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美國學者分享 台灣如何落實「大數據防疫」
今天早上,與美國史丹佛大學兩位教授,分別是先前曾分析台灣三大關鍵作為防疫作為「大數據分析、新科技、主動採檢」的王智弘教授(C. Jason Wang)、健康法律的頂尖學者Michelle M. Mello,和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衛福部資訊處龐處長、行政院資安處簡處長舉行線上會議,分享台灣的防疫經驗。
會議當中,我們說明了台灣如何用大數據分析,鏈結入境資訊與健保資料庫,以及如何運用科技落實居家檢疫,降低社區感染的政策。
並說明鑽石公主號個案中,如何去識別化、掌握電子足跡後,以大數據分析熱點、再發布細胞簡訊及健康追蹤的作法。
Mello教授問,為什麼台灣在這次防疫中,民眾對政府信任度高?我們說,因為三點:1. 疫情指揮中心每日公開透明召開記者會說明疫情、2. 12/31 蘇貞昌院長便要求政府超前部署,登機檢疫,快速有效採取行動抑制疫情、3. 2003年經歷過SARS後,人民了解與政府是夥伴關係,知道疫情期間如何和政府一起合作防疫。
他們也好奇,台灣如何做到有效率鏈結政府資料?我們説明:在防疫剛開始時,行政院立刻就成立了「防疫大數據小組」,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成立各種工作平台,整合鏈結各部會資料庫,去識別化後協助疫情調查、檢疫、健康追蹤。
.
今天能分享防疫的「台灣模式」,要感謝一項項保護國人遠離 #武漢肺炎 的防疫政策背後,一位位第一線防疫人員、醫護人員、工程師、相關單位的努力。
王智弘資安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沒能實現的高雄智慧治理,在防疫中發光】
前年,陳其邁 Chen Chi-Mai 在高雄市長的競選期間,提出「#智慧城市」政見,包含「AI發展」,「工業4.0」等內容,期間,也曾請教PTT創辦人杜奕瑾(大林蒲人)等產業人士。然而,在選舉期間卻遭到韓粉圍攻,最多的意見是「高雄沒有條件」等等。
相對的,韓國瑜主推的「水果賣出去、中國客進來」等經濟政策,雖被吹捧上天,但實際證明,加起來約佔高雄產業產值約2%的農漁業與旅宿餐飲業,對推動高雄經濟轉型,就像用手推F1賽車在賽道上跑一樣,不但沒讓高雄發大財,還造成一年後高雄經濟遠遠落後台灣其他區域,反轉重挫。
而陳其邁進入內閣後,他把過去為了競選高雄市長的各種準備,運用在國家治理上。蔡英文政府組織的內閣有一特徵:在不用費時改組部會的情況下,進行了任務編組,陳其邁除了副院長外,是首任全國資安長,和首任「數位政委(部長)」唐鳳等人緊密合作,在近期的政府數位化、資訊化上擔當重任。
隨著武漢肺炎從中國入侵全世界,台灣快速的應變,獲得全世界除病毒祖國中國以外的肯定。上週,JAMA(美國醫學會期刊)便刊出史丹佛大學副教授王智弘的文章:〈台灣對新冠肺炎的應變:大數據分析、新科技和主動檢疫〉。文中肯定台灣的「#科技防疫」措施,包含:
1.利用 #大數據分析,在一天內串連健保局、移民署、海關資料庫,依據民眾旅遊史,臨床症狀等提供警訊,便於掌握高風險者。
2.利用 #新科技 如:二維條碼、旅行史、臨床症狀等線上資料,設計入境檢疫電子系統。旅客掃描QR Code進入檢疫系統網站,輸入健康資料,系統根據過去14天的旅行史,立刻對旅客的感染風險分類。航班抵台後,簡訊自動發送健康申報憑證到旅客的手機,讓旅客入境時,即可出示手機憑證畫面,快速通關。對於高危險族群,則利用手機進行追蹤,確保他們在隔離期間待在家中。
3.#主動擴大社區篩檢,針對流感併發重症、但檢驗為流感陰性者重新檢測,也確實抓到確診者。而民眾也可藉由疾管署專線1922,主動通報可疑案件,或詢問防疫對策。
此外,在傳遞訊息、管理邊境、防疫資源如口罩等管理、以及教育與經濟等政策因應上,都令人印象深刻,因而作者以:「台灣的案例,顯示了一個社會要如何快速應對危機,並保護其公民利益」來肯定台灣防疫的成果。
在導入「科技防疫」的過程中,陳其邁在協調整合各部會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文中提到的入境大數據檢疫措施,陳其邁在年初就是相關措施的主要協調者,讓台灣早於各國對中港澳旅客進行了嚴格管制。
在防疫物資管理部分,除夕這天,陳其邁就和經濟部長沈榮津開始制定口罩生產與配發控管計畫,並且在農曆過年假期間的會議中,提出禁止出口同時提升自主生產的方案,之後,在唐鳳督導下,和民間軟體工程師合作,快速建立了「口罩地圖」,陳其邁也繼續與唐鳳討論改進實名制口罩發放,提出運用大數據,結合健保資料庫、健保藥局分布,以及這段時間累積資料,分析口罩發放熱點來改進口罩的配售方式。
陳其邁也邀集了醫藥、科技、人工智慧等領域專家,包含他參選市長時就諮詢過的杜奕瑾,來討論新藥生產,快篩試劑,疫苗研發的作為。這些跨領域的專家,進行的合作包含:透過機械學習,進行現有藥物與病毒分子表面結合的模擬篩選,以加速臨床實驗。透過大數據分析,模擬疫情趨勢,協助地方政府落實掌握居家簡易情形。
也就是說,在台灣防疫工作中,陳其邁負責了統籌後勤,以及協調技術人員的重要責任,讓一線的指揮官有情報可讀,有子彈可打,並能做出更精確的判斷。
當然,看到陳其邁運用他念茲在茲的「智慧治理」,妥善分配了各項資源,並達成防疫的「技術升級」;看到他在過年期間仍然天天堅守崗位,並未落跑擅離職守(當然也就不會上演銷假趕回的大動作戲碼)。就不禁令人想起,如果是他選上高雄市長會如何?
至少,現在我們知道智慧城市不是一句口號而已,更知道高雄需要的不是喊喊口號譁眾取寵,而是一位盡心研究家鄉問題,充分做好準備的領導者。
期盼很快的,高雄能真正迎來一位全時全心付出,不會隨便落跑,而是真正了解這座城市,愛著這座城市,有能力改變這座城市的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