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鄭和研究|知史百家
安煥然
在本地搞鄭和研究,要如何著手,該關注哪些課題?若亦是人云亦云談鄭和的身世、鄭和的事跡遺跡、鄭和的航海術等等諸如此類的東西,中國學者和西方學者大抵已研究得很深入,本地的學者要有所超越,想來是件困難的事。與其從事重復性又難有突破的研究,何不思索其他研究方向,另闢新途。
我認為,本地的鄭和研究可以朝幾個方向進行。首先,鄭和下西洋期間所促成的「馬中關係」,是一個很好的研究主題。雖然在這方面,王賡武等已做了一些基礎研究,仍有待深化探討。除了考證鄭和官廠究在何處,當時是否已有三寶山等考據之外,新的史觀和歷史詮釋亦是不可忽略。例如滿剌加(馬六甲王朝)與中國明朝的建交,以及當時的國際局勢,雙方的立場為何,雙方的實質獲益又為何?我們應深入探討當年滿剌加與明朝中國的建交,鄭和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鄭和下西洋停駐滿剌加的實況,並從中探討早期華巫間的族群關係。另,滿剌加國王皈依伊斯蘭教與鄭和下西洋的關係,也是值得我們去思考、分析的課題。
在這些方面,本地的研究成果未臻理想,反倒是北京大學的孔遠志教授頗見力著。孔教授甚至將上述相關的諸項鄭和課題以馬來文撰寫成冊,交由馬來西亞國民大學出版。這實在是一本令本地華裔學者汗顏的著作。
鄭和在本地的史實與神化也是一個很好的研究題材。在本地,鄭和的象徵意義常常是超越史實的。鄭和的傳說和神化,其中的荒誕附會,使我們對客觀歷史的認識大有妨礙,但鄭和的傳說及其神格化,鄭和形象的再塑,實際上卻是反映了本地華人的共同意念,自有其意義和價值。馬來西亞華人社會鄭和形象的塑造,很值得去剖析和解讀。
華社談鄭和,究竟是談歷史上的鄭和,還是談傳說中無所不能神化了的鄭和?無疑的,在本地華人心目中,鄭和已不單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記憶,成了一個無所不包的符號、圖像,是個半神的人物,是權威(中華天威)的象徵。
在本地華人心裡,鄭和是開拓先驅,是華族靈魂的守護,卻也有著三寶山的哭泣。鄭和像的孤寂,民族自尊心的受挫與堅持,如同馬來西亞華人奮斗史的真實寫照。政治性話語充斥的馬中友誼之花、華巫合作的象徵,鄭和形象的再顯生輝,他又將會是一個怎樣的「歷史」面目?
本地的鄭和研究,除了在文獻史料的考證之外,在方法論上也要有所突破。從田野調查(如調查各地的鄭和廟),通過口述歷史搜集民間那些流傳著與鄭和有關的傳說。我們也可從宗教學、社會心理學、政治經濟學等跨學科領域及應用詮釋學、現象學、符號學等理論去解讀和解構鄭和在馬來西亞的圖像。
鄭和研究,虛喊「中國威脅論」,抑或是對鄭和存有太多完美而誇大的幻想,都是當代研究鄭和的學者們必須沖破的迷思。研究鄭和,應該儘量擺脫這兩種(刻意偏見/自我陶醉)的迷思及心態,讓歷史的歸於歷史,謹慎、理性的來做學術研究。我們也應把鄭和置於世界海洋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來探索,萬萬不能把鄭和盛事給孤立起來。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10. 藝術作品的本源—藝術與真理的關係 我們由思考價值是客觀抑主觀起始,逐漸轉向方法論的討論:抹去重來乃至現象學方法,都是希望重塑生命現象的豐富性,最後海德格帶領我們思考藝術作品的本源。 海德格《藝術作品的本源》一文,並不是一篇藝術評論或者是美學理論;他意外地提出「大地與世界」的糾纏關係,有...
現象學 方法論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大賣場裡的人類學家》是許多人類學畢業生往商業領域發展的啟蒙書,也是需多商業領域工作者認識人類學的敲門磚。這本書的作者在2018年又出了《演算法下的行銷優勢》這一本好書。
這篇來自【asusdesign】上的文章,華碩設計師們分享了閱讀《演算法下的行銷優勢》,當中也探討了「厚數據」這概念的價值。從中可以看到在數位領域工作,面對海量的資訊挑戰,回到人類經驗的厚數據往往更有來洞見的價值。
-------------------------------
迷思2: 樣本數愈大,得到的洞見愈真實準確
事實2: 研究人類經驗的厚數據 vs 研究大量行為屬性的薄數據不同
Sensemaking「意義建構法」─是從哲學家海德格的現象學phenomenology的研究人類經驗方法論─ 不以統計學中的滿足係數標準條件來進行、不是大樣本規模,事實上,只要有相對小數目的人群及其經驗背景就足夠,了解一小群人的經驗所產生的厚數據已足夠全面了解我們每個人共有的行為模式。然而,在當今大數據的風潮下,仍有會把質性研究當成量化研究執行的迷思。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asusdesign.com/tw/2020/07/30/%E5%8E%9A%E6%95%B8%E6%93%9A%E2%94%80-%E5%BE%9E-%E3%80%8Asensemaking%E3%80%8B-%E8%AB%87%E8%B5%B7/?fbclid=IwAR3eyMecs97gzHIyQKzoU0oDHNysFrj0VDIT5kaRT6J542ceoK88pGrptaA
現象學 方法論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幻景的街道】 京都、大阪、奈良的文學空間與敘事軌跡 / 李長潔
.
有一種觀光的方式,叫做文學散步,隨著文學作品書寫下的軌跡與空間,探訪文本中所指涉參照的地點,身體力行地參與作者在文學空間裡設置的幻想、思想、情緒、感覺、體驗。原本,由野田宇太郎提倡的「文學散步」作法,是一種文學普及的期盼(舛谷鋭,2018),讓大眾可以沿著文學書寫,挖掘作品對地方的描述,參照實際的空間體驗,增添生活的雅致樂趣。
.
▓ #文學散步的文化功能
.
文學研究者前田愛的《花街.廢園.烏托邦:都市空間中的日本文學》(2019),則更進一步地讓文學散步帶著意識革新的都市文化論功能。也就是說,透過文學作品中的「幻景」(前田愛,1989),積極地使讀者/行者,散步於意義交融的虛構與真實空間之間,瓦解現代都市帶給人類的「無聊煩悶」,這有點國際情境主義者的意味。
.
▓ #前田愛的文學空間現象學
.
我們在以前的很多次旅行中,大量運用河合隼雄的神話學角度去對日本空間作認識,時常發現,有相當豐富的故事敘事去描述山林、水流、海岸、神社、廟宇、住宅、小街,它們可能是神話、怪談、小說、和歌、或是電影。表現上看來,這些敘事支撐著日常世界、顯而易見的穩定整體,但仔細推敲後便會發現,存在於深處、不穩定且無法理解的片段隱喻。
.
前田愛的文學空間現象學,便是能將符號機能的物件所構成的意義脈絡辨識出來,並且瓦解,露出了意識中最現實的部分。這有點像是,河合隼雄在傳說中找到的那些日本人的心靈。
.
▓ #我的文學散步
.
我們這次的旅行,將以前田愛的文學空間為方法論,透過《花街.廢園.烏托邦:都市空間中的日本文學》,交織共感語言文字在心中打造的意識空間。像是川端康成《古都》中的西陣,或是《拱橋》裡的住吉大社;西田幾多郎在哲學之道思辨著《善的研究》,而太安万侶則在磯城郡誕生了《古事記》;更多日常生活中流傳的敘事,控攝著人們的空間想像,無論是大阪地方故事《織女傳說》,或浄瑠璃《夕霧阿波鳴渡》。
.
在讀者的日常現實世界裡,發現虛構語言的潛行埋伏,在讀者與作者的意識交換間,我們看見了詮釋學式的真實。
.
#參考文獻:
.
1. 前田愛(2019)。《花街.廢園.烏托邦:都市空間中的日本文學》 中譯本。臺灣商務印書館。
2. 前田愛. (1989). 幻景の街: 文学の都市を歩く. 前田愛著作集, 5.
3. 舛谷鋭. (2018). 観光研究としての文学散歩. 立教大学観光学部紀要, 20, 95-99.
現象學 方法論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110. 藝術作品的本源—藝術與真理的關係
我們由思考價值是客觀抑主觀起始,逐漸轉向方法論的討論:抹去重來乃至現象學方法,都是希望重塑生命現象的豐富性,最後海德格帶領我們思考藝術作品的本源。
海德格《藝術作品的本源》一文,並不是一篇藝術評論或者是美學理論;他意外地提出「大地與世界」的糾纏關係,有點呼應老子所謂「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大地的本質在隱蔽(無),就是永遠退藏於密;由此它能得保存、能聚集;世界(萬物)是「有」的一面。說大地是隱蔽性,並不是界定大地的屬性,而是表述藝術宛如一個世界;大地與世界,毋寧是透過一種意象、情景、境域來開示我們失去已久的本源性思維。他說:有一種真理是命題式的,真理跟客觀事實一一對應,這屬於科學真理領域;但他說的生命現象、價值信念、人的道德操守、生活經歷等活動,同樣都是真理,只不過這種真理是境域式的,接近藝術多於知識。
講者:陶國璋(香港中文大學客席助理教授)、楊德立(柏林自由大學博士生)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TUqs2F4LKI/hqdefault.jpg)
現象學 方法論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109. 現象學—研究生命現象的方法論
依現象學派的說法,現代人都不自覺接受了柏拉圖(Plato)、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的真理觀。他們將真理視為一對象,是客觀的、穩定的,是澄明的。數學命題:1+1=2,幾何命題:三角形內角和=180 ∘,都是如此確定,確定性便成了真理的基型典範。整個西方哲學的真理觀,都希望達至這種確定性,真理成為永恆不變的同義詞。
海德格不贊成這種邏各斯(Logos)中心的態度,於是援用現象學的方法從新思考人的存在,他發現人跟世界有一種很特別的牽連,就是人會關懷周圍的人或物,他跟一切存在者都有所牽慮(Care/Sorge)。海德格認為「牽慮之情」是一個存在論概念;只有能牽慮的生命,始會捲入現實與理想的糾纏之中。所以,我們在顧慮,在煩惱,在牽掛,正好揭示了我們的身分:我們是一自覺者。在死亡的感觸裡,我們首次發見人類特有的時間向度。人所牽慮的是他終極的可能性。當他不為特定問題所糾纏,一往無前地探索,他將發覺人生是一整體,人必須徹底解決全部的生命限制。釋迦牟尼年輕時出遊,於城外見生、老、病、死的現象,立即觸見生命的無常性,他突然陷入困擾,因存在的觸動而開始求道的決心。求道之心就是人性中最本源的牽慮,人因著牽慮而發決心投射於未來,求大澈大悟,建立一真實的生存方式。
講者:陶國璋(香港中文大學客席助理教授)、楊德立(柏林自由大學博士生)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EPRnUsk9S4/hqdefault.jpg)
現象學 方法論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106. 抹去重來—一種逼近真理的方法
法國藝術家賈克梅第(Giacometti)與現象學有深厚淵源,藝術家敏銳的感觸與現象學方法結合,創發一套很奇特的真理觀和方法論。他要求將此虛無繪畫出來。他後來創發一種繪畫觀,我們稱之為「抹去重來」。
他說:「每次我看這隻杯子的時候,它好像在變,也就是說,它的存在變得很可疑,因為它在我的大腦裡是可疑的,不完整的。我看它時它好像正在消失,……又出現……再消失……再出現……。」賈克梅第的繪畫實際上就是嘗試在靜止的畫面上抓住這種不斷逃離的東西。他每次工作,都毫不猶豫地將上一次的工作刪改,塗抹掉。他畫了一遍又一遍,一切因他固執地要捉住那不斷逃離的真實。他畫一遍,塗抹掉,在抹去留下的痕跡上,再按當下的感覺去重畫:再抹去,再重畫。每畫一遍,就加深了對事物對象的理解,並由此而造就了「痕跡疊痕跡」的畫面現象,給人一種沒完沒了,沒有結局的感覺。然而,正是這種畫面,刻畫下畫家努力追尋的痕跡,相信有藝術創作體驗的觀眾,會體會此種沒有最後確定性的真理觀。
講者:陶國璋(香港中文大學客席助理教授)、楊德立(柏林自由大學博士生)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5IgRloN_1s/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