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40年未清淤影響農溉 農水署3年內完成下社埤塘清淤
2021/09/16
〔記者蘇福男/高雄報導〕高雄路竹區社東里下社埤塘逾40年未清淤,蓄水量早已無法供應旱季水稻灌溉需求,當地農民向立委邱志偉陳情,農委會農田水利署現場會勘後,允諾今年底將啟動清淤作業,預計3年內完成。
下社埤面積約5公頃,儲水主要供應鄰近水稻灌溉使用,下大雨時也能暫時發揮滯洪功能,在冬季雨量越來越少的現狀下,第一期稻作幾乎都要仰賴埤塘水源才能耕作,因此農民期望增加埤塘儲水量,以滿足日後的灌溉需求。
農民指出,今年上半年大旱,導致許多水稻因缺水而停耕,下社埤鄰近依賴埤塘水灌溉的農地,年初也因缺水無法耕種,主因為下社埤已超過40年未清淤,埤塘淤積嚴重,甚至雜草叢生,蓄水量早已無法供應旱季水稻灌溉需求。
農水署副署長陳衍源實地會勘後表示,今年底將啟動下社埤清淤作業,因經費有限,需分年、分期、分區施工,預計將以3年時間完成,預估需2000萬元經費;農水署高雄管理處指出,預計今年將完成清淤發包設計作業,明年初搭配第一期稻作灌溉後,埤塘水位低點時,即展開清淤工程,目標在2年內完成3萬方的清淤作業。
邱志偉表示,南部冬天不下雨的天氣型態越來越明顯,因此埤塘的水資源格外珍貴,清淤作業提早完成就能增加儲水量,以利農民灌溉,他建請農水署盡可能在2年內完成下社埤清淤作業,清淤時也盡可能不要放流珍貴水資源,以分區作業方式,將埤塘逐區完成清淤。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目前雲林一期水稻進入抽穗開花期,這段期間需要大量用水灌溉,但受到今年缺水影響,農民抽出的地下水量小,抽水時間倍增,預估電費成本需多一倍。另外也有農民因為抽不到水,馬達持續運作而損壞,近期許多農民維修費用增加苦不堪言。 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
水稻灌溉時間 在 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李秉穎老師之前在年代向錢看的網路獨播節目中,提及有哪些疫苗是成人才補打的,其中包括了日本腦炎疫苗。這次很高興可以應老師擔任理事長的台灣疫苗推動協會之邀請來整理一個日本腦炎的懶人包,把這個大家可能有點忽視但嚴重的疾病介紹清楚一些!
雖然現在時值新冠疫情期間,但其他的病還是可以發生的,提醒大家注意一下!
先來個重點整理:
1.日本腦炎是由日本腦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造成的疾病,此病毒和登革熱病毒都是黃病毒屬(Flavivirus),不會直接人傳人,需要藉由蚊子叮咬傳染。
2.日本腦炎是在亞洲許多國家病毒造成腦炎的主因,每年全世界大約有六萬八千個案例。在東南亞還有西太平洋地區的24個國家有流行日本腦炎,高達30億人口暴露在感染的風險中。
3.感染日本腦炎病毒大部分無明顯症狀,約有小於1%的感染者會出現臨床症狀,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是急性腦炎。一旦產生腦炎,死亡率可以高達30%。就算倖存,也有高達30~50%的人可能有神經性或精神性的後遺症, 重度失能如運動缺陷、痙攣、認知、語言障礙、頭痛,輕度失能如學習困難、行為困難等。
4.目前沒有抗病毒藥物可以治療此疾,故施打疫苗為預防日本腦炎之有效方法。
5.台灣每年5至10月為日本腦炎流行季,其中6至7月為流行高峰。在台灣以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為主要病媒蚊,常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吸血高峰為黃昏與黎明時段。
6.台灣從1968年實施全面幼兒日本腦炎預防接種以來,病例逐年減少。近10年(2010至2019年)通報病例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1.04至2.14,確定病例發生率則為0.07至0.16。
7.雖然小時候大家都打過日本腦炎疫苗,但疫苗的保護力會隨時間降低。自1998年以來,臺灣的日本腦炎病例轉以成人為主,九成以上的確定病例年齡在20歲以上。2000~2014年日本腦炎通報案例中,88%的患者曾接種過日本腦炎疫苗。最近幾年,台灣的日本腦炎確定病例更是提高到40歲~59歲這個年齡層為主。提醒民眾若有疑慮或可能有較高的感染風險,比方說計畫至疫區旅遊者(中國大陸、日本、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可至各大醫院旅遊門診或是感染科門診諮詢醫師自費接種日本腦炎疫苗的必要性。
8.除了40歲~59歲這個區間的民眾感染風險最高,隨著體內抗體下降,長者也有可能是日本腦炎的高風險族群。
水稻灌溉時間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智在家鄉】手機也能巡田水!物聯網耕種超節電 關渡精準施肥稻作好壯壯
2021-01-26李 映萱智慧家鄉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王佐銘、程子奕、呂怡潔、胡照鑫、李盛雯/新竹報導
國內農業就業人口逐年減少,年齡層也有老化趨勢,為了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吸引青農們回流,2020第三屆聯發科技「智在家鄉-數位社會創新競賽」團隊「走向里山一家當關」與「小草」,用智能生產及智慧管理進行定時、定量計算處理,精準投放肥料與水,農民只須在系統上操作,就能種好菜、育好果,大幅降低人力、減少資源消耗,為家鄉農民有效地控管田地。
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統計,台灣農業就業人口有近20%年紀超過65歲,且扣除政府補助,農民月平均收入不到1萬元。「走向里山一家當關」綜合所學與在地實務經驗,加上科技和創意,研發出「SOLOMO永續稻作技術田間管理決策平台」APP,幫助農民建立生產SOP,增加農業產量,提升農民所得。該平台代表意涵為:SO(社群)、 LO(在地)、 MO(行動),團隊成員從家鄉關渡平原進行實驗改良,結合在地團體、農田水利會,擁有10年關渡平原生態的相關資料,經過AI大數據分析、交叉比對,可精準施肥、用水管理、預估採收時間及產量,避免資源浪費。
團員何榮旺與何永山父子,祖輩皆在台北市北投地區務農,見證了都市變遷下的產業更迭與興衰。雖然從父輩起因都市計畫變遷不再務農,仍然心繫農業,轉而投入七星農田水利會。他們發現,過去農民覺得肥料灑越多越好,事實上少量施肥跟用水,反而能讓稻子扎得更深。
團隊自信分享,曾把稻田分成兩部分來試驗,一邊使用SOLOMO永續稻作技術,一邊則遵循舊有稻作模式,有次颱風天突襲,使用系統的那半邊稻田完好無缺,另外半邊稻作則被颱風吹得連根拔起、東倒西歪。SOLOMO也獲得「台北市七星農田水利會」、「台北市七星農田水利研究發展基金會」、「台灣水資源與農業研究院」等農業技術、大數據資料專家認證。
何榮旺說,除了增加農民收益和友善環境的前提下,以水稻強化栽培(SRI) 技術和關渡平原做為市場區隔指標,打造專屬北台灣特有水質環境的優良稻米品牌,進而推廣至其他地區,進而吸引青年洄流返鄉,傳承農業文化。
他們規劃用1年的時間來驗證SOLOMO的AI大數據演算法和功能,後續再上架推廣。未來APP將擴充田間用水施肥、微氣象等功能,並加入田間紀錄、管理、教學。未來將藉由全台17個農田水利會推廣「SOLOMO 永續稻作技術田間管理決策平台」計畫,加速「七星SRI稻米產銷專區」成立,將「七星模式」由台北市關渡平原,推廣至全台灣稻作生產地區。
另一組參賽團隊「小草」,除了看重智慧農業的發展,也關心城市冷氣用量帶來的環境災害。為了降低冷氣用電、提高農業產能,團隊打造「物聯網自動灌溉與排水系統」,應用在屋頂可為大樓降溫,在溫室與農地可發展智慧農業,助農民達到精準施肥及用水,為孕育我們的這塊土地節約能源。
隨著物聯網在農業上的蓬勃發展,聰明的農業應用越來越受到重用。該系統運用感測系統監測土壤品質,導入物聯網技術與地下水排水系統,將採集農業生產現場的光照、溫度、濕度等參數訊息進行數字化和轉化後,傳輸到自行開發的物聯網IoT平台進行整合,以遠程監控即時了解農產品生長狀況。
他們在農地建設多台攝影機,系統結合氣象與雨量預測,不僅能即時偵測土壤灌溉時機,下雨時會啟動馬達保護機制,關閉灑水功能並進行排水,解決了以往梅雨季農作物根部淹到腐爛的問題。為了讓更多人參與此計畫,該團隊在政府的在職訓練課程中公開零組件與程式,製作教學手冊與電子檔供全民DIY,也讓民眾免費申請團隊所開發的物聯網平台。
「小草」團隊分別在高雄、桃園、中壢與台南設置示範基地。其中在高雄的智慧農地,團隊建立地下暗渠排水系統,當下大雨或土壤施肥鹽份過高時,能自動排出多餘水分及鹽分。自動灌溉系統則是用50瓦太陽能板供電,能將水跟肥料直接傳到植物根部;肥料的控制上,除了土壤酸鹼度與電導度的監測外,更可掌握植物氮、磷、鉀生長要素,透過數據即可得知植物需要吸收的養份。
另外,團隊與嘉義溫室業者已合作2年,透過綠屋頂設計,屋頂打造物聯網自動灌溉與排水系統並結合太陽能供電,建構出一套不僅能滿足種植與克服屋頂限制的基本需求,還能達到即時監控與節約能源的自動化屋頂種菜系統,達到保水、排水、自動灌溉、降溫等種植需求。經過團隊實測,在屋頂種植有機蔬果,使室內外溫差有5至10度,只要室內比屋外低1度,即可省電6%。
此系統使用數據上網,結合物聯網,可以將空氣與保水層溫、溼度、土壤酸鹼度與電導度、氮、磷、鉀連線上網紀錄數據或存取於SD卡;還可透過網路遠端遙控物聯網設備,啟動相關設備,例如打水、霧化等自動化功能,以便及時控制效果,讓需常遠行的種植戶也不用。
該團隊希望透過政府職訓課程,與更多對物聯網有研究、從事農業的人進行交流,爭取更多教學單位合作,培養更多人才為家鄉做出貢獻。團隊認為,這套系統導入的排水系統,可對抗乾旱及洪水天災,除了國內推廣,希望未來可推廣到自然災害較頻繁的國家,透過國際間的分享,達到全球化的應用。
附圖:▲團隊使用SOLOMO APP在關渡平原進行實驗。(走向里山一家當關提供)
▲團隊在示範基地使用「物聯網自動灌溉與排水系統」。(小草提供)
資料來源:https://cnews.com.tw/195210126a03/
水稻灌溉時間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目前雲林一期水稻進入抽穗開花期,這段期間需要大量用水灌溉,但受到今年缺水影響,農民抽出的地下水量小,抽水時間倍增,預估電費成本需多一倍。另外也有農民因為抽不到水,馬達持續運作而損壞,近期許多農民維修費用增加苦不堪言。
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25330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水稻灌溉時間 在 蕭美琴立委辦公室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口頭質詢─
▶本席日前親自走訪希望廣場,花蓮農友表示該區域成效佳且難得有可以直接銷售產品給北部都會消費者的據點。近來聽聞該地租約產生變化,已知農委會要另覓他地,尋找長期穩定的聚集點,包括華山特區等國產署所屬的土地,目前接洽狀況為何?
署長:希望廣場因有其他用途,與國產署討論後認為北市行六地區較適當,已與財政部正式洽租,希望六月初能承租。有關租地行政管理仍需內部溝通。
▶目前花蓮中南區沒有任何二級產業設施,農產品不能順利加工,無法提升附加價值。農委會不斷強調發展「農業加值」,此目標在西部地區已發展一段時間,但就花東地區而言,還是有很大落差與缺口,尤其農產品原物料需運送至西部地區加工,才能回到原來的村莊與部落販售,一方面違背節能減碳、另一方面農民收入也會因運輸費用大打折扣。現在連簡易加工都有困難,更遑論達到理想的六級化。農委會規劃為何?另外本席主張單一村莊、社區或部落難以形成規模,因此更需藉公部門的協助,依照季節整合不同社區、不同作物,共同使用符合ISO標準的機器、衛生加工設施,讓產品順利上架,唯有如此,農產經濟規模才能被有效運用,後續才有機會發展產品包裝設計、通路行銷甚至是觀光產業,吸引年輕人回流返鄉。
有機產品需要的加工設施是更進階,現在是連一般基本設施都缺乏。
主委:花東地區困難處在於沒有經濟規模,在當地設點的使用率低,現在農委會的科技計畫要做研究,朝向以最小規模能經營的方式,來建立二級化產業。另外,花蓮有機聚落彼此間機具不互相使用,這點有勞委員來協調。
▶花東地區有六千公頃的可耕種農地沒有納入水利會灌溉區,相當可惜,農委會接下來的規劃?納入水利會的灌溉範圍是一個選項,主管機關有灌區認定有裁量空間,應該不至於需要完全靠修法來解決。
▶退輔會所屬土地的租期,對有機農業有很大限制,因有機農業至少三年養地還須承受各種風險,農委會畢竟是農業發展主管部門,應協調所有國有適合栽種有機作物的大面積土地,讓有機農業租期拉長到八年,區隔一般農業與有機農業,提供友善農民的條件,相信這將有利於有機農業的長期發展。
主委:會與地方政府尋找新水源、開發替代水源。水利會灌區勢必要重新調整,因灌區不見得都是種水稻,水的利用要去調整。若牽涉到水利會會員改變需要修法。另,有機農地延長租期農委會會協助。
水稻灌溉時間 在 灌溉管理操作對水稻生長期距及灌溉用水效能影響之研究--林羿 ... 的必吃
二、每株稻苗行距間隔25公分。三、用水田除草器做除草與翻土的動作。那這些動作因為可能要耗費很多的人工和時間,所以,慢 ... ... <看更多>
水稻灌溉時間 在 農試所間歇灌溉法種稻省水增產有成 - YouTube 的必吃
水情嚴峻,十分仰賴水資源的稻作產業首當其衝,花蓮有機小農使用間歇性 灌溉 農法,讓 水稻 乾溼交替的 灌溉 模式,節省栽培用水30%,也增加稻米的收成。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