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會想到在德國會有人死於洪水之中,或許在其他窮困國家,但不會是發生在德國。」報導中那位德國婦人難過的哭了。
對,當我看到新聞標題德國因大雨引發水災洪流,讓萊茵河畔諸多童話世界般美麗小鎮有如遭轟炸過,滿地都是瓦礫、樹木、房屋幾乎全毀,死亡人數持續增加中。這新聞讓人忍不住驚訝:這是在說德國嗎?德國會因為一場大雨就會引起水災洪流死亡?真是太不可思議了,如果是發生在其他窮困國家還比較能理解,但德國?西歐先進國家中人民最守法做事最嚴謹,基礎建設一流的德國?德國的水利工程有這麼不堪一擊嗎?
新聞報導影片中,CNN記者說: 「為了讓您了解這次水患的範圍,我現在站的位置就是在河堤旁的旅館,淹水高度是一直到旅館的三樓,你可以看到水線痕跡,水就是淹到這麼高的高度。」
水淹3樓高? 那不成了一片汪洋嗎?人要往何處逃?
這兩日我跟人聊起這個新聞,但得到的回應有點冷。
「喔,德國嗎? 」
「我沒看新聞耶」
「有看到,但沒注意」
「德國水災,我在台灣要關心什麼?前陣子台灣還在缺水危機咧」
人性中的樂觀偏見,總覺得別人家的倒楣事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免不了心存僥倖,或盲目自信自己可以控制一切,好比酒駕的人一樣。
就如同報導中奧地利居民說的:「昨天我們還坐在桌子旁邊,看著關於山的另一頭的影片,說著這一定只發生在德國,沒想到很快就淹到這邊來了,水來得非常快。」
是的,水患從德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開始,現在連奧地利位處德奧邊境的薩爾斯堡郡也發生水災了,新聞報導整個咖啡座,戶外盆栽都被沖走,大水直接在街道流竄,路上民眾一個不小心,就快被水沖走。
報導中的這些地方,很多是我走過的地方,北萊茵河、貝希特斯加登郡、薩爾斯堡,有些地方還去了不只一次,貝希特斯加登郡是哪?赫赫有名的國王湖就位處這裡,貝希特斯加登鎮上有條美麗的小河經過,小河蜿蜒在德南邊境,再往前繼續走,是另一個著名景點藍紹教堂,風景如畫,西歐五國這些基礎建設完善的先進國家,人口密集度低,對自然環境的保護程度高的國家,一場大雨都會造成這樣的後果,那我們呢?
如果這場雨下在你我身邊,我不敢想像。
報導中CNN氣象主播說:「你可以看到隨著越來越多,豪雨、海岸洪水、乾旱等事件發生,這都是(氣候變遷)的證據,歸根究底的原因就是,越來越暖熱的天氣,會讓水氣停留得更久,就能造成更頻繁且更強烈的降雨,就如同我們在西歐看到的一樣。」
又是氣候變遷惹的禍,但造成氣候變遷的原因是什麼呢?
還不是過去這幾十年來人類高度發展導致資源過度開發,對物質過度的追求以及浪費所造成環境汙染讓地球不堪負荷,當然我也是其中之一。那天我去好事多的時候,在冷凍櫃看到一整櫃來自挪威北極圈的熟甜蝦,我當時還愣了一下,記得我到挪威北極圈的時候,就買了這個甜蝦嘗鮮,因為看介紹說這來自無汙染的北極甜蝦滋味鮮美,要是來到產地請不要錯過,(但其實我吃了之後覺得還好而已,因為熟甜蝦是冷凍過的,海鮮煮熟後又經過冷凍退冰,甜味大概也跟隨著解凍中一起流失了。) 我為什麼愣了一下呢,我想起了前往挪威北極圈的路程,那一路可不是普通的遙遠阿,台灣靠海海鮮之多,養殖蝦也不少,我不懂為何要千里迢迢從挪威北極圈運送這些已經不太甜的北極甜蝦來這裡販售,我記得我還跟老頭說:難怪新聞報導貨櫃缺櫃運費大漲,不需要運輸的東西都有運輸的需求了。豈料走了兩步之後,另一櫃寫著大大的南極圓鱈,還特別貴,雖然我也喜歡吃鱈魚,但我們真的需要吃來自北極的甜蝦跟南極的圓鱈嗎? 如果我沒有記錯,台灣的地理位置離赤道比極圈近多了,北回歸線以南都屬於熱帶了,真的需要吃極圈來的食物嗎? 所以我沒有買。
我知道我自己也挺愛吃些台灣沒產的莓果類,但只要是台灣本土有產的食物,我都會採買本土食材,記得有一次一個朋友跟我說,她只買進口水果,因為全家嘴都刁尤其兩個兒子從小都吃日本進口水果,台灣的水果吃不習慣,她說她們家是注重生活品質的人。
人都喜歡舒服,我相信若環境可以,大家都會注重生活品質,但生活品質要維持需要安穩的環境阿! 西歐國家環境好人均高,那是安居樂業生活品質高的地方,環境也比台灣好,但看影片中那個超市老闆在一場雨過後說的話:這是我的人生,我的錢,現在全部完了全部都完了。人們以為的安穩其實很脆弱,一場天災財富重寫,很可能從此一蹶不振再難翻身,我想我可以說一個小故事,跟一場雨有關的故事。我曾經在接受採訪時說過小時候家裡環境不好,但那應該是有個分界點的,家人告訴我在我4歲的時候,那一年家裡剛蓋好漂亮的新房子,因為下雨引發土石流,房子滑落石坡全毀,我的命還是我奶奶不要命衝進去房子裡把我抱出來,才救下我這條命,奶奶存的金子沒來得及帶出來,只救出一臉驚呆的我。
家裡的錢全部拿去蓋房子了,逃出來的時候只有命一條,連衣服都沒有,從此家道中落,4歲照理來說應該有些記憶了,但我對這些事完全沒有印象,可能驚嚇過度又不懂表達,所以我從小才特別膽小吧,特別怕風雨交加雷聲震耳的雨夜,聽說奶奶剛抱出我的時候,房子就從邊坡上滑下去了,一場天災就此改變一家人的人生。
看到德國水災新聞的時候,我還沒想起這段往事,倒是文章寫著寫著才想起這件塵封舊事,一開始我只是想著,自己能做些什麼改變有助減緩氣候變遷的速度,從生活中減碳?
一個人的力量會不會太小?
只有我改變有用嗎?
這些我常常聽到的話,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這麼想,也不願去做,那減碳之路只會是遙遙無期,綠色和平組織有句話說:「既然人類的行為對環境與氣候造成巨大影響,也表示只要改變人類的決策和運作模式,就有機會扭轉危機。」所以 #不要小看我們每一個人的力量,滴水可穿石,#改變從你我一起做起。
要怎麼做呢? 綠色和平組織呼籲大家可以減少肉食、聰明消費、無塑生活
報導中告訴大家消費可以盡量選擇當季、在地產品,減少運輸及存放時所需的能源。而購買的物品,無論是食衣住行或產品包裝,都以可多次使用為原則,例如可重複使用的容器取代一次性塑膠包裝,即能減少資源消耗及背後的環境成本。
從2020開始,疫情、乾旱、水患、森林大火,這些悲劇能不能提醒地球人,我們該醒了,應該改變些什麼了?
大雨來的時候,同一塊土地上的人們都會淋濕的,地球毀了,滅絕的不會只有恐龍,還有人類。
只要一個人的力量可以影響另一個人,那麼串聯起來的能量就大了。#一起減碳救地球,好嗎?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Gavinchiu趙氏讀書生活,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趙氏曾任教於美國Bryant University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深圳大學、香港樹仁大學、臺灣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等多間學府,歷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研究員、客座教授、高級訪問學者; 2018年獲中國經濟思想史優秀(一等)著作獎,研究題目包括經濟思想、經濟史、政治經濟學,出版著作二十一部,論文...
水災新聞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
氣候變遷引發的災難正在人們眼前上演,韓國媒體在專家的帶領下,上山下海實地勘察極端天氣對朝鮮半島帶來的影響。做為耶誕樹種,朝鮮半島特有的朝鮮冷杉,在過去三年間大量枯死,而且是整片整片林地集體死亡;原因是異常高溫 乾旱,調查發現,朝鮮冷杉的生長帶,雪嶽山枯死針葉樹林面積已經達到50%,五台山更有79% 針葉樹林已經死亡,智異山也達到60%,朝鮮冷杉最密集的濟島漢拿山上的朝鮮冷杉,枯死面積更達到80%以上。同時朝鮮半島的暴梅雨 颱風災害越來越極端,綠色和平首爾事務所製作了一個10年後颱風侵襲韓國的模擬預測,韓國國土5%以上將被淹沒,包括仁川機場 金浦機場也將泡在水裡。
{內文}
四季的秩序陷入混亂,大自然面貌正變得讓人意想不到,一直以來盤踞在高海拔山頂的常綠針葉樹林,因為劇烈的極端天氣,走向死亡消滅的道路。
(新聞旁白)
海拔1950公尺(濟州島)漢拿山有著全球最寬闊朝鮮冷杉樹林,以做為高級耶誕樹種聞名的朝鮮冷杉,很可能未來再也看不到,悲慘地死去的朝鮮冷杉樹林,其面貌在鏡下被揭露。
(金進\亞熱帶研究所山林專家)
海拔1700-1900公尺區間的朝鮮冷杉,可以看到有70% 80%都已經枯死
(新聞旁白)
仔細看看這週圍的樹林,露出了樹根,傾倒在地面的朝鮮冷杉,猶如遭到炸彈轟炸現場的展示場
從韓國北部一路往南,雪獄山 五台山 智異山,直到濟州島的漢拿山,一整條綿延山脈被稱為「白頭大幹,這是韓國特有針葉林樹種,朝鮮冷杉的生長帶,其中75%都集中在濟洲島的漢拿山上,朝鮮冷杉的根,抓地不深而是向週邊延伸,一般生長在年均溫10度的環境下,但探險隊來到漢拿山上的這一天,濟州島的天氣卻是36.3度的異常高溫,正是這每年越來越密集的異常高溫現象,讓針葉林的健康快速衰退,而極端天氣是最後的致命一擊,在豪雨沖刷 強風吹襲之下,朝鮮冷杉成片倒下,最終枯死。
(新聞旁白)
(濟州島漢拿山)海拔1600公尺,走在登山路上就可以輕易發現成片枯死的冷杉林,
整個山頭可以說滿身瘡痍,真的如山林管理人員所說非常恐怖(的景像)
(金燦秀\亞熱帶研究所長)
這裡一帶的冷杉全都枯死了,就像這樣成片成片的樹林,看過去真的很可怕,不是一株二株 受外力影響死掉,而是整群聚落,可以看到是一整片枯死
本來是像這樣子的風景,2000年後枯死木開始增多,冷杉快速枯死則是從2017年開始,國際組織也開始關注濟州島冷杉林危機,因為若濟州島的冷杉消失那就等於滅種了,世界自然保護組織2013年就將朝鮮冷杉列入了絕種危機名單。
為了調查朝鮮冷杉等針葉樹林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山林專家與媒體組成了調查團,深入白頭大幹的針葉林帶,調查發現,雪嶽山枯死針葉樹林面積已經達到50%, 五台山更有79% 針葉樹林已經死亡,智異山也達到60%,近三年來,異常高溫 乾旱直接加速了針葉樹林的消失。
(採訪人員VS專家)
看那邊的樹林全都枯死了,這裡也是全都枯死了,這就是朝鮮冷杉的枯死木,表面的樹皮很多都剝落了,海拔1400-1900公尺,(空拍)隨處可見成片枯死的常綠針葉林,不只這些地方,(經調查)智異山已經發現,至少有30處像這樣成片枯死的針葉林地,十分驚人。枯死木面績達到(智異山針葉林)一半,不過三年的時間,智異山上一半的朝鮮冷杉都枯死了
山頂上的樹林正成片成片消失,而在海底的華麗樹林 珊瑚生態系統,也逐漸走向荒涼的結局。
(新聞旁白)
氣候災難的症狀已經在濟州島的海裡顯現,過去有各種海藻生長 熱帶魚繁殖場的這處珊瑚群落,昔日華麗的海底森林己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荒涼的海底世界
(聲音來源:李善明\水中攝影專家)
地球暖化就像是另一場(自然生態界的)新冠病毒災難,得趕緊做好應對才行
因為暖化引發的極端天氣是一場又一場的災難,暖化導致海平面上升的災難性後果,離我們也並不遙遠,國際氣候變化研究團體(Climate Central)發表研究結果指出,由於海平面上升,2050年全世界約3億人口居住的地區每年都將發生水災。
(新聞旁白)
地球海平面過去每年平均以1mm速度持續上升,但近年速度加快 以2.7mm速度上升,還有更驚人的,釜山沿海的水平面,在40年之間上升了10.4公分,較地球水平面上升均速度還更快
而綠色和平首爾事務所,以這份資料為依據 製作了一個10年後颱風侵襲韓國的模擬預測,韓國國土5%以上將被淹沒,包括仁川機場 金浦機場也將泡在水裡。
(新聞旁白)
釜山海雲台一帶大洪水,首爾仁川機場淹水
(鄭尚勳/綠色和平組織氣候與能源組組長)
我們實施的模擬實驗是到2030年,每10年就會有這樣嚴重災害,到了2050年,每年大約會有130萬人遭受重大水災損失
(新聞旁白)
預計洪澇災害將會是廣泛範圍的發生,預計全北等西海岸廣闊地區,將出現2-4米高的海嘯,因而相當於首爾10倍的面積將被水淹沒,有330萬人以上受災,包括人口密集的首爾,漢江下游的低窪地帶全部被水淹沒,汝矣島的國會議事堂也將會淹水
韓國專家警告,今年以來期間延長的暴梅雨季,接連不斷的颱風 海水溫度上升,未來還有海平面可能淹過陸地,氣候變遷帶來的災難,不是已經發生,就是即將在人們眼前上演。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請點閲[完整版]2020.09.26《文茜的世界周報-歐洲版》
https://youtu.be/61vdY9gwnac
水災新聞 在 威那的蔚山遠距日記_Weinah's Diar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下午發了天氣文本來只是想提醒大家帶傘
結果這場雨完全是釀災的暴雨啊!!!
晚上9:20左右手機收到了政府發布的豪雨警報
清溪川的散步道路也因為怕水淹上來 有做出入管制
大家出入時請小心安全啊!!
.
照片們是延世大中央圖書館的水災新聞照😱😫☔️
水災新聞 在 Gavinchiu趙氏讀書生活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趙氏曾任教於美國Bryant University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深圳大學、香港樹仁大學、臺灣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等多間學府,歷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研究員、客座教授、高級訪問學者;
2018年獲中國經濟思想史優秀(一等)著作獎,研究題目包括經濟思想、經濟史、政治經濟學,出版著作二十一部,論文三十餘篇。英國權威出版社 Routledge給予 "中國和西方頂尖學者(leading Chinese and Western scholar)" 的評價。
《趙氏讀書生活》,一個歷史學者的視頻,分享學術、社會、政治經濟觀察
收費平台可獲參考資料和專欄分享,請以每月5元或更多的美元支持:https://www.patreon.com/Chiusreading
或於YOUTUBE 上按加入成為會員,可獲影片的參考資料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i1257Mo7v4ors9-ekOq1w/join
https://www.facebook.com/drgavinchiu/
PayPal.me/chiusreading
工作洽談:higavinchiu@gmail.com
#浪費食物
#水災
#習近平糧食思想
水災新聞 在 這風雨下了一整夜. - Facebook 的必吃
新聞 充斥著各式各樣的 水災 真是替他們擔心小編也經歷過水的侵襲無孔不入、無能為力災難真的很恐怖願大家平安沒什麼心情 今天休息一天| By 艾克人eggcake | Facebook ... ... <看更多>
水災新聞 在 Re: [新聞] 梅雨季結束了!專家:鋒面被颱風強大拉力 的必吃
※ 引述《kbty245 (35怎麼能這麼可愛><)》之銘言:
: 這是2012年6月3日18時世界時,也就是一週後的地面天氣圖
:
: 可以看到在台灣東方有一個瑪娃颱風。對沒錯,跟現在的瑪娃同名XDD
: 而且你還可以看到在台灣東方有滯留鋒面,但沒有延伸到台灣上空,從地面風場可以
: 看到整個台灣海峽都是瑪娃颱風和季風槽帶來的東北風,完全可以說是瑪娃颱風破壞
: 了本該通過台灣上空的梅雨鋒面的結構。
: 好 再來看看2012年6月11日18時世界時,也就是再隔一週的地面天氣圖
:
: 哎呀這是什麼?這不是梅雨鋒面嗎?
: 這是當時的衛星雲圖:
:
這時2012年第三號颱風瑪娃轉變之溫帶低壓,已在阿留申群島(L 1004)逐漸減弱。
其低壓系統不見得是造成北方西風帶波動,造成此時東亞大陸有冷空氣南下最重要因子,
但是有熱帶系統北上轉溫,對於西風帶波動多少都會加大。
一旦西風帶波動加大,東亞大陸冷空氣南下的機率就會加大。
: 這個鋒面便是台灣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梅雨鋒鋒面水災之一---612水災
: 梅雨季有零星颱風活動本來就不是什麼異常的事情,這位專家卻要把這個拿來跟空梅
: 劃上等號。
這就是為何有BSISO理論與模型,來探討包含梅雨季時期(5~7月),
梅雨好發期與颱風好發期的循環狀況。
而這也是ECMWF和GFS,在距現在7~15天的中期預報上最大的差異。
BSISO預測網站:
https://www.apcc21.org/ser/casts.do?lang=en
BSISO相位說明網站(請選擇BSISO 2模型)
https://www.apcc21.org/ser/meth.do?lang=en
: 另外從模式後期的預報來看,6月初副熱帶高壓在短暫北跳到日本緯度後,
: 又回到這個季節該在的位置,200hPa南亞高壓和西風帶依然沒有北跳,
: 台灣高空依然是吹西風,而850hPa的東亞季風早已全面爆發,
: 整體環境又回到梅雨季中後期的配置。
: 如果此時北方有冷空氣南下,那就有可能形成結構完整的梅雨鋒面接近台灣附近。
: 根據AO預報即將在6月初來一波明顯的轉負,這個機率不能說是沒有的喔
ECMWF的預測,以及上述2012年的實際例子,
都是說明颱風北上後,菲東在BSISO理論上,從水氣偏多好發颱風的狀況轉為相對安定。
而水氣偏多的相位會轉變到北印度洋上(非赤道一帶)。
一旦孟加拉灣水氣增多,這也代表潮溼的印度洋西南季風重新開張。
此時如果西風槽南下東亞,配合西風噴流與北方南下的殘存冷空氣,
不僅冷暖衝突的滯留鋒建立了,外加至少孟加拉灣的西南季風,這就是標準梅雨鋒面。
ECMWF在BSISO 2的相位預測,現在在6~7相位,之後為7→8→1→中性,
6月9日跑到4~5相位(決定報是5相位,為梅雨在北部海面;
系集分布在4~5相位,表示梅雨在臺灣附近),即標準梅雨鋒面相位。
反而是GFS的預測,這一段時間因一直預測瑪娃颱風之後,
菲東和西太一直有颱風生成,因此GFS在BSISO 2的相位預測上,
6月上旬雖一度從1相位跳到4相位,但6月9日還是跑回1相位。
對應的預測的結果就是又是一波過境鋒面,和4月底與5月初的鋒面狀況類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75.203.3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Y_Research/M.1685114056.A.A4B.html
... <看更多>