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上的即興(一)」
一齣戲如果在這個週末要上演了,經常在星期一開始裝台,星期二演員上台適應,星期三把舞台、燈光、音樂等等技術點整合順走,星期四彩排,星期五觀眾進場進行首演。這就是劇場界俗稱的劇場週。演員們會從星期二開始,一直到星期天演完,都在俗稱「黑盒子」的劇院裡工作,暗無天日,經常一轉眼已經晚上卻渾然不知,以為外面的世界也是一片絢爛,如同台上的聚光燈餵養我們的慾望,想像就這麼可重複地,永恆放射劇組這群心靈的集體精神。有時候我們會在休息時間走出室內,因為在黑盒子的時光,不是現實的時空。一推開門,戶外的陽光和非空調的自然風湧入鼻息之際,我們演員就在這個時間,想想我們剛剛進行的戲碼情節,多麼濃粹,多麽震撼,多麼精緻,或是多麼奇怪,哪裡還不夠好,什麼是誇大,美學了嗎,徒勞無功的恐懼,自我感覺良好的蓄勢待發…..此時吹有自然風被市井氣味包裹的我們,仍把戲服認成是自己的真正膚色。戶外相對於劇院遮風避雨的室內,只是次要的背景,短暫的放鬆,重點還是台上,斤斤計較的時空技法。街頭即興表演就成了很特殊的經驗。
二十幾年來,我所學所做的是西方舞台劇為主,但大一時期竟然也參加過新竹玉米田劇團的《與東門神的對話》,在新竹市的做法是大小偶人溜冰鑼鼓遊街後,在東門城直接封街表演,而去湖口老街、南寮漁港、北埔義民廟、內灣國小操場這類場地時,是像工人一樣坐在卡車後面,迎著強大竹風,架起佈景,遊街么喝,聚眾開始演給鄉親看,關於新竹地區文化歷史與科技如何在新竹消長著。那是我這一生中,第一個環境劇場的演出;後來,大三參加汪其楣老師做的學製《海山傳說・環》,我們附帶去了些台北的高中和松江詩園等公共戶外場,甚至延伸到美國奧樂岡大學演出(當晚中場休息我與這群亞熱帶台灣學生還一起看到人生中第一場雪),身穿各族原住民服裝,講述神話和禁忌、傳說,跳起不同的舞蹈,節奏裡我也深信我就是原住民;在陳水扁做台北市長的任期內,捷運開通,當時我所就讀的北藝大和捷運公司合作,在中山站到北投站之間甚至台北車站內,進行街頭演出,有雜耍、踢踏舞、希臘悲劇服飾秀、布偶短劇,我則是小丑裝扮的默劇,體會了演員製造孤獨的風景與取悅人群的本質;921震災去日月潭附近的國小,一間間教室進行五分鐘的丑偶表演,我們認為至少給小朋友們一些安慰;踢踏舞可以接演選舉造勢場和商演,戶外演出給了戲劇學子一些零用錢和震撼教育;堯樂茶酒館、畢業後在松山機場、台南舊糖廠、早期華山烏梅酒廠,都做過戲劇、行為藝術或工作坊,了解了看與被看的學問,事件在景觀裡重建……,還記得一次颱風天在台中某個西餐廳裡,只有一兩位客人在吃飯,我們呈現一個身體聲音實驗劇,當時年紀小覺得荒謬至極還跟導演吵架……直到幾個月前《在棉花田的孤寂》於台北戲劇院與桃園展演中心戶外廣場,讓我重新反省與擁抱,其實所有的戶外街頭演出,訓練了表演者應該隨時決定,何時融入環境與觀眾互動,何時如同戴上耳機般隔絕人世:在這些不同傳統的黑盒子劇場中,因為來來去去的觀眾無從預期,多變的天候和空間歷史的重疊性,使得表演成為一種既放鬆又更需要表演內在精神力的實驗所。街上和劇場密閉黑盒子,對演員,似乎應該只是關門開門之間的事。
苗栗市三十多年來一直維持在元宵節舞龍火旁龍的傳統,我親眼目睹2019二月十六日,一個小鄉鎮的十字路口,為了迎接中正路的一場嘉年華,開了小卡車車上放了十幾張塑膠板凳、婦人從巷口鑽出搬了諾大的A梯,一家四口用摩托車卡位,輪流去買麥當勞然後在路邊一根根薯條吃完,拖鞋家族攏進婚紗店二樓,沾沾自喜享用大櫥窗最佳視角而眾人仰頭稱羨,火消車上火警人員也駕好他的手機準備拍攝,一群孩子爬到環保車腳踩特瓶為了看熱鬧,人群縫後看不見表演的鄉下人忍不住一起呼喊『表演!表演!』,然後表演者對不起自己的藝術良心(或虛榮心)只好再表演一輪。除了抗議、攤販、酬神、謝民或聚眾而生的兒童劇、歌仔戲、布袋戲,媽祖遶境和苗栗火旁龍、宜蘭利澤偶戲節的遊街……,這些傳統宗教風俗外,還有哪個時刻、誰的需要,人們得以創作更多「當代生活」的嘉年華?而演員,又如何擁抱回饋庶民文化的放鬆下的活力? (原載於《文訊》402期)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898年,在康梁維新變法的直接促使下,鄧家仁(字君壽)、鄧家讓(字恭叔)兩兄弟共同創辦了廣東首家民辦新式學校,取名時敏學堂,寓意敏於時務。現舊址旁建有時敏苑,立有石碑。唐荔園,建于清道光初年,是西關最早建的園林之一,它與後建的海山仙館、小田園、景蘇園等,合稱為“西關四大名園”,名傳於世。園主丘煕,...
「海山樓重建」的推薦目錄:
- 關於海山樓重建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海山樓重建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海山樓重建 在 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Movemen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海山樓重建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海山樓重建 在 [遊記] 香港:海山樓怪獸大廈,打卡聖地成絕響! - 看板Ind-travel 的評價
- 關於海山樓重建 在 團結香港基金- 【#香港#建築】「怪獸大廈」海山樓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海山樓重建 在 2023/4 怪獸大廈@鰂魚涌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海山樓重建 在 鰂魚涌海山樓在Youtube上受歡迎的影片介紹|2022年12月 的評價
- 關於海山樓重建 在 [閒聊] 超新星爆炸484根本防不住阿? - PTT評價 的評價
海山樓重建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淡水散步】臨海山城 | 淡水 | #重建街九崁 // 李長潔 🏚
.
從福佑宮東側巷道拾級沿坡而上,重建街下段,前清時稱頭北街仔,日治時改稱九崁街(勘誤:應該是nine vally,我打字成valley了),是大家來淡水時,可以拜訪的美麗老街。近日消息,因街上老屋碎瓦掉落於日本警官宿舍,淡水古蹟博物館請地主福佑宮處理。而地主廟方則因危樓為由,申請拆除,拆除後尚無任何規畫。趁著假日,可以去拜訪紀錄,懷舊可愛的小街,可能在今年6月就會消失了。
.
心底帶著複雜的千絲萬縷,往山坡上去。若是根據一般的觀光經驗,人們必定是沿著河岸的老街散步,但對淡水的真正審美,則是在於高低起伏的山坡地形,無論是自然的或人文的。福佑宮後面的散步階梯,是我對老淡水認識的開始。
.
想起第一次離開鬧街,走入山城的浪漫與寧靜,深感淡水瑰麗無比。淡水山城混合著不同時期殖民力量的發展,依著山,傍著水,生長成今天的樣貌。步行於重建街、新生街、真理街一帶時,可以明顯地看見斑駁雜處的建築語彙、形式與質地,像是一場視覺錯落的異國情調展示。我時常會感到淡水與日本長崎之間有著奇妙的相似性,可能是山坡上的階梯、細徑、洋房所構築的錯覺。
.
日光充足的下午,帶著憂慮的步伐穿梭於山坡巷弄,隨意用手機拍攝記錄九崁,代表不同發展階段的異材質拼貼牆面,反射出炫目魔幻的光澤。屋門與圍牆上貼著危樓的拆除公告,告示著一段時期的結束。我們會驚覺,其實自己也只不過是巨大歷史舞台上的臨時演員而以。
|
#淡水
#重建街
#危樓
#古蹟
#九崁
海山樓重建 在 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Movemen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第一個都市型部落】
你能想像,在都市中有「部落」的存在嗎?
-
🚄三鶯部落的由來
爬梳台灣的歷史,原住民長久以來便生活在這塊島嶼上,漢人、國民政府來台,雖然帶來了新的生活模式,開啟經濟起飛的年代,卻也改變了原住民的生活。
為了討生活的原住民,舉家遷移到都市,然而,卻因為文化與生活習慣的不同,難以適應,也付不起高額房租,只好在都市的邊陲或溪河旁,搭起鐵皮屋,延續自身族群的生活模式,位在大漢溪旁的阿美族的三鶯部落,就是如此。
三鶯部落,就在國立台北大學三峽校區附近,與前面一整排遠雄所建設的華麗高樓,形成強烈對比。
1980 年代,許多阿美族的族人移居到城市,在海山煤礦災變後,族人們輾轉到鶯歌、三峽交界的三鶯大橋下大漢溪高灘地居住。
-
🚄三鶯,在抗爭中誕生
由於河川地是國有地,被認定為違建,而且有淹水的安全疑慮,當時的台北縣政府多次以防洪整治為由下令拆遷,然而,被拆除房屋的原住民,也無處可去,只好一邊原地重建,一邊繼續抗爭。
這樣拖延下去也不是辦法,政府於是建了原住民國宅,希望能以低租金的方式,租給原住民,從鐵皮屋到高樓住宅,看似提升了居住品質,有些族人接受了政府方案,搬進國宅。
然而,國宅卻成為限制他們行動的枷鎖。國宅的居住規範,讓搬進去的居民不能自在生活。
另外,把不同族群一起放在同一個國宅,忽略彼此的文化差異。國宅也沒提供他們足夠耕作的土地,被迫改從事不擅長的工作,掙錢困難,最後可能演變成繳不起國宅租金的困境。
而未搬進國宅的族人,持續與政府抗爭,組成三鶯自救會,尤其在 2008 年,周鍚瑋主政下的台北縣政府密集迫遷,導演侯孝賢更在台北賓館前落髮聲援三鶯部落,漸漸因發社會關注。
-
🚄333 模式
在之後的幾年中,三鶯部落的族人們不停地爭取屬於自己的居住權,更與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提出一個全新的解決方案,也就是「333 模式」,部落建設經費中,三分之一由族人自籌、三分之一由族人跟銀行貸款,並由政府做保證、剩下三分之一由政府出資。
於是,三鶯部落與國有財產署簽並租約,並在三峽區離原部落僅數分鐘車程處的土地易地重建,作為新部落,打造成「三峽原住民族生活文化園區」,而水利局也將接手舊三鶯部落,建造親水設施。
現在的三鶯部落,是台灣第一個都市型部落,在未來, 333 模式是否適用每個部落、原住民族的居住正義,都會是值得繼續思考的人地關係。
-
#法律白話文運動 #法律列車 #鶯歌 #鶯歌車站 #三峽 #大漢溪 #三鶯部落 #三鶯大橋 #新北 #新北鶯歌 #鶯歌區
海山樓重建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1898年,在康梁維新變法的直接促使下,鄧家仁(字君壽)、鄧家讓(字恭叔)兩兄弟共同創辦了廣東首家民辦新式學校,取名時敏學堂,寓意敏於時務。現舊址旁建有時敏苑,立有石碑。唐荔園,建于清道光初年,是西關最早建的園林之一,它與後建的海山仙館、小田園、景蘇園等,合稱為“西關四大名園”,名傳於世。園主丘煕,廣東南海人,是道光年間接種牛痘的名醫,故唐荔園與主人齊名。
荔枝灣涌是廣州一著名景區,曾有古詩寫道“一灣溪水綠,兩岸荔枝紅”,這句詩描述就是荔枝灣涌。古時候,這裏的水鄉美景曾是嶺南第一景,也是著名的荔灣艇仔粥的發源地。重建開發之後,荔枝灣重現了嶺南水鄉的風情。荔枝灣涌位於廣州市荔灣區西關泮塘一帶,是西關涌和荔枝涌幾條河道的總稱。遊玩的方式可以隨意逛逛散步或者是坐荔枝灣遊船。從泮塘路進入,沿著河涌遊逛,在文塔廣場和梁氏宗祠門口可坐荔枝灣遊船遊覽,在船上可品茗和品嘗廣東點心。沿岸主要景點有文塔廣場、荔灣博物館、西關大屋區、陳廉伯公館、荔灣湖公園、何香凝博物館、小畫齋舫等。可以看兩岸富有嶺南特色的建築風格。在文塔一側有旅遊諮詢中心。如果選擇隨意走走,可以沿著恩甯路看著那古舊的建築,一直看到那桃紅柳綠的荔枝灣涌。然後在河邊買上一份泮塘五秀之一的馬蹄做的馬蹄糕或者是馬蹄爽,感覺很正。不飽的話還可以去旁邊的荔灣湖公園吃上一碗艇仔粥。廣州的文塔又稱文筆塔、文昌塔,位於中國廣州市荔灣區龍津西路逢源涌畔,是一座六角形金字尖頂瓦木建築的古塔。文塔坐北朝南,磚木結構,是廣州市區內唯一的功名塔。塔高13.03米,底座為石腳。塔身為東莞大青磚所砌,每面寬2.5米,塔圍共15米,直徑5米。二樓腰淺處有小檐,全塔檐口均設素色瓦當和須瓦。頂尖的陶塑葫蘆高達2米。塔身窗花裝飾樸實小巧,用白鱔土製成。塔首層門頭和二樓窗頂各嵌有「南軸」和「雲津閣」字樣的楷書石刻,隱含振興文氣、平步青雲之意。其整體風格與琶洲塔相似,也與香港新界聚星樓相似。塔內原供奉有魁星,即文曲星,一手捧斗、一手執筆。相傳誰人被此筆點中,便可中科舉功名,故建築外觀酷似一支向上筆尖的形狀。過往曾在塔附近發現有「古之花塢」石匾一塊,還有半副刻有「祀崇花塢樂平康」字樣的石聯,證明文塔所在之地為南漢國王花塢故地,而這兩副石刻在文化大革命之後便下落不明。
海山樓重建 在 團結香港基金- 【#香港#建築】「怪獸大廈」海山樓 - Facebook 的必吃
【#文青攝鏡】「怪獸大廈」海山樓——香港特有 的壓迫感 鰂魚涌海山樓擁有奇特的建築結構,密密麻麻的單 位組成三面「U型圍牆」,極具壓迫感,連荷里活 ... <看更多>
海山樓重建 在 2023/4 怪獸大廈@鰂魚涌 - YouTube 的必吃
被稱為「怪獸大廈」(Quarry Bay-Monster )原是由「海景樓」、「福昌樓」、「 海山樓 」、「益昌大廈」、「益發大廈」五幢大廈組成,是座E字型和著2口大 ... ... <看更多>
海山樓重建 在 [遊記] 香港:海山樓怪獸大廈,打卡聖地成絕響! - 看板Ind-travel 的必吃
網誌圖文版:https://anrine910070.pixnet.net/blog/post/224622941
位於鰂魚涌的香港海山樓俗稱怪獸大廈,
自從變形金剛4取景後爆紅,成為觀光客最愛的打卡聖地。
站在密密麻麻的巨型大廈中央,
強烈的壓迫感彷彿真的要被怪獸吞噬一樣,是來香港絕對不能錯過的城市奇景。
*怪獸大廈目前禁止拍照、錄影、喧囂,欲前往的朋友請多配合
---
地點:海山樓 (怪獸大廈)
地址:香港鰂魚涌英皇道1028號
旅遊日期:2018/1
---
波比1月初造訪時,業主尚未公告禁攝令,
現在已經告示不許拍照、錄影與喧嘩了,
如果還是想前往用眼睛朝聖的朋友,千萬遵守規則別打擾住戶喔~
海山樓怎麼去呢?交通方式相當簡單,
地鐵太古站步行5分鐘,或搭叮叮車於「柏架山道站」下車,
就會看到這棟外觀老舊又特殊的大樓。
波比前往時還沒有禁攝令,因此大樓管理員也沒有多問什麼。
一般俗稱的海山樓其實是由五座舊大樓共同組成的E形樓群,
包括福昌樓、益昌樓、益發樓、海山樓與海景樓。
1970年代建立至今已經有將近50年的歷史,
是早期香港特有的住商混合式唐樓。佔地不大卻容納2,000多戶,
最多可以住進14,000名居民;地下有商場、超市、
餐廳等非常熱鬧,簡直可以說是一個小型城市了啊。
*香港的地下指的是台灣的一樓,
大家常取景的位置其實是在香港的一樓(台灣稱2樓)喔。
密密麻麻的窗框看久了真讓人喘不過氣,
要不是居民在窗外曬晾的衣物,真難想像這裡還居住著許多人。
這樣的居住環境大家可能覺得房價不高,
但根據海山樓近幾個月的成交紀錄,一戶12坪房平均要四百萬港元,
換算下來一坪將近120萬台幣!!看似蝸居的生活,
房價卻可比擬台北豪宅,果然是香港居大不易啊~
天井中看似屋頂的小平台,是地下商場未裝設冷氣前所用的通風裝置,
現今已無作用,變成遊客最愛的取景工具。
來張怪獸大廈的經典角度吧!天空被海山、海景、益昌樓三棟巨廈圈成的狹長形,
是在香港才能看見的獨特景色,
而在這片天空下散步、聊天、打牌,就是香港在地最真實的生活。
接著來到由益昌、益發、福昌樓所圍起的天井中,
波比覺得這一區比先前更美,除了外牆不同顏色更為繽紛;
與後方的康蕙花園將天空框成一個完整的矩形,
新、舊香港的強烈對比下讓照片更有張力。
如此有香港特色與歷史的大樓,也許不久的將來就會重建也說不定,
如今不開放遊客拍照著實可惜;
但試想自己居住的社區若整天有陌生人拍照、吵鬧,
也就不難體諒業主禁止遊客攝影的決定了。
希望遊客們還是要尊重住戶們的決定,不要當個失格的旅人喔!
離開前發現一旁有家大排長龍的金峰靚靚粥麵,看網路上評價還不錯,
可惜波比已經安排了其他家餐廳,有興趣的人不妨停下腳步來試試喔!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5.113.3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ong_Kong/M.1519226360.A.E65.html
※ 編輯: iioouu (114.45.113.37), 02/21/2018 23:19:5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