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上市📖|#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
《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臨終前的靈性照護》
◎張明志
幻聽、幻覺、發燒、做惡夢、自言自語,
看見地獄、黑衣人、已逝親人──
血液腫瘤科主任逾四十年的臨床觀察,
現代醫學難以解釋的「靈性困擾」,
陪伴瀕死親人走過生死難關。
▍死亡是身為人的最後考驗,一場漫漫人生的總清算。
▍此時需要的是信仰、是靈性對話,與安住彼此身心的陪伴……
有些人一路走得自在安穩,
有些人愈到生命末期,愈是焦慮惶恐。
現代醫學難解的心靈困境:
醫者、患者與家人如何面對即將迎來終點的生命,
給予顧全「身、心、靈」的照護?
科學有其盡頭,醫學也非萬能。曾任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十五年的張明志醫師,觀察到許多癌末病人所經歷的症狀,皆屬現代醫學無法解釋的「#靈性困擾」。
諸如 #無名發燒、#吼叫、#看見黑衣人、#聽見怪聲、#夢見自己死亡 等,許多容易發生在臨終病人身上的譫妄現象,在先進的影像檢查中,結果往往顯示一切正常;既無法以特定病理解釋,也難透過精神科藥物及治療手段解決,因而時常被誤判、忽視。病患的苦痛和恐懼真實存在,卻因科學的極限與家人的避而不談而被否定。
此問題的根源,要回溯到患者與家屬本身如何看待生死。張明志醫師大量列舉臨床個案為例,以其多年經驗,揉合古今各派別宗教、哲學與生死觀,引據聖經、佛典,也及老莊思想,為讀者提供安定身心、一路好走的解方──
死亡可以癱瘓一個人的德性或修為,但也能將一個人的思想拉回到「神」的大能上。與「神」共好,便能在信仰中求得撫慰與力量。
▩■▩■▩■▩■▩■▩■
▍血腫科主任的靈性解惑,知生也知死的生命課題
Q:何謂靈性困擾?
A:意識或潛意識、自主或不自主、他人可察覺或不能察覺的,精神或肉體上的痛苦。
Q:怎樣的人容易有靈性困擾?
A:正在生死交關處,安寧病房或瀕臨死亡的病人較為多見。
Q:如何看待靈性困擾?
A:靈性的困擾,與病患個人的人文背景較有關。它不是大腦顳葉、額葉、枕葉的問題,也不是血管、多巴胺,或腦內啡的問題,而是病人面對生死關時所呈現之心理與靈性上的問題。
奇特的靈性困擾,多數是在提醒我們,在漫長的人生馬拉松賽跑裡,已搖響最後一圈的鈴聲:是檢討成績的時候了。
▩■▩■▩■▩■▩■▩■
★-專業推薦-★
張醫師以其多年陪伴末期癌症病患所體悟的靈性關懷經驗,不分宗教信仰的理論及體驗,撰寫出最接近癌末病患的臨床關懷。藉由個案討論的帶領,讓讀者可體會各種癌末生理現象的靈性表達,合理解釋各種靈異的環節,以宗教關懷的理念去完美闡釋,對專業的醫護人員也可啟發其靈性領域的教育。
其實,這些都是課堂上學習不到的體驗,是照顧癌症病患的過程中才能有的親身體會及經歷。
──#何景良(三軍總醫院副院長)
我們不能總是看著外國人的死法,來幻想自己將來必然的死亡情境。張明志醫師的這本書,正是極少數台灣本土化「臨死覺知」與「靈性陪伴」的紀錄,值得安寧療護工作人員、安寧志工,以及未來必然會成為家屬與末期病人的我們閱讀參考。──#許禮安(安寧緩和醫療專科醫師)
★-專文作序-★
何景良(三軍總醫院副院長、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理事長)
許禮安的安寧療護與家醫專欄(高雄市張啓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
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胸腔暨重症醫學専科醫師)
★-醫護聯合推薦-★
朱為民( 民醫晚安。朱為民醫師 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李春杏 (自由工作行動護理師)
張正雄(彰濱秀傳紀念醫院醫療副院長)
楊育正 (前馬偕紀念醫院院長)
鄭安理(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榮譽院長)
蔡兆勳(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家醫部主任)
謝瑞坤(前馬偕紀念醫院癌症中心主任)
#現代醫學難以解釋的靈性困擾
#陪伴瀕死親人走過生死難關
#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8月25日上市📣
「癌末期臨終症狀」的推薦目錄:
癌末期臨終症狀 在 朱衛茵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謝謝分享 : )
good talk !
內在價值vs.外在價值
我聽朋友說了一個故事,故事是這樣的:
一位五歲的小孩被問到將來想唸什麼學校時說:「建國中學。」再問他:「建國中學畢業之後呢?」他說:「台大醫學系。」繼續再問他:「台大醫學系畢業之後呢?」小孩想了想,回答:「我要開計程車。」
聽到這個故事,我的第一個反應當然是笑了。一邊笑的同時,又覺得這個應該不只是一個笑話。作為一個旁觀者,一點也不難分辨,哪一個是孩子自己的價值,哪一個是從別人那裡得來的價值,但如果問五歲小孩:
「你為什麼要先讀建國中學、台大醫學系之後,才去開計程車,這樣不是很矛盾嗎?」
對於你所謂的矛盾,他一定覺得不知所云。隨著時間累積,不管是別人給他的價值,或者是他自己原來的價值,一點一滴全都轉化成了他自己內在的價值。在這樣的情況下,當不同的價值發生衝突時,當然,也就全變成了他自己的矛盾。
我把五歲小孩要開計程車的故事跟大兒子分享。分享完之後,兒子問我:
「你不是說過,你小時候寫作文,〈我的志願〉中寫的,就是要當醫師嗎?那是你自己的內在價值,還是別人給你的價值呢?」
認真地回想這件事,我想到的第一個脈絡是小時候生病時常被帶去看的內兒科醫師。
那個醫師微胖,坐在看診室的大椅子裡,一副很神氣的樣子。看診出來之後,爸媽會一再表示,這個醫師多了不起,太太有多漂亮,他們有多麼受到尊敬,他來到小鎮看診之後,如何在很短的時間賺了這麼多的錢、又如何蓋了樓房……
另一個脈絡更隱晦。那是月考成績揭曉,我以五科滿分的成績得到班上第一名的榮耀時,老師有意無意地說了一句話:
「這個小孩成績這麼好,將來去考醫科應該沒有什麼問題……」
想起來,這些外在的期待或暗示,很可能就是我在〈我的志願〉這樣的題目寫下「醫師」這個職業,最重要的動機了。
我在這樣的氛圍下成長、接受教育、考上醫學院,理所當然地當了醫師,穿上白袍。直到幾年之後,我升任主治醫師,因為負責疼痛控制,走進了癌症病房。
剛開始時,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面對癌症病人突如其來的哭泣,我很掙扎。作為一個醫師,除了做一些消極的症狀改善,並且面帶微笑,搪塞一堆「今天氣色看起來不錯、「情況會改善的」之類的善意謊言,然後走出病房外,似乎再也沒有辦法多做些什麼。
那種落荒而逃的不安很幽微,卻在我的內心不斷累積,無可脫逃。
有一天,我又遇見了一個在我面前哭泣的末期癌症病人。如同往常,在安慰她之後,我正打算迅速離開時,有個壓抑了很久的念頭,忽然從腦海深處迸發出來。
「你能逃到哪裡去呢?」
就在那一瞬間,我做了一個決定。我打定主意,在病人停止哭泣之前,絕不走出這個病房。我找了幾張衛生紙,轉身遞給她,然後拉了一把椅子,安靜地坐下來。
病人沉浸在自己的悲傷裡,一點也沒有停止哭泣的打算。
在那十幾分鐘裡,我一直有種幾乎無法按捺的衝動,很想開口說幾句善意的謊言,然後優雅地離開。可是我強迫自己坐在椅子上。
一個修女走了進來。她對我和病人鞠了一個躬,就這樣安靜地在另外一張椅子上坐了下來。接下來,她雙手合掌,開始默默地為病人禱告。
場面變得有點奇怪。一個低聲啜泣的病人,一個祈禱的修女,一個強迫自己坐在那裡的的醫師。
不知道為什麼,我的腦海浮現了小時候看病時那個醫師神氣的樣子,想起了他漂亮的太太、診所,還想起了考第一名時,老師無意之間的話……
無可諱言的,這些成就、財富、榮耀都是當年引導我寫下「醫師」這個志願最重要的外在價值——因為治癒病人,所以我應得到這些回報。但問題是,萬一這個醫師無法治癒他大部分的病人呢?每天面對著像這樣的哭泣,他又如何讓自己在這個位置上安身立命呢?
眼前的修女沉默而專注。我甚至可以感受到在那樣的靜定底下,存在著一種比我還要強大的力量——相對於我,她既沒有改變現實的醫術,更沒有任何相對的回報。
既然如此,她的力量從何而來?
這樣想時,我感覺到過去從事這個工作時我所依賴的價值體系,忽然失去了所有的效能,再也無法推動我往前一點點了。我清楚地感受到,支持著你做這件事情的某些基礎被連根拔起,一切都開始動搖。
不知道是氣氛使然,或為自己感到悲傷,我發現自己的眼前已經模糊成一片。
我接過修女遞過來的衛生紙,擦拭淚水。
邊擦拭淚水,我忽然理解到:驅動我成為一個醫師最重要的動機是成就、榮耀、財富這些外在的價值——為此,所以我關心病人能不能「治癒」。而驅動修女的動機卻來自她所信仰的內在價值——為此,因此她關心的是「病人」(甚至是所有的人)。因為這樣的差別,當面對一個無法治癒的病人時,我顯然走投無路了。可是對修女來說,無法治癒的病人仍然還是病人。
換句話說,是我們關心的範圍,造就了我們能力的極限。
那是我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如果一個人從事的工作缺乏「內在價值」時,他可以變得多麼薄弱、有限。
當年我在大學聯考入學志願填下醫學系時,對於這個工作「內在價值」──老實說,就像朋友的孩子一樣,思考得並不多。我考慮的只是做這個工作可以得到什麼(what),或者我如何(how)可以得到這個工作。卻很少想過,我的人生為什麼(why)要從事這個工作,我為什麼(why)喜歡它?它為什麼(why)對我有意義、價值?一個工作本身如果少了這些,不但無法給你的生命帶來真正的滿足感,更無法支撐你長遠地走下去的。
我就這樣在病房想著這些,直到一個多小時之後,病人停止了哭泣。
我和修女沒有多說什麼,只是拍了拍病人,簡短地說了幾句精神鼓勵的話,一起走出了病房。修女對我鞠了個躬,我也很鄭重地對她行禮,謝謝她給我帶來的這寶貴的一切。
我就這樣目送著修女消失在長廊的盡頭。
內在價值就像聽演唱會、和朋友去打球一樣……
「聽你這樣說,我有點搞混了。」兒子問:「當我做一件事情時,要怎麼樣才能區分我的動機,到底是呼應自己『內在價值』,或者『外在價值』?」
「這很容易啊。當你渴望做一件事情,不需要任何理由、也不需要任何報酬,甚至讓你花時間、付錢,你也願意做的事情,就是呼應你內在價值的事。」
「像是聽演唱會,和朋友去打球?」
「是啊,」我說:「為什麼不需要任何理由,你就會想聽演唱會,和朋友去打球?」
「因為喜歡啊。」
我點點頭。「看似簡單的事,但能回答的只有自己,不是嗎?反過來,如果做一件事情,目的是為了外在的報酬──財富、名氣、權勢,或者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不管是父母、師長、朋友的,這個動機所呼應的,都算是『外在的價值』。」
「我不明白,」兒子說:「如果『內在價值』這麼重要,為什麼大部分的父母、師長,對他們的孩子、學生鼓吹的都是『外在價值』?難道說,他們都錯了嗎?」
「我相信絕大多數父母親、師長的忠告都出於善意。這些建議,我們當然應該聆聽、思考。但基於每個人不同的經驗,不同的父母親、師長,鼓吹的價值並不盡然相同。固然有許多人鼓吹『外在價值』非常重要,但也有人鼓吹『內在價值』更重要。我們該聽誰的呢?誰是我們的父母、師長,我們就聽誰的?還是乾脆做個統計,少數服從多數呢?」
兒子笑了笑,搖搖頭。
「畢竟要承擔選擇後果的人是我們自己。沒有人能為我們的生命負責的,不是嗎?」我繼續又說:「所以,最後做決定的人,應該還是我們自己才對吧?」
兒子點點頭。過了一會兒,他又問:「你這樣說固然有道理,可是我覺得『外在的價值』也很迷人啊。誰不想有錢、有權勢,又受人尊敬呢?」
「這我同意,」我想了想,繼續又說:「剛剛醫院的故事還沒講完,你要不要聽我繼續說下去?」
「當然。」
有了那次經驗之後,通常只要時間允許,我很願意多花些時間和末期癌症病人聊天。
當時,在我的辦公室有個小黑板,記載著所有會診的病人。一般而言,護理站黑板上的病人名字如果被檫掉,多半表示這個病人出院了,但我的黑板上的病人正好相反,如果他們的名字被擦掉——通常代表他們已經過世了。
每週我的黑板上都會有一、二個病人的名字被擦掉。那種感覺很奇怪,明明沒幾天前還活生生在你面前談著人生苦樂的病人,現在消失不見了。持續有五年左右的時間,我活在這種「無常感」強烈的工作環境中,就這樣送走了四、五百名末期癌症病人。
在那之前,我的想法其實和大部分人都差不多——覺得人生無非是在競爭中的領先,靠著那樣的領先累積財富、名氣、權力,並且因為擁有這些,因而得到快樂。不過,傾聽臨終病人的心聲的過程,給了我很大的衝擊。
儘管每個臨終病人的生命故事各不相同,但是從生命的終點回顧自己的生命時,佔據了日常生活中我們最多時間,讓我們每天為此汲汲營營的「外在價值」——財富、名氣、權勢等等,從生命的終點來看,竟然變得無足輕重了。沒有任何一個病人告訴我,他們希望賺得更多的財產、贏得更高的知名度,或者升上更高的官階、職務。
「對你來說,你覺得生命最重要的是什麼?」
當我這樣問病人時,我發現,對大部分的臨終病人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幾乎都是關於「內在價值」的。
我得到的答案中非常一致,大部分病人覺得最重要的是:「關係」。
大部分的病人最放不下自己的父母、配偶、子女,親人、朋友。最多人感到後悔的是有生之年來不及跟自己在乎的人好好相處。最懊惱的是和他們之間的不圓滿的關係,幾乎所有的人都渴望在臨終前能夠和自己關心的人和解、擁抱、好好告別。
在「關係」之後,所有人都會反省的是:「意義」。在我和病人的談話間,幾乎無可避免地都會回顧自己的這一生,到底給別人帶來了什麼幫助,為這個世界留下了什麼貢獻?很多人甚至後悔自己的人生,都在浪費時間……
每次走出癌症病房,面對病房外面的現實世界時,總會有一種很錯愕的感覺。在生活中,為了財富、名氣、權勢,我們總是佔用了與自己最親密的人相處的時間。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驕傲,我們總是輕而易舉地就傷害了別人的情感。為了得到自己的最大權益,我們總是以競爭為名,理直氣壯地就犧牲了他人的權益……
病房裡與病房外的距離並沒有太遠,但從人生盡頭看到的價值,和我們每一天生活中的所作所為,竟然是完全顛倒的。
我很難用語言來形容這四、五百個病人所給我帶來的震撼。最初,我以為或許這只是少數的臨終病人的想法。但在和他們一次又一次深刻的談話、一次又一次受到衝擊之後,我開始明白,我們對於生命的前提是有問題的。
事實上,這四、五百個病人所經歷的死亡,我們無人能夠倖免。但大部分的時候,我們卻活在一種生命永遠存在的假設之中。因為這樣的假設,我們把生命想像成為一個大倉庫,透過競爭、領先,每個人停不下來地為這個倉庫累積更多的財富、名氣、權勢……卻很少有人想過,沒有誰真正能夠擁有這些。事實上,每個人的生命真正能擁有的只是時間。我們不但無法累積什麼,從時間的角度來看,生命其實是每分每秒都在變少的。
因此,如果不能按照自己喜歡的想法淋漓盡致地活下去,用所剩有限的時間,去累積倉庫裡面不屬於自己的一切,又有什麼意思呢?
或許因為這些經驗,往後當我面對「內在價值」與「外在價值」的衝突,只要想起和這四、五百個臨終病人相處的點點滴滴,我總是能夠鼓起勇氣去選擇自己想要的。
把生命當成目的本身,而不是達成目的的手段
「這大概就是我從這些病人身上學到,最珍貴的事了,」我說:「你用什麼價值去衡量你的人生,決定了將來你會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
兒子點點頭。沉默了一會兒,他又問:「照你這樣說,我可不可以先追求財富、名氣、權勢,等到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再來追求你所謂的內在的價值?」
「在我看來,如果你從自己內在的價值或召喚出發,只要夠努力,將來你還是很可能一樣擁有財富、名氣、權勢。但如果從追求財富、名氣、權勢出發,你只會離自己內在的價值或召喚越來越遙遠。」
「是嗎?」
「這個世界上,許多偉大而成功的作家、藝術家、政治家、創業者、科學家、建築師……,都是從呼應自己內在的召喚開始的啊。只要在一個領域嶄露頭角,財富、名氣、權勢通常都會追隨而至。但弔詭的是,如果一開始你想的是財富、名氣、權勢……這對你在那個領域的成功,幫助並不大。我這樣說,你能明白嗎?」
「我大概可以理解。所以,」兒子說:「你覺得追求財富、名氣以及權勢這些外在的價值是不應該的囉?」
「財富、名氣、權勢本身不是壞事。但重點是你把這些東西當成是『目的』或『手段』?」
「『目的』和『手段』的差別是什麼?」
「當你把對財富、名氣或權勢的追求當成目的時,你的生命變成為了這個目的而存在的手段,你的生命就不是自己的主人了,對不對?」
他想了想。「嗯,沒錯。」
「反過來,如果你的生命有更重要的內在價值和理想時,擁有財富、名氣、權勢,變成了可以幫你的生命實現這些理想的手段。這樣的話,擁有這些就是很好的事情了,對不對?」
他點點頭。
「所以,德國哲學家康德才會說:要把生命當成目的本身,而不是達成目的的手段。」
兒子找出了紙和筆。「你可不可以再說一遍。」
於是我又把康德的話重複了一遍。
就在兒子低頭抄寫這段話時,我忽然想起了朋友孩子的矛盾。我心裡想著,有機會,一定要把這些故事與對話和他分享。
(文/侯文詠:我從400多個癌末病人身上,學到了最珍貴的一件事)
Coach Ken. 2015 . 03. 16
癌末期臨終症狀 在 雲林縣議員李明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林玉梅想要活下去,請讓她活下去。
謝謝許多支持李明哲議員的鄉親,也能關心雲林縣台西鄉林玉梅小姐的病情,透過臉書提供許多名醫或民間療法處方,明哲議員都已收到大家給的建議,會積極詢問原主治醫師的意見,並提供家屬相關的醫療資源訊息。也會將處理狀況,透過臉書讓關心的鄉親朋友掌握進展,希望大家一起為林玉梅集氣加油打氣。
中國時報【周麗蘭、廖珮妤╱綜合報導】
生命的盡頭,誰能作決定?27歲雲林縣台西鄉女子林玉梅罹患腦癌5年,開過5、6次刀,最近又病發,父親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但她本人有求生意志,3個朋友不捨她求生不得,承諾再幫她找社會資源,為她請「命」。
父簽放棄急救同意書
但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安寧病房主任黃建勳認為,不積極治療不代表放棄,放棄的是「沒有益處的療法」,這是一種選擇,另個角度看也是積極追求生命品質,對很多癌末病患而言,開刀早已不是選項,當死亡是不得不的一條路時,怎麼讓他們做出正確抉擇一定要溝通清楚,否則無端造成病人的困擾。
林玉梅的飲料店同事許騰元,日前向雲林縣議員李明哲陳情,能否找尋社會資源再給林玉梅一次開刀機會。他說,她5年前開始有癲癇、頭痛、無法起床症狀,一開始不以為意,後來台大雲林分院診斷是腦癌,陸續在幾家醫院開刀治療,幾個月前再度病發,目前在家臥床。
許騰元說,幾個朋友探病,問她是否想要開刀,她點頭回應。
3友病榻前承諾救她
林玉梅父親80多歲、母親是外配,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她並不想死,為了圓滿她活下去的願望,3個朋友在病榻前承諾會盡量找社會資源救她。
林父說「沒辦法!」林母表示,這件事她無法作主。縣議員李明哲認為,朋友善心難得,但應聽取醫療專業人員建議再決定。
台大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胡海國說,醫師與病人在治療癌症時,除了解醫學知識、治療手段、存活率、副作用等科學層面外,也應該接受生命逝去的可能性。
台大醫師黃建勳表示,病患當然可以為自己的生命做主,但要確認是否意識清楚,重大疾病患者的認知功能會減退,講話、點頭並不一定意識清醒,正面的、反面的都要問。
開刀否應聽醫師判斷
他認為,對臨終病患的問話要有技巧,未釐清狀況前,應避免誘導式的提問,嘗試換角度問「等醫師做評估後再幫妳做最好的決定,我們一定會好好照顧妳。」也許病患也會點頭。
黃建勳說,很多病患以為可以治癒而懷抱期望,但是否有開刀的必要應該由外科醫師判斷解釋,否則詢問病人沒有意義。
癌末期臨終症狀 在 癌末臨終前72小時症狀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必吃
提供癌末臨終前72小時症狀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無藥可救無可救藥、肺腺癌末期症狀、無藥可救意思有關資訊與科技文章或書籍,歡迎來數位感提供您完整相關 ... ... <看更多>
癌末期臨終症狀 在 癌末臨終前72小時症狀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必吃
提供癌末臨終前72小時症狀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無藥可救無可救藥、肺腺癌末期症狀、無藥可救意思有關資訊與科技文章或書籍,歡迎來數位感提供您完整相關 ... ... <看更多>
癌末期臨終症狀 在 [心得] 末期(臨終)病人照護心得及逝世後各項事宜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必吃
家母(舌癌)在11月已離苦得樂,在此板得到很多幫助,現在回來和大家分享家母最後一段時間的照護心得及逝世後各項事宜的處理經驗分享,希望對板上的大家有幫助,也希望以此功德迴向給我的母親楊秋琴。
簡易重點:
病患在世時,把握機會多陪伴,道愛、道謝、道歉。對病患多些同理和耐心,並留意自身身心狀況,發現異狀適時求助,有餘裕再去處理其他事務和規劃未來的路。
病患離世時,和氣的和親友將後事辦圓滿,仔細處理申報和繼承等事宜,調適好自己的心理狀態,重新調整作息和身體的健康狀態,打起精神繼續前進。
若手頭有可動用資金,記得幫自己做好保險規劃(尤其是醫療、實支實付和長照險),讓自己未來假若有個萬一,也能減緩照顧者的身心壓力。
************索引*************
家母在世時
- 媽媽最後一個月的身體狀況
- 我和家人照顧癌末媽媽遇到的症狀和應對方式
- 家母臨終前一周的症狀
- 家母臨終前我們先做的事
- 一些省錢的照護小撇步(不論罹癌初期或後期皆適用)
- 我們使用過的一些非主流治療方式
家母往生後
- 後事、病患財物處理、保險及申報等
************正文開始**************
媽媽在世時
媽媽最後一個月的身體狀況:
體力及免疫力變差,容易覺得疲憊或生病
疼痛和不適症狀愈來愈難壓下來,且出現頻率也愈來愈高
情緒變得低落悲觀或易怒
突發狀況變多
照顧者需適時排解心理壓力,打起精神避免被病患影響變得低潮,若發現自己的身心狀態變得難以負擔,請找親友或請看護協助照護,也可求助醫護途徑。(如癌症資源中心、社工、心理師等)
我和家人照顧媽媽遇到的症狀和應對方式:
1. 壓不下來的間歇性疼痛
全身性疼痛→嗎啡(口服+點滴)
三叉神經痛→Gabapentin(釋顛停神經止痛藥水)
媽媽一年前的疼痛以嗎啡和電療還能控制的住,後來頭頸部因為電療副作用導致三叉神經受損和肌肉纖維化讓媽媽更痛更不舒服,使得媽媽在最後一個月不論再怎麼痛也不願再接受電療。媽媽的三叉神經痛用神經止痛藥水有改善但會嗜睡,用藥水的期間中間有一個月藥水缺貨改用神經止痛藥粉,用藥粉後嗜睡情形有改善但止神經痛的效果似乎也稍差些。後續除了每日數次的口服止痛藥(主要是嗎啡),還使用過自控式止痛,但媽媽習慣忍痛不按止痛鈕,所以最後改採用化療幫浦24小時由人工血管注射以生理食鹽水稀釋過的嗎啡。
2. 長期臥床導致肌肉僵硬痠痛
伸展、熱敷、使用痠痛藥膏(可請醫生開)或病人喜歡的香味的精油輕輕撫摸痠痛處及其周圍,每日數次。此外,在病患身體能接受的情況下更換休息姿勢(坐起或翻身)。
3. 骨轉移疼痛
盡量不使用癌細胞轉移處的骨頭(例如家母癌細胞轉移大腿骨,後期腿痛我們就讓她在床上方便,以減少下床走動和如廁的骨折或跌倒風險。),若用藥也無法減緩疼痛,可以詢問醫師是否能以電療止痛。(但若轉移處有傷口請三思,電療可能會影響傷口的癒合情形。)
4. 胃出血
家母有胃造廔管,平時餐前就能反抽瞭解消化情形,發現咖啡色或黑色液體即又可能是胃出血(但也需留意是否有灌食深色食物),如確定為出血狀況則需暫停進食和飲水,並告知醫護人員。口渴時僅用棉棒沾水濕潤口腔,待出血狀況消失才能恢復進食和飲水。
5. 血便
打止血針和使用止血點滴。血便的顏色可以推估出血點,若無法自行判斷可拍照或找醫護人員協助確認。
6. 照顧者或病患心理壓力過大
除了一些能轉移注意力的消遣外,若想找人傾訴卻不想打擾親友,可考慮找醫院的心理師或社工師說說話,排解心理壓力,有時也可從他們的回應得到一些有用的資訊或建議。
7.瞻妄
病患會說一些沒道理的話或過去發生的事,這時候就順著病患的意思不必一直糾正他,有時也可以配合病患演齣戲,這些都好過和病患爭執把病房內的氣氛搞壞。
例如家母曾在大半夜發作,要我找員工去開店(她以前曾開過店),我就繞出病房隔幾分鐘後再進來,她若問起我就說已開好了。
還有一次媽媽吵著要我找她同學來(但她同學早在她年輕時都已斷交或失聯了),我就說:「我只認識妳的一個男同學耶,可是妳現在沒穿褲子(只套著一件式的病人服)沒關係嗎?」媽媽就停止吵鬧了。XD
8.躁動
家母後期的意識有時正常有時混亂,有時會想下床走動(但其實腿骨已被癌細胞吃掉一截無法走路了),我們會柔性勸導。有時連著幾天精神莫名奮都不睡覺還伴隨瞻妄症狀時,我們會請醫護人員評估是否要使用鎮靜舒眠藥物,讓病患休息也讓照顧者喘口氣。
家母臨終前一周的症狀 (因為臨終前第四天發生了病理性骨折,我們按主治醫生建議不積極處理骨折問題,改採取鎮靜+安眠藥物止痛,所以最後三天都是昏迷的):
- 血鈣偏高
- 心跳很小力但很快 (最後一個月到臨終前一周常常在120-180 BPM 之間穩定變換)
- 日漸頻繁的瞻妄和躁動
- 痰和口水沒有力氣咳,也嚥不太下去
- 大小便失禁來不及反應
- 病理性骨折
- 出現咕嚕咕嚕像含著水的呼吸聲 (但在最後兩天水聲又突然消失了)
- 血液循環不到末梢,腳開始冷冰冰和水腫 (可以按摩或穿開口寬鬆的襪子,但不要熱敷,因為臨終病人的皮膚感受和一般人不同,我們覺得溫暖的溫度病患可能覺得燙,我原本不曉得還幫媽媽熱敷,結果被護理人員矯正才知道...)
- 反覆發高燒 (最後三天最高燒到40.4度)
- 心跳創新高 (最後兩天飆到 20X BPM )
- 血氧創新低 (最後一天最後一次量血氧濃度 5X )
- 血壓不穩定 (最後幾天雖然一直降,但在最後一天最後一次(臨終前兩小時)量的時候顯示為正常,但因為用藥昏迷而無法確定是不是迴光返照。)
- 眼睛對光的反應變慢且瞳孔放大(最後一天)
- 呼吸狀態改變 (最後三天每天都不太一樣,最後的幾個小時變得有點不規則,然後突然停止)
家母臨終前我們先做的事:
1. 確認母親最後一口氣會不會想回家、後事想辦在哪、想要告知哪些親友、想要的後事形式和最後想安放的塔位等等,先找好禮儀公司(我們是買慶云生前契約)。為了避免一直聊這類話題太凝重,我們在媽媽罹病後偶爾就會稍為套一下媽媽話或聊點這類話題。
2. 找好禮儀公司後,跟禮儀公司確認病患離世時接送到辦後事地點的聯絡人電話。收好聯絡資訊以備不時之需。
3. 把想說的話想做的事把握機會完成,盡量減少遺憾。 (掌握道愛道歉道謝的原則。例如感謝生養之恩、為曾經讓她難過的事道歉、坦承說愛和擁抱。我們家是不擅長把愛說出來的家庭,但我在拉下臉坦承心裡話後,真的得到更多更值得的回饋。)
4. 確認母親有什麼放不下的事情或想見的人,盡早安排好讓事情圓滿也讓媽媽放心。
5. 確認母親重要財物和私人物品後續的分配或處理方式。 (在底下後事部分敘述的比較仔細)
6. 準備一兩套出院 (往生) 時穿的衣物和一兩片防止逝世後失禁的尿布。
7. 看相簿或手機相片回顧彼此相處的過程,重溫美好的回憶。如果有一些有趣的互動也可以錄下。( 像我有錄到媽媽開口說愛我們的影片,這是她以前幾乎不曾做過的事,還好當下有即時錄起來,現在這影片成為我珍貴的寶物了。:))
8. 閒餘時間念地藏經或是念佛號(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地藏王菩薩)累積功德給媽媽,或是在媽媽很不舒服的時候握著她的手唸佛安撫她。
9. 確認萬一臨時需要出院(往生)時,住院的東西由誰來清理。我們家是安排一個家屬搭禮儀公司的車一起協助媽媽沐浴更衣,一個家屬留下來確認和帶走住院雜物。
一些省錢的照護小撇步(不論罹癌初期或後期皆適用):
1. 在確定罹癌時盡快申請重大疾病卡,後續就醫和搭車都會省很多。
2. 病患若有餵食管(如鼻胃管和胃造廔),健保有給付住院期間的管灌餐。住院時向護理人員反映要訂餐,可省下大筆買奶奶的開銷。另外,若照顧者不方便買餐,醫院也可以訂陪病餐,雖然不一定好吃但至少不貴且可確保三餐正常不會餓到肚子。
3. 醫院的癌症資源中心常有假髮租借服務,還有許多有用的資訊,住院或等待看診時可以去走走看看。
4. 輔具租借。一些醫院或機構有提供器材租借服務,舉凡充氣床、輪椅、便盆椅、灌食幫浦、血氧機等都有辦法租借,有時比起自行購買還可省下許多開銷,有的甚至出示重大疾病卡還有優惠哦!
5. 身心障礙者停識別證。因為家裡車子剛好在家母名下,所以有身請身障者停車識別證,媽媽開車時找車位可以輕鬆些,停車費也有減免。
6. 愛心陪同票。身障者持證搭乘大眾運輸通常都有半價補助,陪同者(一人)也能享有補助哦!媽媽有段時間都北上就醫,這項優惠讓我們陪同回診只需花一半的錢,幫助很大哦!
7. 參加藥物臨床試驗。在台灣藥物臨床試驗資訊網(https://www1.cde.org.tw/ct_taiwan/)可以搜尋到一些疾病的試驗計劃,如果有經濟上考量且也能接受實驗風險的話,可以考慮諮詢和參與試驗計劃。這個資源我們來不及用到,因為在發現這項資訊時家母已不再願意做積極治療了。
8. 寵物尿布墊。媽媽天生皮膚嬌嫩不適合包尿布,我們都用看護墊讓她在床上方便,後來發現買高級點的寵物尿布墊,材質好吸水力強又不貴哦! (我們買太多了,還有近一箱還在家裡XDDD )
9. 自製胃造廔固定帶取代透氣膠帶。媽媽自己縫的,同樣是因為媽媽皮膚太嫩容易敏感,所以去賣場買扁的寵物牽繩,回家裁剪再用針線縫上魔鬼氈。平時換藥後直接用這條帶子固定,可以省去膠帶又能降低過敏機會。魔鬼氈縫稍長一點,不論體型胖瘦都適用。媽媽自己縫了兩三條平時可以清洗替換。
我們使用握的非主流治療方式:
1.改變作息和狂灌鳳梨汁
這是媽媽在發現自己身體有異狀時的作法,當時我們才剛得知媽媽罹癌,但媽媽不想做手術和西醫治療,我們只好順她的意思,結果兩個月後就從舌癌二期變舌三,腫瘤還出血了,超乎預期的劇烈疼痛還有子女難過的哀求最終總萬讓她願意接受手術。
2. 我們使用過不少額外營養補給品,如薑黃、Jarrow左旋麩醯胺酸、巴西蘑菇、大醫生技褐藻醣膠、葡眾995、胎盤膠囊。我們在使用上述補給品時都還是有在搭配正規的醫療方式,基本上我覺得或多或少都有點效果,但不論哪種都無法取代正規治療,且補給品大多都不便宜,建議斟酌使用。
3. 免疫療法。媽媽八月被醫生宣布最後一線可能有療效的自費的標靶藥已失效,且身體已虛弱到不建議再接受化療,家人還是想再試試其他方法,因此試過OPVIDO和吉舒達各一次。我不曉得免疫療法對家母到底有沒有效,但光試這兩次就自費花了四十幾萬,還是沒有看到明顯的療效,且因為媽媽這時候已不想再忍受治療之苦,所以我們後來便採單純安寧治療,把重點放在舒緩不適、止痛和陪伴上。
關於免疫療法,雖然我們沒有試出什麼成效,但因為目前健保尚未全面給付,建議資金夠寬裕的人再考慮,畢竟治癒率並不算高,且每個月就要燒幾十萬的治療費也是很驚人。
網路上有很多非主流的偏方和治療方式,有的甚至是假消息,請再三確認並諮詢正規醫生,以免傷財傷身還錯過黃金治療期。
病患往生後
建議除了診斷證明書外,可以先請醫院開立15份左右的死亡證明書,因為後續不論火化申請、除戶、保險理賠或跑種種流程都可能會用到。
1. 後事
我們家是在病患還在世的時候,就有先大致想好後事要如何處理,所以先買好了生前契約(慶云),個人是蠻推薦清楚後事流程且知道自己什麼要什麼不要的人可以參考生前契約。像我們處理媽媽後事還蠻順的,從家母離世之後一通電話接走我們和往生家人後,整個辦後事的期間也沒有遇到業者中途跑來亂推銷或亂開價些什麼東西。(但如果身邊親友是愛插手管事或想到什麼就要變動什麼的人,我就不推薦買契約了。)
2. 病患財物資產處理
最好是能趁病患在世時先徵詢病患後續財物的理想處理方式,資產若等到病人離世才處理手續可能會變得更繁瑣(每項資產都可能需經所有法定繼承人同意並提供相關證明,還得到各機構才能處理)
- 股票若能趁病患在世時處理,親自打電話給證券公司便能請病患自行拋售。若等病患身故後才處理,每支股票皆需所有法定繼承人提供一份印鑑證明才能跑繼承流程。
- 房地產部分是以公告市價作計算,如果不急用錢可以等病患身故後再處理。(如果病患擁有一筆房地產,市值200萬,但公告市值是100萬,政府計算遺產稅會以100萬作計算。但如果先以200萬賣掉,就會以200萬作計算了。
3. 保險理賠 (我們家遇到的狀況分兩種)
- 被保險人是身故病患者的保單,若有指定特定受益人,即該受益人在病患身故後帶身份證、存摺和印章去辦理理賠。若未指定特定受益人,即所有法定繼承人都要帶著身份證、存摺和印章去辦理。
- 要保人是身故病患的保單,建議盡量在病患還在世時變更要保人,若在病患身故後此份保單即算是遺產的一部分 (例如家母有幫我保保單,但我忘了在媽媽在世時更改要保人,所以媽媽亡故後需要所有法定繼承人一起向保險公司辦理我的保單的要保人變更。)
建議在這時候也可以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保單的受益人是否填寫的是已亡故的家人,若是,記得順便進行變更哦!
4. 申請勞保喪葬津貼
身故的病患或病患家屬若有勞保,病患亡故後可申請勞保喪葬津貼。像我是母親亡故,能申請領取三個月的投保薪資。
一戶好像只能擇一人領取,可以比較病患或家屬的投保薪資擇優申請。
勞保喪葬津貼詳情請見勞保局說明:
https://www.bli.gov.tw/sub.aspx?a=YnWiJ3FlAGM%3D
5. 申報遺產稅
在申報前可以自行簡單試算一下,瞭解一下需不需要課稅。每人身故後有1200萬免計入遺產稅額的扣打可以扣,即身故者的房底產、保險、股票證券基金、銀行戶頭等全部的價值總計超過1200萬的部分就會按比例課稅,若有其他資格符合也可以增加免稅額,如喪葬費和子女數等。
遺產稅的申報辦法及其他相關資訊請見財政部稅務署網站:
https://www.etax.nat.gov.tw/etwmain/web/ETW118W/VIEW/450
繼承、過戶及報稅等相關事宜,若怕麻煩、沒時間或是願意花錢處理,可以委託代書(地政士)代辦,我們家辦理家母的繼承手續是找代書,包含報稅和產權轉移鄧費用總計兩萬元(若牽涉政府額外收取的手續費等則另外加計),供大家參考。
原本想要簡單分享各項心得,沒想到想到什麼就補上去,東打一些西打一點,竟然花了幾天才把這落落長的心得打完。希望這篇文章對看過的人可以有些幫助,也希望能造就一點功德迴向給媽媽。
謝謝耐心看完的大家。祝福大家。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46.7.13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Anti-Cancer/M.1544543631.A.D3C.html
※ 編輯: vina724 (111.246.7.132), 12/11/2018 23:54:5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