終於領悟我們當年對討價還價還是新手;一切已然太遲。
這是〈柱和樑〉,孟若老太太的時空技術。
這突如其來的時空切換讓我們瞬間對一輩子裡和上帝的討價還價進行了結算。
事實上,也唯有把時空尺度拉大,
才能真正對一個人的生命進行結算,不是嗎?
放棄一輩子所有的風流韻事,你感覺如何?
你覺得可惜嗎?但有穩當可靠的家庭生活不好嗎?
那算是幸福還是不幸呢?
那其實既幸福又不幸福,對吧?
然後伊格言說,他額外想到的是,
孟若老太太會不會對自己的生命進行結算呢?他這樣寫:
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莉絲‧孟若出生於1931年,幾乎一輩子生活在加拿大南安大略小鎮。
六十年來她維持著規律的寫作生活,日復一日。
她或許不是具有狂野爆發力或想像力的那型,她過得與她筆下那些小人物們的凡常哀喜並無二致。
但她知道生命的祕密就在其中,喜悅與悲傷,快樂與無奈,滿足與遺憾;那是常態。
在生命的長流中,或許即便是諾貝爾獎皆如此輕盈,輕得不值一提,
幾乎沒頭沒腦像個隨機事件。
或許孟若老太太在年輕時也曾試圖和上帝討價還價過──
我想至少在當時,上帝不曾允諾她什麼,或即使有也拒絕透露。
她不會知道。
那時,她對討價還價也還是個新手。
我們每個人都是。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cI9V7BXm0U/hqdefault.jpg)
真正恐怖的是孤寂 在 【鲸溺】他眼眸中隐约的是孤寂无法抗拒洒满星河的璀璨 的必吃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抖音#翻唱#超人不会飞#男他眼眸中隐约的 是孤寂 无法抗拒洒满星河的璀璨窥伺皓月沉溺在满怀期待未经允许藏下星辰和深海. ... <看更多>
真正恐怖的是孤寂 在 " 戴上面具,你將無所不能!! " 你知道嗎?... - 同黨劇團 ... - Facebook 的必吃
《皮臉》其實是發想自經典恐怖片「德州面具殺人狂」的劇本喔! ... 美國導演托比霍伯的1947年原版《德州殺人電鋸》,一直被認為是我自己對於「真正」恐怖片的啓蒙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