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告急,大劉套現更急。
1) 三幅由法國華裔畫家常玉的作品,以5.2億賣出。
2) 2月以2.3億元賣出英國畫家David Hockney)
的《水花》
3) 7月以2.58億港元拍賣出常玉的作品《綠色背景四裸女》
4) 賣木傢俬套現2.5億元
5) 賣紅酒套現5,300萬元
藝術品的用途有很多,正規功能當然是供人觀賞,但暗黑一點去思考,利用藝術品行賄和洗錢,古已有之。
歷史小說《胡雪岩》寫道:「清朝地方官員給京官行賄,先要按慣例到琉璃廠的字畫古董店問路,講清楚想給哪個大官送多少銀子,然後字畫店老闆就會告訴他應該送那一張畫,而這幅畫正是那位大官自己收藏的。
字畫店老闆隨後到大官家裡,用行賄者事先給的銀子買下那位官員收藏的這幅畫,再將這張畫交給行賄者。行賄者只需將這幅畫完璧歸趙即完成了行賄。」
https://hk.appledaily.com/entertainment/20201031/C53FCSWK2JGFPKAQZHRPGQVT74/
大劉再賣出常玉3幅名作 畫價升值10倍 套現5.2億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巨匠剪影─張大千120歲紀念大展」,展出其生平代表作及常用印章,可以略窺其書畫藝術的成就。選件中的〈致張繼正夫人鳳梨紙函〉見證了張大千與台灣本地研發「波羅宣」之關係,顯示其推廣與代言之不餘遺力。大千在書畫上能有如此成就,除了天分加上努力,對於工具的講究也很值得一提。他本人除了是古書畫收藏大家,大風...
玉璧 用途 在 繽紛多彩珊瑚玉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常見動物意象的象徵意義:
象徵是把動物當作人格化的象徵意義。如果某種動物的相貌兇殘,就會成為戰爭的象徵,如果看起來笨拙可愛,就可能成為兒童的象徵,至於這種動物是否真是兇殘或可愛,是無關緊要的。許多球隊都會根據動物的普遍特性而採用動物的名字,例如鯨、牛、獅子、熊、狼、鷹等。
熊-在西方,象徵有三:1.是男性心理的女性成分
2.象徵母親,或是潛意識中可以獲得的智慧
3.僅是潛意識的象徵
在中國,熊在人們心目中代表笨拙,但是有力量。性格是溫厚、天真的。
在中國文化中的寓意熊有冬眠春出的特性,比如漢字‘能’,本義訓熊,說的就是能量、能力、才能等。能字在金文中就被寫作一只熊的形狀。這足以說明,熊能夠隨季節而循環變化,成為體現生命與再生女神能量的動物意象。由於堅信熊具有這種自我復生能力,所以古人才視之為神力的化身,即超人能量的體現者。
熊是東亞大陸之神:
一直以來,龍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微,華人更以「龍的傳人」自居,但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教授、中國神話學會會長葉舒憲卻語出驚人,提出文獻、出土文字、口傳與非遺、文物和圖像四項證據,打破一直以來根深柢固的認知,強調「熊」才是古代東亞大陸之神。
葉舒憲表示,現代對熊的概念,與古代有極大出入,在華夏神話中,占據中央主神位置的是隻「神熊」;楚王登上王位都叫「熊王」,司馬遷就記載二十多位熊王;河西走廊西邊的魏晉墓裡,「熊」更排排站;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北方古老民族之一的赫哲人,世代珍藏用魚皮縫製的熊圖騰。
伏羲號黃熊 黃帝有熊:
葉舒憲指出,熊圖騰崇拜在內蒙古赤峰地區有數千年的傳統,與河北、陜西、山西又有地緣關係,河北涿鹿縣是中華始祖黃帝與炎帝大戰之地,熊圖騰崇拜進入華夏文明並非不可能。他又舉上古帝王名號,像伏羲號黃熊,黃帝號有熊,可看出熊崇拜的脈絡。
此外,商代發現有坐熊,熊頭鳥身等玉器,西周也有大批玉器以熊為造型,甚至重要儀式禮器出現過雙熊首玉佩、熊龍璧等。
「中國圖騰文化博大精深,除了熊這類動物圖騰,還有植物圖騰、文字圖騰等多種。」葉舒憲說,中國的圖騰神話有著八千年歷史,比文字記載歷史要長,往上追溯材料不充分,但肯定還有,研究中國圖騰神話,意義在於對文化追本溯源。
熊圖騰 傳是夏朝信仰:
《北京青年報》也曾報導指出,熊是根正苗紅的華夏族圖騰,是黃帝所在部落的姓氏,還是傳說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的信仰。而比黃帝早一千多年的紅山文化的祭祀儀式,也出現熊的蹤影,被視為證據。
對此一說,學界的反映不一。有學者認為,熊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男性,象徵著勇氣和力量,加上熊有冬眠習性,給人死而復活的印象,古人將熊視為大自然力量重生而受崇拜;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慶柱則表示,熊圖騰在考古體系缺乏實證,熊應該只是個別部落的圖騰,不然,熊又是如何轉為龍的意象?不過,有學者提出熊龍說,指熊與龍是一體,但證據仍顯薄弱。
中國圖騰文化:
圖騰代表一種群體的標誌,可用於解釋神話、古典記載及民俗民風,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社會組織標誌和象徵,具有識別和區分用途。圖騰文化,是由圖騰觀念衍生的種種文化現象,像圖騰標誌與中國文字起源,圖騰崇拜是原始的宗教形式等。不過,「圖騰」是外來語,由清代學者嚴復翻譯totem而來。
玉璧 用途 在 吳東龍的設計東京。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設取鳥取】建築巡巡篇① 鳥取遇見MUJI福罐緣起物和丹下健三
上週去了新加坡設計週一趟(http://www.designsingapore.org/sdw/),收穫滿滿,但有點怠慢了鳥取分享,所以本週繼續!!
我指定要到鳥取的倉吉市,因為這邊有「白璧土藏群」,就是有一群在江戶、明治時代興建的屋子,為了防水使用了「白漆喰」的牆壁,並使用防風雨防水的燒黑杉木為壁腰,呈現出上白下黑的自然色彩對比,屋頂則是屋頂則是使用山陰地區特有的紅色石州瓦,總稱之為白壁土藏。目前許多已經改建成商家,但更吸引我的其實是沿著這群屋旁的玉川,走出家門要過一條小橋很有詩意,水裡還有錦鯉在悠遊~讓我想到以前公視〈城市的遠見〉裡的古川町,當時還好奇怎麼有那麼SET的家啊......(真是影響我深遠的紀錄片啊!)
在打吹公園上有一個土藏そば(蕎麥麵),一樓根本就是民藝select shop ,二樓是藝廊和蕎麥麵餐廳,木造格局很有味道又流露著歲月的風華感。
旁邊的二號館,是「はこた人形工房」,這是1780年倉吉獨創的鄉土玩具,用一些舊薄的紙張做成的人形,此時他們正在一個個加緊趕工MUJI跟他們訂製的紙做的小白兔,作為2015年的福罐的緣起物。(有圖有真相 — http://www.muji.com/jp/fukukan2015/)
再走幾分鐘,四周都是白璧紅瓦屋頂的民房裡冒出一棟現代建築,那就是,登登!1957年完工的〈倉吉市東廳舍〉。
倉吉市是丹下健三的老師岸田日出刀的故鄉,當時這棟建築從市長到議會議員都覺得要找位當地的建築書來設計,於是就想委託岸田日出刀設計,但岸田以年紀大為由婉拒,還推薦學生丹下來操刀。但因為設計時間僅有三個月很趕,於是帶進廣島平和資料記念館的設計,並且採用從伊勢神宮與桂離宮樑柱、雨遮的形象,並根據新廳舍的需求,在入口處與公共空間創造出可以活用的空間設計。後來包浩斯的創辦人.德國建築師Walter Gropius還稱讚說這是留名歷史的建築呢!
看到裡面仍在認真辦公的公務員,我就訕訕地繼續去下一站玩了。
◎小註釋
漆喰:指用消石灰(Calcium hydroxide)為主要成分,用以填充牆上的石、木與牆壁等用途的建材,不使用顏料呈現出的白牆就會說是白漆喰の壁。
土藏造:木造結構並用厚土覆蓋表面的防火結構。
http://akagawara.net/akagawara/02/
◎赤瓦白璧土藏群:
http://akagawara.net/
玉璧 用途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巨匠剪影─張大千120歲紀念大展」,展出其生平代表作及常用印章,可以略窺其書畫藝術的成就。選件中的〈致張繼正夫人鳳梨紙函〉見證了張大千與台灣本地研發「波羅宣」之關係,顯示其推廣與代言之不餘遺力。大千在書畫上能有如此成就,除了天分加上努力,對於工具的講究也很值得一提。他本人除了是古書畫收藏大家,大風堂中古今紙張的藏品近年來也受到矚目,成為收藏家競逐的新目標。由於他的作品中有筆有墨,加上寫意工筆兼擅,因此對於紙張的選擇便極為嚴苛,能夠獲得青睞者莫不紛紛成為書畫界的名紙。
鳳梨紙
張大千〈致張繼正夫人鳳梨紙函〉:「鳳梨紙厚薄各五十張。試用之何如。爰用之已久。覺勝宣城近百年所製。海上謝稚柳以為可追乾隆內庫所也。杜芬世講。爰頓首。」(圖1)信中大千送100張鳳梨紙給張群媳婦杜芬試用,並認為此鳳梨紙勝過宣城近百年所生產的宣紙,上海的好友謝稚柳在試用後也認為可比乾隆內府紙,評價相當高。
大千雖然晚年定居於台灣,卻從沒使用過台灣產的宣紙,直到中興大學森林研究所教授張豐吉成功研發鳳梨紙後才打破這個局面。1978年,中興大學校長羅雲平贈與張大千試紙作畫,獲大千先生高度讚賞,喜作詩箋題贊:「羅侯遠餉菠蘿紙,玉版銀光滑更凝;我愧淋漓揮灑手,直須奴視剡溪藤。羅雲平先生以其中興大學張豐吉教授所製鳳梨紙見貽,滑能駐毫,凝能發墨,直與元明以來爭勝。」完成〈松雲二士圖〉後,題「試吾家豐吉所製鳳梨紙」,並評論此紙「潑墨留筆不減乾隆內庫御用」。另一作〈仿徐青藤墨荷〉提到「得波羅紙試寫此,風韻殊不減青藤道人」,濃墨沉重,淡墨靈動,濃淡之間的變化萬千,筆觸歷歷分明,墨韻之佳,確實非常少見。
這種由鳳梨葉纖維抄造而成的書畫用紙,顯然十分受到大千的喜愛,甚至認為是明清以來最好的紙,提出「滑能駐毫、凝助發墨」,願意用一張紙1美元的價格購買(張豐吉只肯收成本費台幣4元),並要求加上「大風堂」浮水印。雖然之前也先後有棉麻試驗所、林業試驗所、中興紙業公司都嘗試以鳳梨葉造紙,但都因品質不佳而放棄。經過了三年持續地研究,才找到正確抽取纖維的方法,為了達到畫家對墨色的要求,還要經過一些加工過程,同時摻入其他纖維(稻草、竹子等),菠蘿紙(中興大學叫它中興宣)的品質才穩定下來。當時不少書畫家仍寧以高價自香港購入中國安徽製造的「港宣」使用,又或是向日本訂製。菠蘿宣經過大千登高一呼,自是造成轟動,當時名家如黃君璧、姚夢谷、葉公超、台靜農、陳子和、馬壽華、歐豪年、傅狷夫等莫不推重。之後長春棉紙廠與張豐吉進行技術轉移,發展出菠蘿1號單宣、雙宣、菠蘿2號單宣、雙宣等品項,為裱褙、書畫、修復等多用途的高級用紙。資料來源\視野
2019.05.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