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的威力》
跟這一本書相見恨晚了…
我們都知道現在與客戶溝通新的趨勢是利用coaching, 教練式的方式來進行. 也就是說不會直接跟對方告知答案, 而要引導客戶自我向內思索, 找到動機, 尋求解決方式
但是, 很多人都覺得這一種互動是一種過於理想化而又兜圈子的模式. 一般而言, 自認為自己越專業的人, 越會不屑於這類技巧. 因為他們覺得: 這種方式高估了客戶的思考能力, 與小看了自我的專業權威: 他們如果自己會想, 就不會把自己弄成這樣了啊! 但是, 無數的生理與心理研究都告訴我們, 人自我成長的能力是有無限可能的, 很多時候, 他們就只是缺乏一顆可以指引正確方向的星辰而已
任何同樣的經驗都無法100%的複製到其他人身上, 從訓練, 習慣, 工作, 到生活方式等等. 他人的成功可以當作參考, 但是一昧的模仿, 失敗是遲早的事情. 因此我們現在才會開始利用一些有系統的提問方式與客戶互動
直接告知對於會員而言, 是被動的. 在現在這個社會中, 從網路的各種平台, 電視廣告, 以至於其他的大種媒體, 我們每一天都會接觸到海量的資訊, 任何問題都會有”專家” “達人” 或是 “權威” 來告訴你應該怎麼做. 久而久之會產生很多問題.. 首先就是讓人們主動思考的機會越來越少, 大家都追求迅速, 即刻的解答, 所以往往忽略了探知過程, 而這個過程, 往往才是決定答案是否正確的關鍵 (例如:急速瘦身?) . 其次, 越是這種伸手黨所可以得到的資訊, 反而會更加令人焦慮… 怎麼大家的說法都不一樣? 那我到底該聽誰的? 比較壯的人? 比較漂亮的人? 比較有錢的人? 還是粉絲數量比較多的人呢?
所以在這個世界之下, Coaching的技巧就越來越重要, 你不一定要取得
ICF(International Coaching Federation) 的執照, 但是假如我們可以將這一些技巧利用在日常生活中, 在包涵了健康, 生活, 工作, 或是兩性方面的體悟就會更加的不一樣
不過, 最大的問題就是: 這些理論我都知道, 但是實際上我想與人做諮詢溝通時, 腦袋一片空白, 不知道應該要問哪一些問題? 這一本書, 就幫我們整理出來了一些最基礎的問題, 可以說就是一個工具庫, 在一開始對於提問 (特別是開放式提問) 技巧還無法很好掌握時, 可以提供一個非常好參考
本書分成了五大部分:
一. 前期準備
為什麼要提問? 作者總結出來了五大原因
1. 沒有人比自己更加了解自己: 自己的經驗, 成長歷程, 與個性喜好自己最清楚, 可以說我們自己就是自己的專家, 他人是無法體會的
2. 有利於客戶接受教練: 根據研究表明, 人們對於自己做出的決策往往執行力更強, 效果也會更好. 因此採取提問的方式挖掘出客戶自己的看法, 效果也會更加積極
3. 可以增強客戶的自信: 很多時候我們想徵詢他人的意見背後的原因只是我們對自身做出的選擇不夠具有信心. 而教練透過認同客戶想法的這個過程, 就可以給予他們絕大的信心
4. 可以增強客戶的領導能力: 如過透過賦能, 讓客戶產生了自我掌控能力, 就可以幫助他們習慣於化被動為主動, 與挑戰正面迎擊, 近一步提升責任感
5. 可以增強教練與互的信任感: 我們透過提問, 深入地理解對方, 會讓彼此的關係更加的密切, 更有助於他們發生實際上的行為改變
而在這一部分當中, 作者指出了一個連我都常常犯的錯誤, 就是過度使用”為什麼” . 我們都知道在溝通的互動當中需要使用開放式提問, 讓對方盡可能地提供資訊, 所以會不斷重複”你為什麼有這個想法? 你為什麼這樣做? 你為什麼做那樣的決定?” 但是, 過多的”為什麼”反而讓人焦慮, 因為在言語習慣上, (不管東西方) “為什麼” 多少都帶了一些指責情緒在內. 所以, 必須要適當的重新組織問句 (reframe) , 將”為什麼” 改成”是什麼”, 例如: 你產生這個想法的原因是什麼? 感覺就會容易接受得多
二. 教練過程
對話時, 善用GROW(Goal 目標, Realistic 現實, Option 選項, Will 意願) 與 SMART (Specific 具體化, Measurable 可測量的, Attainable 可實現的, T 時限) 來釐清客戶的期望以及願景
而在整個打造行動計畫需要使用漏斗式提問: 一開始盡可能地讓客戶把所有想得到的東西全部說出來, 確認沒有任何遺漏的部分, 之後漸漸地去蕪存菁, 將無法達成, 或是缺乏支持的選項去除掉, 最後留下來的才是最切合客戶本身的方案
其次, 要預先識別障礙. 建立成功行為最大的敵人就是所有的挑戰, 包含了自己的惰性, 時間的管理, 外在的誘惑, 壓力的累積等等. 如果要順利取得效果, 就要事先將所有可能出現的狀況做好設想, 擬定應變對策. 且戰且走的心態通常是一個看似完美計畫開始崩潰的根本
三. 生活教練- 發現人生的意義
教練需要幫助客戶建立他們的”人生目標” , 而人生目標就是根據自身的天賦與經歷, 嚮應外在世界的感招, 同時實現自己的價值, 得到長遠的幸福與滿足 (就是黃金圈理論中最內層的”為什麼” )
首先, 我們要花一點時間幫助客戶從新認識自我, 分析過往經驗以釐清本身的價值觀. 接下來找到對於生命某些事情的熱忱, 藉此建立自我的人生目標
教練需要從正面與反面持續的確認這些目標與客戶內心之間的關聯, 從內心出發向外延伸, 了解他們在家庭, 工作, 甚至是社會中最適合扮演的角色, 進而放大他們的優點, 讓他們在自己擅長的環境中可以更加地發揮自我價值
四. 生活教練- 擁有美好的人生
當客戶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後, 下一步就是探討要如何達成? 他目前離他的理想有多大的差距? 要達成目標, 需要哪一些努力? 資源? 支持?要忍受多少的不適? 有沒有適當的壓力管理技巧?
教練的工作, 就是讓客戶與實際夢想之間的距離縮短, 叉路減少. 但是即便是直線, 也必須要慢慢走, 欲速則不達. 這一個觀念是教練雙方都必須要具備的
五. 高端教練技巧
這一部分談到了在提問之後, 教練所應該要注意的部分, 包括了
1. 給予肯定: 肯定客戶過去的努力, 肯定客戶目前的決心, 也要肯定客戶未來的成功. 所謂的肯定不是盲目的灌迷湯, 而是要能夠讓客戶相信目前發展方向的正確, 與自我效能的打造
2. 正確的決策: 作者提供了十三種幫助客戶做決定的方式 (在此就不贅述), 並且要讓決策者拋開個人主觀的想法, 以不同的視角來檢視當下的決策是否合理, 若有任何不確定, 進行決策權衡的分析
3. 培養習慣: 就如同”原子習慣” 裡面提到的, 要養成新的習慣, 必須從微小的行為開始, 而要確保這些小行為的出現, 外在的刺激控制就格外的重要. 教練需要與客戶一起來選擇最佳的方式以達到”提醒” 的效果, 更應該要討論是否要建立問責機制
4. 勇於挑戰: 雖然教練是絕對與客戶站在一起面對問題的, 但是, 適當的挑戰客戶, 可以讓他們更加的積極與投入. 同時鼓勵客戶開啟想像力, 尋找其他的可能性
5. 改變視角: 幫助客戶以宏觀, 他人, 時間的視角來看待自己的挑戰
6. 自省: 很多人有很強烈的動機與非常果斷的執行力, 但是這些人往往也缺乏自省. 這種人就是因為過度的自信心, 反而會看不清自我與現實, 因此教練需要幫助客戶探索自省的機會, 自省的方式, 與自省後的結論
7. 反饋與評估: 在每一個階段, 教練與客戶一起檢討方案執行的進度是否良好? 有沒有出現一些問題? 有的話問題是從何而來? 如何克服? 沒有的話, 下一步的目標是什麼? 同時需要邀請客戶一給教練一些反饋以利於教練自我的修正, 改善與強化. 而教練也應該養成定期的自我評估
六. 專業的教練領域: 最後一章則是為我們介紹目前最常見的一些教練, 例如:企業經營教練, 企業文化教練, 職涯教練, 條理邏輯教練, 健康教練 (就是我們), 出版教練, 兩性關係教練, 家庭關係教練, 與宗教信仰教練等等
這一本書內給了我們很多在不同狀況之下所應該提出的問題. 讓我們知道可以如何起頭, 但是後續的問題, 還是必須要依靠教練本身的經驗與觀察. 畢竟, “套路” 與 ”話術” 在這裡是沒有意義的, 人的真實情感與反應, 不可能被公式化. 所以還是必須依靠不斷地學習與經驗的累績. 但是, 這是一本非常實用的工具書, 在我們要與客戶對話之前, 可從這一本書中找到一些靈感與方向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1萬的網紅文森說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說書 #原子習慣 #文森說書 還記得第一次進到你的大學校園嗎?沒看過教室、沒去過走廊、不認識的同學,這一切都是你從未體驗過的,你覺得很新奇,你的大腦也同時在幫你把這些資訊儲存起來,大四的時候你連同學上課會穿什麼衣服你都知道了。 若大腦不將生活中的某些行為化作無意識的過程的話,我們每天都會累的像...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原子習慣 在 小金魚的人生實驗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小金魚的下一步是什麼?
那天,跟讀者吃飯,他說:給你一個建議,你以後購買連結可以放第一行,因為可能不一定會看到最後。因此今天實驗一下:
這週五的原子習慣與富蘭克林的雙書讀書會:
https://p.ecpay.com.tw/7FB837E
標題的問題不光是讀者最近寫信詢問,也是我在上週的聚餐的時候被讀者詢問的,包含了未來文章計畫,以及重心是否會放在讀書會(當然包含了讀書會的價格定價詢問),這個問題我自己思考了很久,大概有好幾個月了。
▌未來文章計畫
融合不同書中知識並且實作產出、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架構
我認為:是否維持日更,還是改為週更,這都不是太重要的事情,因為對我來說,日更是我一個寫作的練習,從2017年開始,到目前為止也足夠了。
我一直思考的是:我喜歡什麼?我如何把這個喜歡的事情做的更好?
我喜歡什麼?
我喜歡寫文章。
喜歡寫什麼?
寫我的讀書心得,現在專注在我的實作。
那如何把這個內容做得更好?(而且不是為了讀者,是為了自己)
前幾週,我收到了兩封很棒的電子報,一封是Soking的電子報(免費),一個是于為暢的電子報(付費,現省1000請看最後),我發現,我喜歡那種融合不同書籍的心得或是解釋。
我喜歡的萬維鋼《高手學習》、Morgan Housel的《致富心態》、《魅力學》都是這類型,融合多中理論、書中的內容,也就是說作者自己自成一格,有辦法融合不同的內容,並且自有體系的說明。
我在每週的線上讀書會也逐漸發現這件事情,彼此的道理是互通的,因此很容易在講A理論的時候,發現其實B書裡面在另外一的層面也提到類似的,而C書則是做了另外一種運用,例如《魅力學》提到的安慰劑效應,就是我在《七週遇見對的人》、《業務之神》的書都看到相同的描述,不同的是一個講述如何有魅力、一個講述如何找對的人、一個說如何成為一個好的業務。
我自己非常享受這樣的的過程。
也就是我已經不滿足單本書的學習,我希望邁入下一個我對我自己的關卡:融合多本書,這是一個對自己的鼓勵。
週末在製作這週五(19:30 - 21:30)的「富蘭克林 + 原子習慣的雙書讀書會」就讓我有這樣的感覺。尤其做到最後幾頁PPT的時候,在自己畫一次《原子習慣》中「精通一個領域」時,寫下了左邊灰色的字。
我正在從「寫作」這個習慣,移動到下一個「融合不同書中知識並且實作產出」的習慣,我想實作,並且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架構。
▌讀書會價格制定
有個讀者詢問,為什麼一年的讀書會(三本書),每次是 $99元(整年購買是 $2499),但這次的讀書會是兩個小時 $499元。
不同的地方在於:長期型的讀書會為期一年,總共49週,每次指講解書中的一小部分,著重在實作的練習。一次性的讀書會,是融合兩本書一次說明完成,這兩種都是我喜歡的,我認為是兩種不同的學習方式。
如果有簡單的算數來看,長期型的讀書會大約是一本書800元,而一次性的一本書大約是250元。
《原子習慣》這本書我參與過一個12週的實作讀書會,而且分享一場線下的讀書會,《富蘭克林》這本書我分享了一個線下讀書會,而且看了不只一次,現在把這些經驗都融合在同一場讀書會當中,重寫梳理一次,並且邏輯性的分享,這是我覺得價值所在,我自己也在其中又看了以前沒有看到的部分。
▌對我的讀者與我的三個意義
1. 一個喜歡讀書會的人,究竟是可以做到怎樣的變現?
我想是大家很好奇的,我從大家回信給我的內容也發現到,其實大家是好奇其他人的商業模式。我不是一個極需要變現的人,對我來說,我是一個在嘗試不同的可能性的作者,但我不會抗拒去公布我自己的整個過程,畢竟這也是一個喜歡商業模式的我所好奇與實驗的。但我想,身為一個創作者,如果我的方式可行,也是給其他人路徑以及信心,畢竟我知道很多我的讀者其實也都是不同類型的創作者。(但我們慢慢來,不急)
2. 讀書這件事情的價值可以到哪裡?
我想是下一個大家關心的點。不過對我來說,我的計算邏輯沒有太複雜,就是我剛剛說的那些內容。
3. 一個讀書會可以做怎樣的變化與發展是?
我舉個例子,讀書會的發展可能大家會想到「線上讀書會」、「線下讀書會」,但是線上讀書會與線下讀書會可以怎麼互相配合,直接線下讀書會的內容搬到線上去嗎?或是線上可以有什麼變化?
我這次的想法是:可不可以把書跟書融合在一起,不是只是單點的書籍,而是找到共同點,並且根據這個共同點來深入探討。
▌3/19讀書會讀書會
書籍:原子習慣 + 富蘭克林
時間:19:30 - 21:30
地點:google meet(報名完成後我會加入行事曆,內有google meet連結
內容:那麼多寫《原子習慣》的心得,我能不能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從一個偉人的傳記,再從我之前看過的書籍《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魅力學》、《七天遇見對的人》,讓這本書,除了縝密的理論外,加上了更多的案例,與理論的相互對照,包含了我自己過去的原子習慣建立的經驗與實際案例。
今天的內容有點長,以上,明天見:)
▌相關連結
▶︎ 3/19(五) 19:30 - 21:30 富蘭克林與原子習慣雙書讀書會:
https://p.ecpay.com.tw/7FB837E
▶︎ Soking的UX電子報(免費):這份電子報每週四早上10 點出刊,我們將會蒐集 3 則有趣有用的產業見聞。
https://newsletter.uxray.tw/
▶︎ 訂閱于為暢電子報(付費):每天早上8:00發送,週一到週五為專業內容,週六為生活,週日為週回顧,在介紹人的email填上我的email:[email protected] ,可減免少1000元。
https://wendellyu.com/referral/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原子習慣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培養孩子既然要做,就要做好的信心與毅力
穿梭在不同的班級與年級代課,常常會有一個感慨,現在的孩子真的很聰明,很懂得享受人生,不會太要求自己,這應該是在不餘匱乏成長的環境下,得過且過的心態吧﹖
既然要寫功課,認真的把功課寫好比較好﹖還是隨便寫一寫有寫就好﹖既然要唸書準備考試,是認真的用功讀書比較好﹖還是隨便看一看有念就好﹖很多在學習上比較沒有成就的孩子,真的不是比較笨,而是他們沒有把花用在讀書與學習上的時間,做最有效率的安排與應用。
雖然每個人的天資才賦不同,但我們每個人一天都只有二十四個小時,你如何運用時間,一天、兩天,也許看不出差異,但當五年、十年過去,會有效率應用時間的人,就會跟散漫度日的人,發展出天差地別的距離。
要如何運用時間呢﹖在講求效率的年代,快比慢好嗎﹖答案是否定的,快不一定比慢好,而是要把事情做好,才是有效率的應用時間。
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在《原子習慣》這本書中提到每天都進步1%,一年後,你會進步37倍;每天都退步1%,一年後,你會弱化到趨近於0。你的一點小改變、一個好習慣,將會產生複利效應,如滾雪球般,為你帶來豐碩的人生成果!
父母要培養孩子既然要做,就要做好的的習慣,而不是敷衍了事混得過去就好的態度,才不會得過且過的虛度人生。
以前大學畢業後我有一段時間在升大學補習班當高三物理班的帶班老師,那時有學生跟我說:「老師,我以後一定會念高四班﹗」我很驚訝的問他:「你為什麼會這樣想呢﹖」他說:「因為我們讀楊梅高中的大多數都會重考啊﹗」我說:「可是你從高一補習補到高三,花了那麼多的時間在學習課業上,為什麼對自己這麼沒有信心呢﹖」他說:「這就是我們的素質比不上老師念的武陵高中啊﹗」那時我真的以為是他的自信心不足,現在回頭去想卻覺得是因為他投注在學習上的時間,並沒有發揮出該有的效率與效應。
雖然補習了,卻沒有在補習時真的把不會的學會、讀通;雖然寫參考書和評量了,卻沒有真的明白這些評量和參考書要學習的東西是甚麼﹖而只是盡量把答案記下來,很多做了重複練習的孩子成績卻不見得有起色,原因都是出在這裡嗎﹖
沒有要把事情做好的自覺與自信,而只是花時間敷衍與應付,覺得有做就可以對父母交差似的孩子,這樣過他的學習人生,不是很浪費生命嗎﹖
有一次去代課要先考英文單字,上課時間還沒到,我跟幾個女學生在教室外面聊天,問她們單字背熟了嗎﹖一個女生說:「不用背熟啊﹗我只要考八十分,我媽媽就不會罵我了﹗」我說:「背單字是為了讓妳記得這個字,可以學著活用,而不是為了不要被媽媽罵,妳為什麼不把單字背熟,妳明明可以做得到啊﹖」她跟另一個女生手牽手跳著一起說:「因為我們爽啊﹗只要不會被罵就好﹗用不著那麼累啊﹗過得爽比較重要﹗」
孩子學習如果只是不希望被父母罵,或是只想要給父母的要求做一個交代,這樣交差應付似的學習可以內化成他自己的能力和知識嗎﹖
那天讀國一的幼子在跟我聊天時說:「媽媽,我們今天在學校寫功課,有同學來問我答案,我給他看後正要跟他說為什麼會這樣寫時,他說我抄好答案就好,不需要知道為什麼,他怎麼會不想知道為什麼要這要寫呢﹖這樣怎麼會學會呢﹖」
真的很多孩子在學習上只想知道答案就好,他並不在乎答案是怎麼產生的,這樣抱持著得過且過與不求慎解的心態學習,當然不會顯現出學習的成效。
忙碌於工作的父母們,請花點心思了解孩子的學習態度,比要求他呈現在學習成績單上的分數重要。每天花一點時間鼓勵孩子為自己的人生努力與盡力,比要求他呈現出良好的考試成績更有迫切性與意義。
現在政府傾注人力與財力在十二年國教上,是希望協助每一個孩子都可以適性發展,找出他的天賦與亮點,擁有生活的能力和學科的素養,而不是要培養大家都可以讀大學後,卻發現學歷無用論的荒謬。
如果是扎實與認真的學習,把每一件該做得事都做好,那樣的學歷,絕對不會無用,台灣在國際上不是到處都發出不同的台灣之光嗎﹖但如果抱持著得過且過,混一個文憑的心態去念書,那無用的不僅是學歷,更是荒廢了正美好的青春,到時,該怪政府﹖該怪父母﹖還是該怪自己浪費了生命呢﹖
一個生命的意義在於自覺與自省,因為自覺,我們會知道要追求什麼與付出甚麼﹖因為自省,我們可以修正方法與調整目標,然後透過樂學與自學,逐步豐美沒有回頭路的人生。父母一定要協助孩子培養出既然要做,就要做好的信心與毅力,才可以奠定扎實的成長基礎。養成好習慣一生受用。
#2021國際書展博客來我的書優雅教養5折優惠中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原子習慣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說書 #原子習慣 #文森說書
還記得第一次進到你的大學校園嗎?沒看過教室、沒去過走廊、不認識的同學,這一切都是你從未體驗過的,你覺得很新奇,你的大腦也同時在幫你把這些資訊儲存起來,大四的時候你連同學上課會穿什麼衣服你都知道了。
若大腦不將生活中的某些行為化作無意識的過程的話,我們每天都會累的像狗一樣,阿不對,狗其實沒有人那麼累。
習慣這東西有利有弊,弊的是你把太多事情當作理所當然,而沒去考慮他背後會影響的深度。
亞里斯多德說:我們的重複行為造就了我們,所以卓越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
希望我們都能學習到更好的習慣,藉此開發出更好的自己。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謝謝拉
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sub_confirmation=1
我會定期每個禮拜上傳一部影片,若你有任何建議或是想聽到我說哪本書,歡迎可以寫信給我,或在Instagram上傳訊息給我也可以。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vincent_reading/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psHghUsiMxo/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