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紐約時報
*【數千人圍困喀布爾機場,拜登為阿富汗撤離辯護】
喀布爾機場的絕望景象在全世界引起反響,迫使拜登總統為自己處理混亂的撤離行動辯護,並加劇了美國盟友的相互指責。美國盟友正努力讓自己的公民逃離塔利班控制的阿富汗。拜登堅稱,美國領導的行動在經歷了一個艱難的開端後取得了“重大進展”,近6000名美軍在週四撤離了5700名美國人、阿富汗人和其他人。他說,航班在週五暫停了幾個小時,以處理機場擠滿的乘客,但航班正在恢復。“我們行動迅速,”拜登在白宮說任何想回家的美國人,我們都會送你回家。”
https://www.nytimes.com/2021/08/20/world/asia/biden-afghanistan-evacuation-kabul-airport.html
*【阿富汗多地爆發抗議活動,塔利班武力鎮壓】
塔利班鎮壓了阿富汗至少四個城市爆發的抗議活動,圍捕反對者,儘管他們承諾大赦,但恐懼的工人們留在了家裡,成千上萬的民眾繼續瘋狂地趕著逃離阿富汗。
https://cn.nytimes.com/world/20210820/afghanistan-protests/
*【塔利班如何將社群媒體變成控制工具】
20世紀90年代,他們禁止互聯網。現在他們用它來威脅和哄騙阿富汗人民,這表明他們可能如何利用技術來建立權力。
https://www.nytimes.com/2021/08/20/technology/afghanistan-taliban-social-media.html
*【一所著名的阿富汗學校擔心塔利班會禁止音樂】
十多年來,阿富汗國家音樂學院是該國不斷變化的身份象徵。這所學校培訓了數百名年輕藝術家,其中許多是孤兒和街頭小販,他們的藝術傳統曾被塔利班禁止。它組建了一支全是女性的管弦樂隊,在阿富汗和國外廣泛演出。但最近幾天,隨著塔利班再次鞏固對阿富汗的控制,這所學校的未來受到了質疑。在採訪中,幾名學生和教師表示,他們擔心有襲擊學校領導人歷史的塔利班會試圖懲罰與學校有關的人及其家人。一些人說,他們擔心學校將被關閉,他們將不能再演奏。幾名女學生說,自周日首都被佔領以來,她們一直待在家裡。
https://www.nytimes.com/2021/08/20/arts/music/taliban-music-afghanistan-school.html
*【阿富汗局勢實時更新】
#“我們會送你回家”儘管喀布爾發生了混亂,拜登發誓要營救美國人。週五,拜登總統承諾將所有仍被困在阿富汗的美國人帶回家,稱對美國人和脆弱的阿富汗人的疏散工作是“歷史上最大、最困難的空運之一”。但他承認,他不知道還有多少美國人留在這個國家,也不知道他們最終是否能被安全帶出。
#儘管美國做出了保證,但喀布爾仍然充滿恐懼和混亂。喀布爾機場內有數千人在等待航班,而城牆外還有數千人試圖進入,但通常未能進入,阿富汗人擔心在塔利班接管後被困在該國。美國駐柏林大使館表示,美國將開始將部分難民送往德國拉姆施泰因空軍基地。首架飛機預計將於週五晚上降落。根據目擊者和為聯合國準備的安全評估,自上週末席捲喀布爾以來,塔利班迅速採取行動鞏固對阿富汗的控制,儘管承諾大赦,但仍以武力驅散抗議活動並追捕反對者。
#軍方稱,一名嬰兒在喀布爾越過圍牆與家人團聚。星期四在喀布爾的哈米德卡爾扎伊國際機場外,一群瘋狂的阿富汗人聚集在塔利班控制的一面鐵絲網覆蓋的混凝土牆,乞求一群海軍陸戰隊員讓他們獲得自由。突然,一個不到幾個月大的嬰兒,被群眾托到了美國士兵面前。一名海軍陸戰隊員用手接住嬰兒,這一幕令人痛心的影片迅速傳遍世界各地,激起了人們對隨意疏散過程的憤怒。到週五,美國軍方急於分享嬰兒已安全地與家人團聚的消息。“視頻中看到的嬰兒被帶到現場的醫療機構,並由醫療專業人員照顧,”海軍陸戰隊發表聲明,“我可以確認嬰兒已經與他們的父親團聚,並且在機場是安全的。”
#喀布爾機場美國登機口持續混亂。《紐約時報》表示,週四和週五喀布爾機場由美國控制的北門外的局勢仍然混亂,時而發生暴力事件。週四晚上在推特上發布的一段影片顯示,一群人大聲喊叫,似乎是被催淚瓦斯和彩色煙霧擊退,人群從煙霧中逃離。
#冒著被報復的風險,一名阿富汗婦女使用國旗抗議塔利班。自從塔利班控制阿富汗以來,升起國旗如果不是白色的塔利班旗幟,就是一種抵抗行為。紐時記者 與Crystal Bayat一起拍攝,她是一名激進分子,在塔利班佔領喀布爾幾天後,一直進行著喀布爾的獨立日抗議活動。在約200人的抗議活動中,她是成員中,七名婦女中的其一,領著隊伍,高喊“我們的旗幟就是我們的身份!”
#由於在卡達基地不堪重負,美國的航班正在轉移到其他國家。在卡達烏代德空軍基地的可用空間被填滿後,從喀布爾國際機場起飛的美國軍用航班暫停了六個小時,因為那裡已有數千名的阿富汗人需轉移他國家重新安置。五角大樓表示,一些航班現在正飛往其他國家的基地,包括德國的拉姆施泰因空軍基地。其他基地也在考慮之中。國務卿布林肯宣佈,目前有12個國家“已經或即將成為”作短暫中轉站:巴林、英國、丹麥、義大利、哈薩克、科威特、塔吉克、土耳其,除卡達和德國外,還有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烏茲別克。此外,13個國家已承諾幫助重新安置阿富汗人:阿爾巴尼亞、加拿大、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智利、科索沃、北馬其頓、墨西哥、波蘭、卡塔爾、盧旺達、烏克蘭和烏干達。
#北約敦促塔利班允許安全通過喀布爾機場。北約外交部長呼籲塔利班允許那些希望離開阿富汗的人離開,並表示他們正在努力讓阿富汗人更容易到達和進入那裡的國際機場。他們誓言,在撤離繼續進行的同時,盟軍將繼續“通過盟軍軍事手段進行密切的行動協調”。
#Facebook 表示,由於擔心遭到塔利班的報復,它已經添加了多項安全功能,以幫助阿富汗人控制他們的賬戶。
#阿富汗國家博物館館長表示,塔利班承諾保護其藏品。
#喀布爾機場外的混亂正在影響救援物資的抵達。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8/20/world/biden-afghanistan-taliban?type=styln-live-updates&label=afghanistan%20updates&index=0
*【Henri颶風來襲,長島到南塔特克發出警告】
氣象學家表示,熱帶風暴Henri可能在周日登陸新英格蘭南部。週五晚上,長島和康乃狄克海岸的部分地區發布了颶風警告。國家颶風中心表示,長島、康乃狄克州和麻州的部分地區,包括南塔特克島和瑪莎葡萄園島高度警戒。州長Charlie Baker警告說,麻州週末沿海將出現3到5 英尺高的風暴潮、熱帶風暴強度的大風可能造成多達300,000戶停電,該州已做好準備,這將是30年來首次登陸新英格蘭的颶風。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8/20/us/climate-change#tropical-storm-henri-hurricane
*【格陵蘭島峰會下雨,這是以前從未發生過的】
陣雨是北極變化的另一個令人不安的跡象,北極變暖的速度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地區都要快。
https://www.nytimes.com/2021/08/20/climate/greenland-rain-ice-sheet.html
*【海地地震區因缺金援和食物而爆發動亂,民眾的耐心耗盡】
救援物資一點一點地流向海地南部半島地震受災最嚴重的城市之一Les Cayes,但有限的物資供應只會加劇日益絕望的居民之間的緊張關係。前總統Michel Martelly,帶著救援物資慰問一家醫院後,當地發生了搶奪。Michel Martelly,開車離開時,民眾爭先恐後地從他的保鏢那裡搶現金捐款。人群中至少有一人撿起一塊大石頭試圖襲擊其他人,同時人群高呼“殺了他,殺了他。”早些時候,憤怒的人群包圍了城外一輛拋錨的卡車,他們認為這輛卡車載有救援物資,這時還響起了槍聲。
https://www.nytimes.com/2021/08/20/world/americas/haiti-quake-aid-fights.html
*【Covid19實時更新】
#FDA 目標在周一全面授權批准輝瑞的 Covid 疫苗,成為一般處方疫苗藥物。民間可以自行採購,勿須經國政府部門及政府的授權。
#隨著病毒在佛羅里達州激增,奧蘭多居民被要求減少用水量。
#病毒在德州蔓延,萊斯大學暫時轉向在線課程。
#波士頓加入要求室內戴口罩的行列。
#費城大主教管區表示,不會支持 Covid 疫苗接種的宗教豁免。
#一項研究表明,阿斯特捷利康的抗體藥物可以保護免疫系統較弱的人。
#對病毒的擔憂促使紐約第一家主要劇院推遲回歸。
#聯邦法院暫時允許拜登的替代驅逐禁令繼續生效。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8/20/world/covid-delta-variant-vaccine
狄亞哥頭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BBC中文網】遭遇疫情歧視的美國亞裔何去何從?
儘管她並不在美國出生,劉文的美國生活沒有絲毫「不美國」之處。她去看橄欖球比賽、煲美劇《慾望都市》、在慈善組織裏當志願者。
在新冠疫情之前,31歲的劉文對自己是住在得克薩斯州奧斯汀的東亞裔人士這件事,並沒想得太多。「實話說,之前我真不覺得我在這兒很顯眼,」她說。
但情況如今不一樣了。新冠病毒在美國讓超過10萬人喪命,而亞裔身份可能在此招來橫禍。對於包括劉文來內的許多人來說,他們已感覺受威脅。
據劉文說,幾個陌生人在當地超市裏朝她一名韓裔朋友喊髒話、推搡她,還要求她離開商鋪。這一切只是因為她是亞裔,而且當時戴著口罩。
包括紐約州、加州和德州在內的多個美國州份,都有東亞人士報稱被吐口水和拳打腳踢,甚至還有一宗被刀刺的案例。
在美國,針對亞裔人士的偏見遽增,他們當中的許多人,無論是否曾親歷過暴力、欺凌或更不堪的不公待遇,都開始思索自己在美國社會的位置。
「五年前剛來到美國時,我的目標是盡快地適應美國的文化,」劉文說。
「不過疫情讓我意識到,因為我是亞裔,因為我的樣子或者我的出生地,我永遠無法成為他們的一份子。」
在她的朋友經歷那場超市爭端後,劉文下定決心買她人生中的第一支槍。「如果奧斯汀都到了這個地步,那我們可能真的需要買槍了,」她對BBC說。
紐約市和洛杉磯市的警方稱,針對亞裔人士的仇恨犯罪有所增加,而舊金山州立大學與多家倡議組織表示,他們合辦的報告中心從今年三月至今,接收到超過1700宗與新冠病毒有關的歧視報告。
在包括德州、華盛頓州、新澤西、明尼蘇達與新墨西哥在內的13個州份,警方都處理了上報的仇恨事件。
批評者說,位高權重者為情勢火上澆油。無論是總統特朗普,還是民主黨總統競選人拜登,都遭遇到了一些指責,因為他們在談論中國在疫情中的角色時使用的措辭,不同程度上助長了反亞裔的情緒。
而對於很多亞裔美國人來說,他們在遭遇偏見的同時,感覺自己身為美國人的身份認同也遭到攻擊。
在美國的反亞裔的偏見有多嚴重?
為數眾多的亞裔美國人與身在美國的亞洲人形容,他們在此的境遇在新冠疫情暴發後急轉直下。
金伯利·哈(Kimberley Ha)稱,她在二月留意到這樣的變化,當時她在紐約遛狗,一個陌生人開始朝她大喊。
「他喊道:『我不怕有輻射的中國人'然後開始指著我大叫,『你們這樣的人不應該在這,滾出這個國家,我不怕你們這些人帶來的病毒。』」金伯利是一名華裔加拿大人,在紐約生活了超過15年。
在接下來幾周裏,她留意到她在公眾場所遇到的「大概十人中有一人」,在看見她時顯得怒氣衝衝。「我從來沒有感受過這種程度的敵意。」
而在美國的另一端加利福尼亞州,23歲的麥迪遜·法萊米爾(Madison Pfrimmer)聽說過針對亞裔的攻擊,但「並不認為它像人們所說的那麼常見」。
今年四月,她在洛杉磯一家超市裏為一對年長的中國夫婦幫忙翻譯,據她說,這對夫婦遇到了一名憤怒的女子。這人持續用粗言穢語謾罵他們,還朝他們扔水和噴灑不明液體。
「她高喊,『你們怎麼敢來我家人購物的商店,你們怎麼敢來毀掉我的國家。你們就是我一家人沒法掙錢的罪魁禍首』,」有一半華裔血統的法萊米爾回想道。
法萊米爾說,她嘗試與那名女子爭辯,但對方譴責她為那對夫婦翻譯,還朝她扔了一瓶水,淋濕了她的腿部與腳部。
當他們一行人在櫃台排隊付賬時,那名女子又走過來,朝他們噴了似乎是空氣清新劑或消毒劑的東西。她還跟著那對年長夫婦到他們的車旁,一邊拍他們的照片,一邊高呼「這是你們的錯」,用髒話罵中國、「那些骯髒的人」以及「共產主義」。
「我跑向那對夫婦,用國語告訴他們快進車裏,我幫他們把買的菜放進車裏,從窗戶把蛋遞給他們。」那名女子則開著她的車,一路尾隨法萊米爾,直到法萊米爾把車開近一個警察局。
「停止仇恨亞裔和太平洋島居民」 (STOP AAPI HATE)數據庫收到來自45個州份與首都華盛頓特區的新冠病毒相關歧視報告,加州和紐約州的案件佔了其中的大部分。
這些事件涉及的種類廣泛,其中口頭騷擾最常見。但推搡、肢體攻擊、職場歧視、禁入場所、打砸等等,都涵蓋在數據庫當中。而比起男性,女性更容易成為目標。
在舊金山州立大學研究亞裔美國人的張華耀(Russell Jeung)教授管理這一數據庫,他發現在許多案件中,當事人「被朝著咳嗽與吐口水」,因此他新增了這一類別。
那正是泰德·嚴(Ted Nghiem)的親身遭遇,他生活在費城,是一名37歲的越南裔美國人。在三月,一名男子朝他高喊「滾出這裏,是你造成了新冠病毒」,但他當時並沒有太在意。
然而,同月不久後,另一名男子在兩人擦身而過時朝他吐口水,這讓他「在一、兩天內都感到鬱悶」。
「我通知了警方,但我不知道有沒有後續……幸好我並沒有染上什麼病。」
"停止仇恨亞裔和太平洋島居民"數據庫收集的事件來自網上的自主報告。BBC通過採訪及分析美國媒體報道發現,自1月起在美國有超過100起疑似針對亞裔的事件,其中約一半的案件已上報警方。
一些事件到達了仇恨犯罪的標凖。紐約警方指,他們已調查了14宗與新冠病毒有關的仇恨犯罪,其中涉及15名亞裔受害者。
而在加州,一名老人遭遇鐵棍襲擊,一名青少年則因被襲而送院治療。
在德州,一個亞裔家庭在超市中被刀刺傷,其中還包括了兩名分別2歲和6歲的幼童。根據美國廣播公司(ABC)獲得的聯邦調查局(FBI)報告,"嫌犯表明他用刀攻擊該家庭的原因是,他認為他們是把新冠病毒傳染給他人的中國人"。實際上,受襲家庭為南亞裔。
有亞裔人士報稱,由於其族裔背景,酒店、Uber司機等拒絶為他們提供服務。
馬特(並非他的真名)是一名華裔美國人,他是在康涅狄格州一家急診室工作的醫生。他稱,有多名患者表示曾有亞裔人士在他們周邊咳嗽,因此要求住院治療。
他經歷的反亞裔偏見似乎更為切身,當時他正嘗試治療一名相信感染了Covid-19的病人。
"我穿戴著防護設備,走進房間作自我介紹。當他們聽到我的姓氏時,他們的反應是'不要碰我,我能見另一個醫生嗎?你可以不要靠近我嗎?'"
馬特說,許多其他少數族裔面臨著"更顯性、更嚴重的歧視",但他依然擔心類似事件會打擊醫護人員的士氣。
"這是一個壓力相當大的時期,我們的工作量大了很多,時刻穿戴著很不舒服的防護裝備。我們當中的許多人暴露在Covid-19中。"
「如果他看起來像是華人,他就被攻擊」
新冠疫情最初在中國武漢暴發,總統特朗普因此把炮火瞄凖了他口中控制疫情不力的中國政府。
今年較早前,特朗普多次稱新冠病毒為「中國病毒」,批評者稱這一詞匯並不區分中國、中國政府和華裔人士。
特朗普稍後呼籲保護亞裔美國人,稱「疫情蔓延不是他們任何形式的錯誤」。但這並沒有停止一些人怪罪華裔美國人或攻擊其他東亞裔人士。
張華耀教授稱,他收到的反亞裔事件報告之中,四成來自華裔人士,但大部分案例發生在其他東亞裔人士身上。
「這是種族定性的例子:『他看起來像是中國人,他就被攻擊』。」
種族定性(racial profiling),又成為種族歸納、種族貌相,指的是依照某人的族裔特徵,來認定其犯罪或涉嫌某種行為。
來自韓國的23歲大學生吳多賢(Dahyung Oh)記得,早在2月,在美國疾控中心建議佩戴布口罩之前,她站在紐約地鐵月台上,旁邊一名女子充滿敵意地瞪著她。
「她開始向我靠近,指著我說『為什麼你不戴口罩,你應該要戴上口罩』,」吳多賢稱。
這名女子自己也沒有戴口罩,吳多賢認為她「被針對」了,「因為我們周圍十幾二十個人都沒有戴口罩。」
「我當下覺得非常憤怒,我因為身為亞裔而被針對,又因身型嬌小而更容易被人當作攻擊目標。」
這次事件沒有以暴力告終,不過吳多賢是幸運的,紐約在3月出現了兩宗無關聯的案件,都是亞裔女性因沒有戴口罩而遭遇襲擊。同時,許多人又因戴了口罩而被騷擾。
張華耀教授表示,對遭遇歧視的亞裔人士來說,口罩可能造成"雙輸"局面,因為"如果他們戴口罩,他們會被懷疑感染了病毒,而如果他們不戴口罩,則會被質疑感染了還疏忽大意。"
這種情況不僅發生在美國,在英國和加拿大都有多起針對東亞裔人士的襲擊,引起了高度關注。溫哥華警方稱,今年至今已受理了20宗反亞裔的仇恨犯罪案件。
與此同時,在中國出現了針對非裔人士的歧視情況。有報道指,數百名非裔居民未被確診新冠肺炎,卻被趕出家門丶強制檢疫和沒收護照。包括一家麥當勞快餐店在內的一些餐廳與酒店禁止非裔人士進入。
「我認為這跟以往的危機時期一樣,某一群體的人通常會被當作替罪羔羊,」紐約市人權委員會主席馬拉斯(Carmelyn P. Malalis)說。她指出,艾滋病危機和伊波拉疫情時也有類似情況。
馬拉斯認為,在疫情之前,「針對亞裔的含蓄歧視」就已存在,但由於報導甚少,公眾對此的意識並不高。「人們認為種族歧視是黑白對峙,沒有意識到歧視是以各種形式存在的,」她表示。
為什麼亞裔美國人仍被看作局外人?
在美國的亞裔人士來自多元的族裔、國家和背景,他們往往有不同的政治信仰與身份認同。
根據人口普查數據,美國約有2000萬居民是亞裔,佔美國總人口約6%。這其中包括了亞裔美國人,以及在美國生活、學習與工作的亞裔人士。
在亞裔美國人當中,一些族群,例如不丹裔美國人,較高比例是出生在美國以外的移民。而包括日裔美國人在內的其他族群,則更可能在美國已生活多代。
每年,單單是從中國到訪美國的遊客就有300萬人。
但無論是對自我認同為亞裔美國人的人士、希望成為美國人的人,還是僅是到訪的亞洲人來說,在美國針對亞裔的種族偏見都一視同仁。
亞裔美國人有許多共同的經歷,例如他們在疫情之前就已被視為「永遠的外國人」。
「種族,就如許多社會分類一樣,是一種任何人一眼就能看見的類別,」聖地亞哥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戴比·馬(Debbie Ma)博士說。「正因如此,人們很容易對這些類別加以標籤與刻板印象,例如,東亞裔人士是外來的,儘管他們實際上並不是。」
她在2008年參與撰寫的一份研究報告發現,在紐約出生的華裔演員劉玉玲(Lucy Liu)與英國演員凱特·溫斯萊特(Kate Winslet)之間,來自各種族裔背景的美國受訪者們更傾向於認為後者是美國人。
馬特醫生說,經常有人跟他說「你的英語說得真好」,問他真正的家鄉是在哪,儘管他已向對方解釋了他生在美國。
張華耀教授則說:「儘管我的家庭在美國已經開枝散葉到了第五代,我依然被認為是一個外國人。」
這導致人們的亞裔長相、馬博士稱之為「我們明顯帶有的特徵」,成為亞裔人士在疫情期間被針對的原因。
這並非族裔首次被用來邊緣化或針對在美國的東亞裔人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珍珠港襲擊後,大批東亞裔美國人被囚禁。在19世紀,諷刺東亞人的漫畫被用作種族主義宣傳,用來排斥來自中國與其他東方國家的移民。
時至今日,一些亞裔美國人仍形容他們感覺「處在試用期」,需要去證明他們是美國公民。這一情況在疫情暴發後明顯惡化。
曾以民主黨人身份競選美國總統的楊安澤在4月時撰文稱:「對族裔背景一定程度上的鄙視和疏離,已變成了明顯的仇視甚至攻擊。」
他呼籲亞裔美國人「以前所未見的方式展示我們的美國特質」,例如幫助鄰居、捐獻防護裝備、穿上美國國旗顏色「紅白藍」的衣物。然而,批評者譴責楊安澤的言論是在怪罪受害者,並且他似乎內化了一種觀念:由於其族裔背景,亞裔人就是不夠「美國」。
特朗普總統與拜登的競選團隊都遭到批評。特朗普的一個競選廣告裏形容拜登對華軟弱,其中展現了一連串拜登與中國官員共處的短片。
然而,短片裏還包括了駱家輝(Gary Locke)的畫面,他是一名華裔美國人,曾任美國前駐華大使。人們譴責特朗普的競選廣告暗示駱家輝是中國官員。
與此同時,拜登的競選廣告也被炮轟,因其中強調在疫情旅行禁令實施後,「特朗普仍讓四萬名旅客從中國進入美國」。不過,這些旅客當中許多人或是美國公民。
兩個競選團隊都否認上述廣告涉及排外主義或針對華裔美國人。
在美國的亞裔如何回應攻擊?
對於一些人來說,反亞裔情緒的高漲感覺明顯且危險。
目前並沒有全面的數據記錄各族裔人士在美國購買槍支的數量,但根據槍店老闆們的反饋,亞裔強制購買者和整體的槍支銷售數量正在上升。
49歲的華裔美國人臧東慧在紐約皇后區組織了社區巡邏隊,巡邏隊的微信小組中有200多名成員,他們輪流開車在社區中巡邏,向警察報告可疑行為。如今巡邏隊以棒球棍自衛,但臧東慧希望未來他們可以持槍巡邏。包括他在內的十多名巡邏隊成員最近已申請購買槍支的許可證。
臧東慧形容自己是保守主義者,他相信華裔美國人應該武裝自己,「以防社會動蕩與犯罪急增」。
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讚正這一看法,舊金山和平組織的共同發起人梁國雄(Max Leung )就是反對者之一。該組織近日定期在唐人街巡邏,並稱巡邏有效減少了蓄意破壞與盜竊的案件。
「儘管我深信並且十分支持自衛,我們並不鼓勵成員們持槍巡邏,」梁國雄說:「我們希望在組織內建立促進和平、而非以暴制暴的文化。」
藝術家與喜劇演員也受到啟發而發聲,譬如華人說唱歌手Jason Chu,他發起了名為「仇恨是一種病毒」的倡議活動,還寫了一首關於反亞裔事件的饒舌歌曲。他說,想以饒舌來展示「針對亞裔美國人的人們有多麼荒謬」,以及「強調亞裔美國人屬於這個國家」。
「我們在美國不是過客,我們在這裏出生,這是父母養育我們的地方。我們想說,仇恨不屬於我們的國家。」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說,人們希望這番對歧視的全新認識,能讓美國的亞裔族群變得更強大,與其他的少數族裔更團結一致。
馬特回想起,在他成長過程中曾聽到不少針對非裔美國人的負面評價,其中有的來自亞裔美國人。
相反的是,「如今我看到許多亞裔美國人為艾莫德·阿伯裏(Ahmaud Arbery)申訴」。非裔美國人阿伯裏2月在喬治亞州郊外慢跑時被槍殺,兩名槍手說他看起來像是個盜竊案嫌犯。
馬特留意到,亞裔美國人群體近年來在政治領域的聲音更大了,在其他領域也越來越亮眼。「我的很多朋友看到這些反華人的言論,對於談論其他族群面臨的歧視更感興趣了。」
張華耀則目睹一些亞裔美國人「開始意識到他們的共同利益,作為一個政治組織或群體動員起來」。他說,來自不同階層、教育背景和族裔的亞裔人士如今因疫情相關的歧視而「發現了他們共同的經歷」。
「我們在一同面對種族定性這一過程,希望終有一天,我們會團結在一起對抗歧視,以共情心對待其他同樣面臨種族定性的人們。」
#社會 #政治 #生活
狄亞哥頭 在 工頭堅。旅行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工頭寫城鎮 前兩週一連寫了好幾個日本 #地方創生 的城鎮事例,後來也說要延伸到全世界城鎮速寫的 #百城記事。當然日本還有很多可以寫的,不過隨著本週要來推一些說明會與行程,今日請容我跳躍一下。
這一跳,就跳過了整個太平洋,以及中美地峽,到了美洲的另一邊。
提到 #古巴,想必大家都知道 #哈瓦那。
但如果要舉出第二個古巴的城市名字來,可能就有點難度了。
切格瓦拉的粉絲如我,會知道他的紀念堂所在的 #聖克拉拉(Santa Clara, Cuba);蘭姆酒品牌 Bacardi 的愛好者,可能知道這個牌子是從現今古巴第二大城 #聖地牙哥德古巴(Santiago de Cuba)誕生;熱愛沙灘度假風情的享樂者,可能還聽過距離哈瓦那不遠的度假勝地 #巴拉德羅(Varadero)鎮⋯⋯
但有一座城市,在我第一次造訪古巴時,正在慶祝它建城500年的歷史(1514-2014),它的名聲非常響亮,卻因為同名的城市或島嶼眾多,常常被人誤認為其他地方。在書中讀到它的名字,都要前後文對照,才能確認說的是否就是它。
它就是 #Trinidad, Cuba。
在台灣一般翻譯為「千里達」,但很容易和靠近南美洲的島國「千里達及托巴哥」混淆,而雖然我並不特別喜歡用對岸的譯名,卻不得不承認,他們翻作「#特立尼達」,反而比較接近西班牙語的讀音了。
大航海時代,歐陸的航海者千辛萬苦,渡洋西來,無論是出自感謝庇佑,或彰顯神蹟,常為發現的土地,取一個「聖」名。根據我粗淺的考證,與看來的資料,「聖三一」(聖三位一體)(Santísima Trinidad),就是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人,最常取的名字之一。
但,儘管有那麼多的「三位一體」城,古巴的特立尼達,在其中還是非常特別的。因為,它是歐洲殖民者,在整個美洲建立的最早市鎮之一,歷史甚至比哈瓦那還久。更不用說,它的建城者,是曾隨著哥倫布的第二次航海,後來在哥倫布之子的麾下任職的狄亞哥・委拉斯貴茲(Diego Velázquez de Cuéllar)⋯⋯
......好,我知道,每次講起歷史,就要沒完沒了。這些故事,其實留在你自己去探訪,或有機會參加我的旅行團,都還有很多時間可以講。如果從旅行的角度來看,特立尼達有什麼魅力呢?
這麼說好了:在我曾經去過的全世界四百多個城鎮之中,它幾乎可說是最完整保留著數百年不變景觀的一座城市。
套一句我常用的形容詞:古巴原本就像是個在時光膠囊中的國家,而特立尼達,可以說是在時光膠囊中的時光膠囊。
特立尼達的城市面積原本就不大,人口只有70,000多,和我出生的宜蘭羅東鎮幾乎相仿(看到這個數字,親切感又增幾分)。老城中心,放眼望去,紅頂黃牆,石板路面。偶有一台供觀光客乘坐的馬車經過,以及街旁無所不在的美國老爺車,甚至民家吊曬的白衣白裙,以及路旁彈唱著歌謠的老者。
就算你知道,這有許多都可能是為了觀光而擺出來的場景,你都甘心成為那場景的一部份。迷失在時空中,迷失在音樂中,迷失在蜂蜜蘭姆酒的微醺,以及雪茄的香煙繚繞中。
殖民時代,特立尼達做為古巴這個大島南方,航向美洲大陸的中繼站,多少歷史曾在此佇足過。甚至連「丈量世界」的亞歷山大・馮・洪堡,也曾在此短暫拘留,如今,位在大廣場旁,曾接待過他的老房子,改成一座簡陋的自然史博物館。館藏雖無甚可觀,但一想到這位自然史與探險史的巨人,陋室也成了金屋。
再引一段鳳凰週刊中的報導內文:「在特立尼達,歷史不是寫在書本裏的,而是刻在那些斑駁的彩色建築、渾圓的鵝卵石街道、永不褪色的標語上。可愛的特立尼達人,雖然行走在歷史中,雖然物質匱乏,卻用音樂、耐心和創造力,讓自己的生活和城市變得甜蜜而美麗。」
等等,本來這系列都是城市的產業或發展速寫,怎麼寫著寫著又成了抒情文?
今日的特立尼達,因為要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在狹窄的老城中,也有少數的西班牙連鎖星級飯店,也及更多的民宿(Casa),一部分的旅客,便住到距離城中央20分鐘車程的 Ancon 半島上的渡假村。
有機會住城裡當然是另一番風味,但住半島的好處,則是可以真正泡進加勒比的溫暖海水中。這也正是每次去古巴,在經過幾天心靈密度極大的文化衝擊之後,首次能身心放鬆的時刻。
——最後,在台灣,其實有座港城,是很適合與特立尼達建立姊妹城市關係的。如果你對西班牙人在台灣的歷史有點概念,或許也猜到了:就是基隆。因為,基隆港,在17世紀的當年,也是眾多以「聖三一」(Santisima Trinidad)為名的港口之一啊。
---------------------
附帶業配:
1107工頭堅古巴圓夢精華12天行程與說明會資訊
https://lihi1.cc/Kkw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