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很多佛教徒認為佛陀是無所不知的。
先別說佛陀無所不知,連他成佛後要去渡回那兩位教他無色界禪定法的老師,他去找到他們時,才知道他們已經死了。
為何心一動時,沒有用他的天眼觀察?又或者有天神匯報?
在回到很現實的問題,就假設佛陀有天眼又能見到天人匯報,請問他看到了,就百分百相信自己的主觀體驗嗎?
這跟那些覺得自己是世界首富的精神病患者有甚麼分別呢?
當年我遇過一個真佛宗的信徒常常說自己修行可以看到鬼神跟他鬥法,某次他寫文說一個道士對他下降頭。他唸咒請神,結果對方一命嗚呼了。
我就好奇問他,是現實上有人死了?還是他在打坐的時候看到?(就是腦中給他看到)
他回答是打坐的時候看到,不過他很真實的感受被降頭施法已經終止了。
所以,就算一個有特異功能的人,你沒有實際去求證,你跟精神病患者有甚麼分別?
如果既然都要去實際求證,特異功能僅僅能做參考。
還有甚麼也是參考性質呢?
靈感、直覺、推測、亂想。不管你是用了特異功能、靈感、直覺、推測、亂想或其他,最後的下場都是要實際求證。
所以,就算佛陀是個無所不知的人(他不是,他從來沒有自稱是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神),他告訴你的事情你就要信嗎?
他連自己兩位師父的生死,都需要實際的證據。
佛教徒反而比教主厲害,因為甚麼現實世界的證據都不需要,只要經典說是佛講的,他們就信了。
#江魔設教
#廣渡魔粉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萬的網紅心靈語坊,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禪心】 ☯『心經』中的智慧 .......♪♬❤《心經》觀自在菩薩....... http://a88.piee.pw/DPE98 https://goo.gl/efBu7M 《心經》這268字, 教導我們 在聖凡悟之間 怎樣處理修行者 所面對的 真理世界和世俗世界。 《心經》這268字, 包...
無色界修行 在 江柏樂風水好好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各位好朋友早安~
今良辰吉日為觀音誕辰同時也是天赦日
修行要以佛像為標準
莊嚴自己、照亮別人
因我的光明,消除對方的黑暗
因我的慈悲,消除對方的瞋恨
分享一部《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 https://youtu.be/W2Szd6vv2S4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無色界修行 在 黃偉民粉絲交流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心經解說》
世間萬象,沒有什麼可以永恆不變。
一切都有因,和後來的環境,條件配合變化,產生了果。
這種因緣條件構成的無常變遷,才是我們的人生實相。
人,往往以自己的利益作考慮,希望對我有利的好事長存,壞事最好唔關我事。但這種一廂情願的期望,永遠不會如願,所以,便生出了人間多苦了。
佛教是追求離苦得樂的宗教,自兩晉時期,傳入中土,和儒家道家學說,自然融合,我們講的中華文化,就是儒釋道三家揉合而成。
佛,是「覺者」的稱謂。眾生迷,他獨醒,所以,他便是佛。
人人都可以成佛。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中國最受歡迎的佛學經典。
全經只有二百六十字,但文字優雅,涵蓋萬千,是佛陀教導我們調御自己的心,達到離苦得樂境界的方法。
歷代無數文學家,書法家,帝王名相,都有抄誦《心經》的習慣。華人世界,很多人將《心經》融入日常生活中,作為調伏心情的方法。
今日香港,彷如煉獄。日日被打,血濺街頭,被捕後遭百般凌辱的年輕人苦,為人父母的何嘗不苦?
有夢的,求仁得仁尚且苦;無夢的,行屍走肉,吃喝玩樂,本來醉生夢死的,今日逼他面對人生實相,也覺得香港很苦。
被打的苦,作惡的何嘗不苦?警察從此經過太子站,都會覺得有在他背後吹氣,涼涼的……鬼,已經在遊魂,在警察心中,埋下太子831的魂魄。
佛學名相眾多,不是佛教行人,初接觸經論,會目花迷惑。今日試試不著名相,只用普通語言,解說《心經》,希望幫到大家,在火宅之中,有一刻清涼。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菩薩,即觀世音菩薩,在中土無人不識。《心經》一開始,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所以,很多人誤會,《心經》是觀音菩薩,對舍利佛說法。其實,我們目前讀到的佛經,大都是佛陀對弟子說法的記錄。
一開始,佛說:
當初,有一位善於思考存在意義的修行者。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他對於人,到底應如何自處,作最深最深層次的思考。
照見五蘊皆空。
他發現,人根據外在環境,和內在自我的意識交流,透過自己的感官,去察覺外在世界,造成身心的苦樂悲歡,其實是錯的。
因為外在情境會因不同原因在萬變,自己的內在主觀也因人的想法又隨時在變。
在變化的情境裡,無具體不變的實體,也沒有不變的現象存在。
度一切苦厄。
只要我們不再執著有一個不變的內在自我,和外面不斷變化的外境互動。當沒有一個不變的我存在時,痛苦、煩惱,就自然消失了。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舍利子,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他和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原為婆羅門智者。有日,他聽到佛陀言教: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他大受感動,帶領二百弟子,和目犍連,一起到竹林精舍,皈依佛陀座下。
佛陀對舍利弗說:
我們遇到一切具體現象,其實只是一時因緣聚合,只是短暫情境,是無實現象。而無實現象,又是一時短暫情境,是互為因果的相同東西。
進一步說,有形現象,來自無形變化;無形變化又會轉變成有形現象。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思想上也是如此,我們所看到的情境好壞,來自我們當時的主觀想法;而我們的主觀想法,決定自己所認為的情境好壞。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舍利弗啊,萬物萬象的根本,只是因緣和合而生,隨時變化,並無常性,是緣起緣滅的空相。
一切眼前情境,稱為諸法。
只是瞬時變化的無實現象,稱為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所以,任何際遇,只是一生人整體的瞬間切片,這些切片連起來便是你的一生。如果抱住這種觀念,生命中任何際遇,便無所謂的好、壞;淨、垢;增、減的差別了。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所以,我們應該這樣看,短暫一生,與整體宇宙的關係。在變化的客觀環境中,沒有不變的現實存在。
構成我們心、識、意志、觀念、想法的,也隨時在變。我們感受當下,不能以過去的經驗來評價。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我們身體,用六個器官,接收外界六塵信息。既然所謂的現象,只是一時的因緣和合,變化短暫,只是剎那存在,並非實相。
只是剎那存在,並非實相。
只要沒有那個「我」參與變化,無法,無分別,無內根感官,無外塵情境,我與萬象融而為一,便無有差別。
由此六識,出入諸根;
貪著萬境,能成惡業。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眼前情境沒有順遂,內心便沒有愛憎分別。
只要能夠達到這種境界,苦便無從產生,自然就無「苦」需要消除。
沒有無明,就沒有消除無明的需要,也就不會產生後續的十二因緣次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沒有聚成苦的緣起,苦便無從產生,無從消失。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人生多苦,先要找出苦的原因,再想辦法消除痛苦,再追求一個無我無苦的境界。我們稱之為「苦集滅道」。
當瞭解生命的本質,乃是生生不息,融入生死交替的過程,就不見生老病死為苦,也就無所謂的苦集滅道了。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雖無所得,一個修行者而言,只是回復原有:本來如此。
修習解說之道,朝向彼岸的修行者,他們根據這個「智慧渡彼岸」的修行方法……
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內心便不會有任何牽掛,因而產生的任何障礙;當內心全無障礙,便沒有任何怖畏恐懼了。遠離以無常為有常,以苦為樂的追煩惱追求。到達清靜自在的境地。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有過去、現在、未來的覺者,佛,他們都是依據這個“智慧渡彼岸的解脫方法”,來了解生命究竟實相的,因而得以大徹大悟。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無上呪,是無等等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因此,這部用智慧到彼岸,照見實相的智慧,幫眾生由痛苦此岸,過渡到清靜彼岸的方法,是大神力的呪,是大放光明的呪,是至高無上的呪,是無與倫比的呪,能解除一切痛苦。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呪,即說呪曰:
揭諦 揭諦,
波羅 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然而,什麼才是“智慧渡彼岸”的呪語呢?
般若波羅蜜多的呪語是這樣的,
去吧! 去吧!
到彼岸去吧!
大家都到彼岸去吧!
覺悟吧!
https://youtu.be/vrIj-pElq_k
無色界修行 在 心靈語坊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禪心】 ☯『心經』中的智慧 .......♪♬❤《心經》觀自在菩薩.......
http://a88.piee.pw/DPE98
https://goo.gl/efBu7M
《心經》這268字,
教導我們
在聖凡悟之間
怎樣處理修行者
所面對的
真理世界和世俗世界。
《心經》這268字,
包括了佛教的核心內容。
它主要是
教導我們怎樣
觀照當下的
精神和物質生活境界,
歡迎免費訂閱 "心靈語坊" 影音 https://goo.gl/zp0G0k
華語好歌*超級好聽*~ 有字幕~卡拉 ok https://goo.gl/MgJTKJ
最新影片請訂閱 心靈語坊 LINE ID 【 @a0931695598】
歡迎免費訂閱 "綠野花香" 影音 https://goo.gl/NRsrJj
心靈語坊 粉絲團 歡迎按讚 https://goo.gl/KYwHh9
歡迎加入 心靈語坊 社團 https://goo.gl/ugNWIL
歡迎加入 心靈語坊 (紅) 社團 https://goo.gl/UuKJy1
傷感情歌 https://goo.gl/TVHriU
*************************************
【禪心】『心經』中的智慧_20190108
我們經常念的一本經,
也是字數最少的一本經。
它就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簡稱《心經》。
《心經》共268字,
正文260字,題目8字。
這268字,
把佛教的要義,
把宇宙人生的
真理講得極為透徹。
《心經》
是打開佛法大門的鑰匙,
是我們學習佛法的綱領,
也是我們
觀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心經》這268字,
包括了佛教的核心內容。
它主要是
教導我們怎樣
觀照當下的
精神和物質生活境界,
教導我們
在聖凡悟之間
怎樣處理修行者
所面對的
真理世界和世俗世界。
《心經》
突出地講了一個
「空」字,
這一個「空」字,
掃除了凡情聖解,
也突出地講了一個無字,
這一個「無」字,
顯示了佛教的不二法門。
《心經》還有兩句話,
一個是真實不虛,
一句是「究竟涅槃」。
這八個字,
建立了人生的究竟目標。
所以說《心經》
雖然字數很少,
內容卻很深刻,
道理很透徹。
要把《心經》學透徹,
是我們每個學佛人
天天要訓練,天天要思考
天天要體會,
天天要觀照的中心內容。
可以這樣說,
佛學是透徹、完整、
精闢地揭示了
宇宙生命的
真相和奧秘的學問。
宇宙的精華
久經考驗是生命,
生命的精華是人,
人的精華是般若智慧。
佛學的核心,
就是講人生的大智慧,
《般若心經》
就是講人生的大智慧。
佛法的大智慧
就是告訴我們
怎樣來處理內心的煩惱、
生命深處的煩惱、
生活中的煩惱,
就是告訴我們
怎麼樣開發每個人
生命深處的潛在能量。
這個潛在的能量
就是大智慧,
就是我們人人
本具的真如佛性。
我們每個人生活工作中,
在處世接物中,
往往有許困惑
與窘迫、煩惱與痛苦,
人生道路上往往
會遇到種種坎坷,
種種難以逾越的困難。
這些都是生命的現實,
生活的現實。
面對這些現實,
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心經》這本僅有
268字的無上寶典,
為我們提供了
生活的大智慧。
《心經》
開宗明義告訴我們: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只有時時以甚深的
般若進行觀照,
才能見到
我們身心世界
五蘊皆空所顯示的真理。
見到了真理,
開發了大智慧,
才能夠度一切苦厄。
《心經》
開宗明義的第一句,
就是這本經的總綱。
般若要用,要觀照,
才有自在,般若要行,
行深般若,
才能照見五蘊緣生
無自性的空理。
般若要深觀、要深行,
才有在真理
指導下的度一切苦厄。
般若智慧不是靜止的。
對於每一位修行者來說,
般若是在觀照中
不斷深化、不斷升華的。
五蘊不是五件事,
其實是一件事。
色受想行識
就是我們生命的當下,
生命的現實,
生活的現實。
《心經》
開示明義的這一句話,
既是此經的綱要,
也是整個佛法的綱要。
佛法所要解決的問題,
就是人生
如何從迷惑中覺醒過來,
度脫一切苦厄。
這一句話指出了
修行般若的作務是什麼,
實踐是什麼,
所取得的效果是什麼。
『觀自在菩薩』
是修行般若的人,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所修的般若行。
『照見五蘊皆空』
是修行般若的
境界、任務。
『度一切苦厄』
是修行般若的效果。
整個佛法修行的過程
不外乎境、行、果。
《心經》這第一句話,
就把學佛任務(境)、
實踐(行)和效果(果)
三者包括無遺。
所以說這一句話就是
《心經》的總綱,
也是我們每一位學佛人
修行的總綱,
也是佛法的總綱。
*************************************
歡迎免費訂閱 心靈語坊 官網 LINE ID 【 @a0931695598】
將會第一時間收到 "心靈語坊" 最新發佈的影片。
背景音樂~~
****************************************************************
lrc 歌詞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
心靈語坊 心靈天使 米米 美玉
華中音樂網 綠野花香

無色界修行 在 而一境靜念稱為定,這是無色界的心德。所以,在禪當中 的必吃
... 修行,就可以出三界。因為,在欲界你的心是非常散亂的,想未修得禪就直接 ... 而無色界的定,是一境靜念,無色界不考物了(不去做思考活動了),這是兩 ... ... <看更多>
無色界修行 在 Re: [問題] 關於無色界凡夫不能證聖果 的必吃
: 但假如有位修行人在人間修成無色界定,也有修習觀慧得到觀智但尚未證得初果。 : 那他往生無色界後,依前世記憶是會記得如何修行慧觀,而可以繼續在無色界修慧。 : ... ... <看更多>
無色界修行 在 Re: [問題] 關於無色界凡夫不能證聖果- 看板Buddha 的必吃
※ 引述《amidha (東岐明)》之銘言:
: 根據阿毗達磨論,無色界天神若是尚未證果,則不可能證得任何道果。
: 也就是說無色界天神不可能證得初果須沱洹的道心。
: 但證果後往生到無色界的聖者,卻可以繼續在無色界修證直至阿羅漢。
: 也就是說,已證果的無色界天神是可以證得二三四果的道心。
: 佛陀覺悟證道前的兩位教授禪定的老師,分別往生 無所有處天 與 非想非非想處天。
: 佛陀知道他們已經往生無色界後,知道無法傳授佛法使他們解脫。
: 佛經似乎只記載了佛陀知道無法傳授佛法使他們解脫,卻沒說明原因。
: 後來注釋是說,因為無色界只有意識而無法溝通,所以無法傳達佛法。
: 但意識本也可以觀察事物,譬如過去或未來的因緣,就是意識觀察而非五識。
: 此外,若照阿毗達磨論說,無色界天神不可能證得初果須沱洹的道心。
: 但假如有位修行人在人間修成無色界定,也有修習觀慧得到觀智但尚未證得初果。
: 那他往生無色界後,依前世記憶是會記得如何修行慧觀,而可以繼續在無色界修慧。
: 如此,他之所以不能證得初果道心,就不是因為他沒辦法溝通的問題。
: 而應該是無色界的識心境界對於未證果者,會有對於證道的障礙存在。
: 在此想請問大家,對於無色界無法證得初果道心的問題,有什麼看法?
關於前世記憶有助修行證果,茲舉欲界天神之例。
一些在釋尊教法下的修行人尚未證果,往生欲界天後,
回憶起自己前世修行教法,依之修習當下觀察(天神心力較人間為強)即刻證果。
譬如有一佛經故事記載,有一在家居士往生為忉利天王子,
當他參與天界聚會,發現場中兩名表演的音樂神竟是他在人間時的出家人。
他當場呵斥兩名樂神,前世出家修行竟然落入地位比他還低的樂神眾來天界服侍表演。
兩名樂神聽了慚愧,憶起前世修行,當下修觀而即刻證果。
所以我才有疑問,若是無色界天神前世曾知正確慧觀修行
,以無色界天神定力之強,應該會比欲界天神更容易證得聖果!
但實際上,欲界天神與色界天神都可以證得初果道心,而無色界天神卻不行。
無色界天神並非一直在無色定中,祂們的有分心流是無色定,但仍會起欲界心路。
我們欲界眾生是覺得有個五識觀察的外在世界可以容納我們身心。
(以下是我認為如此)
而祂們是覺得意識世界的實存,整個世界就像自心所顯夢境,世界是在自心之中。
《賽斯書》的觀點,就類似無色界天神的觀點。
--
東海岐居 淑世明道 狂知狷行 浪遊混跡
潛心覺靈 顛思覆想 因成緣熟 了塵離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4.174.6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482670744.A.738.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