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鋼鐵業的大麻煩!歐美開徵「碳稅」箭在弦上 台灣還有哪些沒準備好?(08/09/2021 今周刊)
歐盟與美國在近期釋放出將課徵碳稅的計畫,歐盟甚至提出全球第一個「碳邊境稅」計畫,尤其是對低環保標準國家的水泥、鋼鐵、鋁等產品課徵碳稅,一旦通過此法案,開徵碳稅將從2026年起分階段實施;此外,美國國會也正在研究推動對高碳排進口產品開徵碳稅的可能性,以實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
以出口貿易為主的台灣製造業可謂壓力山大!尤其是塑化、鋼鐵,甚至是資通訊產業強烈意識到,在整個製造生產環節,必須大幅降低他們的排碳指數,提高乾淨能源的使用,必要時必須投資於新的碳權交易作為避險工具。簡言之,降低碳排對於台灣的一級製造業而言,將攸關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及未來的行業發展。
隨著全球碳中和壓力和公司內部對ESG的日益關注,企業或機構投資人正在轉向進入碳排放交易市場。在歐洲,碳權交易基金市場是過去一年表現最好的商品市場之一,僅次於木材。歐洲碳權價格在過去一年中漲了數倍,並創下歷史新高。下圖是國際知名KraneShares全球碳權ETF價格走勢。
既然世界各國已經陸續訂出碳中和的達標時間表,那麼完整的碳權交易市場框架,建構企業對於碳權供給與需求的平台,將可以促進整個碳權市場的交易效率以及價格透明度,最終達到碳中和的目標。
完整交易市場框架 有助於企業碳權買賣
國際碳權交易的合約規格,基本上分為兩種(Carbon Credit)類型,一是自願減排(VER),在非規範或自願市場中交換的碳抵減;二是經認證的減排(CER),通過監管框架創建的排放單位(或信用額度)。基於此兩大類碳權規格,所謂完整的碳權交易市場框架,必須包含三個層次的交易市場。
1、除碳(或碳抵消)現貨市場(Carbon Offset Spot Market Place):主要目的是解決產業的碳權供需買賣、碳權國際認證問題及協助企業找到各種潔淨能源、技術資源等等。
2、碳衍生品交易市場(Carbon Derivative Exchange):主要目的是碳權價格發現及投資機構(或企業)的避險需求。
3、數字化的綠色金融交易所(Digital Green Finance Exchange):主要目的是容易進行跨國碳權買賣、加速碳權市場發行及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第一層是市場除碳(或碳抵消)現貨市場,例如北歐的Puro.Earth、新加坡今年5月剛成立的Climate Impact X(簡稱CIX)交易所,以及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這三家交易所都屬於碳權現貨交易市場。首先我們來介紹Puro.Earth。
Puro.earth是世界上第一個提供工業除碳工具的市場,這些工具可通過開放的線上平台進行驗證和交易。該平台已經為一些世界領先的公司提供除碳服務,包括微軟和SEB(瑞典北歐斯安銀行)等等。
今年6月,美國那斯達克併購了這個除碳交易平台。那斯達克與Puro.earth的合作,將使全球企業能夠進入一個獨特的除碳市場,並使Puro.earth能夠通過那斯達克網路和技術平台,創建一個全球化、透明和經過認證的除碳現貨市場。
Puro.earth擁有嚴格的碳權驗證流程和驗證除碳方法的可信度,那斯達克將與 Puro.earth合作,通過建立一個由產業、學術界、買方和供應商代表組成的外部諮詢委員會,進一步加強對綠能與新除碳技術方法的檢驗。Puro.earth是世界上第一個專注於除碳的B2B市場。
至於Climate Impact X是一家由星展銀行、新加坡交易所、渣打銀行和淡馬錫聯合成立的碳權交易市場。Climate Impact X主要包含兩項服務功能,一是提供企業投資自然保育計畫;二是提供企業交易大規模高品質碳權的交易場所,該交易平台主要服務對象是跨國公司和機構投資人。
今年5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長孟文能(Ravi Menon)在媒體表示,CIX有望解決東南亞「碳權交易市場分散」、「市場流動性低且碳權品質堪慮」的問題。
國家級碳權交易平台上路 中國進一步實現碳中和
第三家是近期開始交易標準化碳權合約的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2021年7月7日,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決定7月擇機啟動中國碳排放權交易的標準交易合約。最後,中國國家級碳權交易平台於7月16日正式開市。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在其官網上發文表示,根據生態環境部相關規定,碳排放權交易機構負責組織開展全國碳排放權集中統一交易。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成立前,由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承擔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帳戶開立和運行維護等具體工作。
中國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又邁出實質一步,此次選擇發電行業作為碳市場的優先實施行業,後續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航空等高排放行業亦將陸續跟進。
第二層市場是碳衍生品交易市場,例如那斯達克商品交易所(Commodities Traded on Nasdaq),這是那斯達克在北歐的單一金融能源市場。在2010年11月1日之前,它被稱為「北方池」(Nord Pool)。
「北方池」是歐盟最大的電力衍生品交易所,也是歐盟排放限額(EUAs)和全球認證減排(CER)交易的第二大交易所,這個交易所提供各類能源的衍生品交易,例如天然氣、潔淨綠能等等,主要提供企業及機構進行期貨、選擇權避險買賣。
第三層市場是數字化綠色金融交易所,例如持有新加坡合規交易所牌照的Cyberdyne Tech Exchange (CTX)。CTX是獲得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批准的牌照並受其管制的數位資產及綠色金融交易所。該交易所成立於2018年,為合格的資產所有者和機構投資人,提供全方位服務基礎設施,包括資產型及綠色金融產品通證的初次發行、二級交易、結算和托管。
總部位於新加坡的CTX交易所,其目標是成為全球綠色金融中心,以及成為第一家為發行商和投資者提供碳足跡揭露的交易所。就在5月份,CTX獲得了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批准的資本市場服務牌照,及認可市場運營商牌照。鏈聞媒體曾報導,CTX即將推出的資產支持代幣交易所,預計開啓其專有的碳中和代幣(CNTs)跨境交易。
世界主要先進工業生產大國,陸續訂出碳中和的具體實現目標及時間表,台灣在加速邁向碳中和的過程,必須考慮完善整體碳權交易市場框架,一次到位、具體佈署。產業、金融機構、碳資產管理公司、諮詢機構、主管機關、碳權監測機構共同合作,才能有效協助企業面對未來減碳的挑戰,以及達到碳中和甚至零排碳的目標!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12/post/202108090001
♡
產品環境足跡推動計畫 在 鄭麗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綠色經濟戰役打響,台灣又双叒輸給韓國了】
上週,歐盟執委會提出一系列法案與綠色新政架構,設立具體目標:歐盟在2030時,需較1990年減少55%的溫室氣體排放
並且提供具體行動建議,包含在2030年前種植30億棵樹以增加碳匯、2035年所有的汽車都必須是零排放、在2030年前完成3,500棟建築更新、創造16萬個新的綠色就業,以及最受關注的碳邊境調整機制 #推行碳稅勢在必行,根據歐盟及美國的計畫,
⚠️最快2023年開始,分階段對鋼鐵、水泥、鋁、肥料、電力等產業課徵碳關稅⚠️
南韓總統文在寅去年7月14日正式宣布推出《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
表明政府將帶領韓國企業在後疫情時代逐漸步回軌道的決心,
並宣示要從「高碳經濟」邁向「低碳經濟」,加快韓國轉型為環境友善、低碳排放經濟體
🇰🇷韓版綠色新政時程及內容
☑️2017年提出計畫:#2038年將核能反應爐數量從24座減少到14座、#2060年達成無核家園目標
☑️2020年10月,韓國政府首次公佈凈零排放時間表。文在寅在國會舉行2021年政府預算施政演說時提出,#韓國要在205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
☑️2020年12月,文在寅發表「#2050碳中和宣言」全國電視直播演說,全程以黑白畫面呈現,凸顯低碳、環保理念
☑️2021年4月,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公布《新能源與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普及促進法》修正案,#給予綠色新政具體措施相關法源,已經國會通過並將於10月21日生效
☑️ #大型發電廠的再生能源發電配額上限 將由10%大幅上調到25%,以加速能源轉型,對抗全球氣候變遷。這是韓國在2012年規定再生能源配額標準後,時隔9年首次修法上調其上限
☑️ #再生能源配額制,利用法律對發電量500百萬瓦以上之獨立發電業,強制規定其太陽能、風電等再生能源的發電比例,若業者無法自行生產達到法定配額,須向再生能源發電廠購買等額的綠電
☑️2021年7月14日, 文在寅主持韓版新政戰略會議第四次會議,最終敲定「韓版新政2.0」,將在2025年前為相關項目投入220兆韓元(1,910億美元),#預估創造250萬個就業機會
☑️原先2030年再生能源占比 20% 的目標,#將變更時程與提高占比,依照草案綠能比例2034年將增加到40%
☑️策略:靠先進的氫能等低碳能源技術、構建碳中和財政專案、推動綠色金融等綠色新政,立法並設立直屬青瓦台的「#碳中和委員會」
🇹🇼反觀台灣,若要達成2050碳中和,以目前措施根本不夠
因為台灣的減碳策略,欠缺 #國家領導人的決心、#欠缺完善法令、 #欠缺專責組織、#欠缺政策執行力
❌蔡英文多次於公開談話中提及氣候變遷治理,
現實卻很骨感,#台灣在2021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仍為全球倒數第五
❌依據現行的能源轉型規劃,2025年尚有80%電力來自火力發電,排碳量偏高
❌環保署把「溫室氣體管理法」改為「#氣候變遷因應法」,推動碳定價,施行碳費;
卻 #沒有把2050碳中和目標入法,也 #沒有跨部會的指揮機制,未能與國際接軌,無法因應氣候危機
❌目前國內沒有施行碳定價,許多高碳排產業連碳足跡都不清楚,更別說減碳;
未來台灣若想出口高碳產品至歐美,必須繳一筆碳關稅、成本大增
❌國內減碳機關如多頭馬車,台大教授周桂田及地球公民基金會都提出,必須 #先將行政部門的系統整合,讓企業的「氣候成本內部化」,碳中和目標才可能成功
歐美均企圖透過貿易政策來對抗氣候變遷,
對於高度依賴出口的韓國和台灣而言衝擊非常大,然而南韓早已做好萬全準備,
信心迎接這場減碳戰役
台灣卻是政府遲遲未跟進,
勢必將影響 #產業發展、#國際競爭力、#外資投資意願 #企業龍頭必須自己來
大佬們反而比政府更緊張也更具號召力
台灣必須體認到 #未來排碳必須付費,
因此減碳是必須走的路
不僅是為了下一代的環境權與生存權,
#更攸關台灣未來的產業及經濟生死存亡⚠️
#綠能經濟是國際普世價值及共同趨勢
#台灣只剩下一年半的時間解決問題
#不能再以虛應的態度面對
#保護環境也保護台灣的優良經濟
產品環境足跡推動計畫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談談鴻海與台積的氣候行動】
#感謝出手買疫苗 #感謝出手救地球
因為疫苗採購,深深覺得,不管是台積或是鴻海,能有這兩大企業絕對是台灣的福氣。
對經濟的貢獻就不用多說了,兩大企業近來剛好也都在氣候變遷的議題上做出了一些承諾,畢竟未來市場上,氣候變遷都是無可避免的議題,節能減碳在面對法規、客戶以及投資人已經變成像保險般的存在。
█ 台積電
從各種報章媒體上,台積電始終都是環保的資優生,從各種國際評比(如道瓊永續指數或CDP)上來看也確實他是如此。這一兩年他在再生能源上的著墨很多,除了客戶要求外,他使用再生能源或多或少也是為了消彌自己的用電足跡,畢竟現在它的用電量已經相當一座核二廠了。
用電的部分台積一樣持續推展先進製程與節能專案,但畢竟節到後面不知道要節啥,所以開始用再生能源,目前他們的海外廠區以及營運據點已全面採用再生能源,台灣部分也有了超過5MW的太陽光電、100MW左右的轉供以及買了一些憑證,再生能源占總用電量大概7%,未來因應用電翻倍,在太陽光電因為屏東林地光電觸礁後,改透過與離岸風電業者簽屬購電協議,2030年目標再生能源用電量可達營運體系25%(約60億度),這對台灣的再生能源市場的影響有相當衝擊... 大約台灣五分之一的再生能源都要交給台積電... 當然也連帶排擠其他人的綠電取得...
國際倡議上,台積電加入了RE100行列,2050年要達成100%再生能源使用,除此之外,他們近來也將對供應鏈要求2030年得減碳20%,都是相當大的目標,但半導體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大約有兩到三成來自全氟碳化物,目前尚無經濟有效的解決辦法,也因此台積電達成淨零碳排的宣告尚未出爐。
█ 鴻海
相比之下,鴻海在氣候變遷議題上的表現就少了很多曝光,但不代表他們沒做事阿,畢竟也是跨國指標企業。鴻海集團多數生產基地都在海外,目前用電量大約100億度,累計至今,透過自建與簽訂購電協議使用的再生能源比例將近10%,他們在中國蓋的再生能源大約250MW左右,對於企業來講相當不容易,不過那也有賴中國地大物博的優勢。
鴻海貴為代工製造龍頭,當然在生產上也積極節能,畢竟節能除了減碳外還可以省錢,多數企業都想盡量多做一些,對於成本控管有點厲害的鴻海,透過自動化與大數據分析,一年的節能計畫兩千多件,節能效益將近十億度...
而在國際倡議上,鴻海在環境或企業永續發展的評比上相對沒那麼積極,倒是去年發生了一件事,呼應投資人機構CA100的要求,鴻海承諾達成淨零排放,並且以向科學減碳目標倡議組織(SBTi)提繳承諾書,而淨零排放的承諾需涵蓋供應鏈的碳排放,也因此他們也同步宣示與要求供應鏈的減碳目標。詳細作法與流程都有待今年進一步說明囉。
█ 沒有誰比較好,合作起來絕對強大
看看這兩家公司,同樣都做了氣候變遷目標上的宣示,坦白講,以台積的生產特性與生產基地主要分布在台灣這兩點來說,不管是再生能源的推動或淨零碳排的推動都相當困難,台灣的環境省略一千字批評,半導體業的電力成本與營收占比更是其他科技製造業的10倍左右,也因此它與RE100的承諾上材開了特例,原先要求2030年必須達成60%,與台積僅承諾的25%有相當大的落差,但也已經超越台灣諸多指標企業的用電量了,但也確實台積電在簽訂這些再生能源購電協議時也應當負起再生能源錯誤開發的責任,以屏東林地為例,他們當時整個沉默並非好榜樣...
雖然看起來他們都要再生能源,那核電的使用對這兩家企業有什麼樣的影響嗎?Mmmm,除了避免缺電外,也能讓企業達到科學減碳目標的路徑上更加容易且經濟,因為我需要買更多的再生能源來彌平我的電力碳排阿... (其他之後再討論)
作為國際指標企業,追求營運成長同時,當然也必須重視生產足跡,這兩家公司目前的策略與他們所生產的產品對於地球仍有正面貢獻的,感謝他們的行動。
當然,感謝他們出手協助台灣購買疫苗。
產品環境足跡推動計畫 在 產品環境足跡- Explore 的必吃
環保從日常做起,選用對環境友善的洗衣精! #產品環境足跡推動計畫 #輔導案例. . 您聽過「#產品環境足跡(PEF)」嗎 ❓ 歐盟市場將採用「統一的方法」,來評估綠色 ... ... <看更多>
產品環境足跡推動計畫 在 【產品環境足跡推動計畫】產品環境足跡與物質流成本分析案例 ... 的必吃
【 產品環境足跡推動計畫 】產品環境足跡與物質流成本分析案例分享. 1K views · 1 year ago ...more. GHG IDB. 964. Subscribe. 964 subscribers.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