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全球半導體科研五十年 施敏教授獲頒未來科學大獎
被譽為「華人諾貝爾獎」、每年每獎項均頒百萬美元獎金的未來科學大獎9月12日公布獲獎名單,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終身講座施敏教授因提出基礎性的金屬與半導體間載子傳輸理論,引領全球半導體元件開發,獲頒2021未來科學大獎之「數學與電腦科學獎」,11月將於北京受獎。
未來科學大獎成立於2016年,是大中華區第一個由科學家和企業家共同創立的民間科學大獎,設立「數學與電腦科學獎」、「生命科學獎」與「物質科學獎」,授予具科學突破、重要科學發現的科學家。2021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將於11月登場,國際頂尖科學家將齊聚分享科學成果,探討科學研究發展、洞悉未來趨勢。
施敏教授1963年取得美國史丹福大學電機博士,進入知名研發重鎮貝爾實驗室(Bell Labs) 。但在1968-1969年度,特別請長假回國,指導他的第一位博士生張俊彥(我國第一位工學博士),提出金屬與半導體間的電荷流動理論和傳輸模式,奠基過去五十年在積體電路元件中最為關鍵之歐姆與蕭特基接觸,使得晶片產業能夠依照「摩爾定律」持續擴展,成為各類電子系統不可或缺之要件,也不斷大幅度的提升了人類的生活和文明。
在此之前(1967年),施敏教授和貝爾實驗室同事姜大元博士,共同發現了「浮閘記憶體效應」(Floating-gate memory effect)。由此理論的基礎概念衍生出多種記憶體,其中「快閃記憶體」為目前所有移動電子產品的核心元件,但因此項工作在美國完成,並不在此次未來科學大獎獲獎範圍。
此外,施敏教授於1967-1969年所撰寫的《半導體元件物理學》(Physic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起先用於交大電子研究所上課講義,很快受到全球矚目,翻譯成六國語言、發行超過300萬冊,被全世界半導體和積體電路領域師生、研究人員及相關產業不斷地引用,為全球最暢銷的「半導體界聖經」。
施敏教授的成就與貢獻備受國際推崇。1991年獲IEEE J.J. Ebers獎、2017年獲IEEE最負盛名的Celebrated Member Award;是少數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以及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的三院院士;也曾獲工研院院士、全球「快閃記憶體高峰會」(Flash Memory Summit)「終身成就獎」。
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輪值主席、國立交通大學前校長張懋中表示,科委會由國際知名科學家組成,評選過程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全方位了解獲獎人的研究成果與國際科學界的地位與影響力,每一位獲獎人的誕生,都來自科學界客觀公正的評選與推薦。施敏教授的成就奠基相關領域,半世紀以來,對積體電路科技進展與社會的貢獻深遠,實為舉世同欽。
浮閘記憶體 在 交通大學校友會 NCTU Alumni Associatio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交大友聲雜誌社】2020.09(539-I)雙周報,帶您掌握所有交大動態!
開學囉!校園裡多了新鮮的面孔,又是一群未來優秀的交大人!裡頭也包括著與國防大學合作開設第二年的「系統工程與科技學士學位學程」的修課學生們,在一片便服之中,這群穿著軍裝制服的新朋友們相當引人注目!
交大終身講座教授施敏教授所發現的「浮閘記憶體效應」,因疫情肆虐下,不可或缺的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中都必不可少這項技術,近期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近期罕見以大篇幅首度介紹這技術對全球產業的貢獻,致使施敏大師再引起矚目。
更多新聞請勿錯過本期《友聲》雙週報。
浮閘記憶體 在 交通大學校友會 NCTU Alumni Associatio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交大友聲》2018年12月號(519期)出刊囉!
封面人物施敏教授以多年研究與教學的經驗,除了分享他發現影響半導體產業甚鉅的浮閘記憶體之過程外,也提及到人才培育的重要性,他先於硬體方面著手,擴建交大電資中心與NDL中心,即便施敏教授總說:「人生沒辦法規劃。」 但他總是按照自己的節奏將自身的學問透過那本幾乎科技人必讀的《半導體元件物理學》、課堂傳承下去,希望後輩能夠青出於藍。
傑出校友李金忠學長長年於美國加州大學爾灣校區擔任電機系教授,更於專訪內表示:「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句話是從打網球學來的,就是consistent,恆定性。」一件事情持續地做下去,專家便是這麼誕生的。
相信讀者定能從專訪的字裡行間內感受到他們的期許和鼓勵,也盼望年輕的學弟妹們以學長們為榜樣,成長成具備遠見而不忘提攜後進的社會棟樑。
更完整月刊專訪、內容請參閱:
http://alumni-voice.nctu.edu.tw/epa…/month/vol519/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