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井翔所主演的《只是先出生的我》(先に生まれただけの僕)以輕鬆詼諧的喜劇手法,探討現實且嚴肅的議題,本劇別出心裁,跳脫以往校園劇的框架,從經營管理者的角度出發,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驚喜,是一部適合大人看的校園劇。
《只是先出生的我》描寫一名商社精英上班族,被調職到私立高中「京命館」擔任校長的故事。年僅35歲的年輕校長鳴海涼介(櫻井翔 飾),要面對瀕臨倒閉的墊底學校、毫無危機意識的散漫教師,以及對未來喪失信心的孩子。
經營學校和做生意看似兩碼子事,但鳴海必須用自己的所長來改變大家,將新觀念帶進保守的校園,挑戰不可能的任務。改革很不容易,尤其是外行人來擔任領導者,底下反彈的聲浪一定很大,劇中出現了反抗勢力三人組,他們一直在扯後腿、說風涼話,還想把鳴海拉下台。無論在哪一種職場,空降主管本來就不討喜,鳴海遇到的挫折與困難如排山倒海般湧來,壓力大到難以招架。
空降主管如何贏得人心並且成功改革呢?鳴海本身是優秀的銷售員,於是他把商場的生存之道用在學校。京命館面臨招生不足的困境,他發現最大問題是老師們缺乏危機意識,因此在教職員會議上,他開門見山說:「我知道經營學校不容易,光是節省開銷還不夠,必須改變整個學校和學生才行,首先最需要改變的就是在座各位老師!」鳴海希望老師可以更用心面對學生,對他們的未來負起責任。
儘管不斷碰壁,甚至被比他年長的老師瞧不起,但鳴海沒有退縮或卻步。改革的成功與否,往往取決於領導者的性格,不屈不撓的韌性、勇往直前的衝勁、有開闊的胸襟接納不同意見、願意以身作則和下屬並肩作戰,這些皆是鳴海具備的特質。他沒有被塑造成英雄人物,而是靠著踏實與熱忱,努力改善學校赤字、提升學生成績、激發教師熱情,這樣的主管令人尊敬也值得追隨。
原本鳴海一心一意想回到總公司上班,不過在京明館這段時間,逐漸體會到教育的意義,因此他告訴未婚妻聰子(多部未華子 飾):「對販賣商品來說,高超的說謊技巧是必要的,但是在學校絕對不能說謊,要對學生坦誠相待。能夠活得如此坦蕩,我覺得很開心。而且那些教師們,沒有人是衝著錢來做這份工作,他們是真心喜歡這份工作並且願意持續下去,真的很令我佩服。」
剛開始看這部日劇的時候,我認為劇情有些沉悶,而且過於灰暗的色調似乎不適合青春勵志的校園劇,到第三集才開始覺得好看,接著第四集的故事進入高潮,給國中生參加的校園開放活動非常成功,內部改革也產生效果。老師的態度改變,開始覺得工作快樂且有意義、視學校的存亡為己任;學生的觀念也改變,開始以學校為榮、樂於參與學校活動,這股正向的團結力量,使京明館變得越來越好。
本劇除了可以看到一所學校的重整與蛻變,還能一窺老師的日常,「教師」是偉大的職業,沒有熱情很難維持下去。繁瑣沉重的工作內容、學生惹出五花八門的問題、怪獸家長的投訴與抱怨、麻煩複雜的人際關係等等,不是只有教書這麼單純而已,每天有做不完的事情。劇中的京明館又是私立學校,所以老師必須幫忙招生,辛苦的外出發傳單,如此寫實的情節,看了感觸特別深刻。
《只是先出生的我》應該是替櫻井翔量身打造的劇本,無法想像其他人來演這個角色會怎樣,他太有說服力了!鳴海涼介是一個相當有魅力的人,具備精英上班族的幹練與遠見,當上最年輕的校長之後,站在台上說話的時候,他從容不迫、侃侃而談,帥到讓粉絲尖叫,雖然是對學生說教,卻不至於使人厭煩。第九集在幻想場景中出來跳舞的畫面太迷人了,完全是造福粉絲的橋段。
除了櫻井翔飾演的校長,其他配角也很出色,我好喜歡蒼井優飾演的真柴老師,如果沒有她的大力相助與支持,鳴海的改革之路不會那麼順利,而且她把單戀的心情詮釋得絲絲入扣,惹人憐愛。瀨戶康史飾演的島津老師非常逗趣,難得看他以俗氣的造型與笨拙的性格出現,那句「Never give up」把我笑翻,跟他本人帥氣花美男的形象大相逕庭,演技又更精湛了!
飾演加賀谷專務的高嶋政伸根本是來表演「藝顏」的,他跟香川照之有得拼,是我心目中最有喜感的反派角色。風間杜夫飾演的柏木事務長在劇中很搶戲,即使年紀大卻不會倚老賣老,用心在輔佐校長。找來井川遙飾演保健室的綾野老師實在太貼切了,有如此溫柔美麗又療癒的老師,難怪大家都愛往保健室跑(笑)。
這部日劇的名稱-「只是先出生的我」十分耐人尋味,其中的「先生」兩個字在日文的意思便是老師。如同鳴海對學生所說的:「我是這個學校的校長,但我並沒有特別了不起,只不過比你們早一點出生而已。」
少子化、高齡化、就業困難、青年貧窮問題、低薪生活、環境污染嚴重……十年後、二十年後的未來似乎看不到光明與希望,在這樣一個時代出生的孩子,身為大人、身為老師,究竟該教給他們什麼呢?「培育可靠自力的人才」是鳴海的教育理念,他把高中生當成大人來對待,提早告訴他們社會的嚴苛與殘酷,並且教會他們學習的意義,還教會他們要替自己負起責任。
「當主管 必須 先 具備的特質」的推薦目錄:
- 關於當主管 必須 先 具備的特質 在 雪奈日劇部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當主管 必須 先 具備的特質 在 杜書伍 聯強集團總裁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當主管 必須 先 具備的特質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當主管 必須 先 具備的特質 在 [心得] 當上主管之後- 看板Tech_Job 的評價
- 關於當主管 必須 先 具備的特質 在 哈佛商業評論- 晉升到管理職,就心須擺脫個人貢獻者的一些職責 的評價
- 關於當主管 必須 先 具備的特質 在 如何當主管ptt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星公主 的評價
- 關於當主管 必須 先 具備的特質 在 如何當主管ptt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星公主 的評價
當主管 必須 先 具備的特質 在 杜書伍 聯強集團總裁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杜書伍:有三大能力才是人才】
所謂的人才,是要去管理他人的人,要能夠吸收「日月精華」,再不斷展延、產生效益。如果樣樣東西都要人家教,就不能算是人才。尤其,很多年紀輕輕就成為菁英分子的人,往往到後來都無法成為真正優秀的領導人。
有一句話叫做「小時侯胖不是胖」,依照我的觀察,很多所謂的「青年才俊」,最後往往都無法成為真正優秀的領導人。原因在於他們只是學了一個「形」便拿來套用,並沒有真正地內化。所以,倘使這些「青年才俊」年紀輕輕就願意努力學習,尚能學到一些東西,成為組織中的中間幹部;最糟糕的是當他受到大家的鼓勵,稱讚他是菁英分子,產生自己很行、很優秀的認知,反而降低持續體驗與學習的努力,最後無法勝任工作,遑論成為卓越的領導者。
「形」就是外顯。西方的理論比較強調外顯的部分,希望人們表現出有自信的一面;但是這樣的人,雖然看起來很耀眼,卻很容易淹沒在掌聲之中。相反地,有些人看起來沒什麼自信,但是他內部有某些東西持續成長,當內涵累積到某一種程度的時候,就像大家說的「開竅」,他便會開始慢慢發光,內涵才是真正的能力。
我們在衡量人才時,往往只從他外顯的學歷、工作經驗等等角度來看,可是還有一些能力本身並不那麼耀眼,但它就像一種催化劑,讓事物可以從內部不斷醱酵,這些反而是更為根源、更重要的根源能力。如果沒有這些根源能力做為基礎,其餘的能力條件將無法長期、持續不斷的產生。
因此,了解這幾項根源能力,有助於領導者與主管真正有能力讀人識人,找到真正的高潛力人才。
一、涉務性
首先,就是「涉務性」。涉務性強調的是一個人必須養成涉及一般事務的習性,習慣去瞭解自己所接觸到的東西,而不是因為它目前對自己沒有價值,就視若無睹。
效用1:幫助學習
隨著年齡增長,見到外面的世界,你接觸的事物愈來愈多,不管是報紙新聞,還是你自己實際接觸到的事物,都會愈來愈多元,這些東西都不是什麼特別重大的項目,可是點點滴滴累積起來,就變成一種常識。專業能力你可以透過學習而學會;但是「常識」,它的範圍太廣泛,那是從每個人自出生以來便一點一滴累積下來,變成一種習慣,沒有辦法在企業裡面教會一個人要有什麼樣的常識。
常識可以幫助你學習,當你在課堂上學到某樣東西的時候,可以連結到實務的世界,知道可以跟什麼東西互相對應;否則的話,如果是在「真空」裡面學習,不曉得外面的世界是如何實際應用的、可以用在哪裡,學用若無法合一,學習效果也不不會太好。然而,很多人把書唸得很好,卻始終沒辦法做到學用合一。
真正的領導者必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指的其實是他要知道天文的存在,而不是很狹隘地對於其他事物完全外行,連聽都聽不懂,邊也沾不上;但是,他也不需要變成所有事物的專家,他只要知道那些事物的存在就好。
效用2:瞭解實務
涉務性對於個人還有另一層意義,就是可以增加對實務的瞭解。因為你平常就有涉獵,當你在規劃、執行的時候,可以從自己的資料庫裡面搜尋出來,融入其中一併考量,於是你就比較能夠知道可能遭遇那些狀況,才不會變成「不食人間煙火」。
甚至,我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經驗,就是有些東西,無論你再怎麼樣絞盡腦汁也想不出解決方案。這種時候,管理學上往往會告訴我們,應該要「異業學習」。可是,我們不能為了異業學習而去異業學習,不能等到需要的時候才去做,那樣能夠學到的東西很有限。現在這個年代,我們有很多機會接觸不同的事物,像是看報紙、看電視都是一種方法,即使你不是演藝界的人,你可能也知道他們有一些什麼樣的潛規則、又或者你不是做DRAM的,但你也知道DRAM是什麼。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種習慣,對於碰到的事物都會去嘗試瞭解。
其實,涉務性關係到我們一種最根本的能力,就是「好奇心」。在人腦的結構當中,我們透過五感獲得的東西,傳到腦子裡,如果以往不曾接觸過,杏仁核就會開始運作,啟動腎上激素,直到搞懂為止。這種研究精神會讓我們在問題解決之後,腦中產生一種叫做多巴胺的分泌物,也就是俗稱的腦內嗎啡,自己感覺很開心,因為可以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於是成為一種興趣,想要主動瞭解一些事物,慢慢形成你的「觀察力」。
涉務性並不用特意花費許多時間,但是卻很重要;它是一種習慣,你走到哪裡、碰到什麼,就瞭解到哪裡。
二、與人互動
其次,學習不能只是自己關在家裡學,那樣很容易變得偏頗,所以還必須要與人互動。有人認為,與人互動就是具備團隊精神、很會跟人家聊天,但我並不這麼認為有些人,他不一定很喜歡跟人家講話,甚至可能是看起來沈默寡言的,但是他喜歡「言及義」;所以,我覺得,與人互動的重點不是頻度的高低,而是在講話的過程中,談的都是真正有意義的東西,而且也會把自己知道的東西拿出來跟人家交換意見。
效用1:辨證學習
在互動的過程當中,你會去思考過去的觀念和認知是什麼,如果不一致,就會拿出來跟對方討論進行辯證。這時候,你可能會發現,原本以為百分之百正確的事情,其實還是有應該調整的地方;反之,如果沒有這樣與人互動的過程,很有可能你會逐漸產生偏執,甚至在學習事物的時候,學錯了也不知道。可是,藉由不斷地交流、修正,一方面讓你學到的東西更為正確,另一方面也更加豐富。
效用2:學會傾聽
不僅如此,在這個過程當中,也可以讓你學會傾聽。否則,雖然我們都知道傾聽很重要,但如果只是機械式地告訴你這件事情的重要性,效果其實很令人懷疑。可是假若在這樣的過程中,你發現多聽別人的話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識、擴充自己的資料庫,就比較容易真正做到主動傾聽。
我們常會說:「這個人很怪」,可能你也說不出什麼道理,就是覺得他跟大家不一樣,可能就是他不擅長與人互動;可是,如果是一個比較敏感的人,會有一種無意識的學習,譬如到北京三天之後,因為他高頻度的跟當地人互動,與當地人產生了共鳴,自然而然講話就開始有一點捲舌。
人跟人在一起,會產生互動,產生觀念的共鳴。所以,與人互動可以避免「自閉」,當你在和人互動的時侯,聽到別人說什麼,就可以放到腦袋裡,跟自己既有的認知比對,如果覺得對方講得很有道理,就把它記下來;反之,如果你覺得對方說得不對,你也可以把你的想法講出來。最後的結果,可能沒有100%同意這樣的說法,但是其中可能有20%,是你認為有道理的,就可以吸收進來變成自己的東西。同時,這也改變了自己原本有20%不正確的地方。
以我自己來說,雖然我是O型,理論上是「外向」,但我覺得我也是一個思考型的人,談事情的時候很嚴肅,不喜歡參加很多活動,一群人談一些言不及義的事情。我覺得,一個人應該要把自己培養成一個能靜能動的人;該動的時候動,但不要一天到晚都在動,或是從頭到尾都很靜。
就像孔子說的「中庸之道」,它不是一個「點」的概念,而是一個範圍;西方的哲學比較是傾向於兩個極端,就是0和1的概念,但東方的思維並不是0與1,而是在0.6~0.4之間,過與不及都不好。我們常會說,要教育小孩子成為一個「全人」,一個五育均衡發展的人,也是相同的道理,就是不要偏執。當你開始思考這些事,你就會去拿捏、修正你在什麼情況下應該怎麼做,動態地調整自己的做法。
二、自律性
最後,很簡單但也是最根本的一種能力,就是你必須要有自律性。很多時候,道理我們都知道,但是改變很痛苦,所以,當你知道怎麼做之後,還得要讓自己願意付諸行動,願意去改變,讓事情變得更好。否則,就像你知道關燈可以省電,但是你因為懶惰而不願意動手去關,結果還是沒有用。
能夠要求自己去做,就是自律性。這種自律性,是一切的源頭,所有的事物,不管是要有涉務性或與人互動,如果這些道理你都懂,卻不願意有所行動,那就變成「光說不練」,還是沒有用。
我覺得,在一個公司裡面,真正的A級高潛力人才只有5%,其餘15%是B級人才,10%是未來有可能成為A或B級人才的待觀察名單,其餘70%都是一般人。這所謂的5%的A級人才,可能是公司的中高階主管,但並不是中高階主管就一定具備這些特質,因為在我們的社會當中,「人才錯置」的現象是非常嚴重的;其中的原因,除了人本身就很難以瞭解之外,要怎麼分辨人才也是非常複雜的,可能出現掛一漏萬的情形,很可能有一個問題人物放在那裡,你都還不自知。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培養人才,不能只看這個人的學歷或工作經驗,而是首先得確定我們所找到的人,是不是具備這三項基礎的能力;如果沒有,就應該要淘汰掉。所以,能夠成為高階主管的人,本身都或多或少具備這些特質,並且假使他可以認知到這一點,就會有意識地強化這些特質;回過頭來,當他在讀人識人的時侯,也會注意那些人是否具有這樣的特質。
我們受西方影響很深,一般人從小到大的教育,會要求自己表現出「我是青年才俊」的樣子,可是即使他很有才華、很有自信,也可能長不大。才華是現階段的才華,但我們在看人才,不是只看他現在可以做什麼工作,還要看他的才華能不能再成長、可以成長到多大。如果只是外顯的自信,會讓他畫地自限;如果他能真正體認到自己有所不足,自然而然會想要去彌補不足,對他的成長也是有很大幫助的。
所以,如果你是主管,當你看到這樣一個「青年才俊」,你要心裡有數,知道怎麼用這個人,不要過度期待;相反地,如果是一個比較不外顯的人,但是具備人才的三種特質,好好地培養,你獲得的回饋會更好。涉務性、與人互動、自律性,是每個人從小時候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培養出來的;透過工作訓練,可以培養一個人的專業能力,但是企業沒有辦法再造一個人。(本文摘錄自《哈佛商業評論》;羅玳珊採訪整理)
#連結閱讀
1.杜書伍用人心法 突破職場三盲點
https://bit.ly/3zDjxM6
2.談紀律不如談自律
http://bit.ly/3q4W2WL
3.專業能力=(專業知識)×(專業經驗)×(專業紀律)
https://bit.ly/3dMqQaD
🌏聯強國際為亞太第一大、全球第二大資通訊通路集團,2020年全球營收規模突破台幣1兆3,300億元。
🎯知識與經驗的分享,是我們回饋社會的方式。
當主管 必須 先 具備的特質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員工有兩種,公司應該用哪一種?]
(職場易經筆記-11)
誰不喜歡聰明的員工?太多高階主管曾經捂著嘴跟我說:「我討厭跟笨的人一起做事。」或是說「我喜歡跟聰明的人一起工作。」可是聰明的員工又是指什麼?我再聽下去時,意外發現每個人的標準不同,卻沒有一個主管跟我提到績效佳﹑成果好。他們其實都語焉不詳地說:
「就是你一說,他就懂。」
「就是反應很快,很有想法﹑敢於表達的那種。」
「至少要頂大的學歷吧!」
但是那又怎樣!在職場裡,我們不也見過很多這種人的工作績效不佳,做不出成果?台大生不也經常被酸:「不是台大畢業的嗎?應該很聰明的呀!」即使如此,這些人先天上仍舊占盡優勢,老闆或主管就是偏愛他們,給他們機會﹑鼓勵,期待他們果然一鳴驚人,成為公司的明日之星。
然而聰明的人畢竟是少數,多數人屬於中等資質,假使公司規模不大﹑徵才品牌不響亮,老闆或主管就會在不合理的期待中,不斷落空﹑失望。這種心情就會顯示在行為態度上,中等資質的員工也會感受得到,便會造成惡性循環,放棄努力,最終證明老闆或主管眼光是對的,他們果然都是扶不上牆的爛泥。
問題來了,聰明型員工,以及努力型員工,企業該用哪一種?我的看法是,能挑員工的只有兩種,一是大企業或外商,二是徵才品牌響亮的中小型公司。聰明員工只會往這兩種企業去擠,至於多數其他的公司,其實沒什麼好挑的,能用的只有一種:努力型員工。那麼企業該怎麼用他們,或是說怎麼讓他們變聰明?
最近朋友跟我訴苦,他是一家30人公司的高階主管,業績蒸蒸日上,照理說他和老闆的關係應該是賓主盡歡,但是兩人卻為了用人思維不同,經常略有齟齬,久了便埋下不愉快的心結,影響到擕手打拼的動力。因此該用聰明的員工,或努力的員工,成為他們公司目前的頭痛問題之一。
他的老闆喜歡用聰明的員工,比如聰明機伶﹑很會表達。就這一點來說,我認為他們的員工已經可以打90分,因為他們做銷售,主要是跟人應對與成交。但是他的老闆還希望員工有想法﹑有做法,也就是有知識﹑有策略,這簡直是過度期待,理由有三個:
💚1.就人才的條件來看:
銷售人員講人格特質,不講學歷腦力。只要上面有策略即可,他們拼的是行動力。其實一個思考型的人,根本難以做銷售,因為想太多,心理障礙就多。
💚2.就工作的內容來看:
銷售人員必須勤於與客戶打好關係,再說服其成交,這是很花時間的磨人功夫;太聰明的人不喜歡做這種事,他們覺得浪費時間,就會做不好銷售。
💚3.就公司的規模來看:
公司只有30人,只能稱為中小規模,徵才本來就不容易。加上所處的不是高薪產業,不會被頂大或聰明畢業生列為求職第一優先,只能撿剩的來用。
可是我看到的是這家公司的員工很努力,而且努力的不只是工作,也努力轉型,不斷在公司內跨界做更多不同的事﹑學習不同的技能。他們也許學歷未必漂亮,大學讀的是中段或後段,但是長此以往,工作能力會變強,再加上在不同領域相互激盪﹑觸類旁通之下,也會變聰明,大大提高效率,做出漂亮成果。
從這個例子看來,就能夠發現到中小企業用人應該有兩個清楚的認知:
💚1.用資質中等,但具備努力性格的員工。這是企業的天障,好高騖遠只是徒勞無功,跟自己過不去,並打擊員工信心。
💚2.用輪調制度,或是進行跨部門專案,幫助員工變聰明。這是企業的責任,員工不聰明,企業就必須聰明。
在易經裡,這個情形可以用緊鄰的「泰卦」與「否卦」來解釋。「泰卦」在前,「否卦」在後,所以成語「否極泰來」不符合易經的卦序,並告訴我們,泰卦走到極致,物極必反,否卦就跟著來,樂極生悲。這使得處在泰卦時,必須保持危機意識,懂得珍惜與努力。
「泰卦」的下卦是乾卦,彖辭傳寫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像天一樣運行不已,具備奮發進取的精神;上卦是坤卦,彖辭傳寫的是「君子以厚德載物」,像大地一樣寬大包容。用在公司上面,下面的員工像天乾一般奮發進取,上面的老闆或主管像地坤一樣照顧大家﹑寬宏大量﹑包容一切。
再白話一點,「泰卦」說的是員工要努力﹑老闆主管給予支持,公司營運便會走向通達和諧﹑前景看好。「否卦」相反,跟「泰卦」倒著來,上面乾卦,下面是坤卦,指的是老闆乾綱獨斷,員工陰柔無力。更嚴重的是,否卦的上層與下層不交心﹑不交流,缺乏共識也不團結,營運當然逐漸變差。
這讓我想到讀過Google人資長拉茲洛‧博克(Laszlo Bock)的書《Google超級用人學》,當時Google一年徵才5千人,應徵者多達1百萬至3百萬人,錄取率是進哈佛大學的25倍。當他們還只有幾百名或幾千名員工時,發現一個頂尖工程師的貢獻值是普通工程師的300倍,所以堅持用最聰明的員工。
然而當公司規模龐大到幾萬人時,他們逐漸發現到公司需要的不再只是聰明型員工,還需要團隊合作的員工,於是改變找人的方向,從中上大學挑出努力進取﹑力爭上游的畢業生,他們更懂得團結力量大。換句話說,當公司這艘大船要穩健前進時,需要大家手腳一致,努力型員工便勝出。
結論來了,今天的職場易經筆記,給你劃兩個重點:
💚1.管理上,員工要努力﹑老闆要支持。員工不聰明,老闆就要變聰明。
💚2.用人上,員工要的是努力,而不只是聰明。努力帶來團結,聰明帶來分裂。
如果讀了本文讓你受益,請留言+1
攝影:旅居加拿大的畫家吉仔冰GiABing
當主管 必須 先 具備的特質 在 哈佛商業評論- 晉升到管理職,就心須擺脫個人貢獻者的一些職責 的必吃
當主管必須先具備的特質. 在聘任新的經理人時,賭注和風險是很高的。你需要這個人能夠有效地領導他人、管理預算,還要能與更高階的主管建立良好關係,而且通常要在上任 ... ... <看更多>
當主管 必須 先 具備的特質 在 如何當主管ptt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星公主 的必吃
提供如何當主管ptt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不適合當主管、人員晉升理由、 ... 當主管必須先具備的特質 · 優秀主管特質 · 管理層特質 · 為什麼想當主管 · 如何 ... ... <看更多>
當主管 必須 先 具備的特質 在 [心得] 當上主管之後- 看板Tech_Job 的必吃
目前在中等規模公司,主管經歷一年,一點自己心得
這篇文稍長,有點FB文,請大家見諒
自從升上來之後
常常會思考版友常批評主管的話
也謹慎的避免成為那樣的主管
但...說實在的...真的很不容易把這工作做好
平常的工作內容
1) 安排調度人力及資源來支援專案
2) 幫忙擋莫名其妙部門外飛來的任務
就算擋不住,也盡力協調減輕負擔
3) 當教練,訓練大家工作上需要的技能
4) 當心理輔導師,和大家聊天排解心事
通常都是不滿工作安排、薪水、升遷
但只是基層主管,權限根本不夠大的能承諾所有事
5) 當上層老闆的翻譯
翻譯著偶爾摸不著頭緒的命令讓大家理解
6) 思考部門未來的走向
7) 和客戶維繫關係
8) 一堆會議
看起來都是靠嘴巴做事,實際上也的確是
工作任務目前都還能適應
但工作心情上來講,變得不快樂了
- 大部分的決策,沒辦法讓所有人都滿意,一定會有人有意見
- 原來關係好的同事,也變得開始有距離
- 沒辦法為部門所有人爭取到好的福利,
自己覺得沮喪,也開始會感受到有人不滿
- 有時候常常想著,我一直顧慮到大家的心情感受
那有誰來關心過我的心情呢...?
- 有一段時間心情真是差,差到想離職
朋友跟我開玩笑說,只聽說過主管逼退員工,沒聽說過員工逼退主管的
當然只是開玩笑說的,我也只是無奈,為了生活只能先撐
版上大家最常說的,當主管之後,就會換了位置換了腦袋
必須說,如果不換腦袋,很難在這職務上待下去
自己的眼界要看更遠放更廣,但同時又要細膩的去思考
不然自己的部門未來走向會茫然
認真的回想
以前會看到有文章寫說,員工拒絕升任主管
當時的我是很不可思議無法理解的
但現在的我,已經能看明白了
原來部門裡面明明有比我資深比我優秀的人,為何他們都堅持不升
因為這職位,除非臉皮夠厚
不然當個夾心餅乾,薪水福利沒好到太多,卻要背負一堆責任
CP值真的頗低...
大概目前是這樣吧
如果版友有經歷過我這樣的一個情況
希望能私信給我一些建議或批評
我都能接受,也會相當感激你的
謝謝願意看完廢文心得的大家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0.72.9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ech_Job/M.1523640613.A.3DA.html
※ 編輯: OASlS (1.160.72.96), 04/14/2018 01:51:45
我還在摸索階段,這也不像是工程師技能可以很明確的交由訓練實作來達成
※ 編輯: OASlS (1.160.72.96), 04/14/2018 02:50:58
起床後看到許多的回覆,真的很感謝大家給我的建議
一起回覆給大家
- 充實自己方面
因為不再實際執行作業,
工程師專業技術勢必會開始減弱,
但新的技術文件還是盡我所能繼續的跟進。
這一年來也常跑書店閱讀有關管理方面的書籍,
目的是希望能多注意職務上真正需要去做的,
繼續嘗試套用在工作之中。
- 部門內狀況
也同樣遇到和版友一樣狀況,
部門內有很多資深的前輩。
目前和前輩的相處之道就是互相尊重,
借重前輩們的專業帶著資淺的同仁成長,
也倚重他們維持專案的品質。
剛開始接任的時候,大家也都很支援我
是很感動的!
也是因為這樣的一些原因,
當我無法為每一位都爭取到好的福利的時候,
我自己會覺得沮喪。
- 個人生涯規劃
和一些人一樣,面臨著想要拿到更好的薪水,
經歷基層主管這關似乎是無法跳過。
我自己也在思考著跳外商當工程師,
應該會和在台廠的基層主管差不多的薪資。
我是給自己設定了一點期限來適應目前的職位,
如果在目標期限內還沒辦法適應,
我想我應該會朝另一條路邁進。
- 個人心態方面
不可否認的,我不想當個完全嚴肅黑臉的人,
能夠當好人,誰想當壞人呢?
評估目前的自己大概是 60%好人 40%壞人
說壞倒也不是真的壞或只兇人,
只是該嚴肅的時候就嚴肅,
平常還是會和大家輕鬆聊天。
我是盡力一直維持這樣的感覺,
讓大家熟悉我就是這樣的作風,
自己和部屬才不會失去平衡。
- 上層老闆
上頭老闆對我不錯,也願意提拔我,
行事風格喜歡,自己也很習慣。
但有拔過主管的紀錄,常提醒自己這件事。
如果要為部屬爭取福利,
感覺上他也是被更上層的掐著。
只能說每個位置都有那個位置的難處吧
在其位,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目前是留著這樣的想法。
最後想說的是,
自己在習慣換位思考,
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事情。
會想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也希望自己能多體諒對方,多察覺對方會怎麼想。
但...其實這樣中途把我自己搞得很累,
有時覺得好像要精神分裂了。
現在已經比較習慣這樣的做法,
雖然偶爾還是會陷入一種太在意而導致做了不好的判斷的情況
不自覺又打了好多字...也算是心情抒發吧
會發在這個版,也是覺得我也算是偏大叔的年紀了 Q Q
大概也會有和我相似狀況的版友在看板
非常謝謝推文中鼓勵我的各位,我會努力的
我自評並非是好主管,好主管除了帶心之外
如果沒辦法爭取到好的福利給大家,對現實來講也是枉然
不好意思,感謝大家
※ 編輯: OASlS (1.160.72.96), 04/14/2018 13:18:01
再次謝謝推文中的鼓勵
推文中提到幾件事特別有感
公司的福利不特別好,
和同業界的水準來評比很普通。
常常向上面要資源來獎勵部屬要不到 (不是我太黑)
導致開始會有極少數人覺得既然都沒額外獎勵,
那我幹嘛做額外的事情?就怕部門風氣偏掉了
目前也只能耐心與上層爭取,因為也並不是完全要不到
版友babayMclaren提到的
可以提出更多的依據嗎?謝謝
另外合不合適,我也給了自己期限
做不好自己閃別阻礙大家發展,我不會太眷戀這職位
目前是積極的讓自己變好來帶領部門
我不至於變成部門的災難拉 XD
謝謝各位
※ 編輯: OASlS (1.160.72.96), 04/14/2018 22:01:21
再次謝謝各位的建議與鼓勵
消化了大家的意見之後,更有方向來調適自己
相信我只是在必經的過程之中,
未來一定能找到平衡點來擔任此職
與我同樣遇到問題的版友,也祝福各位
謝謝各位!
※ 編輯: OASlS (1.160.72.96), 04/15/2018 23:59:4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