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小書! 繪者玉子的話】
在玉子日記這個版面上,我大多是創作有關野生動物的漫畫和圖文
或許我不曾提起我大學時期讀的本科系——中興大學植物病理系
夥伴們聽聞此事常會驚訝地說:「原來玉子以前是讀植物的嗎?」
我會說:「其實系上讀的是植物病原,學的是微生物,可是這方面我實在不怎麼擅長呢…」
後來,我發現原來野生動物是我的心之所向,於是我開始用畫畫來推廣生態的美好,這個舉動逐漸堆疊出如今的「玉子日記」。
我曾經心想著,以後可能不容易再接觸到病毒、細菌、真菌,和線蟲的微觀世界了。但…呵呵!事情才不是這樣的嘞!不管我們多想無視微生物,這群小夥伴依然會以各種方式再再提醒人們「我存在!」、「我很重要!」。
我想起多年前,護理師朋友搭捷運一定都會戴起口罩。她說,不這麼做會令她好焦慮。後來,新冠疫情出現了,大家都比照辦理。人們戴上口罩、勤洗手,出人特定場所還會實施實名制。
雖說病毒大概是沒有意識、沒有動機,只是恰好能依循著一些生物性的規則,不斷複製、傳播。但這一次的疫情,我也將之視為微生物對世界的吶喊。它是無意間高喊了「我存在!」
或許我們肉眼看不見「新冠病毒」,但若是因此無視牠們,那還真是小傻瓜的行為。
當然,我覺得倒也不必對微生物過度仇視、恐懼。因為微生物是世界上不可或缺的存在,它們擁有十八般武藝…只是恰好有些對人「有益」,有些對人「有害」。
那麼,面對新冠病毒,以及未知的更多新興傳染病,我們應該怎麼想呢?或許…我們應該努力認識它們、學著與它們共存。
在這個慌亂的疫情時代,實用的知識常以片段的形式出現,等我們再次需要它的時候,時常又找不回來了。於是小天下與大利有了一個發想:「我們何不將這些小知識集合、組織起來呢?」這正是這一本書的開端。
《病毒不是故意的?!認識傳染病大小事》,用章節一步步建立孩子們的防疫概念。而我也努力畫出與文字相輔相成的配圖,讓孩子能看看圖、看看字,吸收知識更快一些。為了畫這些大大小小的微生物,我重新拿起多年前的微生物學課本。
我在植物病理系學習的那些時日,成了如今畫這本書的助力。我甚至還在跨頁的部分畫了當年印象深刻的微生物——「線蟲捕捉真菌」呢!(你講這個這誰會知道啦!!)
最後要偷偷說,作者林大利是一位年輕把拔,每天要跟小小孩對話的他,在文章裡使用很多比喻來介紹抽象的概念,所以這本書應該能讓中、高年級的孩子讀的更順利,各位爸爸媽媽請放心!!哇哈哈~
欸嘿,下面連結給大家參考啦~ >///<
★《#病毒不是故意的?!#認識傳染病大小事》 臺灣第一本以 #生態保育 角度出發的防疫知識書,帶給孩子全新的防疫新觀點,只要我們對病毒有正確的認識,就能和它們一直保持最安全的「#社交距離」!
■ 博客來:https://bit.ly/3oEWMTI
■ 誠品:https://bit.ly/3wfsd9E
■ momo:https://bit.ly/340PhNc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編劇魂:說故事是本能,寫劇本沒有教條,用文學素養和科學思維孕育你的傑作」介紹 訪問作者:小野 內容簡介: ★「臺灣新浪潮電影重要推手」首次公開四十年編劇心法,科學方法直指核心,突破框架激發潛能。★ 編劇是可以教的嗎?說故事有沒有通則? 故事大綱...
生物學課本 在 特急件小周的人渣文本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個課本是萌萌最新在打的,已經在動員家長團體跑活動流程。
我看時機若對,他們就要在生物學課本裡放創造論了。
生物學課本 在 Whiscript 威事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半學術長文慎入]讀者們抱歉, 我最近很少品酒寫品飲文, 我最近被某些知識吸引住, 買了幾本書來看, 有一些書六月才會從美國回來, 如果上蒼大發慈悲讓我靈光一閃不小心研究出什麼小眉目大概也要八九月才能跟大家分享了.
喝酒原是很簡單的東西, 可是我偏偏把它弄得跟自己的經濟能力一般困難及複雜, 從許久前我就很執著於 “品嘗”並能完整精確表達精準度這件事情. 這就讓問題複雜化許多, 首先是器具, 再來是環境, 最後則是重要的品飲方式. 最終我給自己設計了一套品飲SOP,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往前翻翻. 今天要探討的其實也不是什麼新的概念, 是我以前甚至一開始就所堅持的一些設定, 只是找到了佐證然後希望能跟大家繼續探討一些新的問題, 嚴格來說是個讀書心得報告, 此篇將試圖深度探討品飲, 不會是篇有趣的文, 讀者慎入.
說來有趣, 照片中這本書是上次我去誠品聽“威士忌觀察家”林威利前輩的發表會時在旁邊的書架上所看到的, 它敘述了許多對於味覺以及嗅覺的科學化解釋, 正合喜歡鑽學術的我的胃口, 也是因為這本書, 我另外多買了四本其他的書, 再與大家分享. 我儘量只探討這本書跟威士忌有關係的地方以免內文太冗長, 那我們開始吧! 首先, 這本書其實也不是很學術, 它運用了實驗室的學術基底去分析進食這件事, 但沒有細述人體生理學或者香氣分子, 所以可以抱著當課外讀物的輕鬆心態去閱讀! 作者Barb Stuckey是一名在Mattson食品開發公司的資深食物研發員, 她認為市面上缺少一本不用艱澀科學底子教人如何品嘗食物的書, 所以親自動手寫了這本書. 首先, 食品科學對於食物的五種基本味是 “酸甜苦鹹鮮”, 首先我們都知道的, “辣”不是一種味道, 是一種痛覺, 那“鮮”是什麼? 鮮是一種我也尚未理解的東洋概念, 英文唸做Umami, 也解釋成甘味或旨味, 貌似是清酒中出現的東西, 還要請玩清酒的前輩們解釋一下了. 再來是我們品嘗者的舌頭, 我們可以依照舌尖上味蕾的密度來分劃成三種, 味蕾密度最低的Tolerant Tasters (耐受品味者), 一般的Tasters(品味者)以及味蕾密度最高的Hyper Tasters (超級品味者), 個別佔了25%, 50%, 25%. 超級品味者對於味道相對的靈敏也可以偵測到更細節的味蕾表現, 想要知道自己味蕾密度的人可以留言我告訴你書上的做法.
再來, 書中探討了我們的感知能力, 味覺, 嗅覺, 聽覺, 視覺及觸覺. 我會把其中自認為重要的資訊與大家探討.
I.關於味覺: 之前在Whiscript我曾經發過一篇關於味蕾分布的圖, 是在講舌頭的不同部位能感受不同的味道, 那張圖其實是錯誤的
(http://www.bourbonoftheday.com/wp-content/uploads/2014/03/image0071.jpg)
Dave Chiu邱前理事長其實也講過, 只是我當時是從Campbell生物學課本上抄下的, 認為不可能有誤. 其實應該說, 整個舌頭都有感受五種基本風味的能力, 只是某些區域的感受性較為強烈. 所以這張圖有誤導的嫌疑, 我還要在此跟Dave邱大哥說聲對不起, 之前資料沒有收集完全! 不好意思!
回到味蕾密集度的探討, 書中一句話讓我很欣慰, 因為我不覺得自己味蕾靈敏度非常出色, 作者說, 有著高密度味蕾的舌頭未必代表你是是個高明的品味家, 這就如同說視力完好的人都是最佳的藝評家一樣荒謬. 品嘗某一食物越多, 越能分辦出此種食物的優劣及其中的差異性. 所以關鍵還是要多接觸更多的酒款並忠實記錄其細膩的經驗. 任何人, 任何人都可以培養成一名出色的品味家.
II. 關於嗅覺: 其實最讓我吃驚的是這章, 人在進食時, 若完全沒有嗅覺進食將有如嚼蠟, 其實舌頭只能感受到五大基本味道, 其餘的要由嗅覺去完成. 嗅覺佔了進食畫面構成度的75-95%. 書中說到, 若把鼻子捏住吃多種不同口味的Jelly Beans, 最常感受到的就是酸跟甜了, 能感受到的大概也侷限在酸甜. 但若使用嗅覺去完成整體畫面, 才能知道我們吃的是甜瓜, 檸檬或是蘋果口味的水果軟糖. 作者讓我很有感覺的一段話如下 “舌頭只能給我們鉛筆素描般黑白的輪廓及整體線條, 但加上嗅覺香氣才能填滿顏色光影及其他細節”. 而讓我最感興趣的則是Orthonasal Olfaction鼻前嗅覺及Retronasal Olfaction鼻後嗅覺. 這裡帶大家學一下字根, 其實學一些英文字根後很多字都迎刃而解. Ortho的意思是 “前, 直, 正確的”, Nasal是“鼻的”, Retro則是 “後的” 所以鼻前鼻後都可以從字面上了解.
品酒時拿品酒杯聞香紀錄的香氣都歸屬於鼻前嗅覺, 喝下去之後在口腔中往鼻腔竄的香氣則屬於鼻後嗅覺. 我以前其實就發現這兩種香氣的不同, 但卻不知道怎樣形容, 我對於飲用後感受到的香氣的慣用詞是 “鼻腔共鳴”, 筆記中則是記錄成Echo或是Resonance, 會這樣紀錄是因為鼻後嗅覺在鼻腔中縈繞的時間遠高於鼻前嗅覺, 有種迴聲共振感, 讀到此書後才理解我想敘述的香氣的專業名詞. 其實叫鼻腔共振似乎也挺好聽的.
再來探討的則是關於嗅覺干擾, 書中提到作者曾與朋友們在某間餐廳用餐, 其中一道菜上菜前發給每個人一個包著咖啡豆又有細孔的抱枕, 告知食用者在把食物放入口前壓一下枕頭, 讓咖啡香氣充滿空氣再食用, 達成一種嗅覺饗宴. 對此作者啼笑皆非, 原因在於對於沒有進入口腔的香氣, 我們是無法“食用”的, 唯有吃進去喝進去後的鼻後嗅覺才是食物的一部分, 其他外在的香氣僅是不具功能性的點綴甚至干擾. 對於不使用有香氣的洗髮精, 沐浴乳, 古龍水的我是個好消息, 因為這些外在的味道並不會真正強烈干擾到我的品飲作業, 不過書中也提到品飲品食的環境是越單純越好.
III. 關於聽覺: 聽覺並不需要太多的探討, 我覺得書中最有趣的數據告訴我們, 在太大聲的地方用餐, 對於甜味及鹹味會變得不敏感. 所以我一直讓自己在專心品飲時戴上海綿耳塞, 試圖關閉聽覺把注意力都轉移到酒杯中. 在太吵雜的地方喝酒我其實覺得很可惜, 因為絕對沒有辦法好好的去分析欣賞酒杯中的一切, 最讓我心痛的莫過於許多的半隻會一隻會了, 常常在接近尾聲時才出現酒友私藏加碼酒款, 但大家鬧哄哄, 舌頭又醉又麻, 好喝是好喝但也少了那麼許多細節.
IV. 關於視覺: 這段真是太重要了, 威士忌是一個多麼被視覺操控卻又完全不應該被視覺操控的東西呀? 書中提到如果我們喝到了顏色與我們預期不同的飲品, 常常會無法分辨其風味, 染成橙色的蘋果汁, 未用焦糖染色的可樂常常讓品飲者不知道自己在喝什麼. 讓我最感興趣的是對Wine Taster做的實驗, 實驗中提共了Semillon, Sauvignon Blanc及Merlot三種酒, 實驗中最後巧妙的加了一隻用無味紅色素染色的Semillon, 讓它除了顏色之外並沒有與原本的白酒不同. 最後這些有經驗的品酒者都說這隻染了色的白酒喝起來像紅酒. 在此說明人類實在太依賴視覺. 威士忌有多少人是用顏色在判別酒體該有的味道? 我們看到深色酒液必然有更濃厚的期望, 當酒液未達到你的期望時人通常都是失望, 但也許它喝起來根本沒有問題, 只是與我們視覺上的暗示期待不一樣而已. 所以我們根本不該, 不該, 不該去管顏色, 顏色根本不代表任何指標! 但酒廠用焦糖著色這點讓我感到哭笑不得, 我們人竟然是這麼視覺又不能相信自己味蕾的生物. 蒙上雙眼吧, 唯有蒙上膚淺的雙眼方能看到酒杯中的真實.
關於觸覺: 這是讓我很感興趣的一個章節, 文中提到許多次所謂的觸覺其實是食物/酒液在我們口中的口感. 人類天生是喜歡油脂口感的食物的. 遠在我們祖先在打獵時, 我們就渴望滑潤脂肪, 因為脂肪是最佳的熱量來源 (1gram = 9Cal), 糖分與蛋白質都只有一半的熱量. 我們似乎生下來就會追求口中這種滑膩的口感再將其定位成 “喜愛的口感”. 這裡讓我感到有趣的是作者陳述每個人因基因不同, 口中產生澱粉酶的量也不一樣, 澱粉酶的數量會造成食物在口種呈現的口感, 讓同樣的焦糖布丁, 在某些人口中呈現不同的質地. 我所好奇的是, 我們的基因差異, 是否會影響到酒類的口感. 再來, 不是每隻威士忌都富有油脂, 有些單寧較高, 呈現較乾爽的口感. 我們又是否會因為質地而去追尋某些特質? 如果是這樣, 那難怪台灣人會一窩蜂的追著又深色(常常強調“黑溜溜”)又油又甜的雪莉了? 好了我們就此打住, 說太多總是危險的, 是吧? ;)
作者在文中不斷提到直到口感觸覺的交替, 好比一套餐中從滑順的湯到爽脆的萵苣沙拉再到油脂豐沛的牛排最後以甜膩軟嫩的甜食結尾, 或者單純巧克力在口中由固體融化的轉化. 我相信許多威士忌都有這種口感質地的變化, 但多數都為油脂到單寧, 圓潤到沙沙的感覺, 我個人從不介意因為我熱愛單寧的質地. 日本“辛口”的Dry啤酒及紅酒中乾爽的單寧大概又要用另一套系統另當別論了?
書的後半我們先不討論, 我們先來做個小總結. 從此書中我可以得知並認證, 我之前許多無謂的堅持其實是很幸運並恰好有意義的. 如果你/妳已讀到這裡, 我也就能相信你並非一般的威士忌品鑑家也願意傾聽我無謂的執著. 我依然深信, 若要好好的品嘗一杯酒, 並忠實且中立的紀錄我們所感受的一切, 我們需要對的器具, 對的設備, 對的心境. 我們需要在氣味干擾越少越好的環境, 我們需要在音量干擾越低越好的環境, 我們最後不能被自己視覺所騙. 所以我用了並堅持所謂的盲測, 以防先入為主. 關於盲測, 請參考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whiscript-%E5%A8%81%E4%BA%8B%E8%A8%98/975-%E8%87%AA%E7%9B%B2-%E9%BB%91%E7%93%B6%E6%B3%95-the-black-vial-test-/1503963846482342)
對於品飲威士忌我依然提倡以下論點
1. 不抽菸不噴古龍水香水
2. 戴耳塞隔絕噪音
3. 盲杯盲飲測試
4. 忠實紀錄不被酒標酒色所影響
5. 不配餐不干擾影響味蕾
人實在太容易被眼睛所蒙騙, 所以品飲紀錄威士忌的每一步需要更加謹慎. 我還是提倡極簡化以及嚴苛的品飲環境, 這樣才能完全感受到酒中的每一分細節. 畢竟每隻威士忌都是酒廠用盡心思的藝術品, 我們身為品飲者有義務去用心體驗觀賞其中的每一絲一毫. 此篇只是個序曲, 日後會有更深入的學術研究討論, 我希望大家若有空可看看這本書, 閱讀後與我一起討論! 因為我真的相信, 喝酒不只把瓶塞轉開把酒液倒入杯中一邊看電視一邊聽音樂吃下酒菜再喝掉這麼簡單, , 在Whiscript我相信系統性的紀錄及嚴苛有如實驗室的Experimental Setup. 這裡要做個小實驗, 如果你/妳有讀到這裡, 然後又想跟我討論, 請在留言中隨意某處加上(春花)兩個字, 我想看看到底有幾個人有意願看完整篇. 春花是我養的貓啦…可愛的小橘子貓.
生物學課本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編劇魂:說故事是本能,寫劇本沒有教條,用文學素養和科學思維孕育你的傑作」介紹
訪問作者:小野
內容簡介:
★「臺灣新浪潮電影重要推手」首次公開四十年編劇心法,科學方法直指核心,突破框架激發潛能。★
編劇是可以教的嗎?說故事有沒有通則?
故事大綱要寫多長?劇本有所謂的「格式」嗎?
正邪對抗、角色轉變是鐵律?導演期待看到什麼?
文學電影和電影小說有什麼不一樣?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人物從二十個變成兩百個;「三廳電影」帶來錢潮,也帶來局限;《成功嶺上》扭轉了僵化的愛國主義,學生電影一再翻新。田野調查只是基本功課,故事的選擇要像顯微切片一樣精準。創作關乎思想,技術只能輔助;故事和風格都是為了描繪主題,角色之間的關係隨時都像化學變化一般質變,情緒節奏帶來如力學原理般的力量,劇情發展發展簡直像是一場考古發掘的過程。劇本結構是用來表達創作者的創作觀點和形式。
被稱為「臺灣新電影浪潮運動重要推手」的作家小野,第一次公開從七○年代初入電影圈沉澱至今的心路歷程,並以特殊的「科學/文學」斜槓背景,帶來一套難忘的「野式編劇法則」,用第一手經驗帶領讀者認識電影劇本,然後,超越電影劇本。
於臺灣電影產業起飛、沉寂,又再度興盛的四十年間,小野曾身為電影的企劃、編劇、製片、原著作者、版權銷售和劇本改編,甚至行銷等角色,也歷經兩家電視台在變革時的重要角色。近四年更擔任台北影視音實驗敎育機構的校長及教授編劇實作課。
本書中,小野首度把電影圈如此豐富的實戰經驗轉化為文字,並透過八十部經典電影賞析,佐以珍貴的部分劇本原稿,傾囊相授獨門心法,深入淺出趣味十足。若你是電影工作者、學生,或喜愛電影的人,亦或是電影研究者、評論者或是相關內容製造者,本書都將帶給你全然不同的觀點。
「我們得充滿真摯的情感,有一種非說不可的慾望,一切才可以開始。」──小野
【PART 1 我就這樣開始寫劇本】
在中央電影公司,我陸續遇到了一些天才型的編劇和導演,和一堆正要燃燒熱情的電影人。八年來他們天天坐在你的對面,天天到你家來煩你,天天談的都是劇本,當然也會發些牢騷,傾吐祕密。當一起得奬時在臺上相互擁抱流下眼淚。其實和那麼多的天才在一起工作和生活,並不是什麼幸福的事。因為和天才在一起,學不到什麼東西,他們在創作過程渾然天成,你看不到什麼具體技巧,更糟糕的是,你會越來越自卑。我扛著一大袋自己寫的企業書、行銷計劃、票房紀錄和劇本回家,告訴自己暫時安靜下來,把這些非常難得的經驗寫成一本「工具書」。而這本書的構想,一放就放了三十年。
【PART 2編劇的六種科學方法】
對我而言,要替電影編劇找到一套可以教授的方法,是不太可能的。可是在我自己編劇的過程中,卻不斷的冒出一些自創的「方法」,而這些方法卻是一些科學方法。所謂的科學方法,是從科學知識中找到一個最接近劇本創作的思考及運作方式,所以最终仍然是要依靠人腦。這些方法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像是靈感一樣忽然跳出來,本身也像是另一種創作。終於在一個適當的時機,我把這些科學方法公開。在公開之前,我陸續在一些大學的編劇工作坊試著告訴學生,像是找到一種新藥,做人體實驗,效果不錯。
【PART 3文學如何改編成電影】
我不斷把文學作品引進電影和電視,除了想讓更多人藉由大衆傳播媒體認識文學作品外,更貪心的希望能因此促進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對我而言,浸淫在大量的文學改編成電影的寶貴經驗中,終於也發現到一些奇妙的東西,一些過去不曾思考過的問題。於是我決定把這些「發現」寫出來和大家分享。同時也覺得用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是給初學者最好的方法之一。讀一本好的小說,看一部好的電影,如果能夠找到改編的方式,我想你會距離「寫劇本」又更接近了一些。試試看你的潛力,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作者簡介:小野
本名李遠。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系畢業,曾經前往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University at Buffalo,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攻讀分子生物學,也曾經擔任國立陽明大學和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助教。
1981年受明驥總經理之邀進入中央電影公司,擔任製片企劃部企劃組的組長,和當時的同事吳念真及新鋭導演侯孝賢、楊德昌、柯一正、萬仁、張毅等共同推動影響台灣電影發展深遠的「台灣新浪潮電影運動」。電影劇本五度入圍電影金馬獎,並以《恐怖分子》、《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刀瘟》等獲得英國國家編劇獎、亞太影展及金馬獎最佳劇本獎。
二十四歲時以《蛹之生》、《試管蜘蛛》等小說成為七○年代暢銷作家。創作類別豐富多元,小說、散文、詩及童話。並屢次獲獎,包括第二屆聯合報文學獎首獎、中國時報舉辦讀者票選「四十年來影響我們最深的書籍」,《蛹之生》一書獲選為七○年代十大最重要書籍。目前文學創作已經超過一百部、電影劇本三十部。
曾經出任台北電影節創始第一、二屆主席。在電視工作方面,擔任過台灣電視公司節目部經理,及中華電視公司公共化後第一任對外徵選的總經理。長年參與不少社會運動,包括敎育改革、環境保護、基本人權、土地權等,為「千里步道運動」的發起人之一。
近年來更努力倡議「文化在野」的觀念及投入影視音人才培育的計畫,現任臺北市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及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校長,成為大家口中的「小野校長」。《編劇魂》是他在長期創作及敎學後第一本工具書,想要和讀者們分享自己長期累積的創作經驗。
作者粉絲頁: TMS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
出版社粉絲頁: 積木生活實驗室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3Dcdc5GUbe4/hqdefault.jpg)
生物學課本 在 研究所高宇分子生物學課本- 考試板 的必吃
請問有學長姐要賣二手的高宇分子生物學上下冊嗎!,上網爬文看到大家都是在用這一本!,有實際去書店看覺得排版蠻喜歡的,但兩本買起來再加上題庫 ... ... <看更多>
生物學課本 在 沈浩生物- 高中生問我--念我們出版的生物學書可以考大學指 ... 的必吃
高中課本的參考範本還是campbell, 只是一部分campbell! 北一女建中中一中雄中很多學生都已念到campbell中文版,因這裡面會談 ... ... <看更多>
生物學課本 在 Biology A Global Approach Campbell 第10版普通生物學課本 的必吃
Biology A Global Approach Campbell 第10版普通 生物學課本. 124 views · 1 year ago ...more. 草田二手書屋. 4. Subscribe. 4 subscribers. 4. Share. Save. Report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