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生的意義(一)】
我喜歡靜靜地觀察城市,
我喜歡站在人叢之間,
默默地融入城景之中。
聽著街市的叫賣聲,
看著五十年前的建築物,
彷彿時間凝住了,
透過想像力穿梭到以前....
寫生,令我感受到真真切切活著的感覺。
單單這個原因就足矣。
兩張現場寫生...
📍旺角廣東道街市
📍青山道303號轉角唐樓
#畫人絮語 #寫生的意義
同時也有1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寫給Alaska 的」介紹 訪問作者:陳乙緁 內容簡介 以跨越時空的旅遊概念,重新想像各種關於生命 失去,與愛的詩與散文。 散文以阿拉斯加為一個空間和意象,指涉一種遙遠的過去,已故,失去的人事物。文字在詩與散文間,寒冷的意象與炙熱的溫度間協調,生命中的瞬間與永恆中互轉,千百種愛...
畫人絮語 在 趙綺婷 Elaine Chiu's Ar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年係任何計劃
都敵不過變數的一年...
估唔到
連戶外寫生都變成好難的一件事。
相信今年文憑試、畢業的同學
面臨的壓力更多。
今年二月我還在紐約
一個外來遊人 到達新地方
摸索新路徑 膽粗粗到不同畫廊參觀
與當地速寫人畫畫 甚至在陌生地方做分享會
一丁友去旅行的時候
充滿陌生徬徨的感覺
其實係造就左旅行感覺的一大重要部份
現在係香港 都好多uncertainty
雖然身體不能去旅行 但心態上
都可以擁抱這些不確定性
原來...不經不覺 文藝人艱難的日子又已一年。其實得著都有好多!
...跟「不確定性」做朋友,大概就是成為畫家的最重要心理條件吧!
(不過至少 係艱難既日子 畫筆與藝術可以給你無限陪伴和慰藉 這是不能用其他東西換的!)
#畫人絮語 #nyc
畫人絮語 在 趙綺婷 Elaine Chiu's Ar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畫在重建之前】
土瓜灣拆走的
不只是舊建築
而還有這區分她獨有的鄰里緊密關係和人情味。
每次在這裡寫生
這裡的姨姨叔叔小朋友全部都走過來,感覺這裏所有鄰里都互相認識,會一起談話家常。
前幾天再來到這裏
已經變得冷冷清清
商戶都遷離了
興建先進但冷漠的都市面貌
這真的是一種進步嗎?
我不知道呢....
但這種城市面貌
不紀錄下來就會消失了。
#畫人絮語
畫人絮語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寫給Alaska 的」介紹
訪問作者:陳乙緁
內容簡介
以跨越時空的旅遊概念,重新想像各種關於生命
失去,與愛的詩與散文。
散文以阿拉斯加為一個空間和意象,指涉一種遙遠的過去,已故,失去的人事物。文字在詩與散文間,寒冷的意象與炙熱的溫度間協調,生命中的瞬間與永恆中互轉,千百種愛的絮語寫給每一個還在尋找永恆的人。全文以五個章節貫穿:自然、空間、臉譜、神話、敘事,綿密交織。自然的章節中,在四季,與各種自然景觀中做各種情與景的對話與想像。空間則結合了實際建築,場景,抽象的畫框,與圖書館,由抽象的概念探討美學,生死等人生議題,及創造實驗劇場式場景的故事。臉譜紀錄,平凡日常中的人物側寫,從最親的親人,到街頭藝人。神話的章節中,文字結合寫實與神話故事,敘事的章節則以圖像,意象,散文,詩,劇情去實踐各種敘事學的可能性。
以旅人的心境,描繪人生途中不同時空與階段下各式風景,或過去,或未來,或異地,或故鄉。文中探討失去,死亡,和愛情在生命中與存在的意義。愛情可以如龍捲風般,偶遇可以在雪地,戀人在月光下卻幻做一隻貓,人魚成了走不進禮堂的新娘,從中世紀古老建築到博物館畫框,從舞曲到焦糖瑪奇朵,文中不斷協調的是對遠方的思念,與人我間情感的距離,一如小步舞曲。主詞是祂你我他她牠它,走在人生中不同季節,透過對自然觀察、旅行、文學、美術、舞蹈、音樂、詩歌和神話的描繪下,重新對生命,愛與追尋重新思考與定義。
篇章是瞬間,亦為永恆,有遺憾,卻留有更多的空白,魔法和愛。透過文字,冰山融化了,瀰漫在空氣中的是一如紫丁香般的記憶,香草般的歡喜,與藝術與文學對生命美的啟發。因為書寫,所以,愛存在。
作者簡介:陳乙緁
喜愛旅遊、閱讀、美食、戲劇、表演藝術、跨文化議題。於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取得比較文學博士後於愛荷華古寧學院及馬里蘭聖瑪麗學院任教,以及於華府的Liberty Language Services擔任口譯。文章散見於《世界日報》和《華府每日新聞》,並於2016年出版《記憶零度C》散文集。
作者粉絲頁: Claire Chen 陳乙緁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畫人絮語 在 柏霖 PoLi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各音樂平台連結🔗
https://polin.lnk.to/Lullaby
你有多久沒有聽到一個刻骨銘心的聲音了?
創作新聲 柏霖 PoLin
人氣影集「火神的眼淚」戲劇推出後
蜂擁尋找演唱插曲的催淚男聲
終於現身
他是一個真實刻畫著生活感受
率真自然的男孩
低沈的聲線
真誠的口吻
不時敲擊內心的絮語
其實在這個時候
我們不需要太多的東西
一把吉他與療癒的聲音
山溫
水軟
不溫
不火
就睡吧
也許會好一點
—————————————
詞 / 曲:柏霖PoLin / JerryC
歌詞:
深深探 寂靜和黑暗
曾經的溫暖 已消逝的愛
無聲禁語
凍結的情緒
冰冷的字句
並不是lullaby
我們睡吧 睡吧
就 夢吧 夢吧
我們睡吧 也許會好一些
夢中的回憶
微笑曾像 天空一樣 如此晴朗
但只是 在過往
我們睡吧 睡吧
無聲禁語
凍結的情緒
冰冷的字句
並不是lullaby
我們睡吧 睡吧
就 夢吧 夢吧
我們睡吧 也許會好一些
夢中的回憶
微笑曾像 天空一樣 如此晴朗
但只是 在過往
我們睡吧 睡吧

畫人絮語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是由英國策展人、知名影像研究學者大衛.卡帕尼(David Campany)所策劃,展覽從一張曼.雷(Man Ray)所拍攝的神祕灰塵照片出發,探索過去一世紀以來攝影與藝術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並且從人類文明發展與「小至居所、大至宇宙」的空間尺度,思考「塵」的各種隱喻,以及這些隱喻如何在攝影及視覺藝術的表現之中被探討及呈現。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展出的66組作品,以曼.雷這張神祕灰塵照片的一生(或說它的身分之謎)為主軸,廣納二十世紀前半段的航空偵測照、新聞照、明信片、前衛藝文刊物,以及二戰後至1960、70年代西方觀念藝術的影像呈現、繪畫與攝影交互辯證的作品,還有現代戰爭與災後的影像。展覽當中較為近期的作品,則多以當代藝術的觀點與創作方法,詮釋如今更為迫切的人類命題,或直指攝影行為與影像技術的重大轉變。
除了曼.雷和杜象(Marcel Duchamp)兩位藝術史上的大師外,《塵與時》展出多位攝影史上的重要人物與其代表作品,如渥克.艾凡斯(Walker Evans)於美國黑色風暴時期拍攝的中西部乾旱地景、東松照明拍攝核彈爆發後的日本景觀。愛德華.盧歇(Edward Ruscha)和約翰.迪佛拉(John Divola)則是把攝影帶入藝術行為的範疇。蘇菲.希斯黛雨貝(Sophie Ristelhueber)向「灰塵照」致敬的科威特沙漠空照圖,揭示了1990年代後戰爭影像由「現場」轉為其「後果」與「殘跡」的開端。錄像藝術家柯克.帕爾默(Kirk Palmer)與法國名導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分別以詩意影像呈現戰後創傷絮語。展覽也不乏年輕攝影家的近期作品,如哈維爾.里巴斯(Xavier Ribas)、露易絲.奧茲(Louise Oates)探索政治經濟影響下自然與人文地景的變化,或是伊娃.史坦隆(Eva Stenram)模擬灰塵滋生過程所改造的火星地表照片,將微觀與巨觀視角交錯並置之作。
英國知名現代詩人艾略特(T.S. Eliot)在灰塵照曝光的同一年發表其著名的詩作《荒原》,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現代人的普遍心境,其中一行詩句即為展覽名稱的來源:「我要在一掬塵土裡讓你看見恐懼」(“I will show you fear in a handful of dust.”)。從拍攝的角度來看,曼.雷的照片貌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航空偵測照,最初刊登時的圖說就是「從飛機望出去的視野」,望下去是未知、遙遠,卻暴露在視線之內的一片大地。策展人卡帕尼發現了這之中的關鍵:二十世紀漸趨普及的攝影術不僅記錄,也同時預言人類文明的進步與毀滅。於是他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這張許久之前拍攝的奇怪照片,是否能憑藉它所涉及的一切複雜面向,標示著『現代』的開端?我們又是否能從灰塵的角度拼湊出一段歷史?」
攝影/余志偉
剪輯/余志偉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1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