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迷訪談計畫終於要進行到第二篇,是嫁到京都的Esther的故事和她的京都,因為內容太多,所以全文我分上下兩次分享,想一次全部看完整圖文的朋友可以直接點留言網址觀看喔。
2021京都迷訪談計畫(2)-Esther從香港到京都的緣分。裏京都的生活與視角(上)
網路的緣分是很微妙的,Esther是一位香港人,後來因緣分嫁到了日本,住在京都,Esther在美國唸建築,論文和茶室有關(這與她之後在京都生活似乎冥冥中連在了一起),老公是已經不多的京都数奇屋大工さん,Esther現在在京都大學任教,有一個可愛的男孩。
我和Esther是因為我經營的京都粉絲團-癒旅京都而認識的,當時應該是要獨立出版一本京都散步的書而有所聯繫,後來,我和兒子剛好要回京都,那一趟的旅行,在京都碰到前所未有的大雨(2018),住在鈁屋(2020年1月準備停業),兒子每天都問我說,雨那麼大,房子會不會垮下來XD
那年回京都時,原本和Esther有聯繫,說不定可以見面,也可以讓孩子認識玩耍,那時候才知道Esther原來住在高雄的古民家(超過百年),和Esther聯繫時覺得她是個誠懇熱情的人,本來她還問要不要她開車到京都市載我們去她家玩,後來因為天氣不佳,又覺得不太好意思,所以沒有見到面。(雖然其實很想去150年的古民家玩,哈)
不過也因此後來因為臉書,常常知道對方的動態,看到Esther常常帶著自己端莊有氣質的孩子,四處在京都文化體驗與旅行的事情,而且做的事都是平常在台灣的孩子不太可能接觸的文化活動(不虧是京都的孩子,哈),像是茶道、書畫、騎馬等,去的很多店家也都很京都很厲害,很多都是自己還無法踏足的領域,Esther對孩子的教育很重視很投入,深感佩服。
這次的京都迷訪談,我邀請Esther,她也二話不說的答應,而且因為她中文非常好(後來才知道,她在香港長大時,就會讀台灣出版的幼獅文藝,真是太厲害了),所以下面這些訪談文字幾乎都是她自己打的,從Esther的訪談與回答中,收穫很多,也大開眼界,她與孩子的京都生活,感覺都是很裏京都的,如果是外國人不容易接觸的,而且她喜歡谷崎潤一郎、壽岳章子和川端康成的書,我也覺得很有共鳴。
1.請您簡單自我介紹一下,是學甚麼的?做過甚麼事情或工作呢?現在的狀態是?
我是香港人,現於京大教建築,來京都前,我是在美國紐約及三藩市的。畢業論文和茶室有關,也令我找到畢業後的工作,有份設計森美術館。丈夫是数奇屋大工,最近的項目位於山梨県惠林寺,但不是只限於京都或茶室。
香港雖不像台灣般曾被日本統治,,但自七、八十年代始有不少日本百貨公司林立於銅鑼灣,例如大丸, 雖然已經消失了幾十年,,那裏的小巴站仍是稱為「大丸」。以前還有不少日本餐廳, 例如水車屋以及大丸旁的食街, 回想起來就像是先斗町的縮影,木製格子裏透出來的燈光, 讓還年幼的我留下深刻印象。
2.談談您和京都的緣分是何時開始的?何時在京都生活的?
大學生時用JR Pass和妹妹從北海道玩起,只記得京都好熱,,巴士站的方向又難辨別,當時是抹茶雪糕不離手,也穿了自以為是的和服在清水寺一帶逛(其實是媽媽當年在機場買的日式睡衣。) 真是鬧出了不少笑話。有好心的店家送了飾物給我,但當時我不懂日文,別人想提醒我什麼也無從說起,當年住的是東山三条的青年旅舍,雖只是YH,但也有木造的大浴場,早餐的乳酪也令我很驚艶。當年旅行主要是吃拉麵,看旅行書常去京都駅東的本家第一旭。
之後在美國留學,論文與日本茶室有關,在三藩市工作時的美國人同事是京都迷,曾於京都住過,也有本地朋友,其中一位是在三藩市的Asian Art Museum建築茶室時認識的年輕大工(後來的老公),之後我到京都旅行,難得彼此都那麼喜歡日本茶室建築,便結了婚,之後就在大學任教建築,一連串事件要多謝那位喜愛京都的美國同事,結婚時我還是不太懂日文,真是很多難處,也多得各方信任。
3.可以談談您在京都一天的生活(工作)嗎?或是和家人在京都的一天?
普通的一天真是和在任何地方差別不大,要說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京都的時刻,那是每天駕車出入時會經過仁和寺的二王門、龍安寺、金閣寺及大德寺。返家的時候會看見高雄的北山杉林(與電線),家裏也有庭園,不同於香港或三藩市, 四季的變化很明顯,會下雪,也偶有地震,還有不少野生動物。
4.談論一個你在京都難忘的經驗?或是一個你和京都的故事?
結婚時,自己從未見識過日本婚禮,卻又要一邊聽一邊中英翻譯給來賓聽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有地方譯得不好還給有見識的日本長輩恥笑,那一刻還發生了地震,是在吉田神社,原本想偏僻些靜些, 卻也不幸在儀式中有人來參拜及投幣。我是想桜花盛開時結婚, 但老爺奶奶要大吉の日,結果是残桜都好過無。那天對我來說真是一期一會的世紀盛事,幸好天晴,日本的長輩,也有非常不贊成我嫁來京都這個全日本最傳統的地方,她們怕我會像雅子妃般患上抑鬱症,暫時還未有大問題。
最初學懂穿和服時,曾熱心(及膽粗粗)在香港的日本領事館及理工大學借地方交流,之後有次不知是穿了和服還是浴衣走過銅鑼灣的鬧市,引起不少騷動,尤其是外國人指着我說 "Kimono! Kimono!" 還追着影相, 好像在花見小路見到舞妓さん一樣。相反在京都, 我們黃皮膚的穿和服才沒有人理會,裏千家的金髪碧眼或是黑人同學穿和服便會引起注目。
以前,有幸參加過裏千家今日庵的新年茶會,我們外國人與一班美麗的年輕小姐同席,原來是本地名媛的菫會,人人穿着美麗的振袖,雖同席卻又不可交談,雖盛裝卻又只是曇花一現,沒有「個人」,和外國的派對很不同啊!
5.在京都,有甚麼樣的人事物,對您來說,特別深刻或是有意義的呢?
曾參加過的各式茶会及茶事,包括無隣菴、下鴨茶寮、関西Seminar House的紅葉茶会(曼殊院隔鄰)、高雄やまざき旅館的夜咄、建仁寺及北野天滿宮的月釜、梨木神社、大徳寺等等。我們也曾主辦過上賀茂神社的二葉葵展及川床茶会,京都的朋友可說是有不少身懷絕技又有創意,只是現在大家都為人父母或成了親方(師父), 很難像以前般聚在一起只為興趣,以前覺得很例牌又麻煩的義工性質的事,現在是珍貴的回憶。
6.您最喜愛京都甚麼季節?為什麼呢?
最喜愛當然是春秋的桜花與紅葉時節,桜花開一新氣象,我們主要是會經過上賀茂一帶,紅葉方面, 我們會四處去。其實丹波的不知名的寺的紅葉才是驚人的美,在京都, 氣候轉變大,天熱、天冷氣温十分極端,感覺和紐約差不多。香港雖是亞熱帶天氣, 天熱與天冷是比京都低高10度,家裏又是傳統木造的古民家(約150年歴史), 媽媽來探我是覺得和睡在街上也沒有什麼分別,所以,,只能於春秋最好天氣時,才可以邀請媽媽來。
原本想像住在山裏, 孩子自自然然隨處可玩,卻原來又不是,秋天紅葉時期高雄嵐山金閣寺一帶一早便有車龍,,我們住在這裏的反而要想想有那裏可以去。難得少了外地遊客兼休校,我們便到了嵐山的竹林、賀茂川沿岸及広沢池周邊踏單車,若不是這樣極端的鎖國狀態根本不可能。
7.您最喜歡或推薦用甚麼方式認識京都?為什麼?
那要看歲數及和什麼人去,哲學之道一帶是較安全的選擇,可以從白沙村莊開始,河原町至祇園一帶有芸舞妓的地方也受歡迎,另外有不少外國朋友是只有一天半天卻又想認識「真正的京都文化」,我建議鶴屋吉信的菓遊茶屋至大德寺一帶。
8.您最喜愛京都那個區域呢?為什麼?
裏千家、表千家前面的那條小川通,每次去到我都會覺得「這就是我來京都的原因。」有一次我還與學生在裏千家的兜門遇見千宗室大宗匠,他還邀請了我們一衆烏合入內吃茶。可惜的是制度有變, 我也沒再學茶道。甚至老師也已榮休四散。(日本的退休年齡比較起市民的活躍度很低。)
裏千家大宗匠年輕時在夏威夷講學的照片。1951年
當時戰後不久,日本人在美國推廣日本文化是艱難的事。戰時大宗匠曾為戰鬥機機師,有好友為他而亡。他也見盡戰爭的殘酷。戰後他便用一生傳遞「一盌(いちわん)からピースフルネスを」“Peacefulness through a Bowl of Tea”的理念。他是日本的國連親善大使。
此外, 千兩ケ辺一帶。大宮庵是我當年學穿和服的地方,每年9月23日有祭典還有可能見到攝影家水野克比古先生。
9.可以推薦1~2個您最喜歡的京都地點嗎?(寺院、庭園或任何地點都可以)
四君子苑、瑠璃光院。詩仙堂與野仏庵的組合。無鄰菴。陶々舎
何必館、鶴屋吉信、細見美術館、六々堂等。都市中心的小型複合文化商業建築。現代建築中蘊含町屋的中庭設計,以及茶室的季節感。茶室的部分出自名工中村外二(丈夫的師父)。最近看到新聞記載樹木希林生前喜歡來何必館。我個人來說則是更喜歡六々堂的靈活。
京都府北宮津與伊根一帶。令我想起香港的舊地。還可以釣到石班及連子鯛。孩子在香港學過基本的帆船操控, 在宮津與伊根的海上玩得很高興。比常會轉風向的琵琶湖理想。
待續,或點下方連結看全文
浴衣和服差別 在 台灣服飾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日治晚期──女子學校學生|
◆戰爭中的美感追求
「你有想過當戰爭來時要穿什麼衣服嗎?」
在1940年代初時,對中產階級以上的女孩們是假議題。戰爭在遙遠的南方發生,平常的生活大多沒什麼差別──除了警察開始在街頭巡邏,把你長衫上那充滿中式風情的盤扣剪掉;而學校多了一門課,教導你怎麼穿著和服與製作浴衣。
隨著太平洋戰爭的開打,日本也在台灣推行「皇民化運動」,不只要求學生們穿著更加統一,也希望能夠在台灣人的服裝上進行更「日本化」的改革。
「水手服」與「モンぺ」成為這個年代對學生的印象之一。充滿「支那味」(中國風)的台灣衫當然是不能再穿了,於是學校制定了統一的制服;不便戰爭勞動的裙子該被改良,但是一樣屬於前朝的「本島褲」(清制服裝「大襠褲」),更不該出現在為帝國效力的學生們身上,於是來自北海道的「モンぺ」被引入了。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那些年輕的男孩女孩還在抱怨服裝醜陋與麻煩,然而,年輕的他們還不知道自己,與這個「國家」,未來會往哪裡走去。
◆水手服與燈籠褲
這裡參考的圖片資料為「基隆高等女學校」(基隆女中)在1940年代冬季女學生制服。
最初在水手服引入台灣時,不管冬季夏季,水手服下身都搭配百褶裙,直到1940年代左右,為了因應戰爭可能有的勞動,才開始有了褲裝的搭配,因此日本推行的「モンぺ」,變成規定的服裝之一。
[#雙馬尾]
日治時期的女學生並沒有髮禁,因此在髮型上頗多元多樣,但仍有幾種較為流行。
比如「編髮辮」,也就是編辮子,比較常見在中等學校裡,將將頭髮結成長辮子或雙辮垂於背後;或是將頭髮剪短至齊耳,也被稱為「河童頭」,在公學校的女學生身上比較常見。
再來就是我們畫的俗稱的「雙馬尾」了,日治中期以後,女學生流行將長髮剪短至齊肩或稍長,再紮成馬尾、兩束短辮或自然梳理等,可以說是永不退流行呢!
[#水手服+#札幌襟]
水手服一開始是因為日治中期的「日臺共學」政策而存在,為了解決台灣衫與和服同時出現在校園裡,看起來凌亂繁雜,而希望學生們都能穿起西式的制服。
在水手服細節的繪製上,我們參考的是「臺灣學事法規」在1939年頒布的「全臺統一女子中等學校制服」。通常水手服夏季裝為白色,冬天為紺色,並在袖口與領子繡上三條線與洋裝做出區別。
另外,日本的水手服有四種常見的襟口:札幌襟、關東襟、關西襟和名古屋襟,目前最為常見的應該是關東襟,但不知為何在日治時期台灣女子學校的照片中,最常見的便為俗稱「北海道襟」的札幌襟。
[#校徽]
根據「臺灣學事法規」規定,右胸的口袋上必須別上各校的徽章,由於其中一個小編的母校是基隆女中,因此我們就參考基女的校徽了。當時的基女是高等學校,照理來說並不需要在胸口別上校徽,但我們就是這麼任性,基女校友站粗乃R!!!!
[#燈籠褲(モンぺ)]
「モンぺ」台灣大多翻譯為燈籠褲,一開始是北海道婦女農作時的穿著,因為會將上身的和服紮入褲中,以至於臀部刻意作的寬鬆,看起來圓鼓,才會形成「燈籠褲」的印象。
但台灣的上身並不會搭配和服,大多是搭配洋服,因此裁製時更偏向西褲的方式,1940年代制服照片中的モンぺ為了因應戰爭,所以大多是黑色或是「國防色」(類似卡其色)為主。但在早期一些的宿舍照片中,則可看見花布或是色彩鮮豔的モンぺ。
[#娃娃鞋]
當時女學生流行的鞋款是現在俗稱的「娃娃鞋」,但大多是在都市的學校裡,一般及貧苦家庭的女學生幾乎都是赤足上學。直到戰爭後期因物資缺乏,才開始有一些木屐、布鞋等等出現。
◆穿_ _的,才是笨蛋吧?
燈籠褲的引入台灣時曾掀起一陣論戰,一些婦女團體規定參與的台灣人必須要穿著「モンぺ」,但許多日本的美容專家卻反對這樣的制度:
『本島婦人傳統以來就有類似男子長褲的服裝……如果想拿モンぺ作為皇民練成之用,恐怕是有些勉強……モンぺ根本談不上是日本精神的精粹,雖說是來自日本國內,也不過限於部分地區。』
然而,當美容專家對學生大讚本島褲的優點時,卻被女同學們一笑置之。
對於家庭經濟大多有一定水準,從小慣穿洋裝與西服的她們來說,台灣衫褲幾乎代表了窮人或是農村婦女,因此要她們上穿上大襠褲,她們更寧願選擇有點臃腫的モンぺ。
也因此在進入空襲時期之前,台灣的モンぺ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完全沒有面臨戰爭的感覺。有用和服的高貴質料改裝的花花綠綠的モンぺ,也有西式剪裁幾乎和西裝褲沒兩樣的モンぺ,大家訂做完後還會合照一張,紀念這種非常時期裡的「戰爭時尚」。
直到二戰末期,台灣也開始被烽火波及,這種現象才逐漸消失,大家也不再穿著娃娃鞋,服裝變成便於躲藏的國防色或灰黑色。
在這個時代裡,美麗開始變的艱難,國族認同的問題尚未解開,你的裝束就先受到束縛。幾乎所有人都指著你要你穿上某種衣物,你的身體,你的穿著,都是屬於國家政策的一部份。
我們無法得知這種像是叛逆的苦中作樂,是屬於反抗國家意識的一環,或只是青春期少女們的小稜角而已。但可以確定的是,在這樣的大時代裡,追尋自身的美麗,是少數可以握在手心的事了。
委託繪師:顏文字
參考資料:洪郁如〈旗袍•洋裝•モンぺ(燈籠褲):戰爭時期台灣女性的服裝〉、彭威翔〈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制服之研究〉、基隆女中網站「學校簡介」、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灣女人」
浴衣和服差別 在 漢娜在翻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第一次穿上「訪問着」(ほうもんぎ)!!!👘
真不敢相信我穿了這麼多次和服、浴衣、振袖、還體驗過花魁、舞妓、白狐的變身,竟然還沒穿過「訪問着」😆
「訪問着」是日本和服裡面的小禮服,用來穿在正式場合✨
像是結婚典禮啊、宴客、相親(!?)、去高級餐廳、神社新年參拜的時候等等👍
因為東京的天氣還很熱,本來猶豫要不要穿浴衣,可是我還是比較喜歡和服的美🥺
所以就跟店裡的人討論,工作人員說:「那要不要試試夏季和服呀?」
原來有夏季和服!!😳
一般和服會有兩層布比較厚,夏季和服就比較單薄,只有一層,所以涼很多!
就決定是你了!去吧!夏季和服!(欸😂)
工作人員(她是台灣人!台南人!!)很親切的跟我講解「訪問着」跟一般和服的不同:
顏色比較素雅(看過去都是藍色黑色米色⋯⋯沒有一般和服鮮豔的花花綠綠)
而且穿上身後是單邊胸口和裙襬有花色(攤開時是一幅畫),不像一般和服體驗穿的「小紋」是整件都是重複圖案~🤔
然後最大的差別也是我最喜歡的差別!!
就是腰帶是太鼓結!!😍
有別於一般浴衣跟和服腰帶是綁大蝴蝶結
太鼓結就是一塊方方的形狀(下一篇再來發背面照片)
感覺很有傳統內斂美❤️
以前在京都常看到穿「訪問着」的女子
我都望著她們背後的方塊很羨慕跟很好奇
想說是要結婚了還是生了小孩才能穿這樣的和服嗎??🥺
原來只要到和服店租就可以穿了😂(這套沒有分已婚未婚)
我們在淺草花月堂吃了有名的波羅冰麵包(裡面包霜淇淋)和「甘夏」冰淇淋🍦
大叔看到我發的動態打電話來說:「你穿訪問着哦!!剛剛我跟媽媽說,日本文化裡的日常穿著你都在認真穿,我們日本人不加油不行了(笑)」
日本朋友看到我穿訪問着,也一直左看右看觀察說:「你明明是台灣人為什麼會這麼適合穿和服啊!?是因為長得一臉『日本人顏』(にほんじんがお)嗎?」😆
後來回去和服店的時候有兩個濃妝大眼日本妹也回來還和服,等她們進去以後,朋友小聲說:「剛剛那兩個日本女生啊,『着物似合わなさすぎてびっくりしたわ』(跟和服不搭到嚇到我)」
超壞😂😂😂
和服店是這一家👇
(因為有台灣店員中文超級通哦!👌)
江戶和裝工房 雅 Kimono Miyabi
🌸漢娜的四大棲息地🌸
IG:instagram.com/hannainjp/
個人頁:Hanna Komatsu
粉專:漢娜在翻譯
頻道:youtube.com/hannahkomatsu
浴衣和服差別 在 接接JaeJae - 4張圖讓你秒懂浴衣跟和服到底什麼差別! 看完 ... 的必吃
4張圖讓你秒懂浴衣跟和服到底什麼差別! 看完絕對瞬間變日本通!(≧∀≦) #秒懂和服大不同#領口絕對是左上喔(修改已完成謝謝大家~) ... <看更多>
浴衣和服差別 在 來談談和服!!浴衣和着物傻傻分不清?留袖,振袖又是什麼? 的必吃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