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頭預測就提到呢一個唔係好的投資項目。
無呃到大家……
【幾近玩完!】美食車難Yummy 蝕讓數十萬離場 bit.ly/2ytMbDP
曾經令市民熱切期待的 #美食車先導計劃,愈縮愈細,項目今年2月啟動試驗兩年,惟至今一年未夠,已有3個入圍經營者先後 #拒絕入場 或「唔玩」;老紀得悉現餘下13架美食車,有4個經營者有意 #止蝕離場,當中有人開價數十萬元成功蝕讓,遠低於當初百萬元買車成本。
整個美食車計劃,原設有8個後備,扣除已補替的2個,應該還有6個, 但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 日前承認已無候補名單,反映「#連後備都退出」。
#信報 #今日信報 #美食車 #唔玩 #數十萬元蝕讓 #CeativeYummy #紀曉風 #獨眼香江
-------------------------------------
訂閱《信報》-> bit.ly/23J4bnc
獨眼香江 在 Martin Oei 黃世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其實麗的賣香港公司俾澳洲佬果陣,麗的嘅母公司British Electric Traction喺英國本土成個帝國都已經日落西山。
喺1967年,英國本土倫敦麗的被迫改組,成為Thames Television(不文山同Mr. Bean就喺果度播出),但BET失去管理上控制權(因為當年英國本土嘅麗的真係太爛,英國政府ITA下令股權改組),香港麗的可以轉牌照,並得到無線電視牌係好運,1985年BET悉數沽售埋Thames Television,果陣BET已經轉型為一間清潔公司。1996年,BET被Rentokil收購,成為一個清潔兼殺蟲公司嘅一部分。
有時候,非戰之罪就係呢種。黃錫照奮力一戰,但英國本土自己都守唔住,麗的香港可以生存到依家純屬運氣。
黃岳永憶父為麗的打硬仗
//對於亞視的終結,黃岳永不傷感,「當年英國公司將麗的出賣了給澳洲幫,我已覺得一個時代完結了。」
在亞視59年歷史中,最初25年屬於麗的時代。當年麗的改名亞視,與今天亞視沒落轉型的情況完全不同,相反,麗的最後一段日子,在當時的總經理黃錫照帶領下氣勢如虹,收視逆轉,更將當時無綫的重頭劇《輪流轉》逼退腰斬,成就麗的電視史上的驕人戰績,亞視是挾麗的光芒而上。當年主政的黃錫照於2005年身故,其子黃岳永形容父親在「麗的大戰無綫」中,像三國時代的劉備,當主帥調兵遣將,與「麗的三雄」麥當雄、李兆熊和屠用雄一起上陣。「爸爸知人善任,逆境中仍能運用小資源大膽創新,是真領袖!」
黃岳永長大後沒有走進「公仔箱」,但透過創科成為媒體一分子,現為香港資訊科技商會主席。黃說父親在麗的時,他不時聽Uncle講和看報知道爸爸在「打仗」。他有份1978年10月《電視日報》的報道【圖】,標題「黃錫照拚老命……七九年發動攻勢,與無綫決一死戰」,戰況激烈可見一斑。
黃錫照在麗的處於逆境時,大膽起用當時初出茅廬的麥當雄、蕭若元等人當導演、編劇,創作出不少叫好叫座的經典電視劇,如《鱷魚淚》、《大地恩情》等。黃岳永說爸爸看人的眼光甚準,記得有一年在半島酒店飲茶,當時已走紅的張國榮特地走來與爸爸擁抱,原來「哥哥」出道不久參加亞洲歌唱比賽落敗,父親曾在後台對「哥哥」說:「不用擔心,你有機會的。I will make you a Star」結果多年後「哥哥」真的大紅大紫,「哥哥」覺得黃錫照是他的恩人。
對於亞視的終結,黃岳永不傷感,「當年英國公司將麗的出賣了給澳洲幫,我已覺得一個時代完結了。」
#紀曉風 #獨眼香江 #獨眼香江 - #黃岳永憶父為麗的打硬仗
#黃岳永
#張國榮
#黃錫照
#亞視
#麗的電視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A13 | 獨眼香江 | 紀曉風
獨眼香江 在 Fernando Chiu-hung Cheung 張超雄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日信報的分析,指出實質工資沒有增長甚至倒退。
---------
老紀翻查統計處數據,以資訊業為例,最新的實質工資指數是101.1,對比1999 年第1季是100 的基數,反映行業在多年之後的工資增長似乎甚低,成為行業出現職位空缺的原因(最新空缺率是2.9%);數據更顯示,實際工資指數低過基數100,即工資出現負增長,而空缺率即會增加(表1),相反工資指數愈高,空缺率即會減少。反映工資如果原地踏步,當就業市場暢旺,工人自會選擇待遇較佳的行業。
統計處另一數據,也反映基層工種的薪金在扣除通脹後增長小的情況(表2),司機、雜工、售貨員等,其薪酬增幅幾乎跟通脹相若(洗碗工及保安人工大增,相信就是最低工資之影響),由於同一時期的人均生產總值大幅增加達六成,試問又有誰會願意投身這類工種呢?
人口政策突變勞工政策林鄭轉軚忽提輸入外勞 (A16 | 獨眼香江 | 獨眼香江 | By 紀曉風 | 2013-10-25)
“人口政策對社會發展舉足輕重,足以起着極其重要的主導作用。被特首梁振英列為「政綱之首」的「新」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經過長達10 個月的討論後,昨交出首份「功課」,發表題為「集思港益」的人口政策諮詢文件,並展開為期四個月的公眾諮詢。
默默耕耘近一載,由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擔任主席的委員會,究竟為公眾帶來什麼啟示性方向?根據公布的文件,委員會發現本港人口老化較想像中快,未來人口增長又較預期中慢,因而建議5 個應對人口挑戰的政策方針,其中最易惹來迴響的,首推考慮輸入外勞。
輸入外勞從來都是爭議政策,林鄭月娥就指,現時私人機構職位空缺達創新高的7.8 萬個位,其中建造、零售、飲食、護理服務業等都屬「重災區」,由於有部分勞工需求非長期固定,培訓大量工人或令他們在淡市時有失業風險,不如輸入外勞會更為彈性。
不過,老紀整理近十年人力資源及薪酬數據,就發現這個人力資源短缺的情況,也跟工種人工增幅跟經濟脫節有關,令低技術低工資的工種變得愈來愈乏人問津;而在建造業,資料更顯示,原來在林鄭月娥擔任局長之時,力撐透過本地培訓,可以滿足業界需要,更在臨別之前向立法會申請逾2 億元撥款來完善措施,惟才不過一年半後,取態卻忽然逆轉。
老紀問過熟悉本地勞工市場的學者,他不諱言部分工種確因屬厭惡性工作,加上人工低,故需輸入外勞,但其實更似是飲鴆止渴的方法,而輸入外勞明明是勞工政策,卻成為人口政策更是莫名其妙, 「似乎係同人有關就拎來一次過傾,但對香港人口發展就未必適合了」。”
梁振英去年競選特首之時,在其那份「行之正道穩中求變」的政綱中,提出六大範疇的政綱,排第一位的章節,就是名
為「長遠規劃,優化人口」的人口及人力資源政策;而在此章節中的首個建議,就是由「政務司司長領導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提出短、中、長期目標、政策和實施方案」。
如是者,於2007 年已經成立的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在去年12 月正式重組,成員除了高層官方代表外,更首次邀請不同界別的非官方成員參與,結果委員會經過十個月的討論,昨日交出首份「成績表」,就是發表題為「集思港益」的人口政策諮詢文件。
委員會發現,由於本港人均壽命延長,加上出生率低,本港人口老化較想像中快,未來人口增長又較預期中慢。根據文件,委員會於是按照「現有人口、新來源人口、老齡化人口」這三大範疇,建議了五個應對人口挑戰的政策方針,包括:
一、吸引更多人投入勞動市場,以增加勞動人口;
二、改善教育及培訓,減少技術錯配,以提升勞動人口的質素;以更積極進取的策略及訂明目標吸納對象的方法,引入外地人才;
三、在不損及本地工人利益的情況下,考慮更有效的輸入勞工機制;
四、締造有利的環境讓年輕夫婦生兒育女;及
五、透過建立友待長者環境,推廣積極樂頤年,並促進銀髮市場的發展。
事實上,如何在住屋問題一直未能紓緩下,卻又要締造有利的環境讓年輕夫婦生兒育女,本身已猶如是哲學性問題,再加上鼓勵婦女工作,這「一籃子」疑似矛盾的方向,恐怕在公眾諮詢中,足夠把市民弄得暈頭轉向,而其中最惹爭議的是「三個字」:輸、入、外、勞!
輸入外勞是本地僱主近年不時提出的訴求,林鄭月娥昨天也列舉一系列數字,來說明香港有輸入外勞的需要,包括今年6 月私人機構總體勞工空缺職位,接近7.8 萬,較一年前增加一成;空缺中以建造業空缺升幅最大,達到七成四,其次是資訊業,也達兩成八。政府就表明,如果仍不正視,部分低技術行業的勞工短缺問題,可能會出現不能承擔的後果,故建議研究擴闊現有的外勞計劃。
必須指出,部分低技術工種面對人手不足的難題,確是真實的困境,問題是「有工無人做」的原因,卻恐怕複雜得多,其中之一,或許跟「回報」有關。
老紀翻查統計處數據,以資訊業為例,最新的實質工資指數是101.1,對比1999 年第1季是100 的基數,反映行業在多年之後的工資增長似乎甚低,成為行業出現職位空缺的原因(最新空缺率是2.9%);數據更顯示,實際工資指數低過基數100,即工資出現負增長,而空缺率即會增加(表1),相反工資指數愈高,空缺率即會減少。反映工資如果原地踏步,當就業市場暢旺,工人自會選擇待遇較佳的行業。
統計處另一數據,也反映基層工種的薪金在扣除通脹後增長小的情況(表2),司機、雜工、售貨員等,其薪酬增幅幾乎跟通脹相若(洗碗工及保安人工大增,相信就是最低工資之影響),由於同一時期的人均生產總值大幅增加達六成,試問又有誰會願意投身這類工種呢?
至於屬極重災區的建造業,早在本月中,負責培訓建築工人的建造業議會就曾響起警號,直指今年業內人手短缺近一萬人,情況嚴重,加上評估過未來10 年本港每年將有逾1500億元的工程項目,令行業面對極大人手短缺危機。
不過,建造業的工會卻似乎對輸入外勞唱反調,其中職工盟早已表明反對,工聯會昨日也發起遊行,擔心萬一放寬輸入外勞,會影響本地工人就業。
而工人的聲音也有其理據,根據最新失業數字,雖然失業率只是3.3%,但建造業的失業率卻高達5.6%,冠絕所有行業。
老紀進一步翻查更發現,根據統計處數字,建造業最新的就業人數是8.25 萬人,空缺職位只得1025 個,但按建造業工人註冊管理局的資料,截止上周日,本港共有逾31 萬名註冊建築工人,較去年底增加4.57%,而較2007年時,就大增逾四成一。
建造業工人人數增加,或歸功於當局的政策。事緣發展局在2010 年時,獲立法會撥款1 億元,推行「強化建造業人力訓練計劃」來培訓本地人才,去年4 月,發展局再向立法會申請額外2.2 億元撥款,以加強有關的培訓措施,期望於明年底前,可完成計劃培訓約6000 名新血的目標,現任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在今年1 月在立法會上,還再三強調有信心政策可滿足業界未來數年的人才需要。
最諷刺是,主責有關政策的官員,正是時任發展局局長、現為政務司司長的林鄭月娥,但她昨日卻聲稱人手不足,難不成是說自己當日提出政策「唔打得」,故需要作出「微調」嗎?
受扶委會委託,正就本港退休保障制度作研究的社福界權威、港大學者周永新看過諮詢文件後,就形容是「失敗」,認為缺乏長遠目標制訂政策,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老紀也請教熟悉本地勞工市場的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洪博士,他指現時本港一些低技術、厭惡性、低人工的工種,其實一直都有輸入外勞,例如私人院舍,因為經營成本太低,只能靠外勞來支撐人手,而未來還要輸入幾多外勞,實值得探討,「但輸入外勞無助提高人力資源質素,呢個做法,只係飲鴆止渴。」
他又分析,建造業人手因出現老化,加上行業出現變化,如預製件出現等,令某類工種「總有人失業」,相反亦有一些工種人手不足, 「後生的就變得multi-task,但老年的就難轉型」,而外國就有經驗嘗試把行業專業化,只是成效不彰, 「細工程始終要靠外勞。」不過,他指出,香港縱使輸入外勞,都是短期措施,除非他們之後變成移民,否則應是勞工政策,對人口政策作出討論感到莫名其妙, 「似乎係同人有關就拎來一次過傾,但對香港人口發展就未必適合了」。
紀曉風keyman@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