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導文】什麼是心理學?(二):諮商理論的四大種。
.
心理治療的方向必須根基諮商理論,而諮商理論則從心理學家對人性的假設與認為中擷取出來。如佛洛伊德(Freud)的精神分析論,產生精神分析治療,而艾力克森(Erikson)的社會發展八階論雖有關注的議題,但尚無搭配的專門療法。
心理學家的理論發想通常源於自身成長經驗,再根據所思所想所研究所發現而構思出一套對「人是如何」的學說,主要有「人是什麼?(人性觀)」、「人應該成為什麼?(人的樣子)」、「人為何生病,成為不了他該有的樣子(診斷)」以及「該如何治療?(處方)」
.
諮商理論與技術有十幾門廣為人知的學派,為了方便記憶,我分類為四大種。
1.『精神分析治療』取向
核心:「心理決定論」,也就是人所有的行為、動作、語言背後都隱藏著豐富的心理意涵和動機。強調過去經驗的重要影響。常用語彙為:潛意識、防衛機轉、自我概念(SELF)。
治療派別:長期精神分析、阿德勒式治療。
.
2.『行為治療』與『認知行為治療』取向
核心:認為人的行為都經過「學習」,是成長中大大小小的學習所連結起來的慣性(也稱為「環境決定論」),認為探究過去沒有意義,訓練現在比較重要,因此焦點在行為改變的訓練。常用語彙為:條件制約、正負增強、預測與控制。然行為治療的理念較受批評,常見於很多以烏托邦社會為背景的電影,如《飢餓遊戲》都在反控制。
我把「認知心理學」歸類在這裡,是因為「認知調整」與「行為技術」常會合併使用,讓案主知其所以然,也做的所以然。「認知」談的是人的心智如何運作,理解運作過程後進一步後設調整,修正不合理的信念,整合情緒,面對現實,做出選擇。
治療派別:理情治療、現實治療。
.
3.『案主中心治療』取向
人本主義是心理學的第三勢力,強調以「人」為本,相信人的生命自己會朝向有意義的發展,諮商只是提供足夠成長的土壤,讓他們能為自己選擇與負責。人本不是技術,而是一種態度,強調諮商關係,把案主當伙伴,一起合作與改變。心理師把自身當工具,以身作則,在此時此刻中彼此不斷辯證與整合。常用語彙為:同理心、生命意義、自我成長。
治療派別:案主中心治療、存在治療、意義治療與完形治療。
.
4.『家族治療』與『後現代取向治療』
這兩個取向是近代發展且嶄露頭角的,「家族治療」首先超過了諮商室裡的兩人關係,把系統觀念拉進來,以家庭為單位,解釋人與人的互動彼此關連,角色互補,牽一髮而動全身。諮商師也進入家庭裡,攪動一池春水,讓隱藏其後的信念現身,拉到意識裡重新定位,諮商師不僅是分析,也在家人間的關係裡。
治療派別:家族治療。
「後現代」則以社會建構論為核心,沒有絕對,只有透過詮釋才是真,然而「詮釋權」在誰手上呢?案主若讓社會、文化、大眾來決定自己是誰,那就是歪掉的開始。此取向也跳脫兩人關係,進到背後更大的系統,包括家庭、社會、流行文化、傳統、集體潛意識,諮商任務是解構、接受、拾起權力與責任,重新建構自己的人生。
治療派別:焦點解決短期治療、敘事治療。
現實治療 電影 在 海苔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女人迷 womany ]~一次搞懂十四個心理治療學派(下)
在最後的一篇,我做了所有片單的整理表和比較表。
橫跨11個學派、14部影片,整個學期下來我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所有的疾病與症狀都是有功能的。
你之所以會一直遇到爛人、自討苦吃、壞習慣改不掉、甚至是持續憂鬱,都是因為你從這些「看似讓你痛苦」的事情當中,獲得某些好處。
文末有張好棒棒統整表比較各學派對於「自討苦吃」的看法(或許你又會倒吸好幾口氣,所以我們得知看這篇文章可能要自備氧氣筒)。
為什麼我們總是抗拒改變,自討苦吃?下面是我的整理觀點,不過我相信版上有很多前輩,也歡迎提供各種意見,我會再請編輯修正(編輯好忙)。
1.精神分析、客體關係或溝通分析
這是一種疾病的功能性,強迫性重複。你之所以會重複那些讓你痛苦的事情,是因為在潛意識裡面,它帶給你某種快感。可能為了懷念你和照顧者的關係,或是重現你早期依戀關係中的某些經驗。你透過重演過去的悲傷劇本、收集痛苦的點數,去滿足你內心的慾望,換取一個「你看吧!果然是這樣!」的結局。
2.榮格分析
陰影。那些讓你痛苦抗拒又逃不掉的事情,就是你的陰影。每個陰影都有它的功能,也因為這樣,不論你多抗拒,它都會繼續跟隨著你。
3.阿德勒學派、存在主義治療、現實治療
根據虛構的目的論,你之所以會痛苦,是因為你「選擇」痛苦。選擇之所以帶來焦慮,是因為每個選擇都有其後果,那些看似讓你痛苦的選擇,其實也某種程度上帶給你滿足,可能是習慣、也可能是透過表現憂鬱痛苦,來換取其他人的社會支持。
4.完形治療
未竟之事。那些你一直重複的痛苦行為,其實是因為你沒有好好地去體驗與經歷它,你一直逃跑(碇真嗣:不能逃!不能逃!),但它的能量從未消退,所以每當你遇到類似的情境,還是會「陷下去」,直到你真的睜開眼,出乃面對!
5.認知治療
這是一種「固著的基模」(Schema)。那些重複讓你痛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有關它的思考。相信這些信念讓你覺得痛苦但是同時又「安心」。你可以念一下這些句子:「反正我就是會被遺忘的」、「我本來就不重要」、「算了啦,反正我這麼糟糕」、「世界上根本沒有真愛……」。怎麼樣,念完是不是有某種「悲觀的爽感」?你之所以抗拒改變你的信念,是因為改變是未知的,但痛苦是習慣的。
6.家族系統理論
代間傳遞(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如果你重複做一些傷害自己或身邊的人的事情,你可以回去看看你的爸媽或祖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你會發現你不過是在重演他們的模式而已。某種程度來看,所謂長大,就是變得越來越像你父母的過程。
7.後現代取向
等等,根本沒有什麼「永遠都在自討苦吃」的人!前面許多學派都在唱衰你,搞得好像每個人的人生大戲都有一個充滿傷痛的故事一樣。可是,凡事都有例外,一定有某些時刻,那些困擾你的問題並沒有那麼嚴重,不然你是怎麼「活」到今天的?有一天你會發現,那些讓你痛苦的事情,背後同時也蘊含著痊癒的韌性與力量。
「電影,是窮人的心理治療。」一個心理師說,裡面大量的隱喻與投射,讓人默默地去看見自己不願意去面對的部份,思考那些從來沒有想過的問題,觸碰某些感動、靠近某些柔軟、甚至,讓你想起一些人、一段關係、一片被你遺忘的回憶。
最後謝謝大家連續追蹤好幾天的片單。
你呢?有沒有哪部電影一直住在你心裡?它療癒了你心中哪一塊原本要崩壞的地方?或者,你曾經在哪部片裡,遇見你自己?也歡迎跟我分享「影響你最深的一部電影」!
http://womany.net/read/article/9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