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城影展今年迎來第二位女性導演金棕櫚之際,甫於稍早落幕的第 78 屆威尼斯影展,由韓國名導奉俊昊領軍的評審團,也將最高榮譽金獅獎頒給女性導演,由法國導演 Audrey Diwan 憑藉《Happening》拿下,這也是繼去年趙婷的《游牧人生》之後,連續兩年由女導演擒下金獅,威尼斯影展首見。
Audrey Diwan 同時也是史上第 6 位獲得金獅獎的女性導演,前 5 位得主分別是趙婷、蘇菲亞柯波拉《在某處》、瑪格麗特馮卓塔《德國姐妹》、安妮華達《無法無家》、米拉奈兒《雨季的婚禮》。
《Happening》改編自法國作家 Annie Ernaux 同名小說,故事背景放置於 1960 年代的法國,聚焦於非法墮胎並討論女性身體自主權的相關議題,有外媒將此片與伊萊莎希特曼去年拿下柏林影展評審團大獎的《偶一為之》,或是克里斯汀穆基拿下金棕櫚的《4月3週又2天》相比較,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金獅獎之外,《Happening》也獲得了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導演 Audrey Diwan 表示:「我帶著憤怒拍了這部電影。我希望《Happening》能成為一種體驗,一場屬於年輕女性的旅程。」從歐洲搖相對望美國德州甫通過的嚴厲墮胎法,《Happening》在威尼斯的獲獎,或許對此議題更顯重要。
特別的是,《Happening》僅是 Audrey Diwan 執導的第二部劇情長片,恰好與 2 個月前摘下坎城金棕櫚的法國導演茱莉亞迪克諾一樣,皆是第二部作品就拿下最高榮譽,這也代表法國女導演接連於坎城、威尼斯揚名。
除了金獅獎帶起的女性議題之外,今年威尼斯最大焦點贏家該屬 Netflix ,旗下三部作品——保羅索倫提諾《上帝之手》、珍康萍《犬山記》、瑪姬葛倫霍《The Lost Daughter》,分別拿下評審團大獎、最佳導演、最佳劇本,讓 Netflix 更有聲量衝擊北美獎季。
《上帝之手》為義大利名導保羅索倫提諾執導的半自傳電影,保羅索倫提諾憑藉《絕美之城》、《年輕氣盛》廣受影迷喜愛,而《上帝之手》除了收下評審團大獎之外, 年僅 21 歲的 Filippo Scotti 也獲得本屆威尼斯最佳新人獎,Filippo Scott 則被外界封為「義大利的提摩西夏勒梅」。
《犬山記》改編自美國作家 Thomas Savage 的同名小說,由珍康萍親自操刀劇本,班尼狄克康柏拜區主演,此片也是珍康萍繼 2009 年的《璀璨情詩》後,相隔 12 年再度執導劇情長片。這同時也是珍康萍第 3 次前往威尼斯主競賽,除了今年收下的最佳導演之外,珍康萍曾在 1990 年憑藉《伏案天使》獲得評審團大獎。
🎬關於《犬山記》的更多報導請點此👉https://bit.ly/38ZMLcD
《The Lost Daughter》則是瑪姬葛倫霍執導的首部劇情長片,改編自義大利作家 Elena Ferrante 的同名小說,也由瑪姬葛倫霍親自執筆劇本,奧斯卡影后奧莉薇雅柯爾曼主演。瑪姬葛倫霍領獎時表示,自己在義大利結婚、懷上第二個女兒,而導演和寫作生涯就是在此地發跡。瑪姬葛倫霍進一步提到:「某程度上,作為女性我們天生就同意保持沈默,但 Elena Ferrante 的作品打破了這種陳規。」
威尼斯與坎城對 Netflix 的態度截然不同,對比坎城之於傳統戲院的力挺支持,威尼斯影展則是張開雙手歡迎 Netflix 。除了今年的豐收成績之外,2015 年 Netflix 投資的首部電影《無境之獸》就進入威尼斯影展主競賽單元。之後也推動艾方索柯朗《羅馬》、柯恩兄弟《西部老巴的故事》等作品前往競賽,前者拿到金獅獎,成為 Netflix 在歐洲三大影展拿下最高榮譽的首部電影;後者則順利斬獲最佳劇本。這幾年的威尼斯一再顯示對於 Netflix 的開放態度。
至於最佳男演員、女演員分別是來自菲律賓的 John Arcilla 和西班牙的潘妮洛普克魯茲,隨著潘妮洛普克魯茲的獲獎,也代表賽前頗有呼聲,克莉絲汀史都華飾演的黛安娜王妃抱憾而歸。
John Arcilla 未到現場領獎,僅以連線方式致詞;以《平行母親》獲獎的潘妮洛普克魯茲,致詞時則不忘提到亦師亦友的阿莫多瓦,表示感謝導演的全然信任。《平行母親》故事以三位母親為主,持續探索阿莫多瓦長年的「母親/母性」主題。
潘妮洛普克魯茲與阿莫多瓦合作多年,創造出多部經典作品,而潘妮洛普克魯茲 2006 年拿下坎城影后的《玩美女人》,就是來自阿莫多瓦的執導作品。值得一提的是,阿莫多瓦上一部劇情長片《痛苦與榮耀》將安東尼奧班德拉斯推上坎城影帝,如今又讓潘妮洛普克魯茲拿下威尼斯影后,連兩部作品在三年內其標誌性的演員於三大影展獲得肯定,也是一樁美事。
從今年威尼斯影展主競賽的獲獎分佈與作品內容來看,女性/母親議題就是這個歷史古老悠久的影展,所傳遞出的強烈訊息。
🎬關於《平行母親》的更多報導請點此👉https://bit.ly/3hkom6b
🏆以下為主競賽單元得獎名單:
金獅獎:《Happening》, Audrey Diwan
評審團大獎:《上帝之手》,保羅索倫提諾
最佳導演:《犬山記》 ,珍康萍
最佳劇本:《The Lost Daughter》,瑪姬葛倫霍
最佳男演員:《On the Job: The Missing 8》, John Arcilla
最佳女演員:《平行母親》,潘妮洛普克魯茲
評審團特別獎:《Il buco》, Michelangelo Frammartino
馬斯楚安尼獎最佳新演員:《上帝之手》,Filippo Scotti
圖片來源:La Biennale di Venezia
「潘柏希今年幾歲」的推薦目錄:
- 關於潘柏希今年幾歲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潘柏希今年幾歲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潘柏希今年幾歲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潘柏希今年幾歲 在 潘柏希幾歲的八卦,YOUTUBE、PTT - 名人八卦社群討論站 的評價
- 關於潘柏希今年幾歲 在 潘柏希幾歲的八卦,YOUTUBE、PTT - 名人八卦社群討論站 的評價
- 關於潘柏希今年幾歲 在 潘柏希Penber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潘柏希今年幾歲 在 守著陽光守著你- 線上看- 戲劇- 台劇HamiVideo - Yj ptt 的評價
- 關於潘柏希今年幾歲 在 傅子純今年幾歲2022-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潘柏希今年幾歲 在 傅子純今年幾歲2022-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潘柏希今年幾歲 在 35歲潘柏希近況令人憂!當年拋棄女友真相洩露太驚人 - YouTube 的評價
潘柏希今年幾歲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0826紐約時報
*【阿富汗局勢實時更新】
#美國大使館警告說,美國人從外圍外部喀布爾機場,並告訴任何人遠離“立即離開,”援引未具名的安全威脅。英國和澳洲政府發布了類似的警告,澳洲官員稱“恐怖襲擊的威脅持續且非常高”。警告發出之際,估計仍有 1,500 名美國人和無數其他仍在阿富汗的外國人試圖在美國於 8 月 31 日撤軍前趕往機場離開。
#布林肯表示,約有1,500名美國公民仍留在阿富汗,其中約三分之一與美國政府保持聯繫,並希望在未來幾天內離開。布林肯說,剩下的 1,000 人中的一些人可能不想離開。
#塔利班發言人穆賈希德三度接受媒體訪問,他表示,塔利班是意圖重建一個被數十年戰爭摧毀的國家的組織。他在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說:“我們希望建設未來,忘記過去發生的事情。” 並駁斥塔利班已經在對反對他們的人進行報復,重新對婦女實施嚴厲的控制等擔憂。
#20年來,美國一直在與塔利班及其在阿富汗的好戰夥伴、基地組織和哈卡尼網絡作戰。但是,隨著美國在 8 月 31 日撤出截止日期之前升級在喀布爾機場的撤離行動,對美國人和塔利班最大的直接威脅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共同競爭對手:伊斯蘭國呼羅珊或 ISIS-K,恐怖分子集團在阿富汗的分支機構。
#德國總理梅克爾週三表示,在美國撤軍和撤離任務的最後期限過去後,德國將繼續支持留在本國的阿富汗人。她還呼籲與塔利班進行會談,以保持過去二十年在阿富汗取得的進展。
#聯合國領導層週三面臨來自職工會越來越大的憤怒,因為一些人稱其未能保護阿富汗同事及其家人,儘管該組織的大多數非阿富汗工作人員已被塔利班擺佈,但他們仍被困在阿富汗。許多阿富汗僱員躲藏起來或不願繼續工作,害怕勝利的塔利班武裝分子的報復。
#一群為《紐約時報》工作的阿富汗人安全抵達墨西哥。
#在阿富汗潘傑希爾山谷,抵抗塔利班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就在塔利班橫掃喀布爾並推翻阿富汗政府幾天後,一群前聖戰戰士和阿富汗突擊隊表示,他們已經在該國最後一個不受塔利班控制的地區開始了抵抗戰爭:一個有著抵禦入侵者歷史的狹窄山谷。帶領他們的是艾哈邁德·馬蘇德,這位32歲的指揮官是艾哈邁德·沙阿·馬蘇德的兒子。他們的對抗面臨著很大的困難:抵抗戰士被塔利班包圍,他們的補給很快就會開始減少,而且沒有明顯的外部支持。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8/25/world/afghanistan-taliban-kabul-biden-news#americans-evacuation-afghanistan
*【急於挽回失敗形象,拜登借阿富汗撤離行動重塑形象
拜登稱阿富汗撤離為“歷史上規模最大、難度最高的空運之一”,欲挽回失敗形象。白宮將從喀布爾撤離數萬名美國人和阿富汗人作為一種公關層面的回應,拜登更是將其與73年前的柏林空運類比,以彰顯美國的人道主義價值和政治模範。
https://cn.nytimes.com/usa/20210825/airlift-berlin-afghanistan-biden/
*【Covid-19 實時更新】
#佛羅里達州感染冠狀病毒、住院和死於 Covid-19 的人比大流行之前的任何時候都多,這突顯了隨著 Delta 變種在該州蔓延而限制公共衛生措施的危險。本週,佛羅里達州平均每天報告 227 例病毒死亡,截至週二,這是該州的記錄,也是目前美國最多的記錄。
#輝瑞和 BioNTech表示,他們現在正在向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申請補充批准一種針對 16 歲及以上人群的冠狀病毒疫苗加強注射,並將在本週末之前提交所有支持數據。此舉之際,兩家公司表示,第三針疫苗大幅增加了針對該病毒的抗體水平。
#嬌生公司報導,該公司疫苗的加強注射大大提高了抗冠狀病毒的抗體水平。
#世界衛生組織正在啟動一項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生產疫苗的計劃,解決不平等問題。
#夏威夷醫院擠滿了新冠肺炎患者。
#緬因州聖公會教區命令工作人員和神職人員接種疫苗。
#以色列的一項大型新研究證實,輝瑞-BioNTech Covid-19 疫苗與心肌炎(一種心肌炎症)的風險增加有關。但科學家報告說,這種副作用仍然很少見,而且 Covid-19 比疫苗更容易引起心肌炎。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8/25/world/covid-delta-variant-vaccine
*【專家稱,拜登未能兌現美國成為“世界疫苗武器庫”的承諾】
隨著政府現在建議從下個月開始為接種疫苗的美國人接種加強劑,公共衛生專家和民主黨國會議員呼籲總統採取更積極的行動來擴大全球製造,但一項分析中,愛滋病倡導組織 PrEP4All 發現,政府用於加強 Covid-19 應對措施擴大疫苗生產的預算,不到國會撥款的1%。
https://www.nytimes.com/2021/08/25/us/politics/biden-coronavirus-vaccine.html
*【美國情報機構向拜登提交了一份關於病毒來源的報告】
據美國官員稱,情報機構尚未確定這種病毒是中國一家實驗室意外洩漏的結果,還是動物傳染人類的自然結果。 目前該報告仍屬機密,但部分內容可能很快就會公佈。與此同時,一組為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病毒起源的科學家表示,收集關鍵證據的“視窗正在迅速關閉”。他們說,迫切需要對中國的血液樣本和野生動物農場進行研究。
https://www.nytimes.com/2021/08/24/us/politics/us-intelligence-agencies-delivered-a-report-to-biden-on-the-viruss-origins.html
*【中國力推新冠病毒美軍實驗室洩漏陰謀論】
借助官媒、社群媒體,甚至說唱歌曲,北京正在兜售毫無根據的理論,稱美國可能是新冠病毒的真正源頭。出於對獨立審查的警惕,中國政府還嚴格控制了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疫情起源的努力,並拒絕了WHO最近提出的進行第二階段調查的要求。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210825/china-conspiracy-theories-coronavirus/
*【當一名亞裔科學家被捲入新冠溯源之爭】
愛琳娜·陳提出病毒在被發現前可能已完成突變、在人類之間傳播的假說引發爭議。該理論不僅遭到眾多科學家質疑,也為她招來了實驗室洩漏說支持者的攻擊。
https://cn.nytimes.com/science/20210825/coronavirus-origins-alina-chan/
*【納瓦尼獄中首次接受採訪:俄羅斯監獄就像“中國勞改營”】
在長達54頁的書面回復中,俄羅斯反對派領袖納瓦尼描述了他的獄中生活。他說自己被迫每天觀看官方電視八小時,期間不被允許做其他任何事情。“這裡到處都掛著攝像機”,“充滿告密文化”。不過,納瓦尼仍對俄羅斯的未來前景持樂觀態度,堅信普丁政權註定會崩潰。
https://www.nytimes.com/2021/08/25/world/europe/navalny-jail-prison.html
*【赴美留學人數回升至疫前水準,中國學生占比近半】
今年5月和6月,美國批准了11.7萬份F-1學生簽證,其中有5.7萬份發放給了中國學生。此前學生簽證是中美爭端的焦點問題之一,中國當局曾就STEM學科學生被拒簽譴責美國。
https://cn.nytimes.com/usa/20210825/international-students-begin-to-return-to-us-universities-after-a-covid-hiatus/
潘柏希今年幾歲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如果只說「能有機會寫下這篇專訪的我,覺得非常開心」是有些不負責任。完稿之後,來往調整最多的是引句裡的用詞,什麼會讓一個人面臨危險,什麼會讓一個人身邊的人面臨危險;之間,又確實摻著「希望更多人看見」的心情。
⠀
⠀
我常常覺得需要透過嚴格才能實踐的溫柔是不幸的,但終於有一天我需要選擇接受我們偶爾要被這種嚴格所保護。世界容易用言語判決使用者的心意,忽略言語和立場之間還隔著動機。明眼人或許看出這篇專訪每一個小標都脫胎自一首詩,而詩是我和阿報說話之後第一個感覺。
⠀
⠀
為什麼是詩?上好稿之後丟網頁連結給他,結果在訊息匣中點擊連結的時候跳出視窗:「网页存在安全风险,为维护绿色上网环境, 已停止访问」。意思是,這個世界將有許多人看不見這篇訪問吧?有些事情可以改成暗號,有些事情一旦改成暗號就再也不是原來的事情。什麼事情是前者,什麼事情絕對不能改變,我知道詩就是思索這件事情的事情,然而詩往往不能消滅問題。詩只能給我們面對問題的姿態。
⠀
⠀
阿報給了我一種姿態。能有機會記錄這種姿態的我,覺得非常開心。
⠀
⠀
⋯⋯
⋯⋯
⠀
⠀
——— 这里是原来的『湾湾独立音乐速报』,现在的 @小岛音乐速报,主要发布台湾原创音乐、独立音乐新歌、MV、演出等等相关资讯,如果你也喜欢台湾音乐,欢迎关注我(愛心)
⠀
⠀
點進小島音樂速報微博,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置頂文中這段自介。
⠀
⠀
這介紹不到一百字,明眼人卻能看出端倪。2020 年 11 月 21 日,當屆金馬獎頒獎典禮隨主席李安步上星光大道揭序,這是中國全面撤出金馬的第二年,這邊觀眾習慣入圍名單裡不見中國作品的同時,那邊觀眾大概也習慣了轉播這檔事檯面上是看不見了。那晚,灣灣獨立音樂速報同步圖文轉播得獎動態,幾則發文都被新浪下架。速報頁面隨後出現一則新貼文,大意是對待一個頒獎禮,封殺到這般地步,真的至於嗎?
⠀
⠀
那則新貼文當晚即在微博遭到圍攻,相關博主及眾多網民紛紛開始舉報,認為他的微博名稱夾帶私貨;數天後,他甚至收到了新浪站台要求改名否則對帳號進行官方處理的私訊。
⠀
⠀
消息一出,三年來受灣灣獨立速報的資訊餵養、三十多萬追蹤者中,不少人挺身而出。有人是承著自己在這裡認識數不清台灣好音樂的情,有人是見得區區頒獎轉播被動刀的不平。這抗議竟真傳到新浪某位高管耳中,高管點了頭,不對這個匯集無數樂迷的站台下手。
⠀
⠀
然而一週後,灣灣獨立音樂速報的名字依舊被改成亂碼。
⠀
⠀
介紹寫「原來的」,是因這回終究不敵壓力,「灣灣獨立音樂速報」這個自 2017 年開站時就使用的名字,改姓成了小島。而之所以短短八十字裡「獨立音樂」、「原創音樂」並用,起因仍是「台灣」後面不能接「獨立」的潛規:
⠀
⠀
「你要跟他們解釋斷句是 台灣 獨立音樂,要找你碴的還是找,後來很多媒體省麻煩,就用了原創音樂這個詞。」原創音樂,使用時概念幾乎等於獨立音樂,為避文字獄而衍的新名目,到頭來簡介卻還得反過頭把這詞給列上才完整。
⠀
⠀
眼前螢幕裡的男子,唸「誰」的時候聽起來是「ㄕㄨㄟˊ」,說「年」的時候聽起來是「連」。他是原來的灣灣獨立音樂速報、現在的小島音樂速報始終唯一的經營者,更常把自己稱作編輯。熟的人都叫他阿報。
⠀
⠀
⠀
▍天線給了我天線的耳朵
⠀
⠀
2021 年 4 月,阿報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聽見對岸」發表了〈台灣「獨立音樂」簡史〉。現在,你知道為什麼獨立音樂四個字要加引號了。
⠀
⠀
該文從台灣的熱門音樂時期開始,順著解嚴後地下音樂萌芽、再轉化為如今獨立音樂概念的過程,約三十多年的歷史進行爬梳。文章一發,台灣社群上轉發者眾,除了史料本身激起的興趣,多少還有「這主題的文章出自中國人手筆」的詫異。
⠀
⠀
這不是阿報第一篇掀起討論的寫作。2019 年,他在〈年終總結之現場篇〉一文中,統計該年度有多少台灣樂團到中國演出,得出「台團批量上大陸」的結論,數據被報導者〈那些席捲亞洲的台式浪子與浪漫──獨立樂團唱出厭世代的微抵抗〉一文採酌;2020 年 6 月,緊跟當年台灣文化部補助名單公佈,阿報另一篇文〈在台團熱潮背後,了解下台灣的音樂補助是怎麼一回事〉,則向中國聽眾說明台灣音樂圈習以為常的制度,「音樂補助是大陸沒有的嘛,對於大陸很多網友來說,政府居然發錢給樂團做音樂,他們想都不敢想。」
⠀
⠀
不過,每篇長文末,總會導回小島音樂速報微博,「那裡比較熱鬧」。原有正職工作的阿報,寫長文是一年只幾次的事情,「聽見對岸」被他稱為年更號,比起小島音樂速報多時一天近十則台灣音樂情報的頻率,寫這樣有學究精神的論述,不是阿報最想做的事。
⠀
⠀
1992 年,他在福建出生。因為當地方言與台語高度相似,少年時期的阿報完全聽得懂電視上五月天唱的台語歌是什麼意思。阿報口音裡那份熟悉咬字,也原來是連上了我們對台灣國語的印象。
⠀
⠀
為什麼福建電視上有五月天?原因之一,是那個台灣音樂仍在中國舉足輕重的年代。阿報回憶 2006 到 2010 年間,身邊的人聽的是五月天、F.I.R. ,唱片行裡賣的是陳綺貞。
⠀
⠀
另一個原因乍聽有點玄,想想卻有道理:「就,我們家的電視天線,那時候收得到台灣電視的訊號。我可以看中視看台視看華視,我記得這三個電視台最主要⋯⋯」不對、先等一下,這合理嗎?
⠀
⠀
「不是,我們離金門很近你知道嗎?那個電視信號到福建都清楚,大概就和廣東那邊常看到香港的電視是一樣的。」
⠀
⠀
青春期的阿報和家人搶遙控器,想看的是台灣樂團上節目打歌、廣告間的新曲 MV。為什麼想看?他說新世紀之初五月天《搖滾本事》演唱會,是自己第一次在螢幕上看見樂手操著樂器,有鼓、有吉他的舞台。
⠀
⠀
因為帥吧,阿報說。就像許多少年少女。
⠀
⠀
他要到二十多歲時,才發現台灣所謂「聽團仔」不少已把五月天劃到商業樂團的那一邊,這一點和阿報身邊的中國樂迷不同。包含阿報自己,至今都還對五團抱著當年獨立音樂啟蒙的好感。新世紀第一個十年沒有社群、自媒體,阿報心中的台灣音樂地圖描製除了電視,靠的是蝦米音樂和豆瓣兩大平台的音樂導介。
⠀
⠀
「以前只知道五月天陳綺貞這種大名字,什麼絲襪小姐,什麼女孩與機器人、法蘭黛、先知瑪莉,都是因為蝦米音樂的推薦機制做得很好,我才知道的。」
⠀
⠀
今年辭去工作回到福建的阿報,電視台不再收到台灣訊號。養成他品味的蝦米音樂,也在今年二月終止營運了。
⠀
⠀
其實,誰還看電視呢?中國的唱片行一樣在倒,台灣音樂的影響力也在中國漸弱。少年阿報上了大學,那時躺在宿舍床上聽癡了的透明雜誌、甜梅號、回聲樂團,至今還是他的最愛,彷彿有什麼停在那裡。
⠀
⠀
⠀
▍你看團時很近
⠀
⠀
從速報發文消息之速、簡史鑽研之執著,很難想像阿報本人只來過台灣兩次。2018 年,回聲樂團休團後睽違兩年重聚《巴士底之日十週年》演出,26 歲的阿報心想,是時候了。
⠀
⠀
18 歲的阿報,大學上的是物理系,一入學就加入吉他社。「這邊的吉他社,相當於台灣的熱音社,是玩樂團、搖滾那種的。」社團裡都是音樂同好,只不過大家聽的多是中國搖滾,痛仰樂隊、萬能青年旅店,聽台灣樂團的有但不是很多。阿報只能靠著網路來尋找台樂同夥。
⠀
⠀
「一開始都是打關鍵字,比如你在微博搜個安溥,搜到很多博文,那基本上提到的人都是喜歡安溥的,你就循著這些內容認識一些網友這樣。」
⠀
⠀
有了點和線,總會想到面。微博上,阿報找得到日本音樂速報,找得到英國音樂速報,就是沒有台灣。
⠀
⠀
然而,他並沒有立刻著手一個以台灣音樂為主題的自媒體。他最早創的是一個發表「洋蔥新聞」的站台。
⠀
⠀
洋蔥新聞語出美國一家生產諷刺新聞的媒體「The Onion」,後來詞彙延伸用於描述基於嘲弄目的所生產的新聞,多少包含造假和誇張的成份。阿報以音樂為題,寫了幾篇洋蔥,覺得沒意思。
⠀
⠀
「很多所謂音樂媒體,也就跟內容農場一樣,它可能是一些亂七八糟的文章,我想說沒有一個比較正規的音樂媒體來說一些事情,就覺得可以往這方面努力一下。原來那個號比較搞笑,寫了幾篇之後就放掉了。」
⠀
⠀
2017 年 10 月,阿報滿志躊躇,下定了決心。站台名字,他早在註冊前就擬好:台灣獨立音樂速報。他沒想到申請第一關就被系統自動拒絕,原因是「台灣獨立」不能使用。
⠀
⠀
「靠,我完全沒想到這件事吔!那時我很急,想說哇靠那怎麼辦,我要改什麼名字,一下子也沒有什麼好的想法,就想那把『台灣』改成『灣灣』好了,結果就這樣註冊下來。」
⠀
⠀
誰能逆料灣灣獨立這名字也只撐了三年。
⠀
⠀
隔年,他循自由行買好了機票,回聲演唱會的票約在台灣面交。第一次到台灣,一切新鮮,和合購門票的台灣歌迷一起排隊時,連坐下也讓阿報震驚。
⠀
⠀
「我們在這邊排隊都是站著的,因為我們覺得說地板可能比較不乾淨。那個台灣樂迷就拉我說你要不要坐著、要坐著嗎?我還猶豫了。」
⠀
⠀
還有許多。比方他和那人聊起自己當年在上海看了四十幾場演出,那人竟回「所以,上海那邊是只有台灣樂團可以看嗎?」比方他提起法蘭黛,那人竟回:「沒聽過欸,誰啊?」
⠀
⠀
訪問時我向阿報嚴正澄清,上述行徑可能屬於該名歌迷的個人問題,從中倒仍延伸探討不少觀察:阿報直言,相對於他身邊的中國樂迷對台灣樂團的認識,台灣樂迷對中國獨立音樂的了解在他看來確實遜之;此外,台灣聽眾的分眾程度也更高:
⠀
⠀
「我問他頑童是不是在這裡很紅,他說對,但那是聽說唱的人在聽的,他們是聽團仔,不怎麼聽頑童。但對我來說不是這樣,我聽台灣音樂不管你說唱還是搖滾還是什麼東西,只要是台灣音樂我都聽。反而在台灣,你們好像有分聽團仔是聽團仔,然後說唱仔是說唱仔?」
⠀
⠀
我沒告訴阿報,這群人在台灣更常被叫做嘻哈仔。
⠀
⠀
幸好這趟台灣之旅的經驗不只有距離。走進 Legacy,阿報在台前熾熱,意外發現台灣歌迷比中國聽團仔冷靜太多,「特別像北京這類的搖滾重地,或者迷笛這樣的音樂節,在大陸聽現場大家是狂叫狂撞的,歌與歌之間會問樂手等等晚餐要吃啥,」在中國,衝撞喚作「POGO」,音樂節若辦在一片草地,演出結束後大家會站在一片泥地上,「我覺得台下大家好安靜啊,我在大陸是最冷靜的,在這裡變成最熱情的。」
⠀
⠀
「然後柏蒼在台上問說『你們是從哪裡來的?有沒有人從新竹來?有沒有從桃園來的啊?』我就看說怎麼沒人舉手啊?在大陸假如台上喊到哪個地名,肯定就很多人舉手比大聲的。忽然心血一來,柏蒼問完一輪我就超大聲喊:我是從上海來的!!!」
⠀
⠀
他說,柏蒼嚇到了。那瞬間的阿報和身邊的人多不一樣,卻又多麼近。
⠀
⠀
⠀
▍為了避免開始
⠀
⠀
對聽團仔而言最幸福的事,或許就是待在音樂的世界裡。然而,現實是世界上永遠有音樂之外的事。
⠀
⠀
隨著社群趨勢,音樂人及其團隊也發展自媒體,將聲量與話語權從傳統媒體握回手心。對經營速報的阿報而言這一則以喜,他可以藉由翻牆使用 Facebook、Instagram 等社群追蹤音樂人,即時獲得新訊。阿報樂於在社群上追蹤台灣的樂評、音樂媒體,同時也信奉人肉推薦勝過音樂播放平台演算法。樂評在媒體的撰述、音樂人在社群上的互粉互推,對還有正職時一天頂多花一到兩小時整理速報題材的阿報而言,是重要的參考依據。
⠀
⠀
一則以憂,是中國對社群的管制再加上兩岸箭弦的繃緊,讓音樂圈裡的人常常彷彿是即將射出的箭。
⠀
⠀
「以前沒有社群,很多事情是大家都不知道。那現在,大陸樂迷如果平常不會翻牆的話,可能並不會特別清楚台灣樂團在一些政治或者社會議題上的表態,結果就造成一些認知分裂的情況。例如前幾年,脆弱少女組在社群上發佈了台獨相關言論,消息鬧大之後很多大陸歌迷就哇啊脫粉啊,因為他們原本聽這個團的音樂,感覺就是清新啊可愛啊,不會想到政治立場是對立的。反而是和我一樣常翻牆的人,很多事情早就知道了,反應沒這麼激烈。」
⠀
⠀
敏感的也不只對方。2019 年,台北市長柯文哲現身杜鵑花音樂節,上台獻唱音樂節主題曲,身後是傷心欲絕的官靖剛和美秀集團的劉修齊拿著吉他伴奏。阿報當天把影片上傳速報,後來卻看到劉修齊在 Facebook 上表示阿報只因他個人參與活動就把樂團的名字和柯文哲放在一起,會給人不好的聯想。
⠀
⠀
「我那個時候真的完全不懂台灣的政治你知道嗎?我想你一個市長出來講話,你樂手彈琴,這個有什麼啊?我完全無法理解。後來才知道台灣人對這個很敏感。」社群催化動輒炎上,但真正刺激神經警醒的仍是政治。兩岸情勢一動一靜,小島音樂速報信箱裡的檢舉信頻率可以說是地震儀了。早前因新疆棉事件,一系列藝人紛紛與品牌解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甚至有網民統計解約與沒解約的藝人名單,留言催促藝人解約,阿報發文表示希望藝人不需要被逼迫表態立場,隨即遭舉報禁言三十天;平素裡,發佈拍謝少年、盧廣仲新歌訊,總有人傳訊「台獨藝人的歌不要發了」,數量多寡而已。
⠀
⠀
網路外的世界,阿報也並不快樂。音樂推廣工作,在中國環境裡越趨艱難。
⠀
⠀
「在大陸做文化產業,在沒有創作自由的基礎上做這件事,經常遇到難以想像的荒唐事。我舉一個台團的例子,有台灣樂團歌詞裡面會寫抽菸,這很單純嘛,它甚至跟政治立場沒有關係,它就是講抽菸啊,但你這首歌在大陸有些城市就是不能演出,因為你報批的時候有關部門的人會覺得對青少年不好。我覺得哇這很莫名其妙吔?為什麼歌曲能在平台聽,演出卻不能演?類似的事情真的太多了,太多了,一次又一次削弱你的成就感。然後你就不想幹了真的。」
⠀
⠀
去年秋天,阿報終於遞辭職信。在上海聽了無數演出、度過一整段音樂職涯的他,又回到了福建,他最一開始聽見台灣音樂的地方。
⠀
⠀
現在的他接案糊口,經營小島音樂速報的時間多了那麼一點點。上一份工作留給他的,是他身上的媒體素養與判斷眼光。他懂得某些行規,例如在中國封殺也分等級,「像盧廣仲,他是歌曲可以聽,但演出不能來,這是半封殺;那像滅火器,他是歌不能聽、演出也不能來,那它是全封殺;何韻詩,她歌曲不能聽、演出不能來,人的名字也不能出現,這是徹底封殺,又是分好幾個檔次你知道嗎?」
⠀
⠀
近來小島音樂速報的發文稍稍增多,幕後的阿報眉頭皺得也沒少。有些音樂人有流量,有些剛起步,發佈情報時會不自覺大小眼嗎?點閱一定會高的音樂人醜聞八卦,要發嗎?會不會因為每每發政治敏感情報就被罵,而下意識自我審查?這一切,阿報說他不知道,說不定他已經被改變了。至今抵抗著壓力的,是每每他遇難時現身的同等善意,那是對台灣音樂一樣有愛的人們。
⠀
⠀
他也還有愛。「有時候你聽到一首歌,覺得幹這真的太屌了,我一定要讓全世界聽到,結果發出去沒幾個人理你,這個沒辦法,沒辦法。你只能承認說,同一首歌真的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只是不管怎樣,你當時肯定會心情不好,肯定會低潮,這麼好的音樂怎麼會沒人給你反饋呢?」
⠀
⠀
那怎麼辦?「沒辦法,就今天過了再想第二天的事情啊,就這樣。」
⠀
⠀
⠀
▍因為我錯過命運
⠀
⠀
此刻,小島音樂速報微博有近 39 萬人追蹤。變現的可能,阿報是想過,但沒多久就放下了。
⠀
⠀
「本身我就是一個搬運,我只是通過翻牆,把台灣的資訊轉移到大陸而已。我覺得這個稱不上是什麼多高明的技術,我只是做這樣一件事,讓更多人獲得資訊更方便而已。」
⠀
⠀
他自己成為了收到台灣訊號的那副天線。
⠀
⠀
天線的幸福是什麼呢?〈台灣「獨立音樂」簡史〉完成半年,阿報依然滿意,準備功課時他讀到「台客」一詞原來在台灣語境中經歷流變,從二十年前帶有土氣、流裡流氣的負面意涵,到如今大多偏向正面、支持台灣本土意識的形象,這是他原本不知道的。而因為他寫下,許多中國聽眾才知道。
⠀
⠀
訪問時,他說還有幾個詞他不懂,例如 8+9 和 1450。「你寫中文我還查得到,你寫數字這個我真的不知道什麼意思啊!」我向他說明,他哦了好幾聲,說他懂了。他明白的表情,讓這場訪問其中的幾分鐘,也成為了他因愛而獲得的東西之一。
⠀
⠀
那篇簡史,其實是在他被禁言三十天的期間寫的。
⠀
⠀
他還有很多想寫的,比方台灣說唱的發展,台灣電子搖滾的發展,但辭職以來也還沒有時間完成。他也依舊想念台灣——第二次、也是至今最後一次來台灣時,他除了參加簡單生活節,還看了好幾部電影。「我除了是音樂迷,還是電影迷。很多電影大陸看不到啊。」原來轉播金馬獎也是為了愛。今年,疫情成了另一道看不見的牆,和金門很近的福建忽然又顯得很遠。
⠀
⠀
我問,現在的台灣音樂,和當年他隔海聽見的台灣音樂有什麼不同呢?他穿過鏡頭看著我,說下面這段一定要寫:
⠀
⠀
「就,現在疫情下到我們這邊演出必須要先隔離,然後你回台灣也要隔離,不像從前那麼方便,導致很多音樂人必須做選擇,要嘛長期待在大陸,要嘛長期待在台灣。」他說,「從前是有些流行歌手會常駐大陸發展,現在有少量獨立樂團也走上這樣的路,在這邊一待就是大半年甚至一兩年的時間,把幾乎所有的事業都放在大陸。那就會導致一種現象啦,說真的:台灣是一個創作自由的環境,就像 Leo王在金曲獎說的,他想唱什麼唱什麼,想寫什麼寫什麼,但有的樂團只單純依賴大陸市場,就不得不順從大陸這邊的規矩。比如剛剛講的抽菸,你寫一首抽菸的歌不能在大陸唱,以後你就不會寫抽菸的歌了⋯⋯」
⠀
⠀
「我真的覺得很可惜、很可惜。在台灣的話你可能會寫一些別的,但你在大陸你只會寫這些歌,你就變得跟⋯⋯其實跟一般的大陸樂團沒什麼兩樣說真的。除了你身份證拿的是台胞證之外,你跟其他大陸樂團又有什麼區別了?我覺得台灣人你要分析自己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你之前能寫那些歌⋯⋯我不反對正常的文化交流,但是音樂人自己的路要怎麽走,還是要好好思考。」
⠀
⠀
不為自己可惜的,阿報為這些可惜了。因為那是他追逐著很久的地方。長大是發現原來自己想去的地方也有人想離開,這時到嘴邊的話倒只有淡淡一句「可惜了」。
⠀
⠀
或許不該說他是天線,天線是不懂追逐的。那年甜梅號到上海交通大學演出,阿報穿越幾十公里,從上海這頭追到那頭,只為了聽一場學生辦的音樂節裡在校園禮堂的演出,「我不是那個學校的人,沒有座位可以坐,只能站在很邊角的地方聽。那個場景想起來滿寒酸的,但還是很感動。那個時候音樂響起來,一切進入那個氛圍⋯⋯」
⠀
⠀
那是他唯一一次聽到甜梅號現場,因為後來甜梅號解散了。
⠀
⠀
他懂得錯過的滋味,直到今天仍努力不讓更多人錯過。
⠀
⠀
⠀
⠀
⠀
⠀
在福建,他聽五月天和陳綺貞長大 ——
專訪台灣獨立音樂微博「小島音樂速報」
facebook.com/biosmonthly/posts/4910417448988329
⠀
採訪撰稿_ 蕭詒徽
插畫_ Penn⠀IG@yanjin
視覺統籌_ 潘怡帆 Crystal Pan Photography
責任編輯_ 溫若涵
⠀
BIOS monthly
www.biosmonthly.com
instagram.com/bios_monthly
youtube.com/channel/UCckydP8ziXknEtPcySOlDTw
line.me/R/ti/p/@bios_monthly
⠀
⠀
⠀
文中標題皆改自顧城詩作:
⠀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一代人〉
⠀
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遠和近〉
⠀
為了避免結束/你避免了一切開始⠀——〈避免〉
⠀
一切仍明明白白,/但我們仍匆匆錯過,/因為你相信命運,/因為我懷疑生活⋯⋯⠀——〈錯過〉
潘柏希今年幾歲 在 守著陽光守著你- 線上看- 戲劇- 台劇HamiVideo - Yj ptt 的必吃
上天下海守著你: 序狸狸序狸狸今年電腦展,小狸沒有像往年一樣把老媽騙去展上 ... 共30集級別普0+ 演員是元介李千那潘柏希吳品潔導演連春利類別台灣原創好戲最愛偶像劇 ... ... <看更多>
潘柏希今年幾歲 在 傅子純今年幾歲2022-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 ... 的必吃
今年 41岁的傅子纯是台湾知名影视演员,拍摄过许多热播的8点档电视剧,包括《意难忘》《济公》. 【意难忘】情侣十对|几番细思量还是相思好. ... <看更多>
潘柏希今年幾歲 在 潘柏希Penber - Facebook 的必吃
潘柏希 Penber 。 152541 個讚· 2997 人正在談論這個 ... 潘柏希Penber──在台北小巨蛋Taipei Arena Mrt Station 。 ... 慧如去年的專輯入圍了金曲獎,今年不敢大意,.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