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疫在宅周記 /
這周跟前幾周的防疫生活並無明顯差異,每天就在不停收貨、消毒、煮飯、洗碗與各種噴洒擦洗中度過。
但我的 #情緒波動 顯然比以往大上許多,首先就是 #台北診所偷打疫苗事件,我沒有要深入談這件事,只是要說雖然明知道這就是社會現實,但我還是很生氣,而且氣很久。然後在我仍然氣噗噗的第二天,忽然聽說了 #林芳怡老師的過世確診訊息,這件事讓我的腦袋整個當機,驚訝難過且不解。雖然我跟她只有幾面之緣,但還是無法想像這一切,怎麼會是她?為什麼是她?她到底是多做了什麼?還是少做了什麼?
然後因為這件事,我認真地搜尋了各處可買到醫療級血氧機的門路,結果不是沒貨就是要等,只好先退而求其次改買小米手環6。理智上清楚非醫療級的數據會有誤差值,但 #面對未知,也只能先求有貨再求精準了。
/
剛剛在跟幾個朋友聊到 #當無常成為日常 的感想,想起我爸是從二戰年代走過來的人(這邊要解釋一下,他中年才生我,不代表我年紀很大蛤~)
他早已不在世,但我很想跟他報告,不要再說我們沒經歷過戰爭了,他一直擔心的 #第三次世界大戰 沒在他活著的時候發生,結果發生在我們這輩兒女身上。只是第三次世界大戰並非以冷熱兵器形式與我們見面,而是看不見的病毒。我們每天躲在家照樣過著兵荒馬亂的生活,跟他們當年躲防空洞躲橋墩也沒什麼差別。他們當年可能為了生存必須上戰場殺人,我們卻為了生活用嘴用手機用電腦互砍, #不見血卻一樣造業。他們當年物資缺乏得靠美援麵粉度日,而我的蔬菜箱與粽子塞在宅配貨運站等著腐爛臭酸。我實在很想敬他一杯酒,告訴他,他的戰爭經驗,我體會到了,差別只在沒餓到肚子,還是那麼胖。
/
過去只要是非目的性的出國,我幾乎 #不排任何行程或路線,頂多就是查清楚想去的餐廳相關資訊或Daily tour,訂好確認後就放心前往,有時連飯店也沒有提前訂。畢竟因工作性質而出國,行程本身已經非常受限,幾點到哪裡都被安排妥當,輪到自己出國還這樣搞,未免太緊繃。旅行嘛,就是要放空,做什麼計畫呢?
但現在不是,我連 #進台北城辦個事取個貨,都得把時間地點路線整個盤點一番,先到哪再去哪,哪邊可以停下來拿下口罩喝點水,#哪邊可以上廁所,全都得規劃清楚不得有誤。
上次聽友人敘述在台北賽低棍卻找不到廁所可上的奇幻冒險血淚經歷,加上他再三提醒我們進城務必要先找好廁所地點,因為目前所有便利店或餐廳都無法外借廁所,最後他嚴正告誡我們:任何情況下出門,就算是自己開車,也絕對不要遠離大型車站或捷運站。所以 #我實在害怕極了,沒有廁所的地方根本不能待超過十分鐘啊。
曾幾何時,我們進城辦事的行程表竟搞得比出國旅遊還麻煩,然後出門的裝扮也很像開記者會卻又見不得光的受害者一樣,#口罩帽子手套護目鏡…戴好戴滿,非常疲累。沒辦法,地球實在是太危險了,真的還是待在家裡比較安全。
/
圖片是自己在家泡的冰紅茶,後來加入切片五月桃後就成了蜜桃紅茶。鄉下地方本來就沒什麼手搖飲店,不能清心只好寡欲,想喝什麼自己來便是,唯一做不到的就是楊枝甘露,改天有機會進城我要喝爆它!
盤點誤差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提升篩檢量能勢在必行!
自從宣佈三級警戒後,這兩週的確診數仍尚未減至三位數以下,對此昨天陳時中部長也坦言,這代表社區有潛藏感染源還沒有被篩檢出來,並且也呼籲,熱區篩檢的速度要再加快!
目前各地的篩檢站幾乎呈現爆滿情況,除此之外,從首次發布「校正回歸」後,至今每天都仍有兩三百例的案例回溯,即便唐鳳政委出手協助簡化流程,目前塞車的篩檢案例仍相當可觀,不僅導致篩檢速度減緩,更讓疫情趨勢判斷容易出現誤差;甚至,以我國目前每日篩檢量 2 萬 5 千至 3 萬件來看,其實仍遠遠不及世界各國。
因此,擴大提升篩檢量能絕對有其必要,對此,我們也提出 3 個建議,並且在這次的紓困協商中,我也都提出相關的附帶決議,希望政府能編列相關預算來協助。
🔎 檢驗技術再升級
我國疫情來得又急又重,各項抗疫資源皆在短時間內集結投入,卻也導致部分資源缺乏數據參酌,甚至恐怕將導致疫情判讀受到影響。
從指揮中心昨日公布的數據來看,快篩陽性的確診率在雙北約 75 %,熱區外更可能低於五成,這當然跟快篩在非熱區使用的盲點有關,更顯示了我國目前所用快篩試劑仍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
除此之外,我國目前核酸檢測仍以鼻咽腔粘膜為主,且檢測所需時間較長;對比之下,海外各國經過一年的疫情後,在技術層面皆有進展,像是日本羽田機場所設立的 PCR 檢測中心,約 2 小時就可以取得高精確度的成果,除此之外,較便利的唾液檢測,也應評估是否廣泛適用。
因此,我認為衛福部應該持續針對抗原快篩在國內疫情爆發後的檢驗數據,進行平行研究,並且持續精進準確度;另外,也須持續在核酸檢測技術上進行研發,並且與國際技術接軌,以縮短檢驗所需時長,帶動整體檢驗量能提升!
🔎 加速推動快篩下放基層
其實,海外各國的快篩試劑已經普遍,然而,台灣在執行面仍有窒礙難行之處。
不論是快篩或 PCR 檢測,目前仍有部分集中於大型醫療院所中,這不僅會導致醫療負擔、動線混亂,甚至會增加感染風險;事實上,過去基層醫療透過流感快篩的經驗累積,絕對有能力來接手快篩的任務,陳時中部長 5 月 22 日也鬆口,目前確實在規劃基層接手快篩任務。
因此,為了提升篩檢量能,並且降低大型醫療機構的資源耗費,我認為指揮中心應盡快推動快篩下放基層的配套措施,除了繼續和地方政府合作,在高風險區結合基層診所醫師,來增設更多的集中篩檢站,部分地區,也可以較具規模且能夠進行風險控管的地方診所及醫療場所來做為據點。
因此,我們呼籲指揮中心應儘速盤點,並研議基層快篩流程、回報機制、試劑配送及相關衛教課程,超前部署,更要讓每個地區都做好準備!
🔎 徵集所有可用的 PCR 篩檢人力、物力
目前,抗原快篩仍會有偽陰性、偽陽性的問題,因此最終確診判斷仍須仰賴 PCR 檢測;要解決篩檢量能的問題,就必須要將 PCR 檢定的量能向上提升。
然而,這也涉及了兩個問題:人力和機器。
首先,目前檢驗報告仍僅有經認證的醫檢師可以核發,然而按資料所示,過去礙於職業環境低薪過勞,全台醫檢師執業率僅約 44 %,代表有過半數(近萬名)的合格醫檢師仍未挹注,在目前的困境下,我們真的非常需要他們的協助;除此之外,目前能夠做 PCR 篩檢的 BSL2+ 等級實驗室,也不僅於政府機關或醫療機構中,有部分的學術研究機構或民間單位也具備此條件,實務上,高階的 PCR 機器,在生科、生技的研究中也經常使用到。
這幾天,我們也陸續看到台大、中研院提供資源,一同投入篩檢行列中,非常感謝他們的貢獻,而我也要呼籲,政府務必提供足夠的協助,尤其在感控機制、疫苗施打等層面。
疫情開始至今,世界各國都面對篩檢量能吃緊的問題,唯有公私協力,讓民間業者、研究單位全都共同出力,才能迅速解決問題,陳時中部長日前也喊話,盼民間檢驗業者也能一同加入,但至今我們卻還沒看見成效。
對此,我們呼籲指揮中心,應儘速盤點可用資源並相互媒合,徵集未執業的醫檢師及符合資格的民間實驗室和機器,並研議補貼、資源挹注等相關誘因以吸引民間資源投入。
綜歸而言,篩檢量能的提升,需要的是放下歧見,由民間和政府攜手合作,才能在短期內儘速找出社區內潛藏的案例,否則,目前高居不下的確診數,將難以在短期內下降,對於圍堵感染源擴大更是不利。
最後,我也必須要再次呼籲,篩檢只是疫情控制的手段之一,三級警戒已經過了 2 個禮拜,或許大家都有點疲乏,但千萬不能輕忽疫情的影響力,務必減少外出、配戴口罩,一起來作一線醫護們最堅強的後盾!
盤點誤差 在 賴清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一仗,只有病毒是敵人
台灣這波社區感染來的又快又急,從5月15日雙北地區實施三級警戒以來,看到多數國人自律、配合,加上指揮中心一連串的加強措施,讓疫情控制朝向正確而且好的方向發展。
一、 疫情熱區加強篩檢:指揮中心已和地方合作加速篩檢站設立,增加篩檢量外也簡化通報程序,並號召民間相關有檢驗能力者投入,快速找出潛在感染源。
目前台灣確診病例是以標準的確診工具RT-PCR依據,偵測的是「核酸檢測」,也就是直接找病毒測,準確性最高。而最近熱議的快篩,在使用上要非常小心,抗原快篩試劑只會測敏感度,不是直接測病毒,所以會出現「偽陽」或「偽陰」的誤差問題,偽陽性過高的試劑會把非感染者誤認為確診造成恐慌,偽陰性過高的試劑則會漏掉輕症或無症狀病患。
抗原快篩用於全國無太大意義,但在疫情熱區可以先快速把可能的病人篩出來隔離,不過要避免使用偽陽篩出性高的試劑,指揮中心也將針對如雙北這樣有大量病患的熱區啟動快篩,但是最終還是要以核酸檢測做確診的依據,才能如實呈現疫情的趨勢。
我也要再次強調,珍惜醫療資源,無症狀、無接觸史、無活動史、無疑慮者,沒有快篩必要,千萬不要貿然出門篩檢,反而讓自己暴露在感染風險之中。
二、 擴大醫療量能:明確落實病人分類、疾病分級、就醫分流的措施,讓醫療服務能量能維持運作是防疫上重要的作為。
為了疏解醫療院所壓力,避免病患或想篩檢的人一窩蜂往醫院跑,指揮中心和地方政府除了設置篩檢站外,也正積極盤點擴增防疫旅館、集中檢疫所的數量,並設置專責醫院。
陽性輕症及無症狀的病患可以收治於加強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有明顯症狀者則收治於專責醫院;若重症或病情轉趨嚴重時,可由醫學中心醫師會診、支援照護或是轉診至醫學中心接受重症照護。
同時,醫師公會全聯會號召萬名基層醫師,協助政府防疫作戰;診所基層醫事人力也紛紛投入地方設立社區篩檢站;台北市上千位退職、退休醫護人員響應市府投入醫療前線,感謝這些無私的醫療防疫戰士,讓各地醫療機構服務能量持續擴大,維持順暢。
三、 全民防疫的決心:我先前提過COVID-19和SARS性質不同,SARS致死率高,但COVID-19相對低,特別是這次台灣感染的英國病毒變異株,傳染力強且輕症居多,指揮中心已經從二級升至三級警戒,強制戴口罩且大幅降低人流移動、群聚,就是希望減少接觸、傳播鏈不要快速增加。
這兩天民眾自發性宅在家,許多平常熙熙攘攘的街道和景點,在假日卻空無一人,這不是冷清蕭條,這是展現全民齊心防疫的決心,感謝每位待在家和政府一起努力阻斷病毒傳播的國人。
疫苗是這場病毒對抗賽的終結者,在蔡英文總統、陳時中指揮官及蕭美琴大使努力下,國際採購的疫苗陸續抵達,加上國內研發疫苗順利跟上,只要提升國人疫苗施打率,發揮群體免疫,就能根本讓病毒斷鏈。在此之前,請大家繼續配合政府公共衛生防疫政策。
這幾天熱區的陽性率,雖然並未快速攀升,但仍然不能掉以輕心。由於宣導後有症狀、接觸史的人會出來篩檢,因此需要持續觀察,是否因為短時間內確診可能性高的人篩檢量較多,或是病毒持續在傳播。
COVID-19英國病毒變異株一般認為潛伏期通常是5到7天,這陣子的確診數量是反應前一兩周的疫情,實施嚴格管制措施的成果,則在本周之後陸續才能觀察得出來。
大家無須過度焦慮及不安,只要繼續落實戴口罩、加強手部衛生清消,減少不必要移動、聚會,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我們一定能走出疫情,回歸正常生活。
照片提供:軍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