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穿「三條線」 新北首創視障行人安全行穿線
- - - - -
▶更多今日新聞:https://ppt.cc/f0A3Qx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盲人 怎麼 過馬路 在 DJ Yin 盈盈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更新
沒想到那麼多人上當並且都出來留言,我來整理出實際情況和我個人的想法吧。
這位Uncle確實是盲人,但同時也是一名騙子。
🙅🏻♀️ 詐騙手法:
1)他會故意出現在危險的地方讓好心人現身幫他,
特別是車來車往的大馬路中間,甚至可以阻擋車子前進,引車主下車。
(而我剛才就是已經把他帶到路邊了,他刻意走回去路中間)
2)方式:
(A) 他會請你幫他叫grab去某個地方,
他說他沒有智能手機叫不到grab,
如果你願意幫他後來他會獻議不如你給我現金,
通常是RM20 RM30起跳。
有人曾經跟他說我送你回去,他會拒絕然後走掉。
(B) 他會拿出過期的雜誌賣給你,
那本雜誌開價RM50也有人遇到他開價RM30,
曾有人說價錢太高了,我不買直接給你RM5,
結果被他用很流利的英語罵。也有逼人用RM20買Tissue。
(C) 他會突然衝出馬路,要求開車的人賠他錢。
(D)曾經有grab司機和好心的路人載過他,
他會在車上拗你給錢或買一本十幾二十塊的stickers book。
📷 附上一位被騙了三次的粉絲留言截圖
3) 出沒地點:
根據受害者的留言 👉 Puchong/USJ/Publika/Bangsar/Sri Petaling/Punchak Jalil/Bukit Jalil/Solaris/Kota Damansara/Taman Equine...
🤔 幫不幫?:
一些朋友說,他已經很老了又盲的,肯定也沒辦法工作,少少錢就當作做善事吧,不然心不安。
會這樣說的朋友我真的覺得你們很善良,但是也不代表不願意給錢的人不善良,只是大家看到的點不同。
我的想法是,我絕對願意因為你的遭遇而捐錢,
但是騙錢/威脅就是人格問題,
是不是不幸的人就可以去做不對的事?
而且這是”欺騙””濫用”別人的同情心👉🏻 【 道德勒索】👈🏻。
如果我們只看眼前的RM10 20當然沒什麼真的算不了什麼,
但是助長這種風氣的影響絕對不僅僅是如此。
我覺得馬來西亞人普遍上都是善良的,
只是我們的善良不可以被利用。
💰 可以想像,他在路上故意製造危險逼人/騙人捐錢
一個人RM30,一天保守估計有15個人上當,
一天收入450,一個月給你休息4天,
一個月有RM 11700(一萬一千七百馬幣),是不是很好賺?
然後有人發現了原來愛心錢如此好賺演演戲就可以了,於是也加入這個行列,結果會是:
👉 馬來西亞的騙子越來越多(因為我們的同情心合理化欺騙行為縱容助長歪風)
👉 人民意識到騙子很多戒心越來越強不再輕易幫忙
👉 社會逐漸冷漠
👉 像中國那樣幫助人可能會惹麻煩上身誰還要幫
👉 結果當有人真的需要人幫忙時已無法找到肯馬上挺身而出的人
這是我們想看到的結果嗎? 所以不得不看遠一點。
🙅🏻♀️ 為何不能幫: (重點中的重點!)
除了上面的結論,也是因為這位盲人Uncle是有老闆的(附圖)
有位好心人曾經幫他,後來發現他騙人,
說已經拍了他video要報警,他說不要抓他,
他是聽老闆的指令做事。
有老闆的,還應該幫?他們就是利用大家善良的心。
不如把那幾十塊捐給真正正直又不幸的人吧。
⚠️ 把文章分享出去讓大家警惕吧,同情心不可以被濫用。
謝謝大家,我也從糾結中整理出自己的心情了,看到留言區那麼多人上當真的太誇張了,還有多少沒看到這帖子的上當者。🤦🏻♀️
無論如何好人一生平安,謝謝你們都如此善良。❤️
--------------------------------------------------
{ 7:30pm 原文 }
我的心情很糟糕。
剛才在分岔路口看見一位盲人在行動中的車與車之間徘徊,很危險!
我馬上把車停在路邊想說幫助他過馬路。
我把他的手搭在手臂上準備帶他離開危險的大路時,他在路中間要求我用我的手機幫他叫Grab去Taman Equine。
這時有一輛機車停在路旁,一位中年男子對我比手勢說:他是騙人的,不要幫他。
我有點反應不過來,在想要怎麼辦的時候,眼前等紅燈的車子搖下車窗,一名女子對我喊:他是騙子!不要幫他!
我說:Sure? 她說:Sure!
然後,我跟他說sorry就離開了...
他真的是騙子嗎?真的嗎?他的欺騙手法是什麼?他要騙什麼??
我很不舒服,我相信他是真的盲人,但是盲人就可以欺騙別人嗎?我很願意幫助你,但是我不能接受你利用自己的悲劇和刻意把自己置身於危險去欺騙別人的同情心! 然而我又要怎樣才能知道真相呢?
所以我把照片po出來,如果他真的是騙子那應該要警惕大家,下次遇到要報警。
那如果他不是騙子,那下次我們就可以放心幫他他也許被誤會了。
但是,我的心情依舊很糟糕,很不喜歡這種糾結!
盲人 怎麼 過馬路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標籤化與換位思考
吳彣/大學教師(新北市)
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針對中原大學副教授日前在課堂公開散布歧視陸生、攻擊大陸的言論指出,這是嚴重違背學術倫理與職業道德。(中新社資料照片)
大學殿堂授課爭議事件,讓我想到一個故事:前方有位老奶奶顫顫巍巍過馬路時,旁邊有位青壯小子未協助與攙扶老奶奶,後方路人往前攔住那位青壯小子剛要質問他怎麼這麼沒同理心與愛心,赫然發現那位青壯小子其實是盲人…
因為是「青壯年」,所以想當然耳他「應該如何如何」。很多標籤、符碼無所不在,這些是統計學上的數字與衍生的邏輯推演,其實是可供參考的;但過於相信統計,我們也可能失去接近真實的可能。
之前也有社會新聞,一位女性車上不讓座,輿論撻伐後才發現她是孕婦;也有學生上課打瞌睡,老師責罵後才發現他擔負家計,通宵打工後一早趕來上課。即便職棒球場上,某投手對上某打擊手的三振率雖然有其意義,但從哲學思辨來討論,其實每次打擊都是獨立事件。
過往我課堂上有陸生,我跟大家談民主制度,也談極權,甚至對比中國與台灣食安問題、環境議題。用更宏觀的視角與用語討論這些事,可發現陸生也會反思不同制度的價值與人類發展歷史的關係;但若把標籤未經過委婉轉折直接貼上去,很多的狀況就不一樣了。
試想,路上看到開車亂轉彎的駕駛,如果嚷說這一定是女生開的,會被如何撻伐?過往台灣留學生在國際間如果任課老師提及台灣雖然是世界加工廠,但產品品質非常劣質,台灣留學生應該也很困窘吧!必須思考的是,個體不盡然代表整體,個體也可能批判與顛覆那個整體,不是嗎?
如何應用標籤又去標籤,需要相當智慧。或許底限是換位思考,如果我們是留學生,在異國上課時遇到這樣言語,我們又會覺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