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攪局,訂單一夕間取消,去年大舉投資的合作夥伴,因此面臨巨大的財務壓力。
負責的主管很懊惱,反覆自問:「我是不是不夠好?換一個人,是否就不會這樣?」作為領導者,在工作上碰壁時,該如何自救?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5萬的網紅新聞挖挖哇!,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恆述法師化緣掉淚!痛批張菲扯謊假慈悲? 👉https://youtu.be/dOA24StrbOI 王崇禮棘手大案!嬰魂附身媳婦嚇死鄭弘儀 👉https://youtu.be/JrJqjbKmNZQ 鄭弘儀挖苦主持費 許常德回應笑翻全場 👉https://youtu.be/gzuXsotbCsg 恆...
泥沼 自救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給總是假裝堅強逃避傷痛的你
#解開童年創傷的心理圈套
#運用自我對話 #療癒不安與焦慮
.
【相信你,因為是你】
.
「那個⋯⋯我有沒能對你說的話⋯⋯」
.
一路走來,常聽到類似的告白,那些人小心翼翼地吐露長久以來深藏的陰影,並且向我走近。「其實我不是一個好人。」前輩對我這麼說。他對於推開辛苦的媽媽,又假裝沒看見生病的的弟弟感到無比罪惡。
.
「我沒辦法信任他人。」用這句話當作開場白的朋友,一邊把父母間的糾葛及離婚等複雜的家事說給我聽,一邊哭泣。此外,也有這樣的後輩──在下雨的日子,媽媽便狂飲馬格利酒,還把他拿來和哥哥比較,讓他度過了痛苦的學生時期。他一邊說著,一邊露出苦澀的表情。
.
和大學同學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我和她在校園食堂一起吃飯,碰巧經過的某個朋友前來搭話。我第一次看到她和不認識的人說話,突然表情誇張、提高聲調,就像天生便很善於社交的人一樣,然後「呼⋯⋯」的一聲一屁股坐下。我對她說如果很辛苦,可以不必刻意這樣做。她蜷縮了一下,驚訝道:「嗯?很明顯看得出來嗎?」幾天後,她坐在階梯上,沉穩地講了一個孩子在幼年時飽受寂寞的故事給我聽。
.
我屬於比較能察覺這類悲傷的人,和我有著相同氣息的朋友們,相處起來也反而較為自在。父母的離婚和再婚、沒有媽媽、爸爸酒精中毒、被欠下的債務折磨,說出這些事後,感覺彼此的關係就好像又往前邁了一個關卡。到祕密之門開啟前,是一段艱辛的過程。
.
在《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這部電影裡,主角停留在義大利時,曾教過朋友若想安慰沉浸在悲傷裡的人,可以使用的英語表現有哪些,裡頭出現了這樣一句話:「I've been there.」
.
然後義大利朋友問道:「去過了?去過哪裡?」他反問這如何能成為安慰別人的話。主角是這麼回答的:
.
「深沉的悲傷有時就像是個特別的場所,而時間就如同地圖上的一個座標。在那悲傷之森裡待久了,就會覺得好像沒辦法從裡面逃出來了吧。這時,如果有個人說自己曾去過那裡,現在已經從裡面逃出來了,當然就能帶給人希望。」
.
仔細想想,創傷在治癒的過程中,雖然有我自己努力的部分,但有時也是託了好朋友的福,他們願意默默走進我的陰影裡。這是去過那「特別場所」之人聚在一起,彼此給予安慰的一種方式。
.
當然,在告白之後有時也會感到後悔:有的男人在知道了複雜的金錢問題後會選擇離去,也有人會對這不怎樣的人生感到失望而卻步。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只將創傷藏在陰暗處,那它將會漸漸變得潮濕、沉重。隨著將它說出口,傷痛會變得輕盈;和值得信任的人分享,傷口也會漸漸縮成可以描摹的大小。一塊塊地分享、說出口,最終,它將會變成可以放進口袋裡帶著走的東西。
.
然而,在諮商室裡進行輔導,遇到過不少一次也沒有吐露過自己祕密的人。他們被不曾改變的創傷重量緊掐著生活,或者在想像中把它養成一頭兇惡、殘忍的怪物。雖然也曾一度提起勇氣,但那遭冷落的傷痛,仍被藏在深沉且安逸的黑暗裡。
.
偶爾人們會問我,都是哪些人來向我尋求心理諮商,他們主要的煩惱是什麼。其實,他們每個人的目的都不一樣,但比起找不到方法,因為難以從創傷中順利恢復而前來的人更多。他們通常想要立即解決眼前的問題,可是解開謎底的鑰匙卻都藏在了過去。
.
試想,有個人在職場生活裡,對上司表現出過於不必要的順從,且有時會感到患得患失,甚至會為了獲得肯定而絞盡腦汁。他來找我諮詢如何在職場裡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時,那麼,我就會多問他一些問題:
.
「到目前為止有過怎樣被認可的經驗?」
「和爸爸的關係怎麼樣呢?」
「如果沒辦法做出優秀的成果,是不是覺得人們會說閒話?」
.
用類似這樣旁敲側擊的方式,對方一下子就會陷入過去的回憶:身為軍人的父親將家人看作是自己的部下,為了不惹怒父親,每天提心吊膽地生活,以及在「沒用的傢伙」這句話面前感受到的憤怒及失落,這些記憶紛紛再現。由於對爸爸的複雜情感不曾好好地消化過,因此在社會上遇到權威者時,在相處方面必然會陷入困境。
.
面對積累已久的創傷,人們總會哭泣,因為無法逃得更遠而感到悲傷;也有些人硬挺著不流淚,認為即使哭哭啼啼,人生也不會有所改變。然而,他們的共通點都是──不相信自己有足以承擔創傷的力量。
.
「事到如今有可能變好嗎?」
「我生下來就是這樣的命運。」
「試了也沒用。大家都是這樣生活下去的。」
.
對於沒辦法揭開創傷真面目的人而言,最需要的其實是「信任」,也就是「相信自己能夠承擔」。站在孤獨和迫切的邊緣時,如果沒辦法填滿自己的信心,那麼也就不會有任何改變發生。心理諮商師已經讓你知道自己有足以戰勝創傷的力量,而未來能夠逐漸好轉的關鍵,則在於用自信來自救。經常只著眼於創傷然後被絆倒的人,我會這樣對他說:
.
「我相信你。但我的目標是比起我對你的信任,要讓你能夠對自己感到確信。」
.
在諮商師投以百分百的信任下,人們通常會先感到懷疑。但不論是陷入無盡的泥沼中舉旗投降、失望而返,想要復仇而掄起拳頭,抑或自暴自棄,只想以現在的模樣生活下去、懷疑這樣的自己是否值得信任──無論何時,我想說的都是那句不變的話:「我相信你。」
.
在毫不動搖的篤信下,人們也會開始一點一滴地改變。從「完全不可能」過渡到「能否做得到呢」,最後停靠在「說不定是有可能的」。
.
「想從怎樣的話題開始談起呢?」
「你記得的是什麼樣的場面?」
「看到那樣的自己時是什麼樣的感覺?」
「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請試著給自己一點安慰。想聽到什麼樣的話呢?」
.
將創傷召喚到眼前時,我嘗試讓察言觀色的對方安下心來,並仔細傾聽他的故事,等待他能將藏在心底的話掏出來並再次省視。多數人會認為窺探創傷的話,又會再次誘發疼痛且苦不堪言,但其實並非如此。隨著痛苦的再臨,也會一併發現周邊的其他事物,並領悟到自己有多麼渴望被愛,多想獲得他人的認同。吐露因失去而感到的痛,輕拍挺過如此長時間的自己,現在,終於能夠一點一滴地窺察到不同的選擇。
.
若問那樣的確信究竟從何而來?是因為相信什麼才能那樣篤定嗎?我會回答:因為有很多證據可以證明。在我們周圍,有很多背上馱著傷痛,而今卻也發現了四葉幸運草的小英雄們。雖然未來仍將是趟漫長的旅程,但我依然相信自己,我會小心但不退縮,試著展開那一頁頁的故事──屬於我的故事,我遇見的某個人的故事。或許,也是你的故事。
.
--
.
本文引用自《給總是假裝堅強、逃避傷痛的你:解開童年創傷的心理圈套,運用自我對話,療癒不安與焦慮》,作者金允那於韓國嘉泉大學特殊治療研究所主修藝術治療;韓國心理輔導學會的會員,韓國心理輔導協會認證的專業輔導師。本書由 大好書屋 出版。
〰️〰️〰️
紙本書:https://tinyurl.com/y2st3ba5
電子書:http://moo.im/a/8dktyH
泥沼 自救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正向幸福感的研究發現,少年若與他人有較緊密的連結、正向的自我形象,還有較社會性的認知與行為技巧,除了會有較正向的情緒外,也有助於預防青少年犯罪。
人都需要自我肯定與受到他人肯定,也需要滿足內心深處的歸屬感與幸福感。儘管幸福感是主觀的,每個人的定義不一樣,但對少年而言,若是能從家人、朋友等人得到滿足,自是不需要從其他問題管道獲得幸福感。
因此青少年心裡要的不多,其實就是很簡單的一種幸福感,他們自然會長成健康、幸福及完整的成年人!
取自《人性越界.犯罪心理解剖書》
……………………………………………………………
各位朋友,早安:
上次直播我感覺遺憾的,是沒好好談到霸凌議題。這本書的內容真的相當豐富,把犯錯到犯罪之間的路徑也帶了出來。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647924389171454
這篇摘文的重點有四個:霸凌與預防霸凌、霸凌事件的長期影響、檢討受害者的文化、幸福是減少犯罪的重要元素。這四個重點其實環環相扣,再搭配上我附上的圖,看到我們在關係中可能缺少的,還有將來我們可以練習的方向。
其實別說兒童與青少年,對很多成年人來說,愛和關心、歸屬感、信任的需求,也不一定得到滿足。自我肯定與社交技巧訓練,也都是一輩子要學習的功課。
「修復式正義(Restorative Justice)認為刑事司法的新思維,重點要放在修復因犯罪而撕裂的社會人際關係。」
「正義恢復最關鍵的目的是修復兩者之間原本的信任關係,以及弭平社會撕裂的傷口疤痕。」
目前霸凌事件的處理,有人推修復式正義。這應用在社會上、在家庭裡,都能帶來一種新的思維:到最後處罰誰其實不是重點,重點是個人與關係的修復!
就關係來說,遇上逆風與打擊,那是稀鬆平常。但我們如果希望滿足自己愛和關心、歸屬感、信任的需求,我們還是要從自我肯定與社交技巧的強化,展開修復。
也就是,我們透過理解與諒解的耕耘,能帶著我們走到和解的面前,有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剛好,之前在談《我們與惡的距離》,也提到相關的概念。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2581927152056543
祝願您,能從關心自己、愛自己開始,那一直是每一條路的起點!
……………………………………………………………
【文/ 陳建安】
■ 站起來,拒絕被霸凌的命運自己的人生自己救
被霸凌的原因很多樣,很多並不是被霸凌者本身的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我們可以積極做出一點努力,以避免或幫助自己脫離被霸凌的命運。
對於如何預防與避免被霸凌相關資訊有很多「官式」的說法,例如,跟老師說、請老師介入、提升同理心訓練、加強品格教育、讓對方知道自己不希望受到這樣的對待,甚至還會建議被霸凌者能與對方好好溝通等。沒錯,改變教育現場與學校系統的友善性等這些都是可行的辦法,但是否真切有用呢?許多經歷霸凌的被害者或第一線霸凌防治工作者都知道,上述這些似乎有點遠水救不了近火或力道不足之感。
我們必須體認到生存在這個現實社會裡,還是需要有「自己的人生自己救」的體悟。因此以下有幾點自救的務實建議:
1. 讓自己強起來。
被霸凌者雖然不都是弱者或活該罪有應得,但要知道,自己有哪些地方讓自己容易成為霸凌的被害者?你要讓自己有能力、勇氣去面對那些可能以某些形式欺凌你的人,才是根本之道。甚至畢業出社會後,你還是需要靠自己獨力去面對生活與人際間的權力衝突及挑戰困難。因此,要提升自信與溝通能力等,讓對方知道你也不是好欺負的!
2. 多交幾個朋友。
這不是呼籲,而是實際的數學問題,更是一個團體動力關係。當你被霸凌時,可能你的陣營就只有你,必須孤伶伶地對抗惡勢力。但你若交了一位、五位,甚至更多位班上的同學,此時情勢就是二對四十八或五對四十五,比例上變成一比二十四和一比九了。相信我,我們不是要拉幫結派或利用朋友。但你要知道,在需要的時候有朋友願意拉你一把,對在這個社會生存是很重要的。
3. 能閃就閃。
隨著年紀成長,我們的經驗也會累積,這些可以說是生存的智慧吧!我們知道不要與人為敵,但是也要深刻認識到,我們也不可能跟所有人交集或成為好朋友。因此要學會辨識,有些人你能閃則閃,你知道自己的生命中不需要跟某些人有互動,這只會增加被害風險。有時你遇到的問題,就算是大人或專家也需要費很大工夫去處理,或者也處理不了。所以把人生的精力多放在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情上,不要陷在這泥沼裡。有道是:「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
4. 避免挑釁。
霸凌與暴力的發生有時是一種雙方互動下的產物。在電影、電視影集裡,我們常會對一段情節印象深刻。當男女主角在吵架的時候,雙方都處於情緒高亢、憤怒至極時,攻擊行為可能就在如下的故事情節中發展:
女:你打啊,有種你打我呀!
男:妳再說,妳不要以為我不敢打妳!
女:那你打啊,你敢打我試試看!
男:(啪⋯⋯一個巴掌真的就甩在對方臉上)
女:你敢打我,你真的敢打我⋯⋯(不可置信地狠瞪著對方,還一手摀著臉)
別挑釁、別逞口舌之快,因為你不知道人在情緒失控下,會做出什麼不可預測的行為出來!
正向看待霸凌,並不是希望或歡迎霸凌。但若哪天發生了,在不造成生命威脅與重大安全傷害下,你可以選擇用正向心理的觀點看待。這是正向被害心理學提到的:既然不幸的事件發生了,我們要從負面經驗中找到成長和正向的力量。例如,從中了解、體會寬恕、堅毅、正義、憐憫及同理等正向美德。孩子,你若能了悟這些正向心理,克服與解決霸凌困境,你的人生會更偉大!
遇到和預防事件的發生是兩碼事。當然我們要有被害預防的警覺,我們可以保證不霸凌別人,但無法保證自己不被霸凌。因此不要期待別人都會公平對待異己或同理自己。
…………
■ 霸凌的長遠影響—四十年後傷害依然存在
霸凌(肢體、精神、性及關係)被害會因個人特質(性格、認知、能力、資源多寡)及透過直接與間接形式,如:網路、謠言、文字、剝奪等有形無形手段而有不同影響,並且也會因為角色型態而產生不同的衝擊。
在兒童時期被霸凌的人,在五十歲時有較差的身體、心理健康及認知功能。而同年齡時期若經常被霸凌者,他們有更嚴重的憂鬱、焦慮失調及自殺想法。此外,這群被害者也比較容易出現低教育程度,尤其男性更容易失業或收入較低。同時社會關係與幸福程度也受到影響,受霸凌者較不易維持關係、好的社會支持,以及低生活品質與滿意度。也許你會認為這群被害者本身有較差的條件,但排除智力、情緒與行為問題及父母社經地位影響後,發現霸凌的影響仍存在著。
在霸凌事件中,除了過去大家熟知的加害者與被害者身分外,更有近年才被重視的一群人,他們同時身為霸凌者,也是受霸凌者(bully—victims)。就負向影響來看,有趣的是,那些純屬於霸凌者的,發展上通常被認為相對較無問題。就算有,也只是因為他們的行為在學校爭議較大,較缺乏同理心;通常他們也來自問題家庭與不良素行。但除此之外,研究並沒有發現他們成人之後有較嚴重的情緒或情感問題。
相反地,影響成人時期心智健康(焦慮、憂鬱、自傷及精神問題)最大的並非是單純的被害者,而是這群霸凌/被害者。這群人一方面具霸凌特質,卻也有被霸凌的內化負向問題。他們較常處於社會孤立、寂寞,也較無能力建立友誼關係,而且大部分來自失功能家庭。後續研究也發現,雖然他們具雙重身分,但一般相信他們是由被害後轉為加害者。這是一個所謂「從被害轉加害」的情形,他可能因為缺乏愛、關懷與尊重,從被霸凌傷害的角色,轉而以霸凌別人來滿足肯定感與關注還有自信。最後,對於長期與偶爾被霸凌者的比較研究發現,前者更容易在兒童時期出現精神問題。
…………
■ 為什麼民眾常不站在被害者那邊?
就社會心理學角度來說,人們對日常社會的互動,以及自然世界運作的法則都認為有個背後的秩序。這個秩序提供我們一個穩定能預測的生活世界,我們得以覺得有安全感。一個不安全與變動的社會,會讓我們失去生活的預測能力,耗損我們的心智資源與精力。試想,若我們每天還要花功夫重新學會判斷他人是好人或壞人、友善或不友善,是一件多麼令人精疲力盡的事。
假設這世上所有事件的發生是有因果關係的,我們便會本能般對事情進行歸因判斷的強烈動機。其中一個歸因是「正義世界」(Just World)假說。簡單地說,是認為好人有好報,壞人有壞報。因此對於性侵被害者而言,我們常會驚訝地看到(尤其是事件未明之前)網路鄉民留言譴責被害者(通常是女性),這個奇特的心理現象違反人們會同情弱者與被害者的憐憫之心。
…………
■ 少年幸福感與犯罪成反比—當我感到幸福,看到的世界便會有愛
正向幸福感的研究發現,少年若與他人有較緊密的連結、正向的自我形象,還有較社會性的認知與行為技巧,除了會有較正向的情緒外,也有助於預防青少年犯罪。
從心理學解釋,人都需要自我肯定與受到他人肯定,也需要滿足內心深處的歸屬感與幸福感。儘管幸福感是主觀的,每個人的定義不一樣,但對少年而言,若是能從家人、朋友等人得到滿足,自是不需要從其他問題管道獲得幸福感。因此青少年心裡要的不多,其實就是很簡單的一種幸福感,他們自然會長成健康、幸福及完整的成年人!
.
以上文字取自
人性越界.犯罪心理解剖書:首部監所心理教師視角,逼近犯罪行為的起心動念【9/1上市】
博客來:https://reurl.cc/9XroYa
誠品:https://reurl.cc/odgzGM
@昶景國際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CJPublishing/
.
9/6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厭世媽咪日記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20966672649379/
已額滿9/7 台北公益免費講座_尊重且具體的要求孩子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813594242797945/
9/13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網癮小爸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3444434218085/
9/27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全境擴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193538510767410/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泥沼 自救 在 新聞挖挖哇!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恆述法師化緣掉淚!痛批張菲扯謊假慈悲?
👉https://youtu.be/dOA24StrbOI
王崇禮棘手大案!嬰魂附身媳婦嚇死鄭弘儀
👉https://youtu.be/JrJqjbKmNZQ
鄭弘儀挖苦主持費 許常德回應笑翻全場
👉https://youtu.be/gzuXsotbCsg
恆述被打臉好痛!鄭弘儀護航菲哥神解盲
👉https://youtu.be/l5L2EasLeiY
節目叫囂經紀人!恆述怨揭費玉清真面目
👉https://youtu.be/irkixcZXz4A
分段重點
00:00 開場介紹
00:52 苦媳最後控訴 「我的婆婆殺了我」!
13:05 離婚五年官司不斷,何時才走得出來?
20:05 許常德為何遲遲不敢回覆這封信?
24:05 看手機要寫借據,娘家人都不是人?
34:40 訃聞「寧靜辭世」聽來多諷刺?
44:45 太會忍釀悲劇,苦情媳婦如何自救?
55:32 婆婆登門搶小孩,生母只能無助?
1:06:18 全職媽媽的悲哀,連娘家都不挺?
1:08:37 媳婦永遠是外人,做什麼都應該?
每周二到周六凌晨12點半準時上傳最新節目!
支持正版,尊重版權請訂閱【新聞挖挖哇】
官方 Youtube 頻道喲!
臉書請搜尋【新聞挖挖哇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newswawawa
#我的婆婆殺了我 #霸凌 #全職媽媽 #苦情媳自縊 新聞挖挖哇 #鄭弘儀#新聞挖挖哇2020 #婆媳 #婚姻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3geOrGN6Ds/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