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念先烈!浩氣長存!
---
青年節 何人記得黃花崗?
杜震華
3月29日青年節,又稱「革命先烈紀念日」,只紀念、不放假,但…您對它,可有一點點感覺?
步入初老的長輩們,可能依稀記得小五上學期,國語中有一課的課名叫「憑弔趙伯先烈士的墓地」:
「在鎮江的南郊竹林寺,蒼鬱的竹林時時透出了幾聲梵唱,使人感到幽靜而清涼。竹林寺的前面,是一片安寧幽美的鄉野風光,幾座竹籬茅舍,清晨映著朝曦,傍晚掛著夕陽。那裡有一個小小的池塘,還有一座小亭、幾曲迴欄,矗立在池塘的中央。這就是革命先烈趙伯先的墓地,是他安然長眠的地方。
走出鎮江車站,幾步路就看到一個高岡。岡上有個伯先公園,園內有座伯先銅像,供成千成萬的遊人瞻仰。他英武的雄姿,嚴肅的神態,悄然立著,好像站在戰場上。我們彷彿聽到他的佩刀在響,我們也彷彿看到他站在明孝陵旁,向著他可愛的將士宣講…
我們可還記得:起兵廣州的倪映典,起兵安慶的熊成基,轟轟烈烈的犧性了生命,他們都是趙伯先的部將。我們可還記得:彈炸五大臣,死於車站的吳樾,他正是趙伯先揮淚賦詩的對象。我們可還記得:黃花岡七十二烈士,驚天動地的起義於廣州,趙伯先正是他們的統帥,調度在香港。我們可還記得:由於「三、二九」的失敗,狂歌痛哭,咯血不止,高吟著「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竟教一顆民族的彗星趙伯先,倏爾的銷亡?
趙烈士,你是滿懷孤憤,一心勇往!你是民族的靈魂,歷史的榮光!」
沒錯,1910年11月中,孫中山、趙聲(趙伯先)、黃興、胡漢民等人在馬來西亞檳榔嶼開會,策畫在廣州展開第十次起義,成功後將由黃興和趙伯先分別帶軍繼續北伐、完成反清的民主革命。之後,孫中山和這些同盟會員向美國和南洋華僑全力募款,共獲得了15.7萬銀元,開始購置軍械準備起義。雖然前一年同盟會員倪映典帶領廣州新軍3千人的革命因中計而失敗,但新軍仍是革命黨吸收志士的主力。趙聲自幼聰穎,能文能武,17歲中秀才,18歲以第一名入江南陸師學堂;後東渡日本,結識黃興等革命黨人而眼界大開,認為革命貴在執行,遂回國受聘為師範學堂教席,並宣揚革命。22歲時,於一夜之間寫成7字1行的革命「保國歌」,歌詞慷慨激昂、悲壯感人,被視為革命驅滿之檄文,立刻傳唱於大江南北。1906年25歲,趙聲入清軍南京督練所負責訓練新軍,不久升任標統(團長),帶領1500名軍人,在新軍宣揚革命,加入同盟會並吸收同盟會會員,被公推為長江流域同盟會盟主。
1911年4月8日,為策劃廣州起義的香港統籌部會議中,趙聲被推為總司令,黃興為副總司令,並確定由招募的8百人展開10路進攻廣州計畫,由黃興、趙聲、陳炯明等人各自帶領百人進攻兩廣總督府、水師行台、大北門城樓等處。但同盟會員溫生才自發刺殺廣州將軍琦孚,清軍提高戒備,致統籌部延後起義到4月底。趙聲在廣州熟人頗多怕被認出,故暫留香港先由黃興入穗策畫;但新軍槍械陸續被清廷收繳、清軍增加守衛戰力、起義彈藥亦被查獲,顯然起義事迹洩漏,統籌部決定延後起事,黨人陸續退出廣州。但黃興認為延後起義對華僑難以交代,且可能遭清廷陸續逮捕,仍決定自行起義,時間訂為4月27日,農曆為3月29日。
因此,人手當然不足,只能減到4路人馬,黃興所率人馬仍以兩廣總督府為目標,並急電香港統籌部盡快率眾馳援。香港總部建議延後一天,讓黨人有時間赴廣支應,但黃興見廣州狀況非常緊急已不能等待,遂如期於27日起義。27日(農曆3月29日)下午5點半,廣州起義槍聲響起,但竟然只有黃興人馬發動攻勢,其他3隊皆未如約出現(後陳炯明推說以為延期)。黃興攻入兩廣督府,擊斃候補知府和衛隊管帶,而兩廣總督張鳴岐已逃往水師行台。喻培倫攻打督練公所,但遭遇清軍圍堵。革命軍對衙門縱火後撤出,但遭遇巡防營,林時塽誤認對方為接應新軍而遭擊斃,黃興則在對戰中雙指被擊斷,後被稱為「八指將軍」。進攻小北門的40多人原意要和接應新軍會合,但新軍未獲消息未能支援,卻遇清軍襲擊遂轉打水師行台,與清軍展開巷戰,後由小北門逃出,但多數戰死。黃興率十餘人出大南門,遇巡防營雙方展開激戰,後發現巡防營原規畫該策應革命黨的,因未在胳膊上別白巾而雙方誤擊。革命軍被衝散後,黃興化妝渡過珠江,在同盟會員徐宗漢女士的秘密基地包紮傷口後,轉往廣州城內躲藏。
起義後,被俘者至少31人,其餘大部陣亡,極少數倖存。被俘人員中包括林覺民、喻培倫、宋玉琳、陳可鈞、李文甫等人,審訊後即遭殺害。廣州全城戒嚴,軍警搜捕革命黨人,只要發現疑似黨人者當即槍殺。搜查隊還查獲革命黨人的各類槍枝、炸彈。
得知起義事發,趙聲和胡漢民率領200革命黨人由香港急赴廣州,卻因清軍戒嚴無法進城,趙聲遇到死裡逃生的黃興,兩人抱頭痛哭。因黃花崗起義失敗,趙聲憂憤成疾,1911年5月18日病逝於香港,年僅30歲,葬於香港茄菲公園附近山巔。民國成立後,臨時政府孫中山追贈其為上將軍。
清政府在成功鎮壓起義之後,將革命黨人暴屍街頭,至5月1日才允許廣州善堂清理。同盟會員潘達微說服廣東清鄉總辦和廣仁善堂為烈士備置棺材。經清洗、辨認共認出72具烈士遺骸,最終收葬於廣州紅花崗。後潘達微在報上發表《咨議局前新鬼錄,黃花崗上黨人碑》一文,將紅花崗改為黃花崗,72名烈士遂被稱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起義被稱作「黃花崗起義」。1917年,孫中山主持護法運動,烈士方聲洞兄方聲濤為廣州衛戍司令,與軍政府參議院議長林森發起捐款,修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1922年,72名烈士身份被全部查實,並陸續查出犧牲烈士達86名。中華民國成立後至1924年之前,每年陰曆3月29日都在黃花崗烈士墓舉行公祭。1924年,國民黨中執會考慮陰曆有閏3月29日,為免引起祭祀混亂,將公祭日改為陽曆3月29日。民國32年,國民政府將此日訂為「青年節」。72烈士中,以廣東(41人)和福建(20人)最多,四川和安徽人各3,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華僑近30人。華僑為祖國革命出錢、出力,還付出寶貴生命,印證孫中山先生所言:「華僑為革命之母」。
方聲洞、林覺民、林尹民、林時塽等十位福建人,被稱為烈士中的「福建十傑」,這幾位年紀皆為25歲,正是人生精華開始之時,卻為家國義無反顧、慷慨赴義,林時塽還是「日本大學」畢業生。諸多革命菁英瞬間隕歿,孫中山為此悲痛萬分,民國十年為鄒魯的《黃花岡烈士事略》寫下序言:
「滿清末造,革命黨人,歷艱難險阻,以堅毅不撓之精神,與民賊相搏,躓踣者屢,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吾黨菁華,付之一炬,其損失可謂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
顧自民國肇造,變亂紛乘,黃花崗上一坯土,猶湮沒於荒煙蔓草間。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編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紀載,而語焉不詳,或僅存姓名而無事蹟,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載田橫事,雖以史遷之善傳游俠,亦不能為五百人立傳,滋可痛已。…」
1907年赴日本慶應大學留學,加入同盟會後,獲黃興、方聲洞通知,回國參加此次革命的林覺民烈士(才女林徽音的堂叔),在起義前夕更寫下了傳頌天下、感人肺腑的「與妻訣別書」:「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捨汝而死也,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膻,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語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每當讀信至此,總令人潸然淚下、難以自抑。然而,意映夫人卻因夫君就義,早產而生下遺腹子,兩年後抑鬱而終。
撫今追昔,這群中華民國的子民,雖然國運多舛,大體上已過著富足歡樂的生活。在329青年節到來的此刻,緬懷黃花崗烈士的犧牲奉獻,是否該心存感恩?若無當年烈士們視死如歸、流血獻身,焉有吾人今日之幸福?是否該發心,為烈士們完成三民主義的最後一哩路-實現「民有、民治、民享」的社會,「以建民國、以進大同」繼續奮鬥?在「平均地權、節制資本」的路徑中,我們以農村土地改革創造了舉世欽羨的典範,但都市均地權只做了半套,房地產淪為炒作發財的工具,所得分配從1975年全球最佳三國之一,跌到目前落後於北歐和西歐各國;遊民也逐漸增多,距離「老有所終、壯又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民生主義理想,仍有一段距離。「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擦亮中華民國的名號,為世界發光發熱,需要你我更大的努力和付出!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萬的網紅女子月月友 Muse Comed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堅持了兩年的事情,在往後祖寧和巴逼從大四畢業後,仍然會繼續這條路的! ►喜歡我們影片記得要【訂閱】+開小鈴鐺唷! ►生活頻道走這【番外篇】:http://bit.ly/2z2A9OS 🎬│ ►幫助我們翻譯各種語言│http://bit.ly/2AS1UZX 每個月10/20/30號晚上八點期待我...
游姿寧年紀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經濟大蕭條使的數百萬計的美國人,不分年紀、不分階級全都變得像十幾歲的孩子一樣無力,但是有少部分人在這片混亂當中看見了契機 ── 一種重建自我世界的契機。於是他們用個人化和比較不會受到傷害的方式重新建立起自我價值。...... 他們選擇不再被動等待政府或大企業出手相救,他們決定不假他人之手,改由自己掌握自身的錢途。他們選擇擺脫中產階級的繩套,打造出全新的次文化 —— 一種多一點自由、多一些主權、少一點憂心、可以隨心所欲的生活。」
⠀⠀⠀⠀⠀
— — 《#游牧人生》Jessica Bruder
⠀⠀⠀⠀⠀
讀過屬於報導文學的原著後會發現,其所關注的重點其實與電影核心命題不大相同,書中主要篇幅多著墨於營地管理員與亞馬遜理貨員,但趙婷的電影不止於此,國外有些評論認定創作者不願針對美國現狀深入提出批判,於我而言,改編之路顯然不只有一條,那也可以是不全然依循原著所延伸出的影像生命力,且凌駕於美國經濟之上,藉由對文明的深刻省思,以及多一些隨心所欲的游牧生活,回歸自我、存在與生命的雙向探索。
⠀⠀⠀⠀⠀
威尼斯金獅獎、金球獎戲劇類最佳影片與導演,一路成為本屆奧斯卡大熱門,《游牧人生》可見華裔導演趙婷細膩詩意的鏡頭,緩緩跟隨芬恩波瀾不驚的呼吸起伏,獨自凝視人世蒼茫,失去丈夫,孑然一身,沒有債務卻也沒有存款,逐臨時工作而居,一邊打工一邊同樂,一邊實踐生命清單,將時光拋擲於真正美好的事物上,放眼望去,遼闊寧靜的地貌,漸層暮色的天空,冉冉襯托出無畏無懼的殊死勇氣。
⠀⠀⠀⠀⠀
縱使難以融入世俗定義中的正常生活,迫使不輕言示弱的中年女性持續啟程,Frances McDormand 坦然冷靜的目光隱隱透露一種執念,時常不動聲色凝視著美國曠野的空荒與奇景,流浪在樹林與樹林之間,隱身在小鎮與小鎮邊緣,彷彿任由歲月、時間一一呼嘯而過,被抽走了重量,僅存孤獨、絕望與哀愁中一閃而逝的星火餘燼,於殘酷與溫柔並存的空間,詩意漸漸昇華。
⠀⠀⠀⠀⠀
為什麼趙婷與其鏡頭下的芬恩不帶過多批判力道?答案就如寫下《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的王鷗行、《黑鳥不哭》的潔思敏沃德,於主流文化、於資本主義社會滅頂而後生還,他們背負苦難、經由藝術,綻放屬於倖存者的柔韌與美麗姿態,以愛與寬容尋求生命的回應。
⠀⠀⠀⠀⠀
「以前的社會契約是,只要你遵守遊戲規則(用功念書,找到工作,認真打拚),一切都會順順當當,...... 但在今天,這已經不是真理。你可以循規蹈矩地做好每件事,照著這個社會要求你的規範去做,可是到頭來還是會破產,還是會孤苦伶仃、無家可歸。」
⠀⠀⠀⠀⠀
「被時光凍結的小鎮」、「日曆上的日期仍停留在被關廠的那一天」,文字與影像如實呈現出人們口中與車諾比相提並論的帝國鎮,近百名員工的石膏工廠因住宅市場不景氣而就此失業,但那並非普通的公司倒閉、員工資遣,而是整個小鎮徹底消失。Jessica Bruder 紀錄多段起起伏伏的人生,譜出美國經濟體另一面的世界,趙婷則跟隨著芬恩的個人經歷,連結起大環境碾壓下懷疑一切現實、抗拒世俗眼光,又渴望掙脫枷鎖的自由靈魂。
⠀⠀⠀⠀⠀
也許你會納悶,「車居族」、「露營車打工族」、「新型態游牧民族」什麼標籤都好,這群人,不再把社會階級放在眼裡,認清一輩子汲汲營營的美國夢只是一場荒謬騙局,難道他們天生就能接受與社會期待背道而馳的價值觀嗎?
⠀⠀⠀⠀⠀
猶如置身紛亂動盪時刻的你我,答案多數是否定的,那拒絕任人擺布的「勇氣」,以及企圖掙脫現實的「理想」,帶領他們從無路可退的夾縫中努力覓得的一條生路,芬恩、大衛、史汪奇、琳達梅伊,他們都是勇敢的倖存者,誕生於時間永恆的詩句,時時刻刻散發稍縱即逝卻溫柔動人的光芒,從一頁短暫美景融入下一頁短暫美景,從一抹夏日餘暉潛入下一抹夏日餘暉,從一片炙熱穹蒼躲入下一片炙熱穹蒼,屬於已逝之物的季節依舊恆久閃耀,閃耀在願意凝視的孤獨雙眸之中,信念若隱若現,希望兀自湧動。
⠀⠀⠀⠀⠀
⠀⠀⠀⠀⠀
⠀⠀⠀⠀⠀
▍完整文章寫於上報:
⠀⠀⠀⠀⠀
【從原著到電影】《游牧人生》告訴你:只要上路就有希望。
https://bit.ly/315zPhi
⠀⠀⠀⠀⠀
⠀⠀⠀⠀⠀
▍電影原著:臉譜出版 X 20th Century Studios
⠀⠀⠀⠀⠀
《游牧人生:是四海為家,還是無家可歸?
全球金融海嘯後的新生活形態,
「以車為家」的銀髮打工客,
美國地下經濟最年長的新免洗勞工》
https://bit.ly/32Wqslp
游姿寧年紀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春節連假進入尾聲,不曉得各位影迷在這期間看了哪些電影?
這幾天我在 #Clubhouse 中遊蕩,幾乎都是聽(聊)電影相關的房間,發現現在熱門的題目,大概就是「過年期間推薦哪些電影/影集」,在這道題目底下,除了正在熱映中的幾部賀歲片之外,串流平台的作品也受到熱議,而其中,去年國片票房冠軍《#孤味》最多人討論。
《孤味》在 2 月 5 日上架 #Netflix,無論是重溫或是第一次觀賞,仍繼續收到各界不錯的迴響,而過年這段強調與家人團聚的時刻,《孤味》的確是非常適合與家人們一起觀賞的電影,目前在 Netflix 的排行榜也穩居前十。
藉此機會,再度分享自己去年寫的《孤味》評論,提供影迷參考。
📝以下為《孤味》評論:
「不論做什麼事情就要專心一致,要用心,這樣所有事情才會順著來,這就叫做孤味。」2017 年,台灣導演許承傑交出了 30 分鐘的短片《孤味》,由陳淑芳飾演片中主角,以「蝦捲」之味帶出台灣上一代人的家庭酸甜滋味。事隔 3 年,同名劇情長片也問世,並一舉入圍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女主角、女配角等 6 項大獎,從短片走到長片,許承傑這份家庭醍醐味確實有一套。
許承傑是善用影像說故事的導演,開場戲便將陳淑芳的角色刻畫立體,陳淑芳游刃有餘的在早晨漁市走動,挑魚、抬槓、殺價,陳淑芳在販商間的份量極重,人人都需敬三分,許承傑僅用一場戲便將角色的俐落與強勢描繪而出,確立了「台南地頭蛇」的女性主場,讓觀眾秒瞬進入《孤味》的女性世界,建立陳淑芳掌握的主導性,而後續的角色曲線則能順勢推展,此開場是導演與演員的默契展現,相當夠水準,戲味十足。
揮別開場戲之後,《孤味》在陳淑芳(女性)的壽宴與龍劭華(男性)的死亡中展延故事,透過父親/丈夫的離世開啟家庭甚至家族(林家/陳家)間的對話與對立。在此陳淑芳久居台南的「孤單滋味」就慢慢飄散而出。壽宴本該歡歡喜喜,陳淑芳是餐廳老闆能掌握話語權(縱使已經將經營權遞給小妹),自在作主菜單,但女性的「自主性」,仍被男性突發的死亡掩蓋。這場壽宴迎來的死亡,揭示的是纏繞陳淑芳幾十年,揮之不去的男性幽魂。
或許大膽一點地進一步說,父親/丈夫角色的空轉,就成為推動《孤味》女人心事的主軸之一。雖然片中的男性看似是缺席的,但埋藏在雌性表層底下的,實則是雄性(父權)的生與死。甚至某程度來說,在上一代的傳統家庭中,陳淑芳這個角色所代表的,是仍被禁錮於父權底下的某種女性集體意識,就與開場在早晨漁市的強勢拉開距離,「獨守空閨」的「孤味」與女兒們的難解習題,就成了《孤味》黯然神傷的底蘊。
而在短片中礙於篇幅關係,僅深入刻畫陳淑芳的角色,到了長片就有了底氣好好編寫其他角色的發展,於是觀眾能看見編導試圖在後輩女性角色放入當代視野。謝盈萱飾演浪漫不羈的大姐翻轉了性別窠臼,這條線複雜的男女關係,謝盈萱始終掌握主動,隨著時代推進,女性不再是附屬,能要求離婚、能流浪各地、能主動親吻男性、更能向男性說教;徐若瑄飾演的二姐則在傳統女性意識下穩固家庭,且不只是女性的努力,男性在這條線也起了作用,徐若瑄與張翰因工作分居台北、台南,因兩人的溝通與包容,一白一黑、一明一暗,恰如其分地維繫起因距離、價值觀相左可能瓦解的家,便走向與陳淑芳截然不同的婚姻關係;小妹孫可芳年紀輕輕則承繼家業重擔,此外也成了陳淑芳和丁寧(丈夫的外遇對象)的溝通橋樑。
關照這些女性角色,或許能聯想於李安的《飲食男女》,三位女兒都代表了某種女性群體,是男性導演視角下的女性樣貌,且極其呼應時代。更重要的是,這群女性某程度就算被上一代籠罩,仍長成自身的獨特模樣,許承傑舉重若輕地化解家庭與成長間的因果循環。
隨著劇情鋪陳,最需解開的是陳淑芳對丁寧的女人心結,而與其說將矛指向丁寧,更像是陳淑芳的自我療癒。這條線的關係轉折,許承傑先是利用連結生人與亡者的橋墩(片中的靈堂位置使得祭拜者都須過橋)讓兩人首度碰面。在此許承傑的構圖是精準的,陳淑芳位在橋上,丁寧則居於坡下,無論是正宮/小三,或是台南主場/台北客場的關係,皆暗示了兩人的上下態勢,當然,也映照了前者強勢、後者婉約的個性。光是這場戲,角色不用一句台詞,許承傑便利用影像給出諸多細節,是漂亮的一筆。
而後兩人的關係逐漸從上下扭轉至平等,尤其在關鍵的廟宇戲,在神佛面前,丁寧手持線香與陳淑芳平起平坐,這才透入陳淑芳的心房/防,讓陳淑芳與自我的和解有了可能。
最終,陳淑芳將自身秘密如告解般攤向女兒們,釋放自我,開悟式的由內將男性幽魂轉移給丁寧承接,而丁寧與謝盈萱淚水中的相知相惜,皆化做某種溫情的延伸,《孤味》在片尾就以交叉剪輯的方式,道出和解與放下。此等處理手法是好是壞,則見仁見智。
至於陳淑芳在葬禮之後便自由自在,禁錮女性的牢籠(男性),隨著火化大體的烈焰一把燒去,坐上象徵自由的計程車,這時再度於計程車內高歌「青春的味,酸甘甜。」許承傑鏡頭一轉,望向悠遠而深沈的大海,結局、開頭的海港與計程車,成了首尾呼應的遙相對望,經過 2 小時片長的鋪墊,陳淑芳的角色心境就此截然不同,開場的強勢轉化為放下,女性的浪潮在《孤味》中反覆拍打,洗滌過後的靈魂,寧靜而安穩,縱使海面底下暗藏洶湧,但許承傑顯然給予這群女性角色不明而喻的溫柔,是本片最令人動容的筆觸。
綜觀全片,許承傑緩慢且有力地拆解家庭關係,一針一線細細交織出台南家庭無法言說的婚姻/父女風暴,兩代女性的生命,因男性而不可承受之重,便如千鈞鼎般的存在。而《孤味》則在潛移默化之中,逐步利用這千鈞鼎烹煮台南蝦捲、台北咖啡館軟糖,從人情、地域的差異性中,熬煮出家人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鹹甜滋味。
類似的作品調性能對標是枝裕和的《橫山家之味》,去年香港也出了一部《花椒之味》,這些作品都以食物喻情,走入家庭、感知人心,而作為一個初執劇情長片的導演,許承傑雖然沒有走出新意,但也四平八穩地說完一場女人心事。
女人柔似水、堅如鋼的百種姿態,在《孤味》中鮮明而細膩,是許承傑對女性角色的細膩觀察,而這份台南女性的家鄉味緩緩飄香而出,療癒且道地,成了今年台灣電影特別的存在。
#新年快樂
游姿寧年紀 在 女子月月友 Muse Comedy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們堅持了兩年的事情,在往後祖寧和巴逼從大四畢業後,仍然會繼續這條路的!
►喜歡我們影片記得要【訂閱】+開小鈴鐺唷!
►生活頻道走這【番外篇】:http://bit.ly/2z2A9OS
🎬│
►幫助我們翻譯各種語言│http://bit.ly/2AS1UZX
每個月10/20/30號晚上八點期待我們的影片唷!!!!
如果有想要看的主題,歡迎留言給我們!
►相關合作請聯絡女子月月友Email:mcgf2016@gmail.com
🎬影片推薦
│
►【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usecomedy/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muse_comedy/
►祖寧│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twinszuning/
►巴逼│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tenpababi/?fref=ts
►中其│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ChungChi0411/
►姚翰│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hanyaooooo/
►林玄│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linxuan1204/
►聖虎│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Tigerrr531/
►祖寧│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ning_twins0125/
►巴逼│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babi8b
►林玄│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linxuan1204/
►姚翰│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hanyaooooo/
►聖虎│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iger_mc_531/
演員
謝博宇│祖寧│巴逼│林玄│姚翰│聖虎
白雪│吳佳穎│王辰元│許銘倉
編導 祖寧
製片 巴逼
製片助理 林玄
攝影 潘昭文 趙彥傑
燈光 林余璠
燈光助理 楊宇凱 姚翰 聖虎
場務 王辰元
收音 張雅婷
收音助理 許銘倉
特別感謝
謝欣宜 謝佳育 陳紹宏 郭妮昕 楊子毅 張詠婷 林仕庭 李奇叡
林昱任 蔡宇蓁 郭家妤 洪紹欽 李子軒 劉庭瑋 林余璠 謝博宇
許銘倉 沈嘉樂 施博瀚 石力瑋 劉得生 陳心婗 許瑞衡 張錦順
廖薇欣 林佩情 呂佳穎 黃怡璇 張依璇 林耘慈 胡嘉君 陳慧文
吳佳穎 陳智綺 游淳茜 張雅婷 李亭萱 莊佳婕 劉昀岱 李蕎因
鄭依淳 曾月琴 陳穎瑤 林品均 鄭涵予 顏世鑫 譚雯詩 王詠欣
陳詠潔 徐嘉儀 謝佩萱 陳淑歆 賴儷芸 楊雅竹 陳潔敏 謝汶珊
陳俐妏 曾欣虹 陳坤燊 莊惠珊 卓家欣 張家毓 陳廷安 張家毓
陳俊宇 陳陽 李胤綺 陳泓旭 盧姿涵 李雅琪 林靖雅 馮于玟
張偉柔 卓郁雯 蔡恩妮 梁佳貞 楊維庭 潘奕柔 李采蘋 李宛庭
鄭伊雯 林靖雯 楊宸珺 王虹之 陳搗灰
昼食彼女 LunchGirls
旋轉牧馬
吉利租車
Car's攝影棚
靠北星球
巴逼 中其 林玄 姚翰 聖虎 潘昭文
謝孟儒 老師
葉基固 老師
指導老師
何懷嵩 老師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 監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