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攤賣菜分分鐘收入過萬,菜販生活你知多少?!】
資料來源 | 教頭學堂
“走,么女,跟老漢兒出門切買點菜。”
清晨七八點,成都金華路上的萬年綜合農貿市場熙熙攘攘,並不寬敞的菜市場潮濕、擁擠、散落著菜葉幫子,還裝滿了紮堆聊天的老人和聒噪的砍價聲。作為這個城市最素面朝天的本色,老成都的愜意、舒適在這裡可以體驗。
然而以上場景將成為過去式。
長安米貴,居大不易。我們在城市中求生,月收入多少才能獲得安全感?如今,白領、金領的標準早已重新定義,每個月三五千塊的收入扔到都市生活中根本看不見,靠工資養活自己—太難。
但你知道嗎?很多體力工作者,生活中那些看似“樸素、低調”的灰領和藍領們在收入上早已默默趕超了辦公室一族,比如那些“起早摸黑、腳蹬三輪”的菜販們...他們中大多數人已經月入過萬,你會感到驚訝麼?上班工作累又苦,不如賣菜賣紅薯!
“菜二代”接管生意,高收入不再是個案
沖天蒜、火箭蛋、天價四季豆(120元1斤!)...
這一年來的菜價就像股市過山車一樣讓人揪心,無論你生活在幾線城市,“發燒”的菜價總是時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最近,大杭州的菜價又有小幅上漲,小白菜賣到5元/斤,韭黃、香菜之類的小眾蔬菜售價均超過10元/斤。
消費者大呼菜貴買不起,菜農又自承沒有賺到錢,高菜價背後到底是誰在獲利?從批發市場到農貿市場,菜價在“最後一公里”如何實現驚人一躍?另一邊,現在農貿市場的很多菜販們不僅開上了車,有些還在城市裡買了房。實際上,都市賣菜族的收入提高早已是一個普遍現象,今天就請從“菜二代”開始聊聊。
“菜二代”,指的是父母在市場裡經營生意,現在子承父業,出來賣菜的第二代,他們當中有很多80後、90後。和父輩不同的是,“菜二代”的出現意味著,蔬菜攤販這個行業也開始和其他行業一樣,追求更加“合理”的利潤率了。而這個合理,放到杭州這樣消費水準的城市,“月入過萬”恰恰是他們維持城市生活所必須的合理利潤。那麼,我們先看看這些“菜二代”是如何做到月入過萬的?
29歲菜販月入10萬 ,一年擴張30家分店
一身熨得平整的深藍色西裝,內搭黑色襯衫,鼻樑上架著一副眼鏡,有別于那些常年混跡於充滿市井氣的菜市場的同行,29歲菜販羅清松的氣質與中關村的年輕創業者更接近。
2016年底,當周圍越來越多人開始把“互聯網+”掛在嘴邊時,羅清松決定試一試。抱著能增加收入的心態,羅清松辭掉銷售員的工作,成立專賣蔬果的“良廚生鮮”,一頭撲在菜市場,批發、挑菜、擺攤,那段時間,淩晨3點的成都,羅清松再熟悉不過了。
2017年7月,良廚生鮮找到餓了麼,開闢了新戰線—線上零售,這給羅清松帶來了意料之外的驚喜。
據餓了麼資料, 上線半年,良廚生鮮的外賣交易額超過線下,2018年以來,線上交易額平均每月環比增長60%,並在2月實現環比增長160%。
“以前老人到菜市場遛彎,八九點鐘買完之後基本就沒人了,上線後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也增加了流量高峰期,剛好與老年人逛菜市場時間錯開。”羅清松分析了銷量猛增的原因。
迅猛成長的還有不斷壯大的加盟商。2年內,羅清松已將30多家攤鋪收歸麾下,大約每3、4公里一家分店,現已基本實現成都市區全區域覆蓋。“成績最突出的一個分店,線上月交易額已突破10萬元,超過線下成為主要的訂單來源。”
隨著店鋪的火箭式擴張,羅清松不用再體會淩晨掙扎起床的生活,分店日常進貨和管理都由店長負責。但羅清松也並未感覺輕鬆,按他的話說,“主要把總的方向把握好就行”,包括菜品質量、品類、送貨速度等。
“比以前更累了”,羅清松撓了撓頭。剛剛輕描淡寫說的總方向,正是線上賣菜的命門。
“線上賣菜和逛菜市場最大的不同是,消費者看不到菜品,最多只能看到圖片。精修的圖片往往會給使用者較大預期,對菜品質量就更高了。”
為實現菜品質量的管控,他每週有一半時間會到分店菜市檔口“巡邏”。沒去的分店,也會要求各加盟店店長線上回饋菜品情況,還建立起5、6個老用戶群,關注著顧客對菜品的評價。
如果發現有顧客差評,調查清楚後,會對相應門店進行警告或者罰款,“第一次警告並給顧客賠錢,第二次停業整頓,第三次就直接關店。” 羅清松很信奉“用戶體驗至上”的原則,這也是他認為“良廚生鮮”能實現快速成長的關鍵。
隨著線上買菜的普及,菜市場已從原來的熟客經濟轉向品牌化。以往線上下,買菜主要看熟人和價格,較少看品牌,買菜經驗不足的年輕人更是逛到哪裡就在哪裡買。但線上上,消費者不能親自挑選菜品,會更傾向於看品牌來做決策。
“好的品牌容易培養出用戶忠誠度,有些用戶線上買過還會回到線下光顧,相當於線上業務反哺線下。” 羅清松表示。
理性看待最後一公里菜價,月入過萬是合理利潤
可能是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越來越多人選擇線上賣菜了。
要知道一個菜攤,大多是夫妻兩人全年無休經營的,年收入在十萬元上下。杭州市農貿市場協會秘書長許柏齡說,蔬菜經營戶們一天工作十五六個小時,一年賺十萬元,人均五萬元,並不算高。
我們必須正視,菜販們也是這個城市的一員。在近江、朝暉等農貿市場,有的菜販在杭州已經賣了十多年菜。和杭州人一樣,他們面臨同樣的住房、生活壓力。
而賣菜是一份又髒又累的辛苦活,每天都要工作,大多城裡人不願意幹。以前菜販們的收入等同于農民工,只要維持基本生活。
但“菜二代”的出現,意味著這個行業的人群已經成為城市不能缺少的一部分,蔬菜攤販這個行業也開始和其他行業一樣,追求更加合理的利潤率了。
儘管在這幾年裡,老付賣菜的收入漲了一倍不止,但這些年來,攤位費、進貨運輸成本、在城市的住房等生活成本也是年年看漲。而政府對菜販這個群體顯然缺乏足夠的關心,和其他從業者不同,菜販們在子女上學、看病、養老等許多社會公共服務上都缺乏基本保障...
淡 江 運輸管理 評價 在 徐永明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從Uber到oBike,台灣共享經濟出路在哪裡】公聽會LIVE
凝聚社會共識,加速法規擬定,共享經濟潮流台灣不落後!
時代力量立法委員徐永明今日舉辦「從Uber到oBike,台灣共享經濟出路在哪裡」公聽會。徐永明委員表示未來共享經濟在台灣會以更多元型態出現,可能與現有產業並存或互補,國發會最近也積極推動相關法規,因此,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及公部門官員出席討論,找出適合台灣的共享經濟模式。
逢甲大學運輸與物流學系副教授李克聰表示,oBike亂象包括「隨騎隨停」、「大量投車」,缺乏整體規劃便推動,呼籲業者應進行各投車點供需分析、與政府協商公共空間運用、定期檢視公共區域停車狀況,也可建立預約機制做有效管理。自行車道可考慮採行道路分級、分流規劃管理,將自行車與機車、行人做明顯區隔。李克聰表示除交通資源,住宿、人力、金融借貸或二手物品等皆可發展共享經濟,另外強調應做運具調查並以「社區化」為出發點,籌設在地化運具共享資訊平台。
台北科技大學智財所副教授江雅綺表示,共享產業具備透過數位平台完成買賣、以線上評價作為指標、服務提供者多為兼職等特性。但舉例oBike形成空間排擠效應卻難以限制,呼籲應因地制宜訂定配套措施,新營運模式產生不公平競爭也應管制。此外數位資安問題也不容忽視,歐盟共享產業法規架構值得台灣參考,單車問題亦可借鏡荷蘭。最後強調新創產業非單一價值,應兼顧消費者安全與環境等議題以取得平衡。
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教授張新立表示,共享經濟首先應檢視基本法理,若使用開放公共資源應有政府授權規則才能維持競爭公平。其二則是運行方式,設置工程、路權是否具一致性,若無規範易產生混亂。第三為政策推廣,歐盟國家有政策風險評估,反觀台灣甚少針對交通政策做風險評估。最後是落實政策,空有法規卻缺乏執行會使法規公信力低落,才會出現oBike隨意推出外部成本卻交給政府解決情況。張新立最後呼籲,可考慮國情及文化後應給予新創產業獎勵,並應做政策評估檢視目標達成率。
淡江大學整合戰略與科技中心執行長蘇紫雲表示,共享經濟預估2025年可達3,350億美元,科技發達將個人與公共政策連結形成新公共議題,但同時也面臨人身安全、公共安全及市場重分配等問題。蘇紫雲強調,政府官本位心態應改變,服務應大於管理,法規做適度調整,業者本身也應自我管理,不應將外部成本轉嫁給社會。
國發會法協中心參事林志憲表示,目前除YouBike、Airbnb外仍有數種共享經濟產業,將儘速擬參考原則讓各部會處理共享經濟問題時有所依循。昨日線上諮詢會亦針對共享經濟問題討論,探討結果認為政府有責任進行把關,未涉及法規時將不介入,若涉及法規則會做適度調整。此外更強調除法規訂定外,更應重視社會共識,社會無法凝聚共識將造成政策推動困難,法規亦無法通過。
經濟部工業局知服組副組長吳振華表示贊成創新產業推動,將透過數位、平台及共享經濟來推動產業政策,並配合國發會、地方政府政策,兼顧勞工權益、環境安全等面向研擬相關制度。經濟部商業司專門委員許福添則表示,將透過修訂公司法放寬出資方式、發行無面額股票及有限合夥等,提供新創產業更友善的環境、提供更多元的選擇。
交通部路政司簡任技正王基洲針回應,交通部最注重消費者安全權益社會安全,產業界發展若無影響公平性則不會介入。以Uber為例,駕駛人未經篩選,技術及背景不明且與乘客處於密閉空間,安全疑慮較大,因此交通部主張對Uber納保、納稅、納管。另外oBike問題因停車秩序產生混亂,因此政府介入執行取締拖吊等措施,未來地方政府將增加單車車位,業者也應向政府提出申請,溝通產業運作模式而非直接投入車輛,交通部會與業者討論並檢視法規不足之處。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提出四項建議。首先慢車管理問題須先解決,否則單車共享難以推動。第二,目前台灣交通體系以小客車為主,將限制單車模式發展。第三,oBike過度放車問題應與地方政府協調,因地制宜做出規範。第四,目前機車格收費不夠明確,oBike業者未對營運成本付出應有代價。
徐永明委員最後強調,本次公聽會除探討oBike衍生問題外,更重視整體共享經濟發展,相關法規應加緊研擬,不要事後亡羊補牢。徐委員同時呼籲業者推動產業創新時應重視觀感,若民眾產生負面看法便難以凝聚社會共識繼續推動。未來也會持續關注此議題,和學者專家合作也監督公部門執行,讓共享經濟能在台灣更深化。
淡 江 運輸管理 評價 在 徐永明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從Uber到oBike,台灣共享經濟出路在哪裡】公聽會LIVE
凝聚社會共識,加速法規擬定,共享經濟潮流台灣不落後!
時代力量立法委員徐永明今日舉辦「從Uber到oBike,台灣共享經濟出路在哪裡」公聽會。徐永明委員表示未來共享經濟在台灣會以更多元型態出現,可能與現有產業並存或互補,國發會最近也積極推動相關法規,因此,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及公部門官員出席討論,找出適合台灣的共享經濟模式。
逢甲大學運輸與物流學系副教授李克聰表示,oBike亂象包括「隨騎隨停」、「大量投車」,缺乏整體規劃便推動,呼籲業者應進行各投車點供需分析、與政府協商公共空間運用、定期檢視公共區域停車狀況,也可建立預約機制做有效管理。自行車道可考慮採行道路分級、分流規劃管理,將自行車與機車、行人做明顯區隔。李克聰表示除交通資源,住宿、人力、金融借貸或二手物品等皆可發展共享經濟,另外強調應做運具調查並以「社區化」為出發點,籌設在地化運具共享資訊平台。
台北科技大學智財所副教授江雅綺表示,共享產業具備透過數位平台完成買賣、以線上評價作為指標、服務提供者多為兼職等特性。但舉例oBike形成空間排擠效應卻難以限制,呼籲應因地制宜訂定配套措施,新營運模式產生不公平競爭也應管制。此外數位資安問題也不容忽視,歐盟共享產業法規架構值得台灣參考,單車問題亦可借鏡荷蘭。最後強調新創產業非單一價值,應兼顧消費者安全與環境等議題以取得平衡。
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教授張新立表示,共享經濟首先應檢視基本法理,若使用開放公共資源應有政府授權規則才能維持競爭公平。其二則是運行方式,設置工程、路權是否具一致性,若無規範易產生混亂。第三為政策推廣,歐盟國家有政策風險評估,反觀台灣甚少針對交通政策做風險評估。最後是落實政策,空有法規卻缺乏執行會使法規公信力低落,才會出現oBike隨意推出外部成本卻交給政府解決情況。張新立最後呼籲,可考慮國情及文化後應給予新創產業獎勵,並應做政策評估檢視目標達成率。
淡江大學整合戰略與科技中心執行長蘇紫雲表示,共享經濟預估2025年可達3,350億美元,科技發達將個人與公共政策連結形成新公共議題,但同時也面臨人身安全、公共安全及市場重分配等問題。蘇紫雲強調,政府官本位心態應改變,服務應大於管理,法規做適度調整,業者本身也應自我管理,不應將外部成本轉嫁給社會。
國發會法協中心參事林志憲表示,目前除YouBike、Airbnb外仍有數種共享經濟產業,將儘速擬參考原則讓各部會處理共享經濟問題時有所依循。昨日線上諮詢會亦針對共享經濟問題討論,探討結果認為政府有責任進行把關,未涉及法規時將不介入,若涉及法規則會做適度調整。此外更強調除法規訂定外,更應重視社會共識,社會無法凝聚共識將造成政策推動困難,法規亦無法通過。
經濟部工業局知服組副組長吳振華表示贊成創新產業推動,將透過數位、平台及共享經濟來推動產業政策,並配合國發會、地方政府政策,兼顧勞工權益、環境安全等面向研擬相關制度。經濟部商業司專門委員許福添則表示,將透過修訂公司法放寬出資方式、發行無面額股票及有限合夥等,提供新創產業更友善的環境、提供更多元的選擇。
交通部路政司簡任技正王基洲針回應,交通部最注重消費者安全權益社會安全,產業界發展若無影響公平性則不會介入。以Uber為例,駕駛人未經篩選,技術及背景不明且與乘客處於密閉空間,安全疑慮較大,因此交通部主張對Uber納保、納稅、納管。另外oBike問題因停車秩序產生混亂,因此政府介入執行取締拖吊等措施,未來地方政府將增加單車車位,業者也應向政府提出申請,溝通產業運作模式而非直接投入車輛,交通部會與業者討論並檢視法規不足之處。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提出四項建議。首先慢車管理問題須先解決,否則單車共享難以推動。第二,目前台灣交通體系以小客車為主,將限制單車模式發展。第三,oBike過度放車問題應與地方政府協調,因地制宜做出規範。第四,目前機車格收費不夠明確,oBike業者未對營運成本付出應有代價。
徐永明委員最後強調,本次公聽會除探討oBike衍生問題外,更重視整體共享經濟發展,相關法規應加緊研擬,不要事後亡羊補牢。徐委員同時呼籲業者推動產業創新時應重視觀感,若民眾產生負面看法便難以凝聚社會共識繼續推動。未來也會持續關注此議題,和學者專家合作也監督公部門執行,讓共享經濟能在台灣更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