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少年7月號 #雜誌主題搶先報
提升閱讀理解力📖國中先修必備
符合課綱跨域主題✨立即訂閱👉 bit.ly/2UOgGR3
🤩粉絲福利,7月限定🤩 7/31前訂閱官網任一方案,
輸入指定序號「FAN21G100」結帳現折100元!
⚡️編輯精選3單元搶先看⚡️
1⃣【#缺水_淹水_水有多重要?】💦
水是所有生物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太多、太少、太髒,都會對自然生態和人類社會產生負面的影響。讓我們一起學習如何聰明用水,守護我們珍貴的水資源!
☑️學習領域:自然、綜合活動
2⃣【#烏賊也會算數學?!】🐙🦑
什麼?烏賊也會算數學?!章魚、烏賊和軟絲不僅是擅長偽裝的變身高手,更有厲害的腦袋可以面對不同挑戰的環境,快來跟著我們一起認識聰明的頭足類家族吧!
☑️學習領域:自然
3⃣【#鉛筆盒裡的科學】✏️
墨水為什麼會分成水性、油性和中性?為什麼按壓自動鉛筆就能控制筆芯的長度,方便我們書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鉛筆盒裡藏著許多發明的巧思,一起打開鉛筆盒,探索文具背後的秘密吧!
☑️學習領域:自然
#看更多未來少年7月號:
📗 適合國小 4年級以上
💧博客來➡️ bit.ly/3hmi4lF
💧誠品➡️ bit.ly/3jtFs3j
💧Momo➡️ bit.ly/3qA70Wp
💧未來親子➡️ bit.ly/3hjFA2B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
看更多未來少年3月號 在 未來Famil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未來少年未來兒童7月號新刊上市✨
📣訂閱雜誌即可享優惠加價購千元套書
#立即省荷包 🛒 bit.ly/2UOgGR3
《#未來兒童7月號》#一層一層潛進海洋
你知道嗎?海洋的面積是陸地的兩倍大!又廣又深的海洋住了許多生物,從淺到深,分成好幾層生活。讓我們從海陸交接的潮間帶出發,每翻一頁就潛入更深,一層層認識海洋生物。
#看更多未來兒童7月號:
📘適合國小 1至3年級
🌊博客來➡️ bit.ly/3w8ijpU
🌊誠品➡️ bit.ly/3dqA5Ow
🌊Momo➡️ bit.ly/3AeEYnH
🌊未來親子➡️ bit.ly/2TpYuwK
《#未來少年7月號》#缺水淹水_水有多重要?
有水,才會有生命。只是水屬於大自然的一環,並不聽人類使喚,有時水太多,氾濫成災;有時水太少,大地乾涸,長不出植物,人們因此缺水缺糧。究竟怎樣的風、怎樣的雨,才對我們有益?
#看更多未來少年7月號:
📗 適合國小 4年級以上
💧博客來➡️ bit.ly/3hmi4lF
💧誠品➡️ bit.ly/3jtFs3j
💧Momo➡️ bit.ly/3qA70Wp
💧未來親子➡️ bit.ly/3hjFA2B
看更多未來少年3月號 在 未來Famil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未來少年6月號 #雜誌主題搶先報
紙本雜誌+數位知識庫💻跨域學習一次到位
不容錯過超值優惠 👉 bit.ly/3p8kFmR
☀️編輯精選3單元搶先看☀️
1⃣【#火箭帶我上太空】🛸
哇~你們看!火箭升空了!想知道火箭跟太空船是如何掙脫地球的引力,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嗎?一起來跟著科學家發揮創意,飛向宇宙~
☑️學習領域:自然
2⃣【#森林大火_哪裡出了錯?】🔥
你們知道嗎?大火對森林來說可不一定是壞事,而是幫助森林釋放壓力的好夥伴。植物透過浴火重生,能得到更好的生長環境。讓我們來了解火對森林的影響吧!
☑️學習領域:自然
3⃣【#不專心_怎麼辦?】📝
奇怪?明明才提起筆準備寫作業,怎麼沒一會兒就開始大腦放空,想去做其他的事情了?專心其實並不難,一起來看看有哪些實用的技巧,來幫助我們提高學習效率吧!
☑️學習領域:綜合
#看更多未來少年6月號:
💥適合國小四年級以上
🚀博客來➡️ bit.ly/3p7Ovb9
🚀誠品➡️ bit.ly/3wMWQna
🚀Momo➡️ bit.ly/3uEjDzQ
🚀未來親子➡️bit.ly/3uwS1Na
看更多未來少年3月號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看更多未來少年3月號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1/8~1/17季節限定優惠,把握機會喔~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2/22(六)或03/15(日) 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 2020/4/18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五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s://pse.is/NE3QN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Apple或Android內建的Podcast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另外,在Spotify和Soundon也找得到喔!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2020/4/30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2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上個禮拜的內容跟你分享過,關於「錯誤共識效應」;就是簡單來說,我們都會覺得自己跟別人應該都一樣,自己的想法應該別人也會這麼想。
然而今天呢,要給你另外一個概念,剛好就是「錯誤共識效應」的相反,叫做「多數無知」。
「多數無知」呢,是美國的心理學者,卡茲跟阿爾.伯特,他們在1931年創造出來的用語。它指的就是喔,覺得自己的想法,應該跟多數人的想法是不一樣的,而產生的偏誤。
也就是說喔,「多數無知」的特徵,就是認為自己的意見,跟團體意見不一樣,擔心自己會被認為強出頭,所以乾脆不要說。
然而不管是「錯誤共識」,還是「多數無知」,它們的共同點都是,這兩個喔都認為自己很清楚的知道其他人的想法。
但事實上都不是這樣,不管你是認為,你的想法跟別人的想法一樣;還是不一樣。其實在生活裡面,還蠻多「多數無知」這種現象的哦!
比如說呢,在青少年之間的互動裡,我們知道青少年是不能喝酒的。
可是呢,可能有很多人會因為被其他的環境氛圍影響;甚至於是他說他沒辦法抗拒其他朋友的眼神,而開始喝酒。
也就是說在他們心裡認為,聚在一起的其他朋友,都認為喝酒這件事情沒什麼;所以呢,乾脆隱藏自己的反對意見,其實自己是不想喝的。
其實有很多研究告訴我們,大多數的學生是反對喝酒的,只是他沒有公開表態,而被「多數無知」所影響。
在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系,普蘭斯丁教授跟米勒教授,他們在1933年的研究裡面就發現喔。
大學生過度飲酒的文化,其實是受到「多數無知」的影響,回答問卷調查的學生都表示,參加飲酒派對可能導致受傷或者是死亡。
所以呢,個人是反對飲酒派對,但是因為大多數的人都贊成,所以自己也繼續參與這樣的飲酒文化。
此外呢,問卷調查的結果表示哦,大部分的受訪者都反對派對飲酒。也就是說認為多數人都贊成青少年可以喝酒,這件事情從一剛開始就不存在,只在我們的大腦裡面去推測,其他人是這麼想的啊!
然而當你聽到這些你會想,這個研究1933年,距離現在再多個10年,都快100年了,它能夠解釋現代人的行為嗎?
其實你不妨想想看一件事,我們對於政治意向的表態,不也是如此嗎?
我們心中總是推測大多數人,可能跟我認為的一樣;或者是大多數人,跟我認為的不一樣。
然而不管是「一樣」,還是「不一樣」,我們其實是從來都沒有去真正的表態,或者是真正的證實的。
那當然了,在我們現在這個社會裡,表態這種事情會冒一些不必要的風險;可是呢,如果你面對的是學習呢?
比如說吧,我們在學校上課的時候,課程結束之後老師都會問「有沒有問題?」,而大部分的學生都會沈默不語。
你可能有那樣的經驗,其實自己是想提問的,但大多數的同學好像都沒有問題;所以自己也乾脆不要發問好了!
然而這麼做,其實是你放棄了自己必須要瞭解,或學會的課程內容,這是一個很明顯的認知偏誤嘛!
所以呢,請你一定要記得哦,與其去跟隨那些可能根本就不存在的多數意見;不如啊,誠實的面對自己,不知道的東西就說不知道,這樣子會更好一些!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內容,請記得訂閱我們的頻道;並且把它分享給你身旁的朋友。
而另外呢,我們現在也有了Podcast,所以無論你是用蘋果手機,還是Android手機,裡面都有內鍵的Podcast服務。
你只要在裡面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你都可以訂閱我們的Podcast,歡迎你的訂閱!
不只是如此喔,在Spotify或者是在 Soundon裡面,也有我們的內容;都歡迎你去各個你方便的頻道,去訂閱我們。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推出了一個季節限定的線上課程的優惠;這一個優惠的課程,就是【時間駕訓班】。
我想在這個時節底下,好好的規劃自己的2020,從學會時間管理開始;我們即日起到1月17號,你可以用最優惠的價格,來入手這一門課。
我很期待你的學習跟你的發現,詳細的課程資訊,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連結;那麼今天的內容就跟你分享到這邊囉!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看更多未來少年3月號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第六感的真實事件
更多影片:
每個人都有第六感: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nlsjdcWIgk&t=5s
每個人都有念力: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gARrYnmkpw
用念力改變骰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fZCYKMFN7c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大家有聽過第六感吧~其實第六感真實名稱為超感官知覺,英文簡稱為ESP,所謂的五官就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還有觸覺,但這些人可以通過五官以外的感應去預知未來會發生的事,或者是用感官以外的管道去接收訊息。其實到現在為止,超感應的定義還很模糊,我可以大概講幾個給你們聽,如果你也喜歡這些奇異世界的影片,歡迎你訂閱HenHenTV。
超感應的大概可以分成幾種,我大概列其中幾種,例如說是:預知能力,通靈,心靈感應,讀心術,可以感應物品殘留的影像等等。我們有常聽過在天災發生前,動物已經可以預知這些天災的發生,雖然沒有什麼科學的實例去100%證實它是存在的,但是以下我說的全部案例都是真實發生過的。
1. 預知未來與預知夢
你有沒有發過預知夢?然後那件事情不偏不差的發生了,真的準確得有點恐怖。在1979年,來自美國俄亥俄州的David Booth,他在1979年5月26號空難事件的前十天,連續夢到相同的夢,他夢見一架飛機起火,然後墜入滿是建築物的區域。由於夢境實在是太過清晰和真實,讓他極度不安,他就在5月22號打電話給聯邦飛行局,也打給在夢境看到的美國航空,但是沒有人理會他,或叫他去看心理醫生。David沒有懷疑過自己所看到的東西,在他堅持下,聯邦航空局也根據David在夢境所描述的情景,去推斷最有可能性的航班和機場,不過他們不可能因為David的預知而去停掉所以的航班。
在5月26號,同樣的夢最後一次發生,美國航空191班機在芝加哥機場起飛,其中一架引擎脫離,而使得飛機向左旋轉,好像一團大火般,墜毀在機場附近的建築物區域,機上273人全部罹難。David在電視機前說不出話,他知道這些事件會發生,但是卻無法阻止事件的發生。在事故發生後,民航局負責人證實事件的很多細節和David的夢境所形容的幾乎是一模一樣,而David經過這件事後,雖然不清楚他為何可以預知這件事情的發生,但是他很清楚,嘗試去改變未來會發生的事情只會是徒勞無功。
2. 透視/感應能力
我們曾經看過連續劇警方在尋找失踪少女毫無頭緒之下,請來一些靈媒去感應那個失踪少女究竟在哪裡,然而在靈媒的指點下真的找到她,這些橋段不是假的。一名叫克罗其尔德·纳基琳夫人常協助警方去尋找失踪的人,她的右手猶如感應器,可以讓她‘看到’失踪人的位置,有一次有一名聾啞少年失踪,警方在她的指點下,找到被岩石壓着的聾啞少年。大家有沒有看過這種牌?這個叫ZENER的牌在1930年發明,在冷戰時期,由於傳聞俄羅斯開始著手訓練超能力的士兵,美國方面也開始研究究竟超感應是否是真實的?心理學家和科學家就常ZENER牌來測試一下人們的ESP,那我們也來玩一下吧?裡面的卡片一共有五種,分別是圓圈,四方格,星星,河流,還有十字架。大家來猜猜看我下一張卡會是什麼吧?我給大家猜十張,倒數5,4,3,2,1. 大家猜中多少個呢?留言告訴我啊
3. 意念力
所謂的意念力,就是不需通過自己的手或身體的部位,可以憑空拿起或是彎曲物件,大家有看過彎曲湯匙的訓練吧?在Matrix電影裡面的對白說道:Do not try and bend the spoon. That's impossible. Instead, only realize the truth... THERE IS NO SPOON. Then you will see that it not the spoon that bends, it is yourself. 這句對白讓人耐人尋味,現實中有人可以做到嗎?有!這是真實個案來的,在英國巴克貝大學物理教授約翰,漢斯丁頓對一名15歲名叫朱莉。諾爾芝進行了運用意念力的實驗,他把細銅棒封在玻璃管內,朱莉只需要摸一下玻璃管就可以彎曲它,或者是把金屬鉤鏈接上電力儀器上面,只要她一運用念力,儀器上的針就會跳個不停。同樣在丹麥哈根大學也有做個類似的實驗,17歲的列納夫斯也進行了嚴格的ESP測試,她用手摸一摸螺絲釘就可將其彎曲45度,或是可以把封在玻璃瓶裡面的釘子彎曲。
看念力測試請看下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