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歷史,悲劇就會重演!#中華民國就是中國入侵台灣最大的破口 #千萬不要忘記
【回顧】
➡「先把原住民灌醉殺光,再搶奪黃金──#英國旅行家 到訪台灣的筆記揭露中國人暴行」
➡「#美國記者 直擊血腥228:學生遭割雙耳鼻子再刺死、海潮日日沖刷殘破屍體」
➡「台灣二二八事件走過71年 #法國記者 用鏡頭拷問歷史」
#千萬不要忘記二二八尚未過去!
➡「228事件的元兇-陳儀、彭孟緝...結局是什麼?來台屠殺鎮壓的21師下場」
➡【二二八真相解密】 陳儀請兵電報70年後首度曝光,殺人魔蔣介石罪證確鑿!
ㄧ「國民黨的320台灣大清鄉「寧可枉殺九十九個,只要殺死一個真的就可以」」
ㄧ「有些受難者都還沒年輕過 就被國民黨殺死了」
➡「「汙蔑元首」關7年! 王宏恩揭示蔣介石殘害無辜實例觸目驚心…」
ㄧ
ㄧ「70年前宣布戒嚴 促轉會:平民遭軍審被老蔣改唯一死刑」
➡「最高加害層級!蔣介石1句話 政治犯遭改判死刑」
ㄧ「《台灣基進專欄》一句話改判死刑:一封遲來58年的遺書 | 芋傳媒 TaroNews」
ㄧ
中華民國潑蔣銅像漆,偏激了?
➡「如果你看見人被割掉耳鼻、淋汽油燒死會心疼,為何要同意國民黨阻擋促轉會追查兇手?」
看看國外怎麼做。#說好的國際觀呢?【轉型正義】
ㄧ
ㄧ「「加害者幾乎都是公務員」吳乃德:台灣政治迫害非常體制化,但社會和民眾不在意-風傳媒」
ㄧ
#國共一家親 #白藍國共統派黑道都是兩岸一家親九二共識同文同種文化上的中國人不要分那麼細
例:【如何培養共諜】
➡「連中將都被吸收!美國學者:馬政府時期是中共間諜最活躍的「黑暗十年」」
➡「8大情治系統個資爆外洩 馬政府時代疑已被中國掌控」
一
【中國】-【香港】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189184557888288&id=584986081641475
迷因力量:弄死最多台灣人的國民黨,寄生秋鬥上街進行政治攻擊
結果國民黨一群人竟然拿出 "台灣人的命也是命"的布旗?
民進黨與美豬殺人?七十年被國民黨製造了萬千無名塚與冤魂?這才是真正的殺人不償命
蔣介石228殺的數十萬台灣人的命是不是命?
陳澄波的命是不是命?湯德章的命是不是命?陳智雄的命是不是命?
陳文成的命是不是命?鄭南榕的命是不是命?林義雄家人的命是不是命?
被國民黨逼死的大埔張藥師林冠華的命是不是命?
沒有歷史感真可怕,殺人魔王瞬間可以搖身一變受害者,拿著美豬抹黑民進黨殺人?
敢問美國人中國人吃一輩子的美牛美豬誰死了?
是有多無恥敢拿著美豬議題在高喊台灣人的命也是命?
轉型正義變成轉型綜藝,只有荒謬,沒有更荒謬
幹拎良
======================================================
林靜儀醫師:
數年前曾經到二二八紀念館參訪,非常震撼的除了一個一個有些連照片甚至基本資料都殘缺的二二八事件受難者之外,一直感覺很沈重的是 「施儒珍之牆」。
中國國民黨主張言論自由?台灣人的命也是命? 那因為思想與中國國民黨不同,被迫害到自囚18年的施儒珍呢?
(摘自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6%96%BD%E5%84%92%E7%8F%8D)
在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施儒珍任職於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檢驗局新竹分局,但對於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腐敗統治逐漸感到不滿,並在二二八事件發生期間(1947年3月2日下午2時)遭流彈擊中右腿;當時,他因懼怕就醫遭人發現而自行返家敷以民俗草藥,因此導致右腿終生殘廢。此後,他對國民政府感到澈底絕望;同時,他也開始參與左翼讀書會活動,並企圖謀畫推翻統治當局。此時,施儒珍的妻子因兩人感情不睦離家出走。
1950年後,施儒珍成為軍警緝捕對象之一;他先是前往舅舅家躲藏三天(舅舅隨後因此被捕並處以有期徒刑三年),後又跑到堂伯家旁洞穴中躲避兩年,最後才在胞弟施儒昌掩護下回到家中,展開躲藏於柴房的隔間牆內的長年生活。
當時,施儒昌在家中隔出一道寬約兩尺的假牆將施儒珍藏匿於其中,在每日送飯時拆除部分磚塊,並在天黑前讓施儒珍出外短暫活動,再以相思樹灰燼混合水泥將牆壁封回。但是,軍警仍不斷前來查緝,更將他的父親和弟弟先後逮捕;父親在遭約談刑求後被釋放,但在返家路途上摔落鐵道並遭行經火車輾斷雙足失血過多致死。
後來,他的母親也因飽受驚嚇罹患腦溢血,並在臥病三年後於1962年8月過世;同時,施儒昌也曾兩度自殺未果。
最後,施儒珍罹患黃疸,但因不敢出外求醫而病逝於家中;隨後,他的弟弟和兒子將他的遺體以門板為棺材草率和著石灰埋葬於家中後院。
上報上下二篇專訪在此: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73795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73796
林醫師原文出處:https://reurl.cc/0ObnAb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852548691551868&id=584986081641475
【回顧】
一「朱立倫:如果能簽FTA 我願意吃美豬 | 政治 | 重點新聞 | 中央社 CNA」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788578274615577&id=584986081641475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萬的網紅3Q陳柏惟,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韓市長之前很自豪,陸橋花三天就拆好了,表面很風光,但背後的排水導流系統都沒做到位,這就是這次高雄國瑜水上樂園的原因之一。 只說漂亮話、只做表面事,這就是目前高雄市政的問題,也是整個台灣政治的問題。 閱聽大眾浸淫在某些扭曲的媒體文化裡,喜歡「六個月就做到OO」、「上任保證發大財」,這種近乎毒癮似的...
沒文化真可怕出處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無法控制情緒的孩子,會試圖控制別人。
小孩在成長過程中必須學著了解,即便自己的情感受到傷害,不代表別人有義務要為他改變。別人可以跟你意見不一或選擇不同。
他們必須知道,自己的情緒只能由自己負責,而且自己有能力承受不好的感覺。
取自《告別玻璃心的家長強心針》
……………………………………………………………..
各位朋友,早安:
「擁有各種情緒是很正常的。當有不好的事發生時,感到難過也沒關係。事實上,悲傷是療癒的一環。」
以上面這一段說法來看,大部分人面對難過、悲傷的行為剛好相反,常是試著壓抑、批判、逃避……。簡單來說,是不願去體驗,寧可忘卻。
在版面上常互動的朋友大概就能明白,難過、悲傷的背後,常能有愛、有疼惜。奮力麻痺難過與悲傷,幸福、快樂也常常同時被一起抹去。
這一段摘文超級長,重點超多,因為昨天幾位朋友都問到跟這篇摘文有關的問題。有空再慢慢看,慢慢體會、慢慢印證,文字傳達的概念才能入心。
看完之後,或許您能體會到:其實連大人的情緒教育,都需要重新學起!
祝願您,能接納他人的看法與我們不一樣,並且相信自己能承受不好的感覺!
.
ps. 這本書在今天晚上9點半,會辦贈書直播,歡迎參與
……………………………………………………………..
【文/ 艾美・莫林】
孩子要知道如何面對內心的情緒動盪
就像葛蕾絲這個案例一樣,如果孩子沒有學著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他們很可能就會有情緒和行為問題。葛蕾絲的暴躁脾氣已經影響到她的交友關係,其他小孩在她哭泣或使喚人的時候,根本不想跟她玩。
因為爸媽總是在她生氣的時候迎合她,所以她從未有機會自行處理這些負面的感受。覺得失望、沮喪、生氣和傷心都是生活中的常態,但因為爸媽一直向她妥協,所以她才能逃避這些情緒。
每個家長都曾經試著轉換孩子的情緒,不過次數過多就會造成危害。
…………
欠缺情緒能力會遺害終身
你有沒有遇過因為芝麻蒜皮小事就大發雷霆的人?或者是,你有朋友每次遇到生活中的小小不順,就表現得好像發生了什麼重大悲劇一樣?這類人很可能就是從未學過如何有效管理情緒。
我們如果沒有學會這些技巧,就會有不當的行為,像是出現攻擊性或試圖控制他人,只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
賓州州立大學(Penn State)的研究人員針對年幼時就學習了利社會技巧和情緒能力的孩童,對照沒有習得這些技巧的孩童,研究兩組受試對象的同異之處。他們花了二十年的時間,追蹤這些孩子從幼稚園到二十五歲左右的變化,並發現幼稚園的社交技巧和成年前期的成功有所關聯。
在五歲就展現出如分享、好好與人相處等較多利社會技巧的孩童,完成大學學業的比例較高。而小朋友在幼稚園時的社會能力分數每高一分,他們獲得大學文憑的機率就增加一倍;此外,他們在二十五歲時擁有正職工作的比例也高出百分之四十六。但較無法合作、傾聽、化解衝突的孩童,完成高中和大學學業的比例則較低,通常也比較容易有法律問題和物質濫用問題。
孩童在幼稚園的社會能力分數每少一分,在成年前期遭到逮捕的機率就高出百分之六十七,在酗酒方面則高出百分之五十二,住在公共住宅(或列於等待名單中)的機率更高出百分之八十二。從這項研究的所有數據來看,我們投資這麼多時間和金錢在學業成績上,但卻對情緒和社交技巧漫不經心,是否值得深思?很顯然地,相較於我們從前認為與成功和幸福息息相關的其他能力,情緒能力可能更加重要。
如果你希望孩子成為優秀的籃球員,你不會把所有時間花在教他罰球,因為即便他是全世界最厲害的罰球手,只要他缺乏運球和防守等其他基本技巧,就不可能會成功。但我們卻用這種方式教育小孩,只重視他們的學業成績,不教他們其他重要技巧,然後期望他們在現實世界大放異彩。
如果家中的孩子是全世界最聰明的小孩,但無法忍受難過的感覺,他就不可能接受任何失敗或被拒絕的風險。或是他可能是天賦極高的運動員,卻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那只要他覺得別隊沒有公平競爭,就無法專心比賽。
…………
無法控制情緒的孩子會試圖控制別人
我在擔任大學兼任講師的第一個學期,只有一位學生被我當掉。他許多作業都沒交,學期報告也慘不忍睹,但只要他期末考考得不錯,是有機會不被當掉的。
可他還是被當掉了,因為期末考考太差,所以他該學期的最終成績連通過標準的邊都摸不到。
我把成績張貼至學校入口網站後,就收到他的電子郵件,要求我再檢查一次他的成績,因為他很確定他應該可以通過。我回信給他,向他保證他的學期報告成績、缺交的作業以及不太好的期末考成績,三者加在一起就是不及格。
四天後,我又收到他寫來的另一封電子郵件。這時聖誕假期已經開始了,他在信中說:「我真的沒辦法安心放寒假,想到這科被當掉心情就很糟,吃不好也睡不好,可以考慮給我一個會過的成績嗎?」這是我第一次見識到「乞求成績」(grade grubbing)的現象,也就是學生要求教授更改成績,但實際上提不出任何合理的理由。像我這個學生,居然希望我因為他心情很差就幫他改成績。
不用說,我當然沒幫他改成績,這麼做對其他學生來說並不公平,對他來說也沒有任何好處。他這堂課被當了,所以他理應覺得難過,但願這種情緒能讓他下次表現得更好。
悲哀的是,這種「我無法面對不舒服的感受,所以你要為我做些什麼」的心態,最近在美國的大學校園中愈來愈常見。大學生受到冒犯時,他們試著說服別人不要再來冒犯他們。他們不知道感到傷心、受傷或憤怒不是什麼壞事,反而試圖控制別人的行為。只因為他們不喜歡自己聽聞的事,就脫口而出「不要在新聞上刊那種文章」或「不要輕易放過我的教授」。
因此,學校一直難以清楚界定言論自由和政治正確之間的界線。耶魯的萬聖節事件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二○一五年,耶魯校方的行政人員寄了一封電子郵件叮囑大家,請避免穿著較為敏感的萬聖節裝扮。耶魯的駐校講師艾瑞卡.克里斯塔基斯(Erika Christakis)針對這個通知寫了一封信,其中寫道:「所以現在的小朋友或年輕人要是展現出稍稍無禮、不恰當、挑釁或者,好吧,就算是有點冒犯,大家對這樣的行為都完全沒有容忍餘地了嗎?」
耶魯的學生因為她的話語勃然大怒,不僅展開了抗議行動,還有數百人簽署了給她的公開信,說她在否定他們的感受。其中一個學生甚至拍了一部影片質問她,說她讓校園成了不安全的環境。當克里斯塔基斯不予苟同時,該學生更用不堪入耳的話來反擊。
該事件發生幾個月後,克里斯塔基斯辭去了她的教職,而她的丈夫尼可拉斯.克里斯塔基斯(Nicholas Christakis)也因此從耶魯西利曼學院(Silliman College)院長的職位請辭。
諷刺的是,學校行政單位原本訴求包容多元的美意,反而引發了更多爭議。這些聰明絕頂的學生來自於頂尖的常春藤盟校,卻對這個以小朋友為主體的節日可以穿什麼服裝有如此激動的反應,仔細想想不覺得有些可怕嗎?
然而,這並非單一事件。各地的大學都面臨類似的問題,愈來愈多學生主張「我覺得受到傷害,因此你們必須所有改變」,讓校方行政人員疲於找出解決之道。如果學校沒有作為,可能被視為缺乏同理心;但如果他們為了不傷害某些學生的感受而改變做法,則可能會扼殺言論自由。
我確定這些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大都認為如果自己覺得不舒服,一定是因為別人侵犯了自己的權利。我們在受害者心態一章也討論了這個現象,這類的人相信他們有責任要確保其他人都不會說出他們不想聽的話。
小孩在成長過程中必須學著了解,即便自己的情感受到傷害,不代表別人有義務要為他改變。別人可以跟你意見不一或選擇不同。你要教孩子把心力花在控制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別人的行為;他們必須知道,自己的情緒只能由自己負責,而且自己有能力承受不好的感覺。
如果孩子沒有學會「自己的情緒自己處理」,她就會想要控制別人。雖然頤指氣使、粗魯無禮、蠻橫難搞在某些情況下可以讓她得償所願,但終究不會使她受人喜愛。而最後她可能會變成動不動就在指責別人沒同理心或政治不正確的人,只因為她自己無法面對不同的意見。
…………
孩子不了解自己的情緒
雀兒喜帶她十一歲的兒子麥克斯來我的治療室時,她看到我的第一句話是:「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們要來這裡,但他的醫生說,他們在麥克斯身上找不出任何問題,所以我們只好來看你。」麥克斯因為胃痛和頭痛缺了很多課。他的醫生為他從頭到腳做了許多檢查和檢驗,但找不出任何問題,所以表示可能是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出乎媽媽的意料之外,醫生居然說對了。
我聽完他的症狀和遇到的問題後,麥克斯很明顯是壓力過大了。他一直處於焦慮又緊張的狀態,什麼事情都能讓他掛心,從他的成績到奶奶的健康都是。但他不夠了解自己的感受,所以沒辦法把它化成語言或文字表現出來。
我相信麥克斯身體上的疼痛都是真的,因為我們的心靈跟身體有強烈的連結。壓力會觸發身體的生理反應,進而引發胃痛和頭痛。小朋友如果不具備情緒控管技巧,就容易出現身體問題。范德比爾特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二○○八年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腹部反覆出現疼痛的孩童中,有百分之六十七的小朋友有焦慮症。患有憂鬱症的兒童和青少年也通常會有身體上的疾病。
雖然制酸劑和止痛藥可以暫時蓋過疼痛,但麥克斯如果不處理潛在的情緒問題,他就不會有所好轉。在我們著手解決他的情緒問題後,他的身體健康問題也減少了。如果他希望身體更健康,就必須學著如何溝通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用健康的方式處理情緒。
教你的孩子認識情緒與管理自己的感受,讓他更能夠辨別自己是不是壓力過大或心情特別糟。及早發現可以避免日後產生更多問題,並能幫助孩子盡快接受治療。
…………
如何改變做法
當葛蕾絲的爸媽開始把自己視為教練後,他們在幫助她學習管控情緒方面發揮了極大作用。透過他們從旁指導,她更能有效應用在療程中學到的技巧。在她生氣的時候,爸爸媽媽會提供她迫切需要的提醒和提示,讓她知道如何撫平自己的情緒。
他們接下來慢慢減少從旁提供的協助,讓葛蕾絲可以對她自己和她的情緒負起全責。整個療程完成時,她已完全相信自己的心智足夠堅強,不論她的感受有多強烈或不悅,她都能好好控制它們。
學習控管情緒和忍受不悅感受是可以習得的技巧,但就像任何其他技能一樣,小孩需要不間斷地指導與練習。
■ 教孩子說明感受
如果孩子不能辨別自己的情緒,她就無法主宰這些感受。沒辦法直接說「我很生氣」的孩子,通常會用行為來傳達憤怒。發脾氣、尖叫、攻擊別人經常是源自於小孩無法說出自己的感受。
如果你跟一般人差不多,在日常對話中大概不太會聽到與感受有關的字眼。相較於「我很生氣」,大家通常傾向於說「他是個渾蛋」。而且,就算真的提及自己的感受,英文裡也會用「我的胃都糾結成一團了」或「我的喉嚨好像被什麼東西哽住了」這類的常見比喻帶過。也就是說,除非你特意教孩子使用與感受有關的話語,否則她不太可能擁有大量的情緒語彙。
教孩子使用感受詞彙,像是在她跺腳的時候說「看來你現在很生氣」,或是在她跑去拿鞋子的時候說「要去公園你真的很興奮對吧」。隨著孩子對情緒的認識漸長,你可以使用更加複雜的感受詞彙,例如「緊張」、「失望」、「慶幸」和「沮喪」等。
以下是教小朋友認識情緒的不同方式:
•在日常對話中分享自己的感受。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大量使用情緒詞彙,像是說「今天奶奶身體不舒服,我很難過」,或是「遊樂場那個小男孩把小女孩推下秋千的時候,我真的好生氣」。
•問問孩子:「你今天過得如何?」養成習慣,每天問孩子過得如何。你可以固定一個時間,像是吃晚飯或準備上床睡覺前,問他今天心情如何,然後看看孩子能不能說明為什麼今天的心情是這樣。
•在孩子說故事的時候,探索孩子的情緒。孩子跟你說今天發生的事時,你可以問他「你在球場上得分的時候感覺如何?」或「老師說你下課不准出去玩時,你的心情怎麼樣?」這類問題。如果孩子沒辦法講出某個特定感受,你不妨試著說:「如果發生在我身上,我想我會很生氣!」
■ 認可孩子的感受
急忙想要為孩子解決問題時,表示你把他的情緒視為己任。認可則是代表你明白他的感受,但還是由他自己決定要如何調適心情。重點在於,不要無視孩子的感受。「你因為我們不能去看電影而心情不好,真是可惜」這類的話缺乏同理心。
你應該提出更詳細的解釋,告訴孩子你全心接受他的情緒,像是說:「如果很想做某件事但不能做,一定很令人失望,所以我了解你為什麼因為我們不能去看電影而心情不好。」表達認可能夠讓孩子知道,心情不好也沒關係。
以下提供一些範例,告訴你如何對孩子的情緒表示認同:
•「我知道你因為我不准你去朋友家玩非常生氣。我也明白,你對於自己必須待在這裡感到非常沮喪。」
•「比賽輸了很痛苦,是我也會很傷心。」
•「我了解你實在太生氣了,才會想說些傷人的話。」
•「我想很多小朋友第一天上學都會緊張,嘗試新事物確實很可怕。」
即使你不了解孩子的情緒,或是他們的反應看似太誇張,你還是要接納他們的感受。孩子需要知道他們可以表達情緒,即使想法不同,你也會尊重他們的感受。
■ 糾正行為而非情緒
有時孩子並不清楚想法、感受和行為三者間的差異。以下是示範情境:
家長:你朋友說你不能和他們一起玩的時候,你感覺如何?
小孩:我覺得他不想當我朋友了。
家長:聽起來是你的想法,而不是你的感受。你以為他不想跟你做朋友了。那你感覺怎麼樣?
小孩:覺得難過。
家長:原來是覺得難過啊,這是當然的。那你怎麼反應?
小孩:我對他發脾氣。
家長:所以你還生氣了,這也是情緒的一種。是我也會很生氣。你生氣的時候做了什麼?
小孩:我一邊走掉一邊說,我要去找新朋友玩。
家長:生氣的時候離開現場是很好的選擇。
和孩子解釋,想法是他腦海中的字句和圖像,感受則是形容他的心情,像是開心或悲傷,而行為則是他身體採取的行動。
孩子了解這三者的不同之處後,就會更清楚自己的選擇。舉例來說,他會明白生氣沒關係,但打人就不行了。同理可證,難過也沒問題,但大聲尖叫與大發脾氣是不能接受的行為。
告訴孩子,他不會因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而惹上麻煩。但你要針對他的行為制定規範。
建立清楚明瞭的家規,明白表示可以用哪些方式來表達情緒。寫下應遵守的規矩並貼在家裡。如果你說「不許吼叫」,那你也要能夠遵守這個規定。如果你提高音量講話,那孩子也會隨之仿效,這項規定就會失去效力。
以下是幾個簡單的規範,可以幫助孩子開始掌控自己的感受:
•尊重他人的身體空間與所有物。不可以打人或傷害別人的身體,也不可以破壞他人的物品。
•好好和人說話。不可以罵人或侮辱人。
•使用室內說話的音量。不可以大吼大叫。
雖然甩門對某些家庭來說不是什麼大事,但有些父母絕不允許此事。因此,請列出家中所有人都能遵守的規範清單。記得,你可以視需要變更與修改這些規範,但務必確保孩子了解你的期望。
■ 放手讓孩子感受負面情緒
你的工作不是讓孩子笑口常開,而是要協助他學著自己面對不舒服的情緒。
以下是孩子必須體會的不適感受:
•憤怒:孩子必須學著在生氣的時候讓自己平靜下來。
•緊張:你一定要讓孩子知道,會感到緊張不代表他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愧疚:當孩子說他很抱歉或心裡難受時,不要急著說「沒關係」。讓他體驗一下愧疚感,他才會有動機改變自己的行為。
•悲傷:不要因為孩子難過就想逗他開心,他要練習安慰自己。
•失望:當事情的發展不如孩子預期時,不要不自覺地想要補償他,讓他偶爾體驗一下失望的感受。
•無聊:孩子抱怨無聊不代表你有義務要娛樂他。他在生命中會有很多時刻必須忍耐無聊。
•沮喪:當孩子想辦法要完成一項困難的任務時,難免會受挫,但這不表示你需要出手幫他或替他解決問題。
你要放手讓孩子經歷各式各樣的情緒,不要出手干預。你可以從旁提供建議,但不要幫他脫身,他會漸漸開始相信自己有能力成功排解自己的情緒。
…………
如何教孩子對自己的情緒負責
雖然有些孩子比較敏感,但葛蕾絲的爸媽卻把這個標籤當作藉口,任由她不去面對不適的感受。在他們開始教她對自己的情緒負責前,必須先相信她可以應付這些感受。如果你把小孩當成脆弱物品在保護,她就會認為自己無法面對任何困難,但如果你協助她看見自己有足夠的力量來面對不適感受,她就會覺得自己能夠克服萬難。
■ 幫孩子找出振作妙招
孩子必須知道,擁有各種情緒是很正常的。當有不好的事發生時,感到難過也沒關係。事實上,悲傷是療癒的一環。
但這不表示孩子要陷入糟糕的情緒中,他可以主導自己的感受。如果他有起床氣或今天在學校過得不好,他可以決定要如何提振自己的心情。
行為很容易被感受牽著鼻子走。如果心情不好,你可能會想一個人待在家裡,但這麼做只會讓自己深陷其中。採取與自己的感覺截然不同的行動,是轉換情緒的方法。也就是說,和朋友出門或許能讓你開心點,或是出去走走也可以讓你振作起來。
關鍵在於幫孩子找出處理情緒的健康方式。如果你沒這麼做,孩子可能會透過某些比較不健康的方式來讓自己好受點。心情不好的孩子可能會依賴食物來安慰自己,或是覺得孤單的青少年可能會尋求網路戀情來獲得關注。
你要主動教導孩子以健康的方式安慰自己,使心情平靜下來,鼓勵自己振作起來。切記,沒有什麼激勵辦法是一體適用的。在外頭玩幾分鐘可以讓這個孩子冷靜,但畫著色畫對另一個孩子來說可能才是最有效的辦法。
你可以運用以下的示範情境,與孩子一起找出最能幫他提振心情的工具:
家長:我們一起來列一張你在開心的時候喜歡做的事吧。告訴我,你心情很棒的時候,喜歡做什麼?
小孩:我喜歡去海灘玩,也喜歡去公園玩。
家長:哇,這些都是很好玩的事。那在家裡呢?假設你放學回家後心情很好,你可能會想做什麼?
小孩:我會和貓玩、和朋友聊天。
家長:這些事會讓你開心嗎?
小孩:對啊,做這些事的時候我都笑得很開心,覺得很好玩。
家長:太棒了。那我們再來想想你開心的時候還會做其他什麼事。
小孩:我喜歡出去散散步,或是打電話給爺爺,跟他說我在笑話集上讀到的笑話。
家長:沒錯!你真的很喜歡做這兩件事。
把小孩說他在心情好時喜歡做的事情全部寫下來,然後在他心情不好的時候,請他從清單中挑選想做的事。跟他說,在難過或孤單的時候,做這些事可以讓他心情變好。
你也可以打造一個快樂工具箱。拿一個小箱子,在裡面裝滿一些小東西,提醒小孩他在開心的時候會想做的事,像是他的笑話本和美術用品。你也可以放一些會讓他發笑的東西,像是爺爺的好笑照片。透過不斷地練習,他會知道哪些活動對他最有幫助,並會開始自發地去做這些事。
■ 幫孩子找出安撫活動
就跟孩子需要知道如何在心情低落的時候鼓舞自己一樣,他也要學著在生氣的時候安撫自己。不管孩子是因為一道數學題而感到受挫,或是因為玩桌遊輸了而生氣,他必須知道如何在心情不好的情況下繼續朝目標邁進。控制憤怒和沮喪的關鍵要素是自覺。
教導孩子辨別自己即將生氣的警訊。聊聊當他的情緒要爆發時,身體會出現哪些警告訊息?他的心跳可能會變快,或是臉會燙燙的。如果他學會辨識這些警訊,就可以在「爆發」前讓自己冷靜下來。
問問孩子:「你心情平靜的時候喜歡做什麼事?」著色、玩黏土或聽聽平靜的音樂都可以是幫助身體和大腦冷靜下來的活動。
就像快樂工具箱一樣,你也可以準備一個「平靜工具箱」,放一些能讓心情平靜的小東西在裡面。當孩子緊張不安、過度興奮或脾氣不好的時候,你可以跟他說:「讓我們來看看你的平靜工具箱。」然後他就能自己選擇要用哪個工具來控制情緒。
■ 提升孩子的情緒控管技巧
用健康的方式處理不適的情緒,是你能教給孩子最重要的技巧,但光是告訴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效用不大,他還需要反覆練習,需要你從旁引導。即使年紀漸長,開始面對新的挑戰、更加艱困的處境,他仍然會需要你的指引與支持。
你要像個好教練,給予大量的正向讚美與強化。明確指出孩子的努力和付出,像是說:「你今天很棒,在生氣的時候就跑回房間冷靜一下。」
貫徹執行你定下的規範與後果,讓孩子知道你決意幫他從錯誤中記取教訓。此外,你可以定期與孩子聊聊之後要怎麼做得更好,像是問他:「除了打妹妹之外,下次你可以採取什麼不一樣的做法?」幫孩子找出新的策略,以後他如果又經歷同樣的強烈情緒,就能做出更好的選擇。
.
以上文字取自
告別玻璃心的家長強心針:掌握13不原則,堅定父母教出堅強小孩
大 塊 ✦ https://bit.ly/3bUic7l
博客來 ✦ https://bit.ly/2WQG3jY
誠 品 ✦ https://bit.ly/3bNgKU8
momo ✦ https://bit.ly/2NCHAVo
金石堂 ✦ https://bit.ly/2WRPoYy
讀 冊 ✦ https://bit.ly/2LR6xvm
大塊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LocusPublishingCompany/
.
7/11台北公益免費_葛拉威爾《解密陌生人》新書分享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136708193381293/
【時報作家沙龍EP11|人生不用那麼入戲! 心理師洪仲清解析葛拉威爾新作《解密陌生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CsPDToZWBE
已額滿_7/14 台北公益免費講座_我們與和解的距離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368801245302/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沒文化真可怕出處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明成祖尋覓建文帝 需要鄭和七下西洋?(一)|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燕王的人馬已經到達了南京金川門,建文帝打算出迎,左右人等都散去了,只有幾個貼身侍從在旁邊。建文帝嘆息說:「我沒臉相見啊!」於是在宮裡放火自焚了。燕王高風亮節,摒棄前嫌,派遣太監前往救援,可惜來不及了,只從大火中把建文帝的屍首搶了出來。燕王哭著說:「你果然如此癡呆啊,我來是為了幫助你做好皇帝,你竟渾然不覺,而走上絕路!」
中國古代有一本書叫《春秋》,有一個歷史時期叫春秋時期,另外,還有一種寫歷史的方法叫做春秋筆法。上面這段文字是燕王朱棣幹掉自己的侄子建文帝篡奪帝位後,史官運用春秋筆法描寫建文帝之死的「傑出」作品。當我們查閱中國的史書時,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遭遇春秋筆法了,那些毫無出處和佐證的歷史根本沒有參考價值。更可怕的是,許多史官在皇權的威懾下胡言亂語、胡編亂造,誤導我們這些後世的閱讀者。
建文帝之死就是一宗無頭案。當時宮中大火也許是真的,但那些給朱棣臉上貼金的描寫,你要真信,就上當了。建文帝也許的確活不見人,死不見屍了,這讓他的叔叔朱棣十分煩惱。如果這個侄子還活著,可以逼迫其「退位」給自己;如果這個侄子的屍首找到了,舊帝死了,自己可以順理成章地繼承大統,成為新皇帝。找不到建文帝,朱棣只能編一套瞎話,說這個侄子想不開,放火燒死了他自己,龍椅自然也就該由叔叔來坐了。
朱棣當上皇帝,按說這宗無頭案也就過去了。然而朱棣在位期間,命令手下一位太監率領龐大的艦隊和士兵,劈波斬浪,耗資無數,多次下西洋,讓人不禁疑惑朱棣做這件事的動機,是不是為了尋找那個人間蒸發了的建文帝?
找個逃跑的廢帝,用得著七下西洋嗎?
那個太監,就是大名鼎鼎的鄭和。其實他本名不叫鄭和,而是姓穆罕默德,一聽這個姓就不是祖籍中土的人士。實際上,鄭和的祖先原本是中亞貴族,在元朝初年遷到了中國,後來定居於雲南,取了一個漢姓「馬」,與穆罕默德的「穆」字諧音。鄭和本名馬三寶,12歲的時候,飛來橫禍,明軍打到了雲南,他被抓進了軍營,閹割後做了太監。不幸中的萬幸是,他跟對了主子,進入了燕王府做事,這位燕王,當然就是後來的明成祖朱棣了。
朱棣對這個馬三寶非常賞識,在發動叛亂後,馬三寶還為朱棣立下了戰功,看來這個太監絕非常人。打下江山之後,朱棣論功行賞,賜馬三寶「鄭」姓,改名鄭和,授予四品官職。皇帝賜姓對於臣子來說,是至高無上的榮耀,許多一品大員也沒有這樣的待遇,可見鄭和多麼受到朱棣的器重。
永樂三年(即1405年),鄭和奉皇帝的命令,率領28 000餘人、40餘艘船,從蘇州劉家河出發,開始了第一次下西洋的壯舉。到宣德五年(即1430年)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為止,鄭和帶隊總共7次下西洋,每次的人員、船隻規模基本上都和第一次沒有什麼差別。按照永樂皇帝朱棣的詔書,下西洋的目的是揚我天朝國威,讓四方蠻夷歸服。不過根據《明史•鄭和傳》透露,「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踪跡」,也就是說,朱棣懷疑建文帝跑到了海外,所以派鄭和去尋找這個廢帝的下落。
這的確是一個貌似合理的下西洋理由。在儒家思想的灌輸下,古代中國人非常熱衷於維護「正統」,朱棣雖然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但按照正統的說法,朱元璋的位子是要傳給大兒子的,大兒子早死,所以才傳給了大兒子的大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建文帝,皇位根本沒有朱棣什麼事兒。朱棣奪位之後,當時的天下第一大儒方孝孺拒絕為他服務,披麻戴孝在朝堂之上寫下「燕賊篡位」,憤怒的朱棣滅了方孝孺的九族後還不解恨,連帶著方孝孺的弟子、朋友一併殺戮,這就是所謂的滅十族。
這種維護正統的觀念在古代異常強大,所以一天不能確定建文帝已經死了,朱棣一天都不能安心。這樣看來,讓自己的心腹鄭和興師動眾地去海外尋找建文帝的下落,並不算是鋪張浪費,事關自己的寶座,花多少錢都是值得的。
但是這個理由無法解釋朱棣為什麼讓鄭和前後六次下西洋(第七次下西洋時朱棣已經死了),從永樂三年一直找到永樂十九年。第一次下西洋,鄭和的船隊就已經到了印度西海岸一帶的古里,並在那裡立碑留念,碑上刻字「去中國十萬餘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風,刻石於茲,永示萬世」。如果倉皇出逃的建文帝能跑到比古里還遠的地方,那得在海上以劉翔一般的速度飛奔了。尋找一個生死不明的廢帝,根本用不著下西洋這麼多次。
所以,尋找建文帝最多只能算是個附帶任務。那麼揚我國威是不是主要任務呢?明朝的確有這樣的傳統。朱元璋開國之初,就派人奔赴日本國和東南亞各王國,宣布現在中土是明朝了,各位要積極前來朝貢,還把許多東南亞王國列為「不征之國」,那意思就是天朝不會派兵攻打你們,你們不用害怕,我天朝過去不稱霸,現在雖然強大了,但還是不打算稱霸,只是你們一定得來朝貢啊!
明朝建立的事情,經過朱元璋這麼大肆宣傳,早就被東南亞各國所知曉了,本來不需要再去宣傳。不過朱棣篡位之後,為了打扮自己的「正統」形象,還是很有必要再次對外宣傳宣傳,讓國際友人都知道自己是如假包換的明朝新皇帝。
鄭和下西洋在外交上的確下足了功夫,每到一國,就和國王搞好關係,撒下大把的財物,力邀國王派出使節回訪天朝,甚至有些國王還親自動身回訪天朝。當然,那個時代不是聯合國裏一國一票,大家平等的當代,當年那些東南亞國家國王雖然貴為國家元首,其實比部落酋長強不到哪裡去,隨便帶一些土特產去明朝,就能獲得豐厚的回報,順便旅遊一下見見世面,還不用自己掏路費,何樂而不為呢?有些小國國君甚至在旅遊期間,病死在大明王朝境內,真是此間樂,不思蜀啊!
但話分兩頭說,如果鄭和下西洋真的是為了揚我國威,建立睦鄰友好關係,明朝似乎也太不值得了。首先論實力,當時鄭和接觸的這些東南亞、南亞國家沒有一個能上枱面的,不論人口、面積還是經濟,和明朝至少差兩個數量級。一頭獅子願意和一群狼睦鄰友好一下,卻肯定懶得搭理一群老鼠。生物界的規律如此,古代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弱國無外交。第一次下西洋,鄭和這個老江湖就已經把這些小國的實力摸得八九不離十了,揚我國威的目的也已經達到了,沒必要再浪費財力再下西洋了吧?
其次論距離,鄭和拜訪的一些國家甚至遠在印度洋的西海岸,那些阿拉伯部落和非洲沿海部落除了給天朝送來幾隻長頸鹿,讓天朝誤以為是麒麟之外,還有什麼利用價值呢?就算是為了交朋友,也沒必要帶上兩萬多士兵和幾十艘大船過去吧?
千萬別低估朱棣與鄭和的智力,這一君一臣完全可以位列最精明的一批中國人之列,千萬不要以為,他們只是腦子發熱,才幹出這種賠本賺吆喝的事情。不會,絕對不會!這君臣之間一定還有不可告人的秘密,鄭和連下西洋,其實是為了執行某些秘密任務。
差錢,還是差錢
下西洋行動的總策劃是朱棣,因此我們得站在朱棣的角度來想問題。作為一個泱泱大國的皇帝,朱棣要處理的重大問題無非是兩件事,一件是國防,要時刻警惕元朝的後裔——蒙古人捲土重來。朱棣雄才大略,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直面北方的挑戰,並數次御駕親征,大大削弱了蒙古各部的實力,使蒙古鐵騎幾十年間不敢越雷池一步。鄭和下西洋顯然和國防扯不上關係。
另一件就是內政了,朱棣面對一個老爸朱元璋留下的難題:差錢。
其實,中國境內金礦和銀礦十分稀少,因此在金屬作為貨幣的古代,一旦中國的經濟有所發展,經濟總量和貨幣總量的矛盾就會日益突出。朱元璋一開始試圖沿用元朝印製紙幣的老辦法,發行大明寶鈔來增加貨幣供應量,與日益增長的經濟總量相適應,結果由於無法控制紙幣的貶值問題,大明寶鈔可恥地失敗了,民間依舊用銅錢作為貨幣。
但是銅錢本身是賤金屬,一枚銅錢的價值很小。在小額交易中銅錢還是很方便的,比如買棵白菜、打瓶醬油甚麽的,但是經濟越發展,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大額交易,這時銅錢的麻煩就來了。大額交易對銅錢的需求量非常大,可是古代銅的開採量受到技術落後和銅礦難尋的限制,不能在短時間內提升。同時從鑄造角度看,鑄造一批銅錢和鑄造一批銀幣所費工時基本一樣,但是平攤到每枚錢幣上,銅錢的鑄造成本同它本身的價值相比,就非常可觀了,相反銀幣由於本身價值高,所以鑄造成本相對來說比較低。
(二之一,待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沒文化真可怕出處 在 3Q陳柏惟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韓市長之前很自豪,陸橋花三天就拆好了,表面很風光,但背後的排水導流系統都沒做到位,這就是這次高雄國瑜水上樂園的原因之一。
只說漂亮話、只做表面事,這就是目前高雄市政的問題,也是整個台灣政治的問題。
閱聽大眾浸淫在某些扭曲的媒體文化裡,喜歡「六個月就做到OO」、「上任保證發大財」,這種近乎毒癮似的空話,讓大家覺得好爽。結果什麼都做不到,什麼都推給別人,遲到了還不能指責他,這市長不像市民公僕,是市民的三歲寶寶,罵不了批評不得,只能說他好棒棒,只能給他糖吃,否則就要哭鬧說一定是別黨或中央霸凌他。
我也在此呼籲韓市長,罷韓不是無聊的事情,是市民在反彈,從來都很嚴肅認真。若你對人民還有一點心,我本人在此邀請你對談,但我想你根本對這土地沒有期望、沒有感情。
說到對土地的感情,我們正見證港人的絕望,香港正在急速腐朽。
向來對政治冷漠的港人,自6月9日以來,已發動6次數十萬人至百萬人的大遊行,因為基本生存條件沒有受到保障,居住、醫療、教育、母語都受到中國因素侵吞,特區政府非但不保護香港人民,反而壓制香港人民的聲音,且手段越來越粗暴,視人民如糞土。
在「一國兩制」只剩「一國」,港人在忍無可忍之下只能持續反抗,香港的傷痕也越來越多。香港讓我們知道,如果接受中國的和平協議及九二共識,換來的承諾只是一張廢紙,中國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面對民意,港府不思檢討,持續研發更卑鄙的鎮壓手段,包含全面性的科技監控,以及利用黑道作為代理人傷害市民,讓政府能躲在暗處暗箭傷人,製造香港的社會動盪與恐懼,一個史上最可怕的獨裁政權,正在吞噬一個長期擁有高度法治與自由的進步城市。
面對網路壓力,港府與中共政權刻意以新聞或網文帶動輿論,以「暴民」、「擾亂社會秩序」,或者是抹黑發出不平之聲的市民是「拿錢的香港版1450」,又或者是,挑弄保守安定派對於社會運動的不滿。
我們在留言評論裡可以窺見這些毒果子,什麼「打得好」、「正義之士維持家園和平」、「欠教訓」。如果哪天你參與社會運動和倡議,看到親友、同事如此留言,會不會覺得很心痛?中共政權要的就是這種效果。肉體的暴力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人性被分化對立,挑弄地扭曲變形,忘了什麼是對於生命的尊重,揚棄基本人權價值。
但台灣,其實也正在潰爛。
我們同樣面臨中國獨裁政權透過科技監控、金錢收買、代理人政治等,各種卑劣手段的滲透。唯一的差別是,香港的主權已被中共的魔掌攫住,台灣的主權目前還握在台灣人手裡,我們正是因為守住「兩國」體制的防線,因此還能自主選擇自己的未來。
在此聲援香港人對於獨裁政權的抵抗,希望香港是香港人的香港,而不是中國的香港,黑道的香港,共產黨的香港。也期望台灣人更該團結一致,維繫最基本的主權底線,抵抗中國對民主世界的攻擊。
今日香港,明日台灣。
預防勝於治療、珍惜生命遠離中國。兩岸不是一家,不管親不親,不要玩火燒身,台灣永遠都該是台灣人的台灣。
台灣基進「護台抗中法案」,我們不能讓中國資金和政治勢力影響台灣民主,拜託大家連署起來:https://tafi.statebuilding.tw/
由熱心網友剪輯精華,版權為民視電視台所有。原始出處:
https://youtu.be/K0l0kFbYQ04
https://youtu.be/3S3l7IsGFvI
#陳柏惟 FB
https://www.facebook.com/3Q.PehUi/
#3Q陳柏惟 反正要選立委後援會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34607250528296/
柏惟噗浪
https://www.plurk.com/wondafrog
柏惟 IG
https://www.instagram.com/wondachen/
柏惟推特
https://twitter.com/wondafrog
網路廣播 Podcast ( Spotify 或 Apple Podcast 搜尋3Q)
#台灣基進 官網
http://radicalwings.tw/
台灣基進 FB
https://www.facebook.com/radicalwings/
台灣基進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NQ4sJJO-d8YJl_FK-bmt_g
捐款支持台灣基進
http://radicalwings.tw/support.php
入黨申請
http://radicalwings.tw/survey.php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7Rfe5hnJ5_M/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