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玩】尋找「#淡水神社」秘境:#為何很多忠烈祠以前都是神社? | 李長潔 🙏
.
上次在「#尋找台北結界」時,蔚藍文化主編跟我說,很多忠烈祠以前都是神社啊。這句話在我耳畔迴響良久,到底為何會有社到祠的轉變呢?我住在淡水,也聽過「淡水神社」,但還真沒認真想過,該神社就位在現在的「淡水忠烈祠」地址上。而神社內的相關遺跡如「#石燈籠」、「#手水舍」、「#社御礼」、「#手水缽」,則被移到下圭柔山裡的「#行忠堂」保存。所以,我們今天就來去淡水神社瞧瞧,且談談從社到祠的議題。
.
▓ #日治時代的神社政策
.
日治初期,統治力量大都放在維持社會治安、建設公共衛生面向,而宗教並非治理的重要目標。後來,為了推動神道教在台傳佈,才開始於各地建立神社,除了庄街式的小型神社,也興建崇拜國家精神的護國神社、靖國神社。
.
有趣的是,有些神社其實是由在地的祠堂改制,例如台南的「#延平郡王祠」改為「#開山神社」,祠堂被總督府賦予社號,利用鄭成功中日混血身分,連結臺灣跟日本信仰,減弱民眾對神道排斥。
.
1934年,台灣總督府於頒布「#神社建設要項」,據以「#神社中心主義」,推動神道,其餘宗教為輔,在不衝突範圍內允許其他宗教存在。當時強制各家戶祀奉神符,遙拜天皇大神宮,並取消神明會、廟宇祭祀等。雖然總督府極力推廣神道的,但還是未改變臺灣人的民間信仰。二戰結束,日本離臺,神社毀壞改建,國家神道完全退出臺灣的宗教圈(蔡錦堂,2010)。
.
▓ #華式忠烈祠的接力
.
日本人撤退後,台灣進入國民黨治理時期,中華民國政府為了重建新政權,拆毀各地神社。一樣有趣的是,在日治時代時,日本人將「祠」改為「社」,在台灣「光復」初期,國民黨又將「社」改為「祠」,例如淡水神社被改制為忠烈祠。
.
中華民國政府在1940年(跟日本頒訂建立靖國神社時間差不多),頒定「#抗敵殉難忠烈官民祀祭及建立紀念坊碑辦法大綱」以及「#忠烈祠設立及保管辦法」,於各地建忠烈祠,供奉「#凡為國民革命而犧牲之烈士」。
.
因此,二戰後,日治時期所遺留下來的神社原址,剛好提供蔣介石建立忠烈祠而用。這個空間上的變化,一方面可以象徵表揚「國家」轉換下的殉難英烈,另方面也解決國民黨突然來台灣時,難覓祠址的困擾(蔡錦堂,2017)。
.
▓ #淡水的神社秘境
.
目前的淡水忠烈祠,就是淡水神社的原址,大部分社境內的建物已被拆除,只剩下大門口前的神社圍欄「#玉桓」,以及兩隻「#狛犬」石像,可供想像當初的境況。其他石燈籠等史跡物件,部分移到淡水行忠堂及周遭園區,園區內共有14只燈籠,另有手水舍屋頂、手水缽、御礼等。廟堂內拜訪者並不多,清幽宜人,適合靜心安思,做個人文的觀察與思考。
.
➡ #youtube清楚版:https://youtu.be/EwynRkX4tj0
.
📌 #淡水忠烈祠: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一段6巷31號
📌 #行忠堂:新北市淡水區椿子林18號
|
📒 #參考文獻:
1. 蔡錦堂. (2010). 臺灣的忠烈祠與日本的護國神社. 靖國神社之比較研究.
2. 蔡錦堂. (2017). 植民地期台湾に建てられた社, 祠について.
.
攝影 | 李長潔、趙祥
文字 | 李長潔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偽學術的社會課] 尋找「#淡水神社」秘境:為何忠烈祠以前都是神社? | 李長潔 . 上次在「尋找台北結界」時,蔚藍文化主編跟我說,很多忠烈祠以前都是神社啊。這句話在我耳畔迴響良久,到底為何會有社到祠的轉變呢?因為我住在 #淡水,也聽過「淡水神社」之名,但還真沒認真想過,該神社就位在現在的「淡水 #...
為何很多忠烈祠以前都是神社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偽學術的社會課] 尋找「#淡水神社」秘境:為何忠烈祠以前都是神社? | 李長潔
.
上次在「尋找台北結界」時,蔚藍文化主編跟我說,很多忠烈祠以前都是神社啊。這句話在我耳畔迴響良久,到底為何會有社到祠的轉變呢?因為我住在 #淡水,也聽過「淡水神社」之名,但還真沒認真想過,該神社就位在現在的「淡水 #忠烈祠」地址;而神社內的相關遺跡如「石燈籠」、「手水舍」、「社御礼」、「手水缽」,則被移到下圭柔山裡的「#行忠堂」保存。
.
▓ #日治時代的台灣社務
.
日治初期,統治力量大都放在維持社會治安、建設公共衛生,宗教並非治理的重要目標。後來為了推動神道教在台傳佈,各地建立大小神社,除了庄街式的小型神社,也興建崇拜國家精神的護國神社。有趣的是,有些神社其實是由在地的祠堂改制,例如台南的「延平郡王祠」改為「開山神社」,祠堂被總督府賦予社號,利用鄭成功中日混血身分,連結臺灣跟日本信仰,減弱民眾對神道排斥。
.
台灣總督府於1934年頒布《神社建設要項》,據以「神社中心主義」,推動神道為主,其餘宗教為輔,在不衝突範圍內允許其他宗教存在。當時強制各家戶祀奉神符,遙拜天皇大神宮,並取消神明會、廟宇祭祀等。雖然總督府極力推廣神道的,但還是未改變臺灣人的民間信仰。二戰結束,日本離臺,神社毀壞改建,國家神道完全退出臺灣的宗教圈(蔡錦堂,2010)。
.
▓ #忠烈祠的接力
.
而後,台灣進入國民黨治理時期,中華民國政府為了重建新政權,拆毀各地神社。同樣有趣的是,在日治時代,日本人將「祠」改為「社」,在台灣「光復」初期,國民黨又將「社」改為「祠」,例如淡水神社被改制為忠烈祠。
.
中華民國政府在1940年(跟日本頒訂建立靖國神社時間差不多),頒定「抗敵殉難忠烈官民祀祭及建立紀念坊碑辦法大綱」以及「忠烈祠設立及保管辦法」,於各地建忠烈祠,供奉「凡為國民革命而犧牲之烈士」。因此,二戰後,日治時期所遺留下來的神社原址,剛好提供蔣介石建立忠烈祠而用。這個空間上的變化,一方面可以象徵表揚「國家」轉換下的殉難英烈,另方面也解決國民黨突然來台灣時,難覓祠址的困擾(蔡錦堂,2017)。
.
▓ #淡水的神社秘境
.
目前的淡水忠烈祠,就是淡水神社的原址,大部分社境內的建物已被拆除,只剩下大門口前的神社圍欄「玉桓」,以及兩隻「狛犬」石像,可供想像當初的境況。其他石燈籠等史跡物件,部分移到淡水行忠堂及周遭園區,園區內共有14只燈籠,另有手水舍屋頂、手水缽、御礼等。廟堂內拜訪者並不多,清幽宜人,適合靜心安思,做個人文的觀察與思考。
.
#淡水忠烈祠:251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一段6巷31號
#行忠堂:251新北市淡水區椿子林18號
|
#參考文獻:
1. 蔡錦堂. (2010). 臺灣的忠烈祠與日本的護國神社. 靖國神社之比較研究.
2. 蔡錦堂. (2017). 植民地期台湾に建てられた社, 祠につい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