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而有節!
--
光緒皇帝親弟弟濤貝勒爺-愛新覺羅·載濤,他是清末禁衛軍大臣,他曾在溥儀在位時管理軍諮處事務,也到過八國考察陸軍,擔任英國專使大臣。⋯⋯
(清朝滅亡後)載濤有兩次「出山」的機會,可高官厚祿,卻都被他拒絕了。第一次是在1932年,溥儀在日本帝國主義扶持,成立「偽滿洲國」做「皇帝」,前清皇族不少都投奔了,溥儀曾托人帶信、派專人到京勸說載濤去任職,載濤堅不受命,說:「我不去做亡國奴!」而第二次「出山」是在日軍投降前夕,華北偽政權風雨飄搖之際,載濤也拒絕。
清朝禁衛軍 在 【國父「們」的故事】 武漢篇(二)新軍 大清不穩靠的基石第四 ... 的必吃
... 下1911年壯哉我大清朝共計成立14個鎮、十六個混成協的新軍部隊(另有禁衛軍2協) ... 我還是要介紹一下清朝新軍的各級官階及職權如此,大家對那場驚天動地的起義能 ... ... <看更多>
清朝禁衛軍 在 北洋艦隊鎮遠號被日軍擄獲,大清皇家禁衛軍訪問奧匈帝國 ... 的必吃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歷史趣味觀#大清皇家 禁衛軍 #北洋水師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經說過,中國歷史 ... 大清皇家 禁衛軍 訪問奧匈帝國, 清朝 僧人在活人塔閉關修煉(歷史趣味觀). ... <看更多>
清朝禁衛軍 在 [討論] 清初八旗戰力與降軍- 看板Warfar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必吃
: → vwpassat: 明末清軍會給人強勝的感覺,是因為都用明朝降軍打先鋒。 01/24 01:01
: 推 ejsizmmy: 入關前就被打爆了,在那時也只能用人數壓明軍 01/24 06:21
: → ejsizmmy: 後來是吳某自己開城門(主要是流寇已經快攻入京城...其 01/24 06:22
: → ejsizmmy: 次是圓圓) 01/24 06:22
1.清軍掃平關內固然有善用綠營的因素,但是絕非全憑綠營取勝
請先參考Nomic大的好文: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357739450.A.529.html
事實上,清軍入關掃平南明的過程中,真正的硬仗多半是八旗打下來的,明朝降軍只是人
多,有時候還會被痛宰,最終仍得派八旗去救火。
可再參考〈清初江南戰事中的弘光四鎮降軍〉一文:
「總體而言,四鎮降軍與八旗軍在作戰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距。清軍在江南戰事中的勝利
,起決定性作用的力量是八旗軍,而不是南明降軍。」
該文曾提及江陰之變時,原江北四鎮之一的劉良佐率兵圍攻江陰超過一個月都沒能將其打
下,後來是八旗軍加入攻擊,投入較佳的火炮與士兵,才得以攻陷此一城池。
八旗軍中也有漢軍,但是主要皆為炮兵,扛陣線、衝鋒攻堅的主要仍是滿蒙八旗,可從江
陰之變中清軍的戰功看出。參考文章:
https://project.ncnu.edu.tw/jms/wp-content/uploads/2007/10/Pt33.pdf
另,康熙晚年對八旗的火器部隊有所重整,調降八旗漢軍對火器的影響,進一步把火力的
管控收回滿人手中。可參考〈火器與清朝內陸亞洲邊疆之形成〉(但〈清火器營初考〉認
為裁撤火器營衙門並未影響漢軍的火器戰力)。
事實上,直到雍正、乾隆年間,在西北邊疆和南方的各地戰場上,綠營打不贏或沒辦法打
的仗也都是派八旗,畢竟八旗的快速打擊能力比綠營強不少。前段所提內陸邊疆一文,就
從和通泊之戰的情形,推論雍正年間的八旗仍具相當優異的戰力,蓋因是役漢蒙官兵都在
後撤途中被圍後迅速潰敗,唯有八旗勁旅堅持較久且有部分突圍而走;在乾隆年間與緬甸
、金川作戰時,清廷在戰況吃緊後也是派出八旗。
而入關前就被打爆、只是靠人多這種論點更不知是從何而來,松錦戰役中清軍兵力並無顯
著優勢可言,全憑抄襲和挖壕戰術取勝,且八旗在正面交鋒階段就顯示出優良的戰術協同
(可參考周維強〈明代戰車研究〉);並且吳三桂放清兵入關並不是流寇已經快攻入京城,
而是早就已經攻陷京城、向山海關進逼了,時間點完全錯誤。
--
民主本質上只是一種手段,一種保障國內安定和個人自由的實用手段。它本身絕不是一貫
正確和可靠無疑的。我們絕不能忘記,在一個專制統治下往往比在某些民主制度下有更多
的文化和精神的自由至少可能想見,在一個非常整齊劃一的政府和一個教條主義的多
數民主的政府統治下,民主制度也許和最壞的獨裁制度同樣暴虐。
~ 《通往奴役之路》,F.A.Hayek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4.196.8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516769963.A.421.html
所以吳三桂遲早得選邊站的。
健銳營史實中是乾隆才建立的,出現在雍正王朝是因為小說虛構。
※ 編輯: jimmy5680 (36.224.196.85), 01/24/2018 15:29:4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