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平衡與債留子孫的迷思
民進黨政府發放經濟紅利的構想反反覆覆,說明了民進黨政府的決策受官僚體制的阻撓有多深重!媒體甚至報導財政部官員不滿這項照顧低薪與低收入族群的構想,主張經濟紅利優先用於還債。許許多多因循保守的政治人物也抱持同樣的想法。這正是民進黨政府當前最須破除的迷思!
只有毫不猶疑成為堂堂正正的社會福利執政黨,民進黨才能起死回生。蔡總統是正確的,「政府應該照顧弱勢者,減輕他們家庭的負擔,這本來就是國家的責任。」必須勇敢把這項主張具體落實成為立竿見影的、規模宏偉的,而不是零零星星的、支離破碎的國家政策,民進黨才有可能重新喚回人民的信任,繼續帶領台灣向前走!
當務之急,莫過於普遍發放兒童年金:讓國中以下的學童和幼兒,也就是從0到14歲的人口,每人每月可以領取6000元的國家養育津貼。
施行這項政策的正當性,應該可以不必作太多論證。長期以來,少子化已經成為公認的嚴重的國安問題,卻未見任何政府採取任何有效的應對作為。再者,孩子是國家未來的主人,國家理所當然應該承擔至少部份的養育責任。
施行這項政策的年度預算,當然不會只是區區400億。從0到14歲的台灣人口大約300萬,施行這項政策每年大約需要2200億。以當前台灣的稅收規模,不可能只以歲計賸餘支應,必須舉債。
可以想見,「不要債留子孫」的聲音一定又響徹雲霄!
現在,比債留子孫更讓人擔心的,是未來沒有子孫!現在投資子孫,不但不是債留子孫,反而是奠定子孫美好的未來!
相較於全世界富有的文明國家,我們的政府負債其實非常輕微,不像那些「想當然耳」的議論所誇張的那麼嚴重。
我們的政府總債務餘額,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2017年佔國內總產值(G.D.P.)的比率是38.26%。如果只計中央政府負債,這項佔比則只有31.15%。依據國際貨幣基金的資料,這項佔比在相同年度:日本是236.388%,美國是107.785%,新加坡是110.864%,法國是96.956%,英國是87.029%,以色列是60.971%,德國是59.8%,韓國是39.782%。
日本政府債務的沉重程度是台灣的6倍。
即使在歐盟內部最強勢要求財政紀律的德國,其本身的政府負債比重,也高過台灣許多。
當代的經濟學者和當代的各國政府都不把財政平衡當作政府施政的目的;恰恰相反,都把財政不平衡當作促進經濟發展和促進社會公平的手段。其中最聲名卓著的例子就是日本現在的安倍政府以及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克魯曼博士。
克魯曼博士在2008年發生全球金融大危機的當下,就極力主張以量化寬鬆和大量舉債來解決美國的經濟蕭條和失業惡化的問題。這些主張後來都成為美國政府的政策,也最終實現了美國的經濟復甦。
到2012年,美國的經濟已經走出谷底,克魯曼仍然不斷提醒:「我們需要的是更多的支出,讓失業勞工和閒置的生產力都能盡全力工作。做到這一點的最好、最正確的方式是政府支出更多。」
這位最傑出的經濟學家用最簡單的公式表達他對政府債務的觀點。他說:「只要債務成長的速度較通貨膨脹與經濟成長率的總和還慢,債務的持續增加就不是很嚴重的事。」
2012年底第二度擔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晉三,不但神奇地讓自己回來執政,也神奇地帶回來日本人對往日強勢經濟的一絲懷想。
六年的執政,讓日本的經濟成長超過12%,讓日本的失業率降到2.4%:這是過去二十多年來日本經濟的最佳表現。久久不動的日本經濟又動了起來。安倍也因此可能成為日本戰後任期最長的首相。
安倍是百分之百克魯曼主義的信仰者。安倍經濟學其實就是克魯曼經濟學。它的法寶正是無限制的量化寬鬆和大幅度的政府支出。六年下來,日本的政府負債佔國內生產值的比重,也增加了超過40%。
台灣和日本一樣經歷了長久的通貨緊縮和經濟停滯。安倍經濟學正是我們現在最需要的經濟學!如果以日本為榜樣,我們的政府債務還有無限大的成長空間。
即使不敢學日本,不敢學美國,不敢學新加坡,不敢學任何前面提到的政府負債比重超過我們的富有文明國家,這幾年政府的財政政策還是過份謹慎!
過去三年,台灣的經濟成長超過6%。依據克魯曼的公式,如果政府負債也成長6%,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換句話說,如果過去三年增加4000億政府債務,是一點都不違背我們自訂的嚴格的財政紀律的。可是,我們政府的債務在2017年卻比2016年少了1831億元。
不必否認,小市民的內需經濟不景氣是民進黨在九合一選舉大敗的重要因素。普遍發放兒童年金,不但可以成為阻止少子化趨勢進一步惡化的重要政策,也可以成為促進小市民內需經濟成長的有力動能。許多經濟學研究證實:政府增加一塊錢支出,會增加一點五塊錢的產值。因此,增加兩千多億的兒童年金支出,就可以創造三千多億的國內產值。對於當前低迷的小市民經濟,這當然會是一劑有力的強心針!
做該做的事,不必在意爭議,不必在意批評!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0萬的網紅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連漲五年的基本工資,明年可能要凍漲? 2016基本工資調漲1.5%的提案,被工商團體以「經濟成長率低迷」為理由,全力封殺,但同時勞工團體喊出的訴求:是26K,並呼籲勞動部制定出一個公開透明的計算公式,讓基本工資能夠真的保障勞工生活,不過也有學者認為,應該制定的是一個「參考用公式」,做為審議會協商時...
生產力成長率公式 在 元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 財報左右平衡這種大一會計入門也拿出來說嘴?
資產=負債+股東權益 有誰不知?當然兩邊數字最後一定相等。
你以為看財報是看這個,顯見你的程度果然是爛到一個新低點,還好意思說自己是商周金融組出身。你越說,只是讓你的前東家所出品的雜誌水平越讓人看不起 XD
2. 經濟邏輯優越者,可以從財報中了解企業活動的合理性。經濟邏輯差勁者,當然只看到一堆數字還自以為自己會讀財報,當然也會說出「隔行如隔山,財報看不出所以然」這種蠢話。
簡單的速動比管窺一家公司有無流動性危機,高難度的可以從財報中單店營收成長率、存貨增長率反推出單店坪數與裝潢費用的合理範疇,我想偽財經專家的水平甭說難以理解,應該是連想像都想不到。
身為外部投資者,實際查證各類單據的DD(Due Diligence)不太可能實施。一般也只有在M&A時才會也才有可能DD。
既然如此,解讀財報的努力與功力就是外部投資者最重要的起點。而對各種行業的契約安排(contractual arrangements)與不同侷限條件所帶來的:1.風險移轉 、2. 金流變化、3.資源分配...等等,轉化為會計語言呈現在財報上將有何不同與合理範疇,均可讓外部投資人從而知悉各企業本質、所面臨的景氣環境與企業本身重要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力變化。
這也是說,並不存在一種投資數學公式,只要看到哪些財務比率出現就是好或不好。因此那些教人看ROE、盈再率就自以為是價值投資的,可以洗洗睡了。
3. 回頭說「隔行如隔山」。的確專業知識(例如生產、營銷部分)隔行如隔山的現象存在。但無論哪種行業,其資源分配與企業活動的紀錄是可以用同一種共通語言(也就是當今通用會計規則)來呈現。
同時,無論資源分配與企業活動如何不同,其背後支配的經濟規律都相同。猶如運動員與火箭衛星都受到同樣的物理定律支配。
良好的經濟邏輯就是充分認識自然定律,當然比無知如偽財經專家來得靠譜許多。
#人有多大膽,蠢話有多大產
#說越多只是讓人越瞧不起商周
生產力成長率公式 在 行政院雲嘉南區聯合服務中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勞動部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105年9月8日決議,基本工資時薪分二階段調整,第一階段自105年10月1日起調至126元,第二階段自106年1月1日起調至133元;基本工資月薪自106年1月1日起調整至21,009元,調幅5%。
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於105年9月8日召開第31次會議,邀請勞、資、學、政四方委員共同與會討論,達成共識決議,尊重勞動部建議:自106年1月1日起,每月基本工資由20,008元調整至21,009元,調升1,001元,調幅5%;每小時基本工資分二階段調整,第一階段自105年10月1日起調為126元,第二階段自106年1月1日起調整至133元,總計調升13元,總調幅10%。全案將由勞動部陳報行政院核定。
勞動部表示,本次會議之前,業已多方積極邀請所有委員出席會議、充分溝通,雖然部分委員因故未能出席會議,惟因出席委員人數已過半,會議仍按議程舉行,並依前次會議(105年7月26日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第30次會議)決議,實質討論「配合法定正常工時縮減,每小時基本工資是否應連動調整至126元」及「現行基本工資是否調整」二案。會中,勞、資雙方委員均能秉持理性態度討論,經與會者多階段充分交換意見,綜合考量經濟成長率、消費者物價指數、勞動生產力及扶養比等經社數據,最終達成尊重勞動部建議之共識。此一決定,係在解決低薪化問題,落實兩公約精神考量下所作成,並非根據單一公式決定。
勞動部進一步說明,本次每月基本工資調升至21,009元後,預估約有162餘萬名勞工受惠;至於每小時基本工資調升至133元,預估約有39餘萬名勞工受惠。
鑑於國內近兩年來經濟成長不如預期,企業盈餘分配給勞工之份額偏低,導致薪資成長相對停滯。蔡總統及林院長甫上任後即指示勞動部應積極面對處理,照顧非典型就業勞工,並解決年輕人低薪、改善低所得者工作貧窮問題。勞動部呼籲,事業單位之人事成本雖因基本工資調升而有所增加,惟基本工資之調升對於低所得家庭確有實質助益,希望雇主本於照顧弱勢勞工之精神,展現企業社會責任,將營收獲利回饋給共同打拼的勞工,勞工所得增加後亦應積極提升自我工作績效,以創造和諧、雙贏的勞資關係。
業務單位: 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
聯絡電話: 02-8995-6866
發布單位: 新聞聯絡室
生產力成長率公式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連漲五年的基本工資,明年可能要凍漲?
2016基本工資調漲1.5%的提案,被工商團體以「經濟成長率低迷」為理由,全力封殺,但同時勞工團體喊出的訴求:是26K,並呼籲勞動部制定出一個公開透明的計算公式,讓基本工資能夠真的保障勞工生活,不過也有學者認為,應該制定的是一個「參考用公式」,做為審議會協商時的依據。因此工資審議會決定,將2016年的調漲問題延到11月討論。其實台灣早在1988年就開始調整基本工資,但在1997至2007,曾因為亞洲金融風暴與大量產業外移,工資凍漲長達十年。面對工資到底怎麼算、需不需要參考公式,勞、資、學、政四方,都有自己的看法,而目前台灣主要參考的指數有三個:消費者物價指數、經濟成長率與失業率,但對於參考指數的採用,還是有很多爭議,到底基本工資應該要怎麼算?讓我們來看看其他國家的作法。
在全球工時最短的法國,是由法定最低薪資委員會(SMIC)決定薪資調整,在每年1月與7月都會舉行工資調整的會議,除了參考消費者物價指數、最低所得者購買力以及政府年度經濟報告外,只要通膨在一年內超過2%,政府就會馬上啟動調整機制,招開調整會議,就算經濟再不景氣,最低薪資還是必須依法參考物價指數調整,除了法律規定之外,法國更是經常性的發起大罷工,與資方進行薪資調整的談判。
而在韓國,最低工資則是由最低工資委員會制定,從2011年開始,近五年來的最低薪資調整,每年都超過5%,2016年的漲幅更高達8.1%,創下五年來新高,這樣的數字也不禁讓人好奇,到底韓國是怎麼算出來的?根據韓國最低薪資委員會提供的資料,韓國最低薪資主要參考的指標有三個:勞動生產力和利潤分配的比例、勞工生活開銷與比較性勞工薪資,2005年更加入所得分配比率,並且在每年的調整會議上,檢討上一期的計算方式。這些以勞工為主的指標,加上發達的工會組織,讓韓國就算受到MERS疫情的影響,經濟成長不如預期,還是爭取到一定程度的調整。
當然,基本工資沒有完美公式,也不是解決問題的萬靈丹,但在台灣參考公式不明,勞資雙方認知落差的情況下,要確保基本工資能夠真的保障勞工生活,我們仍需要檢討與協商,現在勞動部已經著手擬訂基本工資的參考公式,能否在11月的審議會,提出兼顧勞工權益及企業成本的方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