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答案被稱為鄧巴數,也叫150定律,指一個人維持緊密人際關係的人數上限;那個假設叫社會腦假設(social brain hypothesis)。” 應該是人類學跨出領域外最為人所知的知識點,除了讓我們檢驗自己的社交圈,在企業管理專業中也提醒創業者與企業家要注意組織大小對於企業運作難度的影響。當一家公司的人數超過150人,公司內人和人之間就容易產生「穀倉效應」,難以做到上下一心或是知識共享。
但如同任何的科學定律都需要被後來的科學研究檢驗,這個鄧巴數今日也面對後世科學家們的挑戰。這篇來自BBC上的文章,帶我們看到學者們對於鄧巴數的最新後續研究,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自己的社交經營是否真的有上限?
----------------------------------------
爭議焦點是什麼?
澳大利亞兩名學者2015年曾撰文評議鄧巴數和社會腦假設。
新南威爾士大學ARC研究員戴倫·克諾(Darren Curnoe)和該校演化生態學教授羅伯·布魯克斯( Rob Brooks)指出,有一點必須首先澄清:
這個數字並非依據複雜靈長類哺乳動物自然組成社群的生態原理或演化法則推導出來的精確數字,而是一個估計數值。
鄧巴用一個公式來表述靈長類動物社交群體的成員數與大腦新皮質大小之間統計學上的關聯,根據這個公式推導出這個估計數。
布魯克斯認為,鄧巴的理論雖然有明顯的局限性和問題,但他的思路還是有可取之處。
尤其是鄧巴提出,人際關係按疏密逐層向外擴展,每一層關係上人數是有限的;我們每人平均有5個最親密的人、15個密友、45個稍遠一層的好友……依次類推。
不管動物神經生物學機制如何,人類社交能力的有限性這個假設是有學術價值的。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57233548
生物統計學公式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知道嗎?【「平均壽命」並不是國民年齡的平均】#本日冷知識1543
小編科宅在高中地理課曾讀到:非洲波札那因為愛滋病沉重的打擊,國民平均壽命一度下降了 20 歲 [1]。主因是病毒擊垮了一整代青壯年,繼而小孩子忽然喪失撫養,很悲。後來又學到:1918 年西班牙流感一舉讓米國國民的平均壽命掉了 12 歲。不單米國,其他各國也多半是 10~20 歲之間的驚人幅度 [2]。
* 然而歷史教訓無路用,還是不肯戴口罩。要增進國際觀就應該研究歷史地理。看新聞是什麼斜門歪道。¯\_(ツ)_/¯
但我一向容易畫錯重點,立刻有個疑問是:太奇怪了。這兩種疫情都特別讓年輕人掛點,這樣「平均壽命」不是反而應該增加嗎?
那時我真心以為平均壽命的意思是大家拿身分證出來,取歲數的平均。一個類比是,如果班上數學段考平均成績是 50 分(貴校數學超殺),假設成績不滿 50 分的同學不計入,其餘人的分數平均顯然會增加。如果病毒讓青年喪命,剩下較老的成年人,平均值應該會有一樣的變化。
然後我就短暫忘了這事,作為人生的伏流,這個迷思一直到大學才重新冒出來——在一堂叫生物統計學的課。基本上給了我當頭棒喝長出三層包......平均壽命根本不是那個意思!
謎題得解後我一直想寫。但是齁~細細想來,這個概念實在太奇怪,很不直觀,我可不想用數學公式嚇跑大家。怎麼辦怎麼辦?
直到有天電視在播〈SASUKE! 極限體能王〉,看著選手紛紛在障礙物前英勇的落水的姿態,忽然讓我的腦袋過電。啊,懂惹,極限體能王根本和人生一模一樣!咦?容我解釋 XDD
好ㄉ。咱們話說從頭,平均壽命當然不是全體國民的歲數平均,明顯的從台灣的人口金字塔 [3] 可以看出平均數和中位數約莫是在 40 幾歲的地方。而不是常說的平均壽命的 80 歲。顯然是兩個不同的東西。
很不幸的,平均壽命這個約定俗成的翻譯頗為糟糕——我應該不會是唯一望文生義誤會的人吧。其原文是 Life Expectancy,稍微比較好的翻譯是「預期壽命」。今後稱之。但不細加解釋恐怕還是不會瞭改。
預期壽命其實本來是保險業者發明出來的概念,相關的專有名詞是叫「生命表」(Life Table)的東西。因為保險業說白了就是在和大眾對賭,合理的保險金應設定為新收的錢要多過給出的理賠金額,保險公司才能獲利。因此,為了作莊,保險公司必須對人口中不同年齡的人忽然發生不幸的一般情形瞭若指掌。具體而言是:各年齡的人之平均死亡率。
當今天有一批客戶買保險,就能根據生命表來預計明年會有多少蒙主寵召,後年有多少羽化升仙,十年後有多少早登極樂等等。才可以根據這調查預估一開始要收多少保費,加以精算與平衡,保險業才不會變慈善事業。
所以講白了,Expectancy 到底指是什麼的期望?就是我一直在換詞避諱的那件事,對於足夠大的客戶群體,平均會在幾年後發生。就醬。後來這個概念被推廣到一整個國家的一年一年的新生兒身上,就變成了預期壽命了。
回來講到極限體能王:讓我們想像人生是一個闖關大舞台,中途有許多障礙會讓挑戰者落入三途之川。而且就像斯芬克斯的謎題,挑戰者還會從四條腿→兩條腿→三條腿→坐電動輪椅這樣的變化(喂!)。總之那些障礙物的難度有高有低。分析方法就是去統計大量挑戰者的通過率。
藉由基本假設:在給定年齡遇到的障礙(俗稱劫數)難度不會變動,主辦單位就可以估計說新一批例如 10,000 名參賽者【平均落水的地點】會在哪裡了。那就是預期壽命的白話文概念。講完。
呃,對,仔細一講就會覺得齁,統計各國的該數值並互相比較,真是有變態到的一件事。
它能反映的東西也頗為侷限,就只是各國各自的「障礙賽道」的難度而已。像日本 (84.5) 的難度最簡易,阿富汗 (50.3) 難度是怕爆。
不同國家有不同的醫療衛生保健內憂外患的水準,賽道的難度便有差別。如在前工業時代的古早古早,傳染病、戰亂、飢荒(天啟四騎士之三)再加上新生兒夭折、產婦難產或感染症等災害,是最主要的落水因素。隨著時代與生活條件的進步,參賽者也會逐漸突破到更遠的地方。怎麼描述起來有點像超級馬力歐。
接著來討論「預期壽命」這個數值各種奇怪不直觀的地方。
首先,剛剛說計算預期壽命的最大假設是「障礙難度不變」,但那是不可能的,實際上戰亂傳染病等突發情形會使死亡率增加,而普遍的物質進步會持續降低各種可預防的死亡率。因此在這樣的波動之中,今年出生的嬰兒和去年出生的嬰兒會有不同的預期壽命。
而如開頭所說的那些情況,戰爭飢荒傳染病的肆虐會忽然讓一整代人的預期壽命降低,又在災後產生顯著巨幅的反彈,所以它天生是個浮動不穩定的值。
這時想到 2020 就......扶額。島國以外舞台的難度都遽然增加。
更怪的還有,假設我出生那年的男性預期壽命是 75 歲好了,那我和我同歲的幾萬名男嬰到最後,真的會平均在 75 歲死掉嗎?答案當然不是,因為,如果沒有意外,科技持續進步的情形下,「賽道」會隨著我們變老而越來越簡單。(應該啦......如果今年不是 2020 寫這段我會更有信心的。)
* 甚至「奇點主義者」主張說:搞不好第一個永生的人已經出生在地球上了。他們的想像是隨著這個人活到 30 歲,科技的進步已經延長人類壽命 50 歲,以此類推,遞增無止期......若不是今年是 2020 看到科學、科技界的醜態百出,本人也是很想相信這個美好 der 願景啦。
邏輯出問題出在,用於估計我們這批人在 50 歲的淘汰率的數值根本是別人的(比我整整老 50 歲的那代人),畢竟也無法跳進抽屜裡的時光機去偷看未來。所以技術上預期壽命甚至並不是任何人壽命的實際預期。因為它的基本假設並不精確成立,只是個盡人事(收保費)所進行的推估而已。
台灣的新生兒預期壽命目前大概是 80 歲,細想起來這是很不得了的事情。台灣人的人生賽道超級平坦,只可惜馬路如虎口,馬路安全要是搞好搞不好便立刻追上日本了 ← 非得嘴一下不可。
此外在某種意義上,任何在 80 歲前過世的人都算是英年早逝,因為那是平均值啊。#已經警告過了這回充滿這種超怪的發言
更怪的燒腦邏輯還有,如果說一個國家的預期壽命是 40 歲好了(約是古典希臘羅馬時期的數值),那 39 歲的人是否就該遺囑寫一寫準備投胎?答案是否,否,否,大大的否!他幾乎肯定可以再活個十年二十年沒事兒。
問題出在,古早年代的關卡,難關幾乎都在前頭。也就是古時小孩難養大,但一旦養大了日子就相對的平安。就有可能出現怪異的「活過一定歲數之後,預期壽命又增加」的現象,可以想成中位數和平均數拉開了。亦即是有大量早夭的幼童拉低了平均落水點(重心)的值,但幸運沒有在一開場就落水的人,就預期可以一直前進直到名為老化的障礙物襲來。
關於生命表,怪事和眉角肯定更多。寫到這邊留一個我觀察到但目前還想不通的事情,希望強者解答。那就是其實可以把每個年齡的人當作全新的參賽者,再計算他的預期餘命。假如 20 歲的人的預期餘命是 N 歲的話,直覺是那 21 歲人的預期餘命應該是 N-1 歲吧。實則不然,通常是一個 N-0.93 之類的數字。在高齡者更明顯,81 歲和 80 歲人的預期餘命只差 0.6 歲而已。
直觀上這似乎暗示每活過一歲,餘命會得到越來越多 bonus(系統訊息:恭喜恭喜)?! 這是為~什麼咧。一起想想看吧。
生物統計學公式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賀!【本院梁賡義院長獲頒美國華盛頓大學 - 50位公衛領域具影響力人士殊榮】🎉
為了慶祝美國華盛頓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成立50週年,該學院表彰了50位在公共衛生學科和環境中有傑出服務和傲人成績的校友。本院院長梁賡義獲頒此項殊榮。我們與有榮焉。特此恭賀!
梁賡義院長是頂尖的生物統計學家,以共同開發公共衛生研究中廣泛使用的一種分析方法而聞名,該方法稱為「廣義線性模式於縱向資料分析」,這是一種實用的方法,內容為所發展出之廣義估計公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GEE)如何應用於縱向資料分析。
在過去的十年中,梁院長已從研究轉向為台灣醫藥衛生研究發展的領導人。曾任陽明大學的校長,培養國內生醫人才的尖兵。在國衛生研究院院長任內,則以臨床和公共衛生研究來增進國民的健康福祉及生物醫藥的發展。
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期間,梁院長在公共衛生領導者的角色更為突顯。台灣被視為有效應對大流行的典範,梁院長則被任命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研發組組長,致力於發展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以及治療方法和診斷方法。
本次選出的50位公衛領域具影響力人士,他們是領導者、開拓者、教育者及創新者。華盛頓大學特別選在創校50周年這個值得紀念的時刻頒發獎狀,為他們的傑出成就給予高度的肯定。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KungYeeLiang
#國家衛生研究院編輯中心
生物統計學公式 在 生物統計學題目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必吃
在生物統計學公式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timtimhaha也提到公司名稱,統編(中華民國以外註冊可免填): 台灣百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alyx Inc. 的台灣子 ... ... <看更多>
生物統計學公式 在 生物統計學:常讓人誤解的標準誤 - Facebook 的必吃
標準差則定義為變異數的算術平方根,反映了組內個體間的離散程度。一個較大的標準差,代表大部分的數值和其平均值之間的差異較大;一個較小的標準差,代表這些數值較接近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