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倒數
大家早安,整整連續21天的 #晨間美好,伴隨大家在這段期間,疫情下無法出外走走的日子。
21個 #台灣海洋之美 攝影得獎作品,今日已進入尾聲,也是我們的壓軸 #大鵬展翅,這次得獎的特優作品。
過去幾天,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不同地區海岸的人文照片,也有大海和藻類等海洋生態的照片。
花蓮豐濱石梯坪,是由過去火山噴發物構成,在受到海水長期的侵蝕之後,形成了一個這樣的海蝕平台,因為海水拍打的原因,也滋養了藻類的生長,也就是大家在照片中看見的綠色。這些自然景觀,都得來不易,要歷經過去的堆積,時代的變遷,人類的保存,才有現在的樣子,如果被破壞了,可能就不復存在,我們真應該好好珍惜這歷史自然下的生命。
海天一線,陽光穿透雲層透出曙光
所有事情都有終止的一天,都有透出曙光的那一刻
疫情不會永遠持續不斷,能永續的,是我們留給下一代的未來
攝影比賽人氣獎,將在7/5中午截止
時間不等人 #快來投下喜歡的作品
進入下方連結,投下你最喜歡的三張作品,就有機會參加我們的抽獎活動哦!!
人氣獎票選活動:https://www.surveycake.com/s/zkVe2
多項獎品, #等你帶回家
#藻礁永存
#828公投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86的網紅瑪斯去哪兒,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打開HD畫質更清晰 訂閱頻道 ?? https://bit.ly/2Qfsp3r - #宜蘭東澳 #烏岩角 #中央山脈海上起點 烏岩角位南方澳岬南側約9公里處,海拔約60公尺,為一海濱小岩岬,鄰近陸側部分的岩層已受海蝕切割而與陸地分離。此岩岬由大南澳片岩中的黑色片岩構成。其東側有一斷層通過,西側末...
海岸侵蝕原因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觀賞《男人與他的海Whale Island》那幾天,也聆聽了陳德政《神在的地方》新書分享會,當時提到,生在台灣相當幸福的一點,就是被山與海環繞,就是山與海皆在觸手可及的地方,你可以前一天在山巒層峰裡睜開雙眼,隔一天便能恣意以肌膚親吻湛藍海洋,那是許許多多大陸上的居民所無法輕易享受的便利與富饒。當下沉思了一下,似乎台上講者所言不假,沒有半分誇飾,只是將大半輩子耗在高樓大廈之間的我們,尚未真正察覺到身為海島之子的得天獨厚。
⠀⠀⠀⠀⠀
究竟,一個人可以真正眷戀海洋到什麼樣的地步?
⠀⠀⠀⠀⠀
《碧海藍天》用凡人之軀為大海寫詩,無懼於孤獨、死寂和生命之有盡,只願化作蔚藍海水中的一顆泡沫,海洋時時刻刻呼喚著賈克馬攸的靈魂,若遠離海洋,也遠離了他的存在意義。某種程度也與《男人與他的海》有些相似,雖然沒有盧貝松創造出的悲劇與戲劇化情節,黃嘉俊導演鏡頭下的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與鯨豚攝影師金磊,在凝視海洋時,在談及大海時,卻有著同等樸實而深情、內斂而專注的神情,縱使無法向旁人解釋大海的聲聲呼喚,無從透過言語尋求父母妻子女兒的支持,他們仍然選擇背負著這些世俗批判,終其一生往返在路地與海洋之間,以時間和行動換取一絲絲諒解,以及真誠的回應。
⠀⠀⠀⠀⠀
一部電影,紀錄兩個執著的男人,述說兩位愧疚的父親。
⠀⠀⠀⠀⠀
電影一開始,廖鴻基老師說自己小時候的志向是當個燈塔看守人(相信他要是看過 Robert Eggers 的《燈塔》一定不敢這樣許願),透露著自己面對大海、孤寂侵蝕,皆不曾動搖過的信念,「這個海島的大家集體背對著海」,如此覺悟,也在他致力推動海洋文化之餘長年背對家庭與女兒。那一幕或許就是紀錄片之所以觸動人心的原因,連遺憾與愧疚的淚水都無比真實,但習慣沉默的男人仍沒有流露出丁點後悔神色,只是理解了自己多年來不顧一切追求的遠大目標,最終還是回歸一位平凡父親的渺小心願,盼望有朝一日,可以帶著女兒親眼見識到爸爸苦心經營的汪洋,可惜,自己已經錯失了陪伴在她身邊的機會。
⠀⠀⠀⠀⠀
金磊老師也希望兩個年幼的兒子能夠懂得父親定期缺席的原因,以及無懼危險轉身追逐海洋與鯨豚的理由,然而在孩子眼裡,在認識佔據父親雙眸的那片湛藍美景之前,爸爸已是全世界,他們看不見父親往哪去,只看見父親又即將從自己的生活中消失,這份恐懼,或許要等到孩子真正懂事了之後才有釋懷的可能,而這就是代價,即使一步一腳印,追求理想、探索未知的代價始終高昂到令人難以承受,同時,那更是他們必須持續回到陸地的羈絆。
⠀⠀⠀⠀⠀
《男人與他的海》海洋畫面的捕捉處處存在深沉非常的情感,這份情感甚至狀似撫摸、憐惜、永遠無法遠離的柔情,與林生祥老師低調動人的配樂交織成綿延一生的心之所向,輕輕訴說,雋永纏繞,像視線俯瞰波光粼粼的海面,像記憶越過山巒來到熟悉海岸,有一種真摯,有一種酸楚,有一種無悔,有一種沉靜,恆久不變地擁抱著家人,以及環繞我們的這片美麗海洋。
海岸侵蝕原因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李清志/跟著老照片去旅行
聯合報3/5
因著疫情的影響,這一年來努力在自己的城市旅行,並且好好地認識我們自己的土地,感覺台灣真的很美好!疫情的影響,反倒讓我們可以重新認識台灣!那感覺好像是,我們一直往外太空探險,結果當我們回過頭來探索內太空時,才發現其實我們根本連自己的內太空都不熟悉。
過年假期前,絞盡腦汁,希望為家人策畫一系列不一樣的旅行方案,剛好在整理書房時,發現了一張小學時跟家人們一起去野柳旅行的黑白照片,照片中大夥兒站在著名的「女王頭」旁照相,弟弟還調皮地一手撐著女王頭的脖子,作勢要爬到女王頭上,有點像是在太歲爺頭上動土。
看到這張照片,我內心有種衝動,想再去看看野柳,看看女王頭,看看原本拍照的地方,甚至想來一次舊地重遊。原因除了是懷舊之外,也想了解這些年來,台灣風景地貌到底有多少的改變?
這張照片應該快五十年了,五十年間我居然沒再去過野柳,一方面是因為過去野柳、日月潭、阿里山等景點,可說是家喻戶曉,人人都去過的地方,缺乏新鮮感與吸引力;另一方面,是因為後來開放陸客團來台,這些「過氣」的知名景點又重新擠滿觀光客,但也因為人潮過多,遊客水準參差不齊,整個風景區擁擠混亂,讓國人望之卻步。
但是這幾年陸客消失了,野柳又再次回復寧靜,整個區域在相關單位的規畫整理下,混亂的攤販被安排在商店街內,廁所與停車場空間,甚至指示標誌等等公共設施也都規畫得十分完善;最重要的是,地質公園恢復成一座單純欣賞自然地景的美好空間。
過去人們去野柳旅行,大部分就只是去看看那些被特別塑造出來的明星景點,包括「女王頭」、「仙女鞋」等,其他的旅行印象就只剩下海鮮餐廳吃吃喝喝,這樣的旅行經驗,說起來十分可悲!可是我小時候對野柳的記憶,真的就只有女王頭、林添禎銅像與海鮮餐廳而已,野柳到底還有什麼東西?這也是我腦中記憶必須重新補足的部分。
相隔將近五十年,我再次來到野柳,進入地質公園內,面對經過風化、海浪侵蝕的奇岩怪石,真的覺得十分驚豔!這裡不是只有「女王頭」而已,所有的地理景觀都叫人讚嘆不已。我走在巨大蕈狀岩之間,周遭還有蜂窩岩、地球石、豆腐岩、海蝕壺穴,以及燭台石等怪異造型地景,地面上隨處可見生物的化石,感覺自己好像來到異星球探險的太空人,野柳這樣的地景根本就不輸世界級美景,甚至堪稱是「死前一定要去看的奇景」之一。
事實上,野柳的自然之美,前輩攝影師黃則修在公園尚未開放時,就已經潛入拍攝,並且在一九六二年舉行「被遺忘的樂園/野柳」攝影展,讓大家從黑白照片中看到野柳海岸的奇巖之美。我這次也重新拍下野柳「女王頭」的照片,對照昔日家族野柳旅行的黑白老照片,我發現女王頭的脖子部分真的變得纖細許多,恐怕不消幾年時間,就會遭遇斷頭危機;為了保護女王頭,現在管理也變得嚴格,遊客不能再像過去一樣,倚靠在女王頭旁邊照相。
重新來到野柳,我才了解到什麼叫做「鬼斧神工」,也才重新發現原來野柳是如此壯觀美麗!過去被我誤解的野柳,藉著這次機會,終於讓我留下美好印象!
(作者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海岸侵蝕原因 在 瑪斯去哪兒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打開HD畫質更清晰
訂閱頻道 ?? https://bit.ly/2Qfsp3r
-
#宜蘭東澳 #烏岩角 #中央山脈海上起點
烏岩角位南方澳岬南側約9公里處,海拔約60公尺,為一海濱小岩岬,鄰近陸側部分的岩層已受海蝕切割而與陸地分離。此岩岬由大南澳片岩中的黑色片岩構成。其東側有一斷層通過,西側末端,順沿節理而侵蝕形成一海蝕拱門,高約6公尺,平均寬約5公尺,南寬而北窄,洞中水流由南向北,顯示本區沿岸流主要為北向,風浪亦以南側較強。 台灣的斷層海岸大多分布在東部,生成原因主要是受到地質上構造線的影響。從蘇澳以南,經過蘇花海岸、花東縱谷,向南接臺東到九棚間的海岸,即太平洋板塊和大陸板塊間的分界。 烏岩角的位置屬於蘇花斷層海岸的範圍,蘇澳到南澳之間是北段,較為彎曲,硬岩出現的地方形成岬角,如烏岩角及烏石鼻;南澳到和平為中段,海岸較北段平直,和平以北的觀音附近有很高的斷崖,海岸邊也有被海水侵蝕形成的海蝕洞;和平以南到崇德是南段,因為片麻岩和大理岩等堅硬的岩石出現,海岸更顯得陡峻。
/
烏岩角GPS座標:N24°32'04.1 E121°52'31.4
-
Klook客路旅遊行程:https://bit.ly/2CUruSq
KKDay旅遊行程:https://bit.ly/2TiiWOf
Facebook: https://bit.ly/2s2aWBK
Instagram: https://instagram.com/hanjourney
Youtube: http://youtube.com/c/tangthomas2018

海岸侵蝕原因 在 濟州海岸侵蝕| 《文茜的世界周報》 氣候變遷正在 ... - Facebook 的必吃
隨 海邊沙土不斷流失,圍繞著海灘沙地生長的植被露出了樹根,最後就像這樣枯死了 導致海灘沙丘不斷流失,海岸線不停後退的主要 原因 是氣候變遷,地球緩化 ... ... <看更多>
海岸侵蝕原因 在 【海岸侵蝕】蔡長老的心願|找回流失的嘉義好美寮沙灘(我們 ... 的必吃
... 海岸 消失 原因 06:19 圍籬攔截海沙成效和種下定沙植物#圍籬定沙#嘉義布袋#好美寮沙灘#海岸線退縮#海沙流失#復育#長老教會※完整報導》 ○蔡長老的心願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