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拿醍醐味 🇯🇵
「穿泳衣看的藝術展覽...到底是什麼?」今年3月在東京六本木,由世界知名的數位藝術團隊「team Lab」策畫的《再連結:林間桑拿與藝術》展覽,邀請觀眾一邊做桑拿、一邊欣賞由光投影、聲音、數位互動裝置所組成的藝術作品。在初春乍涼的東京,許多人在展場中穿著泳裝,遊走在各種光投影作品中。不過,桑拿跟藝術到底有什麼關係?又是怎樣的策展團隊腦洞大開想出這種企劃?圖為本次策展中的展品之一,結合聲光與水柱的〈轉瞬即逝的光結晶〉。
.
在過去,team Lab就曾在東京、上海、台北等地展出,擁有許多知名的代表作品。他們一向關注投影與觀眾的實境體驗,擅長用燈光、聲音效果模擬大自然,像是森林、花田、宇宙等等。這次以「桑拿」為主題的展覽,是第一次在東京展出。(過去team Lab僅在佐賀縣的御船山樂園,開放過桑拿與藝術題材的展覽,提供一日40張的體驗票券。)
.
展覽空間一共分成四區,包括「藝術浴區域」、「冷水浴區域」、「熱水浴區域」,以及「空氣浴」。整體的展覽流程,為觀眾每人先換好泳衣、沖淨身體、接著進入讓人滿頭大汗的桑拿間5-10分鐘、然後再去沖1-2分鐘的冷水澡,接著在身體與心靈都接受過熱冷極端的洗滌後,就可以專心沉浸在藝術中。欣賞完作品,就可沖熱水澡、換衣離開。
.
其中最熱門的展品包括前述提到,各色光線隨著水滴一起打落身體的〈轉瞬即逝的光結晶〉、以及彷彿一輪紅日緩慢旋轉、漂浮的互動裝置〈懸浮〉、以及隨著觀者步伐遞嬗變化,永不重複的花叢投影〈雨中綻放的無盡生命〉等等。這場結合了觸覺、聽覺與視覺的展覽,還未正式開放就已經造成不少話題。
.
不過話說回來,到底桑拿跟藝術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要經過這樣「冰火二重天」的衝擊後,才能欣賞展品呢?事實上,策展團隊也有一套自己的理論:根據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部特任助教加藤容崇指出,桑拿能夠刺激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幫助人們打開感官、更容易專注,並注意到平常沒注意到的事情。團隊認為,當身體先做過桑拿浴,滌淨了思慮,對於藝術品的感受也會更強烈。他們更表示:
.
「希望透過桑拿讓人們達到『整う』(即「totonou」,原意為整合、調和,後來被使用到桑拿浴中,描述讓人身心舒暢、身心協調的完美狀態)的境界,接著打開感官、與藝術重新連結。」
.
而這個「整う」,也是日本洗浴桑拿文化中所認為的醍醐味。事實上日本過去也有洗完熱水澡要沖點冷水的由來。根據team Lab的介紹,這樣的建議,最早出現於日本古代名醫惟宗具俊的《医談抄》之中;另外也有一說,是跟神道教的「禊」(みそぎ / misogi)有關,認為沖冷水能夠滌淨汙穢罪惡、讓思慮清楚。
.
而至於為何要一邊桑拿一邊看展?其實,在室町時代(1336 - 1573)中期就有類似的行為,在當時被稱為「淋汗茶の湯」(或寫作林間茶の湯)。當時的大名或貴族們會在室內或戶外的大浴池中泡湯,然後一邊飲茶、一邊賞玩浴池擺設的繪畫、香爐、花瓶和掛軸等作品——在當時這是刻意無視身分秩序、用於展示自己能夠「下剋上」嘲弄權威,講究排場華麗奢侈的「婆娑羅」(ばさら)風潮。
.
另外,當時的日本人也會泡蒸汽浴,和現代桑拿的原理相同,就是將水淋上加熱過的石頭,讓室內瀰漫水蒸氣,再進入到充滿溫暖蒸汽的浴室內洗浴身體。
.
不過現代桑拿已有多種版本,除了最原本從桑拿間衝進冰冷湖泊的芬蘭桑拿之外,還有土耳其式蒸汽浴、俄羅斯式蒸氣浴等等。不過近年來,也因為被發現具有放鬆、療癒心靈等效果,在日本越來越受歡迎;約在1960年代以後逐漸於日本大眾之間普及。2015年甚至出版了《桑拿道》(サ道)漫畫,描繪熱愛桑拿的人們的樂趣,2019年也改編成同名日劇。
.
「桑拿室、冷水浴、休息室,連續三組之後,不可思議的舒適感就會席捲全身!我們把這種境界稱為『整う』。」由原田泰造等人主演的小品日劇《桑拿道》如此描述。在一些桑拿愛好者的描述中,因為桑拿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而在洗滌過後能夠使身體進入非常放鬆、但頭腦卻保持清晰的愉悅感受,也讓這個概念廣為流傳。這次由team Lab所舉辦的展覽,就是希望人們能夠暫時跳脫疲憊倦怠的日常生活,沉浸在藝術作品中,重新觀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
photo credeit:(1)teamLab/〈轉瞬即逝的光結晶〉、(2)(3)法新社/展覽的桑拿區、〈雨中綻放的無盡生命〉、(4)teamLab/〈懸浮〉
.
#teamLab #藝術 #展覽 #日本 #東京 #桑拿 #桑拿道 #サ道 #淋汗茶の湯 #整う #サウナ #Japan #Tokyo #totonou #sauna #arts #轉角國際 #udnglobal
淨 斯 水 香爐 在 水晶姐命理工作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在家供佛的禮儀及禁忌🙏
✅佛堂宜忌:
•神廳、佛堂、客廳忌粉紅色牆及地板。牆面宜乳白,米黃,淺黃為佳。
•神明金尊不宜太多尊,太過複雜會主心神不安,而且會三心兩意不吉利。
•神桌應求簡單莊嚴樸素。
•神桌應每天用乾淨毛巾擦拭乾淨。
•香爐每月農曆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日各清理一次。
•神桌清理時要注意香爐不可移動為佳。
•神位應逆水而坐(也就是神明坐位面向外為佳)。
•神位金尊高度不拘,誠心為原則。
•神位前方忌沖柱子、電線杆、他人屋角、水塔。
•神位下方忌放電視機,神明不安,無法保護家人。
•神位下方忌放電冰箱,神明不安,無法保護家人。
•神位下方忌放酒類,神明不安定。
•神位下方忌放椅子,不安定。
•神位下方忌放汙物。
•神位上方忌壓梁,神注不清、六神無主。
•神位右方宜靜不宜動,因是白虎方,故不宜有動物品。
•神位正前方忌有電視機對照。
•神位前方忌掛衣褲,對神明不敬。
•神位左、右、正前方忌沖門路,神明不安穩。
•神位背後忌有廁所馬桶。
•神位勿正對灶口瓦斯爐。
•神位要光線宜明亮,因明亮可破煞氣。
•神位神燈應長年明亮,忌熄。
•神位前方忌與黑色扁類對沖。
•神位不宜安在頂樓炎熱之處。
•神位最好多與家人接觸,早晚燒香保安康。
•神位高度應合門公尺“財”“本”為佳。
•神桌不必太富貴華麗,莊嚴就可以。
•神桌隨時保特乾淨,不必豪華。
•神明前不可穿內衣褲走來走去,對神明不敬。
•神明爐高度五寸半為大吉。
•神明爐堅硬、不易破碎為佳。
•神像金尊不一定木質才好,空心磁器、銅器均可以,用畫像也可以,誠心要緊,神位用紅紙寫供奉之神名亦吉,誠心為首,神像應求莊嚴端正,臉部清郎為佳。
【禮儀】
🔵上香:
設置佛堂後,可隨各人修持作早晚課誦,或早晚上香(早上可上供水),日日不輟,持之以恆。供花供果不一定要天天更換,凡遇到佛菩薩的紀念日或逢初一、十五再行供花果即可。
🔵佛燈:
油燈、蠟燭的點燃需依環境及個人習慣來定,一般來說,不是每個居家環境都適合點燈,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點燈即可。
🔵供品:
凡遇佛菩薩紀念日或初一、十五時可準備鮮花、水果供養。若要放供菜,可以六樣,菜碗,加一碗飯為宜。
🔵環境:
佛堂、供桌、香爐、燭臺,應經常清潔莊嚴為要。清理時,應用專用的布、水桶等,不可與其它處共用清掃用具。
家中有人往生時,佛堂不要遮蓋起來,因人往生時尤須諸佛接引,佛像無須遮蓋。
🔵外出:
若是因事外出多日,家中佛堂無人可以照料,行前需將佛堂整理乾淨,並注意用火、用電的安全,待事畢返家後,再行處理即可。
淨 斯 水 香爐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艋舺龍山寺 1963 vs 2019
上圖攝於1963年12月26日(來源為聯合報新聞圖庫,謝謝 報時光UDNtime 提供),可以看到當時艋舺龍山寺的廟埕東西兩側聚集了滿滿的食肆攤商,而當時龍山寺對面是1927年(日治時期)闢建的龍山公園,面積約4,400平方公尺,二戰後已呈荒廢,後經政府就地重建,但因地勢較馬路為低,導致排水不良,且四周為商業繁榮地帶,市民出入頗多,園內常有民眾聚集圍坐,靜聽說書的講故事而流連忘返。1968年8月,北市府在龍山公園內設立商場,讓圍聚在龍山寺周圍的攤商遷入,此為第一代的龍山商場。畫面左側的塔樓建於日治時期,是消防隊的望火樓(瞭望台),望火樓前方西園路上懸掛的標語「為防天花發生 請趕快種牛痘」極具時代感。畫面右上角「慈愛女醫婦產科」所在的五層樓房位於廣州街207號,後來在80年代曾是「香雞城」,到了1993年,億萬里特賣廣場在這棟樓開業,一直到今(2019)年3月才因租約到期,搬到斜對面的金和盛大樓裡。仔細觀察,可以看到畫面最右邊有塊「風邪斯吧 功效第一」的霓虹燈廣告看板。
下圖由張哲生與2019年9月18日在同地(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與廣州街口)拍攝。
下面是刊登於1963年12月27日《聯合報》第2版的上圖相關新聞:
龍山寺前攤販 擇地另行安置
黃市長指示警察局 研究策劃整理市容
【本報訊】台北市長黃啟瑞,昨天在市務會議上指示財政局,立即會同龍山區公所,擇地另行安置龍山寺前林立的攤販。黃市長說:龍山寺為本市觀光地點之一,寺前的廣場不趕快整頓,很不雅觀。
黃市長同時指示警察局,負責研究策劃市容整理事宜,市區各處籬笆,破損過多者一律拆除,部份破損者即予修理。他又指示工務局,將各處水溝徹底清理,明溝部份由衛生大隊負責,暗溝部份由工務局發包清理。
《認識艋舺龍山寺與寺前公園的歷史》
艋舺龍山寺是泉州安海龍山寺之分靈寺廟,主要奉祀觀世音菩薩。據傳,雍正年間有渡臺移民將所佩帶的香火袋掛在樹上,多次於黑夜裏發光顯靈,遂有建寺之倡議。
1738年(清乾隆3年),泉州三邑移民,將福建泉州府晉江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至台灣,在艋舺合資興建龍山寺,並於1740年(清乾隆5年)落成。
清仁宗嘉慶年間,台北發生大地震,龍山寺毀損嚴重,曾進行重修。1867年,龍山寺遭受暴風雨侵襲,再次大規模修復,此次修復後,龍山寺的建築格局與同年建造的艋舺清水祖師廟相類似。日治時期,龍山寺部分空間被移用當作學校、軍營以及臨時辦公處所。
1919年(大正8年),龍山寺住持福智法師見到龍山寺老舊破損,空間被充為公用,便與鄉紳進行募款重建,推舉辜顯榮為重建事務的董事長,翌年展開重建,聘請當時頂尖的大木匠師王益順、石匠師辛阿救,打造今日龍山寺樣貌的基礎。龍山寺的大殿在1945年的二次大戰空襲中全毀,戰後才進行修復。
艋舺龍山寺為傳統匠藝的藝術殿堂,前殿的特色有八角藻井以及全台灣唯一的鑄銅龍柱,而大殿有金柱撐起的圓形螺旋狀藻井,相當罕見;整體的建築不論是石雕、木雕、彩繪和格局樣貌,都非常的精緻,展現了台灣傳統寺廟之美,極具藝術價值。
艋舺龍山寺奉祀的神祇達百餘尊,包括佛、道、儒三教,主祀觀音佛祖(即觀世音菩薩,亦稱觀音媽,象徵「大悲」,為佛教阿彌陀佛脅侍菩薩)。寺內建築主要分為前殿、大殿、後殿三個殿,並可細分為許多廳;寺中共有七個香爐,分別為觀音爐、天公爐、媽祖爐、水仙尊王爐、註生娘娘爐、文昌爐,與關聖爐。
艋舺龍山寺的前殿分為三部份:三川殿(三門)、龍廳(龍門)與虎廳(虎門),又稱為五門殿。三川殿的「三」取自殿門數量,「川」取自殿門外貌,殿門則稱為三川門。前殿主祀三寶佛,此外有許多神像陪祀於該殿,可能是落難神像,在此就不一一詳述。
三川門上有護法菩薩、四大天王,兩位護法菩薩是韋馱菩薩、迦藍菩薩,繪於中門之上。兩旁的門上,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及北方多聞天王。四大天王手中各自法器,象徵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前殿主祀的三寶佛為:釋迦牟尼佛(佛教教主,娑婆世界佛)、藥師佛(佛教東方淨琉璃世界佛,頌持該佛佛號,得以消災延壽),與阿彌陀佛(佛教西方極樂世界佛,頌持該佛佛號,得以往生極樂)。
艋舺龍山寺的大殿又名圓通寶殿,主祀觀音佛祖。圓通二字取自佛家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之典故。石工為惠安石匠張木成作品。
觀音佛祖即觀世音菩薩,亦稱觀音媽,象徵「大悲」,為佛教阿彌陀佛脅侍菩薩。觀音是「觀世音」的簡稱,一說是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世」字,而「佛祖」是信眾對菩薩的敬稱。
據佛教說法,觀世音菩薩過去已成佛,佛號正法明如來;現為阿彌陀佛脅侍菩薩,未來阿彌陀佛涅槃後,將補處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因觀世音菩薩是過去佛,也是未來佛,故信眾常尊稱為佛祖。
除了觀音佛祖,大殿奉祀的神祇還包括:
文殊菩薩:佛教釋迦牟尼佛脅侍菩薩,象徵「大智」。
普賢菩薩:佛教釋迦牟尼佛脅侍菩薩,象徵「大行」。
韋馱菩薩:佛教護法,四大天王卅二將軍之首,為南方增長天王統率,執金剛杵。
伽藍菩薩:佛教護法。據佛祖統紀,智者大師度化關羽靈魂,關羽從此成為佛教護法。伽藍意指道場、寺院、寺廟。
十八羅漢:佛教十八位護持正法的阿羅漢,亦稱尊者。
另外,照片中位於艋舺龍山寺對面(南方)的一大片綠地即為艋舺公園(萬華十二號公園),公園北側隔廣州街與艋舺龍山寺相望,西測為西園路,南側隔和平西路三段與龍山商場、萬華區行政大樓相望;東側隔和平西路三段100巷,與西三水街市場相望。
艋舺公園的總面積達13,618平方公尺,該地的發展歷史如下:
1740年(清乾隆5年),艋舺龍山寺完工,由於地形為風水上的美人穴,遂於寺前開鑿一蓮花池,形成所謂「美人照鏡」。
1924年(大正13年),艋舺龍山寺整修,並於此地興建公園,以龍身噴水池作為鏡池。
1927年(昭和2年)12月24日,公園完工並對外開放,名為「艋舺龍山公園」,為台北市在日治時期所規劃的大型都會公園之一。
1968年8月,龍山商場設立於龍山公園內,此為第一代的龍山商場。
1992年,台北市政府回復該用地為民俗公園(萬華十二號公園),並於地下興建捷運龍山寺站與龍山寺地下街;於是龍山商場內的大部分商家於1993年12月遷移至萬華車站北側廣場(台鐵萬華車站前B區)的新建大樓內,此為第二代的龍山商場;等到2004年萬華區行政中心大樓完工後,龍山商場內的攤商於2004年11月遷入該大樓的地下一樓與一至三樓,成為第三代的龍山商場,平均每層樓有30家攤位店舖,地下一樓設有通道與台北捷運龍山寺站相連。
1995年,市府委託羅墀璜建築師規劃萬華十二號公園。
1999年2月14日,公園開工動土,由當時的台北市長馬英九主持,工程費時6年。
2005年1月22日,定名為「艋舺公園」的萬華十二號公園正式啟用,目前公園北側(艋舺龍山寺正對面)在上午九點至下午五點之間每逢整點會有15分鐘的水舞表演,入夜之後,常可看到為數不少的民眾在園內休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