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營養師- DPD + DI 路徑分享-上]
之前有跟大家提過,取得美國營養師的路徑不只一個,營養獅本身是唸了個碩士+實習包套的CPD program (就是錄取之後學校會幫忙安排實習的program),有興趣的可以參考之前的舊文。
今天要來分享DPD+DI 路徑成功的案例,這條是我個人覺得最困難的路,為什麼呢?簡單來說,DPD 要修完能考美國營養師的課程(一般是大學部課程,但你也可以唸碩班時修課),然後『自行』申請實習 (Dietetic Internships, DI),你沒看錯,是自己申請實習,最後還要經過所謂的配對過程(類似台灣填自願的感覺),有配對成功才有實習的機會!據我所知,配對成功的機率小於50%,可以說是相當的競爭。
(對!不是所有營養系的大學畢業生都有機會實習唷!)
競爭激烈,但是有人成功,一定要請她來分享的啊XD
主角Annie是土生土長台灣人,在台灣念完大學,才來美國念碩班,碩班期間向指導教授提出想加修DPD program的課程,修完課程自行申請實習,4月初收到配對成功的消息,今年8月開始為期10個月的實習。
實習完考照就是美國營養師了啦!!!👍
一起來看看她申請實習的經驗談吧!
---------------正文開始---------------
首先,申請需要準備什麼呢?
篩選『未來實習生』的條件不外乎以下四點:
1. 成績
成績分成三塊,分別是overall GPA, DPD GPA, and science GPA。
Overall GPA的計算不僅僅是你在美國的成績,還有你大學在台灣的成績。DPD GPA跟Science GPA的計算要看系上規定的科目有那些(詳情請洽詢學校的DPD program director),其中計算science GPA的科目是從DPD program的眾多科目中挑出來的特定課程,像是生化,解剖學之類的。
各個實習program對GPA的要求不同,但是大部分臨床走向的program對GPA的要求都是overall GPA > 3.0或 > 3.2,science GPA跟DPD GPA > 3.0, 而申請人的平均GPA通常落在3.5以上,好一點的program可能高達3.9。
總而言之,就是大家要當乖孩子好好修課盡量把成績衝高。
2. 經驗
有些實習program會要求一定要有工作經驗,但大多都是『建議』有工作經驗,所以申請前要先看好每個實習program對於經驗的要求。
經驗又分為工作經驗跟志工經驗。在台灣有工作經驗的話也可以著墨,沒有的話,在台灣的醫院實習的經驗也值得一提。志工經驗可以去醫院、長照中心、food bank等。
3. 推銷自己
✏️ 第零階段推銷- 參加各program舉辦的open house
參加open house可以幫助你更了解這個program的內容、走向、著重的領域,也可以讓你思考這個program到底是不是你想的那樣或是你想要的。參加open house不只幫助你認識program也幫助program director認識你,在眾多申請者中如果director對你有好的印象一定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如果錯過所有的open house,也可以試著寄信給program director,問問可否跟他們電話聊一下,讓自己認識這個program,也讓director對你有些印象。
✏️ 第一階段推銷- 撰寫personal statement
在personal statement裡面努力把你自己所有的優勢用1000字展現出來,要讓申請的program知道你能為他們program帶來什麼幫助,你又是哪裡比別人突出,當然,也要寫出你為什麼想申請這個progarm, 這program有什麼特色讓你非它不可。
✏️ 第二階段推銷- 面試
並不是每個program都要求面試,被挑選到面試的當然也是他們有在考慮的人選(表示你已經在初階段篩選脫穎而出了,一定要好好把握阿!)
如果可以,面試前最好找學校相關單位(如:Career center),或是朋友幫忙練習。
👩🏫 面試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 介紹自己
👉 為什麼要申請這個program
👉 你可以為這個program 帶來什麼
👉 你的強項跟弱點
👉 情境題,直接給你臨床上會遇到的問題,問你如何解決
👉 如何排解壓力
4. 推薦信
申請有強制規定要三封推薦信,三封推薦信規定其中一定要有一封來自學校教授的推薦信,有些program還另外規定要有工作單位主管的推薦信或是DPD program director的推薦信,詳情請參照學校/醫院的網站內容。
---------------正文結束--------------
看起來光準備就是個大工程,下一篇要介紹申請流程,有興趣的朋友也別錯過了!
參考資料:
CPD program 哪裡找:
http://www.eatrightpro.org/…/coordinated-programs-in-dietet…
DPD program哪裡找:
http://www.eatrightpro.org/…/accredited-programs/didactic-p…
DI program哪裡找:
http://www.eatrightpro.org/…/accredite…/dietetic-internships
#Bonita營養獅 #美國營養師 #DPD #Internship
#條條大路通美國營養師
營養系面試問題 在 Kathy營養師 身營心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正式同大家介紹我新收既三徒弟 - Lillian(吳瀟娜)營養師。
Lillian營養師同我、大徒弟Krista營養師、二徒弟Kirby營養師一樣,係中大食物及營養系畢業,亦都係每年喺眾多申請人之中脫穎而出既精英分子。
今年營養師徒弟遴選競爭非常激烈,全年有超過50人申請,全部擁有學士學位或以上,部分更加有雙碩士學位。 經過第一階段篩選及突擊電話面試之後, 50幾人之中有大約20人進入第二階段,獲得面試機會。喺30至60分鐘既面試入面,我地會深入評估佢地既專業知識、思想成熟程度、溝通技巧、 解決問題能力、受壓能力等等。
經過詳盡面試之後,呢20幾人之中有3位成功進入第三階段評核。 第三階段評核係實務及品格測試。 我地相信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所以刻意安排呢3位申請人擔任我地既兼職營養師助理, 跟我地一齊工作幾個月。期間我地幾師徒會從中觀察佢地既品格、態度、實務能力,而且經常交換意見, 確保我既徒弟都係正直誠實而且善良嘅人。
經過接近半年既漫長遴選過程之後,我同大徒弟、二徒弟, 一致認為Lillian無論能力同埋品格都相當適合成為我既三徒弟,成為呢50幾人之中唯一脫穎而出既精英。
喺嚟緊既日子, Lillian會同Krista、Kirby一樣,一方面會汲收我既經驗,成為一位出色營養師;一方面會隨經驗累積,接受管理實務訓練,為將來一步一步升遷為我地公司管理層作好準備。雖然過程中係要付出非常多,但係我知道Lillian係一個好有毅力既人,一定可以喺磨練之中變得更加茁壯!
營養系面試問題 在 Kathy營養師 身營心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很多朋友都問我為什甚要用師徒制,這就當中的原因
----------------------
有留意我消息的朋友都會知道,我最近添收了一位徒弟。經過超過半年的招募,遴選,相處,到最後,我終於找到一個有相同理念的年輕人作為我的第二位徒弟。她的名字叫謝施敏(Kirby),和我一樣都是中文大學營養系畢業。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會問:營養學是西方知識,而營養師給大家的普遍印象就是穿著白袍,滿口食物營養成分和數字的專業人士,為什麼我卻採用傳統的師徒制呢?其實我挑選徒弟的著眼點,不單只是學歷(當然營養系學位是基本要求),而更加重視誠實品格,以及設身處地幫助別人的心。
香港式教育就是充滿追求硬件知識的考試,卻欠缺品格,態度,善心,熱誠的評估。知識本身是一件中性的工具,如果一個人擁有一級榮譽成績和各式各樣的資格,卻沒有使命感和善心,我覺得也不適合作為一個值得別人把健康付託的營養師。
師徒關係是一生的關係,在挑選徒弟方面,我又豈可掉以輕心?出來社會工作十多年,我發覺一個年輕人只要勤力堅毅,基本上沒有學不到的東西;一個年輕人只要態度良好又盡責,在我眼中都是值得栽培。無奈地,這些特質都沒有反映在學校成績表上。而一般的求職面試,也只能看到考生經過準備,包裝的最好一面。我相信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今年我花了很多精神時間,從無數申請表中篩選出三十個從香港最好大學畢業的申請人面試,再選出最適合的幾位做我的助手,從中觀察真性情。在這段時間裡面,他們必須放下大學生身段,負責各式各樣的雜務。因為我相信,心浮氣躁,好高騖遠的人,是很難真真正正做到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可惜有這種特質的人材其實不多。但我覺得收徒弟這回事應該寧缺勿濫, 因為真正優秀的人材,一、兩個已經非常足夠。
至於為什麼要採用師徒制而不是好像上課一般給予一個訓練課程呢?因為師徒制的最大特色是一對一施教。就例如我教導徒弟如何以輔導技巧幫助客人建立健康飲食習慣時,我會一步一步教她們如何尊重別人內心世界,從同理聆聽中感受別人的難處,再從別人的角度出發提供幫助。這些技巧,如果不是經過長時間的一對一教導,反複的角色扮演練習、回饋、改進,實在難以從筆記課本中掌握得到。 但我認為如果要幫助客人建立長遠的健康習慣,這些較技巧至為重要。
老實說,做一個老闆比做一個師父容易得多。做老闆,你不需要為員工前途太過操心,因為勞工市場本身就是浮動;但做師父,徒弟其實已經把前途交託予你,你必須為他安排前程,製造上流空間。做老闆,經濟好時可以選擇性加人工,但經濟不好時又可以裁員;但做師父,就是和徒弟永遠同坐一條船,必須同甘共苦。做老闆,可以設立各式各樣的制度規矩,遇有問題時找個别員工出來承擔責任;但做師父,和徒弟關係千絲萬縷,徒弟犯錯或者力有不逮,師父責無旁貸。
那麼為什麼我還是要選擇師徒制,做一個師父呢?這是因為不能辜負多年來信任我的客人,他們的家人,他們的朋友對我的期望。以輔導技巧引導客人建立健康飲食習慣,需要按部就班,不能操之過急。當中重質多於重量。而這種技巧著重實際經驗多於理論知識;著重融會貫通多於死記硬背;著重演繹多於模仿。西方營養學的硬件知識可以透過書本學回來。但溝通,聆聽,輔導這些軟技巧,卻知易行難。必須透過一對一的教導和體驗式學習,才能掌握當中精髓。若是隨便請幾個營養師回來,則很難確保效果。經過深入考慮後,我決定採用傳統的師徒制,因為我覺得唯有透過密切的師徒制教導,才能一步一步把這種技巧承傳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